個人資料
正文

環境,價值觀,財產,生命

(2023-11-25 13:31:56) 下一個

 

 

(一)

 

相似的成長環境會造就相似的價值觀,環境的壓力和舒適度,像園丁的手多少左右了生命的形狀和過程。

 

當然種子本身也是主要力量之一。

 

(二)

 

兩個孩子目前收入差不多,一個在歐洲讀書,一個在美國謀生。在我們看來,美國這孩子,幾乎隻能算解決了自己的溫飽,離貧困線不遠,而歐洲那孩子,那簡直是搭上了人生的順風車,除了養自己,還能養一個正常的小家。

 

相同的收入,可以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心境中。

 

(三)

 

朋友圈裏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北京讀美國國際學校,每每看到她展示的學校照片,豪華的校舍,極度清潔的環境,我心裏都會咯噔一下。我的兩個孩子也算是在美國的國際學校長大的,相比之下,美國這所學校的校舍實在是擁擠、寒酸。

 

孩子們畢業後,我才聽說,他們課間活動時,那個隻比一個籃球場大一點兒的活動場地上,總是同時進行著三場球賽,足球、手球、和籃球。三組人立體交叉地共用一個場地,不僅能分清誰是隊友誰是對手,還能瞬間判別出誰是異類,準確躲開第三方的幹擾。

 

生命力總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強大,隻要你肯挖掘,它就有可能綻放。

 

金錢常常束縛了人挖掘的欲望。

 

(四)

 

轉眼到了退休的季節,周圍的人都在討論退休的話題。

 

我有點兒惶恐,曾經提前退休過數年,當時沒心沒肺地說走就走,簡直就是個不經意的決定。

 

機緣巧合,從退休的狀態回到工作崗位後,突然有了得失心。最近意識到這肯定是此生最後一份技術工作了,誠惶誠恐起來。

 

2023年,學會了喝咖啡,像一個開始品嚐生活的高中生。原來咖啡真的能幫你在工作中勵誌,或者說堅持一個工作日。

 

(五)

 

以前,我也同意他們說的,年紀大了,要買一個平層的房子,年紀大了爬樓梯困難。

 

曾經去看一個城裏的open house,賣家是一個93歲的老太太。那房子一開門就是一個通天的雲梯,大概要爬30多極台階,才能到達主要生活區。

 

老太太在這兒住到了93歲。好幾年後,我突然想,如果不是那通天的樓梯,老太太是否會在7、80歲時就已經不能上任何一個樓梯了?

 

(六)

 

我那時候也覺得老了之後要住在醫院旁邊。

 

有一天,我發現父母似乎把住在醫院附近看成了自己一生的最高成就,我挺難過。人隨時隨地可以束縛自己,用各種各樣的道理和方式。老,是一門功課,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不斷地突破。

 

陳文茜在一期節目中講到,自己的母親和一幫同齡的夥伴,每天吃了午飯就去“逛醫院”,查查這,查查那,因為台灣是全民健保,不查白不查。她說台灣的健保係統,遲早被媽媽及朋友這樣的人給“逛”垮。

 

還有一個插曲,有一天一個朋友午飯後沒有參加逛醫院的活動,因為那個朋友真的病了。

 

(七)

 

老的過程,不僅僅是腿腳不便利了,起身、轉彎兒都要悠著點兒,思維也在一點兒點兒地僵化。

 

有些情況下,僵化的時間點會暗中提前。海外華人的生活環境相對平緩、簡單,可能得更用力地與僵化作鬥爭。

 

(八)

 

十年前,一個親戚肝癌去世,大約75歲左右。

 

他曾經是個醫生,但不是醫學院科班出生的醫生,也不是赤腳醫生或者傳統中醫世家出來的郎中。他隻是在比較小的地方,勤學善練,闖蕩出來的醫生。因此對生老病死有些自己的觀察和判斷。

 

去世前五年,他被診斷出肝癌。跟他同時被診斷出來的一個小夥子十分沮喪,畢竟還很年輕,打擊更大。

 

親戚的觀點是,這個病你得熬,而不是去做放化療。從他的經驗和統計來看,一旦進入放化療,兩年之內人就完了。小夥子當然不會放棄治療,他有著很強的求生欲。

 

兩年後,小夥子走了。親戚活到第五年,最後一兩個月非常痛苦,疼痛不堪時去醫院住了幾天,也走了。

 

(九)

 

最近看到安樂死的信息時,我都會眼前一亮,感覺有了盼望似的。死,比生難太多了,怎麽準備都不過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