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想

版權所有,轉載需征得作者同意
個人資料
正文

給康妮媽Catingrey:貓的學習方式與勢力範圍

(2014-04-10 23:17:41) 下一個

bbs.wenxuecity.com/pet/753603.html

摘自《100種了解貓咪的方法》/ Roger Tabor,台北:太雅出版有限公司,2005

貓的學習方式

替動物智商測驗出題目的人,還有狗的飼主,都堅持“從分數來看,貓的智商比狗差多了”。這是曲解,也是中傷。因為分數隻顯示在相同情況下,狗有多容易訓練,以及貓不理不睬的本性。狗有成群的生物本能,這是他較容易接受訓練的原因;但貓是獨行獵人,他必須獨立判斷,反應,成群結隊對他的生活方式沒有幫助。打個比方:一隻狗是機器的零件,但一隻貓就是整部機器。此外,因為貓獨行生活,他的社會階層不像狗那麽嚴謹,也就是說貓沒有必要諂媚,也不必學習順從。

一旦你了解貓的天性,生活與生存方式以後,你就會知道命令貓做這做那毫無意義。但是,當貓有學習動機時,要貓像狗一樣玩個把戲,例如打開門栓,在許多連續叉路中找出正確路徑,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生命期長的哺乳類動物出生後,比較有充裕的時間發展。貓懷孕,生產的年紀比其他哺乳動物早,小貓經曆的養育期也較久,在這段期間中,貓的本能可能會被當地環境影響,以便長時更能適應。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與環境磨合的本能,反而讓貓與貓之間,及貓與其他動物間相處更好,這點與我們對獨行肉食性動物的觀念相當不同。這也是人類可以把貓當寵物飼養的原因,因為貓還處於社會化過程時,就被飼主帶走了。

領地行為

環境改變貓的本能的一個好例子,就是貓的領地特性。以前的觀念是,貓會在領地周邊巡邏,從他巡邏的範圍就可以知道領地何在,但這個觀念現在被下麵的新觀念取代:貓的領地指的是他有信心麵對的區域,他會留下記號界定領地範圍,領地也是他停留比較久的地方。換句話說,這個觀念指出,領地行為的基礎是少數遺傳(本能)驅動力構成的,其中幾個關鍵性驅動力是:呆在比較有信心的環境;食物不夠的時候,才到遠一點的地方去。本能可能提供了領地行為的大框架,但領地行為的表現不止一端,貓的學習與評估能力才是貓能夠更有彈性麵對生存環境的原因。

養貓人經常掛在嘴邊交互使用的兩個字眼是“領地”與“活動範圍”,但對貓生物學者來說,這兩個字的意思完全不同。“領地”是貓固守,不讓其他貓隻侵入的地方;而“活動範圍”是貓平時居住的區域。“領地”通常比“活動範圍'小一點。不同的動物,其“領地”與“活動範圍”的觀念也不一樣。

貓為什麽喜歡我們

貓和貓碰麵時通常會簡短地打量一下對方。接下來可能會磨蹭頭部,然後走到對方側邊互動。但若貓不認識對方,他們就會更謹慎。當我們和貓打招呼時,貓先嗅嗅我們的手指頭,然後全神貫注的磨蹭我們的手。我們的手不想貓耳朵一樣可以傳遞訊息,而且我們很快的就會開始撫摸貓,讓他安心。我們與貓的互動之所以能成功,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們無法轉動耳朵,顯示攻擊意圖。這些持續性的親密動作,是人類主動先開始並不間斷的進行,這就足以讓貓對我們死心塌地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