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麵具的後麵:經濟學家雜誌評中國經濟和商業

(2007-02-08 21:30:33) 下一個

麵具的後麵:經濟學家雜誌評中國經濟和商業


3月18日出版的英國《經濟學家》刊登了一組關於中國經濟和商業的評論,在肯定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奇跡的同時,也關注了中國經濟能否軟著陸,投資過熱對經濟的損害以及中國市場到底有多大等問題。本報選譯了其中一部分,希望能引起中國學者的討論和回應。

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不僅因為這個國家的巨大和發展迅速,更重要的是她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地的公司的財運。在全球各處的貨架擺放著來自“世界工廠”的低成本商品。以中國為基地的製造商決定著從鋼鐵到芯片的全球各種商品的價格。當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時候,外國企業感到了巨大的市場在召喚。

從1978年開始改革,向外國投資第一次開放的時候起,中國的進步令人眼花繚亂。在過去25年中,中國的GDP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增長;對外貿易平均每年增長了15%;中國對美國的貿易贏餘是日本對美國的兩倍。每星期,就有超過1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中國。所有這些都在向全世界證明中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她以1.4萬億美元的GDP位居世界第六。

迅速的經濟增長保證了政治的穩定。中國政府戰勝了亞洲金融危機、SARS。目前的領導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能力和注重實效。

在國際上,中國正在贏得聲譽,不是威脅而是夥伴。在國內,政府努力促進經濟發展,保證每年的經濟增長在7%。

中國的增長、穩定和潛力使外國企業對中國的熱情如潮。從上海和北京朝聖回來的商人相信這個世紀是中國世紀。亞洲發展銀行分支機構的Robert Bestani將這種現象稱為“財富衝擊”;大型化學企業BASF的東亞總裁Dietmar Nissen說:“中國在過去12年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是一個奇跡,一個如此有秩序發展的奇跡。”中國有13億的消費者,他們也是低成本工人,他們需要任何可以想象的產品和服務,外國企業談論到這些簡直就像遇到了救世主。高盛投資銀行預計,到204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真正的問題是投資過度

中國能否繼續以這樣的速度擴張?幾乎不能。中國的增長主要是經濟改革的產物,但最近的增長則主要是信用擴大帶來的投資泡沫的結果。經濟因此分裂為兩部分:一方麵房地產、水泥、鋼鐵和汽車行業的需求增長如此速度以至驚動了領導人,在3月14日結束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溫家寶總理警告說如果中國要保持經濟穩定,銀行貸款刺激的需求必須加以遏製;另一方麵,生產能力的快速擴張,特別是企業對國內市場的過度供給,已經造成製成品的過剩。

中國每年需要1200萬到13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她也需要為生活在農村的8億人口提供機會,因為他們遠離當下的繁榮,有1/3的農村人口生活處於無業狀態。中國還需要解決1億到1.5億的城市民工問題,他們的工作沒有保障,沒有長期住所,沒有衛生保健。

目前關於中國經濟過熱的擔憂很多。在房地產、鋼鐵、汽車、發電領域泡沫開始形成。無論如何,中國的真正問題,不是通漲而是投資過度。由於對增長的追求,政府指導國有銀行擴大信用,產生了巨大的生產能力過剩,導致通貨緊縮,更多的壞賬和更少的新工作。目前,9/10的製造業已經生產過剩,去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30%,對GDP增長貢獻了47%。按照IMF專家Paul Heytens和Harm Zebregs的分析,中國增長的3/4來自資本積聚,而衡量經濟效率的標準——生產力要素在1995年到1999年每年隻增長了2%。

即使對發展中的經濟而言,中國的投資水平也過高了。韓國在高速增長的70年代和80年代投資水平隻有GDP的25%。中國經濟的增長是浪費的,80年代和90年代投資2、3美元生產出附加值1美元的產品,現在需要4美元。即使在印度,也比中國更有效率。

隻有極高的儲蓄率——占家庭收入的40%和對自然資源無節製的開采才能使如此浪費資本成為可能。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較少,因此,中國人需要儲蓄為自己提供保障。環境惡化和汙染排放則需要未來負擔。這些意味著除非政府想被債務吞噬,否則中國的增長速度會明顯放慢。

而中國的商業已經麵臨許多挑戰。因為缺乏法律基礎、對財產權的尊重,中國的商業是不均衡和有潛在不穩定性的。在中國運營的跨國公司的投資經常不能得到足夠的回報。這是出於自己的失誤,因為它們高估了市場和低估了競爭。中國的商業環境依然是反複無常和腐敗的。

中國企業對造成了這樣的環境做出了貢獻。國有企業更關注自己的特權和工人就業而不創造效率,即使是最好的國有企業也缺乏全球競爭力。羽翼未豐的私人企業卻顯示出了驚人的成長,並造就了中國第一批富有的企業家。

已經有一些初期的跡象顯示經濟放慢可能發生。由於看到這些問題,中國的政策製訂者開始緊縮信用。2004年頭幾個月的數據顯示,汽車銷售、零售業、食品價格和通貨膨脹有輕微緩和。但是,由於中國經濟尚在轉型進程中,常規的調節市場經濟機製還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提高利率可以遏製信貸,但也會削弱政府財政,由於中國的預算赤字已經占GDP的30%,利率提高會使預算赤字進一步增加。因此,決策者命令銀行停止有泡沫的行業貸款,這是一種回到計劃經濟的解決辦法。隻能使銀行與政府的聯係加強,妨礙它們在貸款上的獨立商業決策。

市場到底有多大

世界對中國財富夢想了700年。13世紀的馬可·波羅對其規模感到敬畏;200年後冒險家哥倫布夢想著馬可·波羅描繪的“不可計算的大量貿易”,起程尋找神話中國;19世紀的英國商人以鴉片和白銀換取中國的絲綢和茶葉,希望找到通往中國的道路。

馬可·波羅帶著他的回憶回到家鄉;哥倫布從來沒有到達中國;1793年當喬治三世的使節,馬戛爾尼爵士帶領700人的龐大貿易使團到中國銷售西方先進的望遠鏡、氣壓計和氣槍,乾隆皇帝對他說,中國對你們的製造品沒有任何需求。的確如此,1840年一位英國作家寫道:“如果我們可以說服每個中國人將襯衫下擺放長1寸,那麽蘭開夏郡的工廠就可以開足馬力生產。”二戰期間,在上海代理外國醫藥公司業務的Carl Crow,1937年在他的《4億消費者》一書中說:“如果那些能買你東西的中國人真的買了的話,那麽不管你是賣什麽的,你在中國的業務都將是巨大的。”然而這兩個人的期望都落空了,Crow在中國呆了25年,他的代理處卻沒有一種產品成功地占領市場。

時代不同了,今天商人和政治家川流不息地為了貿易來到中國。1月份英國貿易大臣帕特裏夏·休伊特在結束了中國之行後,勸告英國商人:“中國的機會是巨大的,英國隻要得到一小部分就會受益不盡。”

但是,相比於機會來說,中國有更多的樊籬。中國有31個省,656個城市,4.8萬個鄉鎮,7種主要的方言和80種口音。從北方的高原到亞熱帶的南方,氣候和地理變化多樣。農村和城市,東部沿海的富裕地區和西部、東北部的貧困人群在收入、教育和是生活方式方式上差異懸殊。中國的消費者非常分散,彼此之間又非常不同。

交通運輸的不發達和後勤保障的不成熟產生了無數的中間人,這意味著外國公司需要努力建立地區分銷網絡。效率是一個遙遠的夢想。英國最大的DIY零售商百安居(B&Q)在本土是600個采購商供應350個店鋪,在中國是1800個供應1個。

中國市場的真正規模有多大?2002年底,官方統計中國人口為12.8億,其中2/5(5.02億)生活在城市,其他生活在農村,且人口以每年0.65%的速度增長。家庭平均可利用的收入每人4520元(545美元)。2003年中國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正走在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的半途,低於納米比亞、危地馬拉和摩洛哥。2003年農村家庭的的可利用收入為2620元,其中一半用來購買食物,用於文化、教育和娛樂的占15%。城市居民的可利用收入為每人8500元,但即使是最高收入的前20%,平均收入為15380元,依然低於2000美元。無庸置疑,中國的富人可以購買別墅、豪華汽車和到國外度假,但隻是極少數。

從1978年改革開放後,城市收入以每年14%的高速度增長。但是以這樣的速度增長還需要13年才能達到人均年收入5000美元。很多樸素的中國人不習慣花錢,以前是沒有錢,現在是因為擔心未來。在改革前,城市人口收入微薄,但享有國家補貼的食品、住房和就業保障。現在他們需要自己負擔失業、疾病和退休。

摩根斯坦利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過去20年中國人積累的家庭財富相當於GDP的140%。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在達到GDP的300%至400%之前,人們不會停止儲蓄。謝國忠大膽地預測,由於壽命的延長,一個孩子的家庭模式和退休年齡的提前,中國人的儲蓄將維持在高水平。所有這些意味著還需要20年,中國才能出現大量的消費者。

但是隻有少數企業看清了現實。以移動電話為例,1987年摩托羅拉在中國起步,現在是中國最大的外國企業,2002年中國市場為其帶來了57億美元收入,中國也成為摩托羅拉第二大市場。但是,現在摩托羅拉隻能采取防禦姿態,增長陷入停滯,因為能負擔起移動電話的人已經都有了。與此同時,國內新興的手機企業在過去18個月中市場份額達到40%。德國銀行的Brian Modoff認為,中國有40個移動電話製造商銷售800多個型號的手機。在今後兩年手機的年市場需求將從8000萬部增長到1億部,但供應將增加2億部。因此價格將嚴重下跌。由於政府的支持,波導和TCL將瓜分摩托羅拉和諾基亞10%的市場份額。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時大鯤承認他麵臨著“極度的競爭”。Modoff估計摩托羅拉在中國的利潤不到其全球利潤的6%。

中國的競爭者的日子也不輕鬆。在寧波,波導現代化的工廠裏有大量勤勉的工人和高技術的機器,但是副總經理戴茂餘卻看起來非常疲憊,這位前經濟教授說,他現在造了手機去賣不出去,價格戰毀壞了每個人的利潤,波導想轉向汽車領域。

戴茂餘並不是惟一一個這樣想的人。汽車是中國最熱門的消費者產品。2002年中國本土製造的汽車增長了50%,2003年是75%,達到197萬輛,同時企業家購買了他們第一輛本田雅閣和別克君威取代了以前部委購置的過時桑塔納。即使是專業人士也感到驚訝,通用汽車中國區主席墨斐說:“2001年世界上誰也沒有預測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他預計2003年中國超過了德國,今後兩年將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新車市場。墨斐預期到2010年之前,中國的汽車銷售將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增長。很多分析家更為樂觀,認為將達20%到25%。1991年到1992年汽車銷售曾成類似地井噴式增長,但1993年去增長卻下降到1位數,但這次私人需求的強勁將避免這樣的下跌。盡管關稅是進口的主要障礙並使價格居高不下,但距離汽車關稅的最終到位也隻有1年時間了。

汽車的高價格限製了汽車市場的規模。奧迪公司亞洲區總裁迪安德說:“中國的財富不是一個無底洞。人們在談論新興的中產階級,但我看不到。”

這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由於價格和生產能力的高水平,一些大的中外合資企業都在擴大投資和生產能力。去年,通用、大眾、豐田、本田、日產、標致、戴姆勒-克萊斯勒和福特競相宣布向中國新增投資,總量超過200億美元。顧問公司KPMG預計明年過剩的生產能力將達到90%,中國將生產290萬輛轎車,而需求隻有260萬輛。按照,中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預計,加上卡車,2007年汽車總產量將達到1500萬輛,而隻能銷售700萬輛。

墨斐說生產過剩將使汽車業繁花早凋。他認為,最早承受競爭痛苦的是中國120家小的本土製造企業。環視著他在上海別克的工廠,這裏每小時生產33.5輛汽車,一周6天生產,可是路恐怕要走到盡頭了。汽車價格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下跌,而且由於進口原材料的昂貴超過了當地廉價勞動力,在上海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比在底特律高5%。去年,別克汽車的運營邊際利潤為8%到9%,高於全球水平。但高盛預計,在過去18個月中,大眾侵蝕了別克的市場份額和價格利潤。

廉價汽車將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但是在市場的底部,本土的中國汽車企業比外來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政府不願意將放棄市場交給外國企業。墨斐說,國家發改委起草的汽車政策草案將到2010年將一半的市場交給本土製造商,但像吉利和奇瑞這樣的本土企業卻在盜版外國設計上受到非正式的鼓勵。

無疑中國的潛力是巨大的,現在這裏跨國公司比任何時候都多。但是對大多數外國人來說,市場比預期的要小,也很難進一步發展。同時,由於更多的外國企業的進入,競爭將更加激烈。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辛葉編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