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淺議甲午陸戰中清軍的武器裝備

(2007-02-08 21:30:31) 下一個

淺議甲午陸戰中清軍的武器裝備


文/董蔡時王建華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連連敗北,幾乎末打過一次像樣的勝仗,最後被
迫簽訂了喪權 辱國的《馬關條約》。何以至此呢?作為前期清軍統帥
李鴻章,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 之於武器裝備的落後,稱:"行軍製勝
,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拙, 則利鈍懸殊。倭人於
近十年來,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於財力,拘於部議,未敢撒 手舉
辦,遂覺相形見絀"。故而,戰爭失敗,"因由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
之相懸, 並非戰陣之不力也"。前線戰將宋慶、依克唐阿等人,也屢
屢談到武器量少質劣,以 至戰敗。後世史家往往據此將武器裝備落
後,作為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 對這個問題應做具體分
析。李鴻章意在掩飾其麾下淮軍的腐敗和自己指揮上的失誤, 宋慶
、依克唐阿等人的看法也不無偏頗之處。筆者擬對此談幾點不成熟的
看法,以 就正於方家。

鴉片戰爭前,清軍主要裝備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輔之以少量的抬
槍、抬炮、鳥 槍。鴉片戰爭中雖敗於英軍的近代槍炮,清政府並末
接受教訓,部隊裝備仍無大的 改進。清軍裝備的近代化始於淮軍。
1862年李鴻章率淮軍抵達上海,在與西方軍隊 以及洋槍隊(常勝軍)
共同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他開始認識到用洋槍洋炮來改進部 隊裝
備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隊中組建洋槍隊,次年又組建了洋炮隊,逐漸
淘汰了舊 式武器。此後,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不僅淮軍、湘軍、
練軍以及部分綠營兵和八 旗兵,均裝備了從歐洲進口或中國軍事企
業仿製的近代槍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清軍的裝備基本上能夠隨
著西方武器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特別是淮軍,其更新速度 之快和近
代化程度之高,在清軍各部隊中是首屈一指的。

甲午戰爭的參戰部隊,前期以淮軍為主力,輔之以東北地方部隊和宋
慶所部毅軍等 部隊;後期則又從全國調集了以湘軍為主力的大量增
援部隊。下麵,我們來看看這 些部隊的裝備情況。

淮軍在1864年6月進攻蘇、常太平軍時,郭鬆林、楊鼎勳、劉士奇、
王永勝四軍萬餘 人,已有洋槍萬餘枝,劉銘傳部7000多人,有洋槍
4000枝。到次年底與撚軍作戰時, "計出省及留防陸軍5萬餘人,約
有洋槍三四萬杆"。其炮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個開 花炮隊,裝備了
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炮。已經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槍、土炮。
然而,此時淮軍裝備的尚是前膛槍炮。70年代以後,西方更為先進的
後膛槍炮開始 輸入我國,導致淮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英國的馬梯
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 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
意等槍種,均進入淮軍部隊。


到甲午戰爭前夕,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
種有奧地利的 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
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係一色 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據日方記載


在平壤戰役中被日軍繳獲的清軍連發槍

在炮兵裝備上,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
克虜伯式後膛 炮。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
後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 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
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 其中"光緒十二年(
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 尊
,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
另外,到甲午 戰爭前,江南製造局共造出後膛大炮145門,大部分用
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 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
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 此可見,淮軍的裝備
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與淮軍相比,其他部隊的裝備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東北練軍至
光緒二十年(1894年 )八月二十二日,"查明各隊原領大小洋槍共一千
七百八十四杆,來福槍共六百四十 八杆,鳥槍共二十三杆,抬槍共
六十七杆,雲者士得槍共二百十七杆,馬林槍共四 百四十杆,哈乞
開斯槍共一千零七十三杆。此七項共領得槍四千二百七十二杆,除
此並無領得別項槍械"。另據吉林將軍長順稱,其於光緒十四年接任
時,所部17營3哨, 隻有前膛來福槍3600餘杆,後膛馬步各槍1600餘
杆。後在上海購後膛槍2000杆,由 神機營拔給來福槍1000杆,海軍
衙門撥給哈乞開斯1000杆。但這些槍械在演習中多 有損壞淘汰者,
故而戰爭爆發時,其所統各軍"開斯、毛瑟等槍無多,大半皆來福槍
、 快槍,餘則以刀矛充數"。盛京將軍、黑龍江將軍也是屢屢奏稱武
器缺乏,請求由外 省撥給槍炮

再看湘軍,1892年湖南巡撫吳大澄奏稱:"湘中風氣未開,所用洋槍
屢修屢壞,實不 足以資抵禦。1894年9月,布政使魏光燾受命募集新
軍北上參戰,而"湖南並無後膛 槍,湖北亦甚少,僅有林明敦數百枝
,彈太少"。是年底,湘軍宿將劉坤一被任命為 欽差大臣,吳大澄受
命幫辦軍務,但所部"槍械未齊,子彈不足","有步隊而無炮隊 ",
轄下23營零3哨,僅有各種槍枝4600枝。

山東是甲午戰爭的另一個主要戰場,山東部隊的裝備更差。戰爭爆發
以後,山東巡 撫李秉衡奏稱:"舊存軍械本屬無多,現經各營紛紛請
領,幾無以應。且盡係舊式洋 槍,難以及遠"。沿海部隊"後膛槍僅
存千餘杆,又次之次者,無以製敵"。許多部隊 隻好"率配以舊土槍
及故前膛來福槍"。日軍在榮成登陸以後,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 建議
將原定派赴關外的幾支部隊改援山東,但無法保證武器供應,"李(占
椿)、萬(本 華)兩軍各有馬梯尼千枝;張國林有槍數百,洋拾槍二十
枝,車炮四尊,劈山炮數十 尊;陳鳳樓因江南無馬槍(陳部為馬隊--
引者),須到津撥用江南所購到馬槍千枝。 丁槐軍直無一槍"。上述
部隊除丁槐部隊以外,共達20營近萬人,可見其武器缺乏之 程度。
至於內地如陝西、山西等省奉派北援的部隊,裝備就更為落後了。

然而,如果我們從上文的論述中,得到中國部隊除3萬多淮軍外,其
他部隊的武器裝 備均不堪與日軍一戰的結論,那就為時過早了。因
為戰爭爆發以後,陳國內軍工企 業加緊生產外,沿海各省督撫還大
量購買外國槍炮,調撥前線。因此,參戰部隊開 上前線後,其裝備
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關於清政府購買武器的情況,從有關資料來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
湖廣總督張之 洞於1894年奏報,委托駐德國公使許景澄購德國新式
小口徑五連珠快槍3000枝,子 彈300萬顆;從信義洋行購十響連珠毛
瑟槍1250枝,子彈150萬顆;平響毛瑟槍5000枝, 子彈250萬顆;格
魯森快炮12尊,炮彈1200顆。從瑞記洋行購克虜伯七生半車炮六尊,
炮彈1200顆。奧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彈12000顆。兩江總督劉坤
一至1894年9月, 已購馬梯尼槍14000枝,毛瑟馬槍1000枝,子彈280
萬顆。10月,又準備再購比利時 快槍10000枝,每槍配子彈500顆。
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購買的武器更多,截止 1894年9月,他已先
後委托駐英公使龔照璦購哈乞開斯快槍7000枝,駐德公使許景澄 購
毛瑟槍12000枝,連珠快炮8尊,小口徑毛瑟五音快槍四批共10000枝
,子彈1000萬 顆。10月,奏報已"先後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
各項快槍二萬八幹三百二十餘 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
餘萬顆"。12月,又奏報委托許景澄代購毛瑟槍 10000枝,子彈412萬
顆,大小口徑快槍300枝,子彈10萬顆;委托楊儒(駐美公使)代 購哈
乞開斯六響槍3000枝,子彈200萬顆;委托龔照璦代購馬梯尼槍10000
枝,小快 炮若幹門。以上均是大批量購買的,還有一些數目較少的
,如吳大澄曾先購"戰炮十 尊,精槍數百杆",後又購奧地利小口徑
槍8000枝,子彈100萬顆。福建省購買德國 毛瑟槍5000枝,子彈500
萬顆。還有的將領自己?璺ü郝潁?願納譜氨福?縹夂曷寮? 商之洋
行,"購快炮一尊,馬槍百杆,子彈數萬粒,以補不足"。

以上所列舉的數字,容或有重複之處,也有的武器雖已定購,至戰爭
結束時尚未運 到,但相當一批槍炮在戰爭中裝備了前線部隊則是無
容置疑的。如北洋所購之槍, 就大批陸續運到。1894年9月,由上海
運往天津毛瑟槍1200枝。光緒二十一年初,李 鴻章稱,"許景澄購來
毛瑟槍一萬零八枝,業經全數分撥各軍應用"。南洋所購馬梯 尼
10400枝,馬槍1000枝,議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線馬梯尼5700枝
;留於南洋者, 撥給李占椿、萬本華、楊文彪、朱洪章等部各1000
枝,這些部隊也都是要開赴北方 作戰的。此外,沿海各省庫存槍炮
也大批解赴前線。南洋大臣劉坤一截止1894年10月, 就前後協濟各
省後膛洋槍14000枝。廣東於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舊毛瑟槍各2000枝
。 到11月,兩廣總督李瀚章奏,已先後調撥各地洋槍16000枝,以後
又續撥馬槍、步槍 2600枝,子彈360萬顆。年底,還撥給吳大澄部鋼
炮30尊。這些武器無疑對改善部隊 裝備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隊
程之偉部,由北洋撥給毛瑟槍和十三響洋槍各300枝, 並擬再撥300
枝。陝西部隊原來沒有後膛槍,"各營平日操練皆用前膛洋槍及土槍
, 萬難應敵",後由劉坤一協濟林明敦槍1000枝,裝備北上援軍。張
之洞派出北上參戰 的吳元愷部,"有過山炮三十二尊,克虜伯新式快
炮十二尊,連珠黎意快槍千枝,彈 百萬,軍火可為關外諸軍之冠"。
本來裝備落後的湘軍,到戰爭後期裝備大為改善, 如陳?部已配備
了快利槍和新馬梯尼槍。

此外,關於清軍的裝備,還有幾點應作具體分析:其一,某些將領對
所部裝備不足 的奏報,往往誇大其詞。如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屢次
奏稱部隊裝備不足,請造拾槍 應用。事實上,他出省作戰時共帶馬
步軍3000人,攜帶快槍3800餘枝,人手一槍尚 有餘。1894年10月,
署理黑龍江將軍增祺又撥給他步毛瑟槍5000枝,馬毛瑟500枝, 哈乞
開斯槍200枝,來福槍300枝,共6000枝。到戰爭結束時,黑龍江共撥
出格魯森 快炮、過山鋼炮、開花銅炮各4尊,嘎爾薩炮2尊,龍炮1尊
,子母炮7尊,常勝炮150尊, 單響毛瑟槍5000枝,10響毛瑟2050枝
,哈乞開斯991枝,馬毛瑟1933枝,來福槍300枝, 太來槍660枝,後
膛馬槍250枝,抬槍80枝。其中有少數撥給了其他部隊,有些武器 也
比較落後,但大部分是進口槍械。依克唐阿所部後擴充至萬餘人,這
麽多槍炮, 怎麽能說裝備不足?依克唐阿的奏報,無非是為了掩飾
其作戰不力,另外也與其部 隊在戰場上大量遺棄和損壞武器有關,
關於這一點,還要在下文述及。其二,某些 地區即使裝備確實不足
,槍械也落後,但並非毫無長處,即以山東為例,其陸軍確 實裝備
比較差,但沿海戰略要地如煙台、威海海口各炮台所裝備的火炮卻是
比較先 進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煙台有各種口徑的火炮27尊,均是
後膛鋼炮,其中22尊是 快炮。威海衛由於是水師提督衙門的駐地,
各炮台配備的火炮不僅數量多,質量也 均屬上乘。據統計,該地25
座炮台,共配備進口的各種口徑的平射炮、地陷炮、行 營炮、曲射
炮達167尊。由此可見,如果說威海衛之戰失敗的原因是裝備落後,
恐怕 無論如何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其三,前文已指出,與淮軍相
比,其他部隊的裝備 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但也不可一概而論
,有的部隊的裝備還是相當精良的。 如直隸練軍一律裝備洋槍洋炮
,到90年代前後,還裝備了新式毛瑟槍和克虜伯炮。 即使一些內地
省份如江西、貴州、雲南的練軍,也都在70-80年代,裝備了近代槍
炮。

1894年7月,編修曾廣鈞曾上一呈文,文中係統地總結了戰前清軍製
造、購買軍火的 情況。從呈文看,即使不計甲午戰爭爆發後大量購
買的武器,如果能統籌使用,清 軍也應不虞武器匱乏。曾氏稱:"中
國後膛槍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製造購辦不可 悉舉"。他把中國陸
軍使用的槍枝分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製造局製造的快利(此 說
不確)、德國的毛瑟和馬梯尼、單音哈乞開斯、黎意(可五子連環遞放
)等五種,並 稱毛瑟和馬梯尼"江南軍裝局存儲極多,彈子亦複不少
。有由淞滬陸軍八營遣撤後繳 出者,有尚未開箱者"。乙等槍有英國
馬梯尼、十三音雲者士得,"此二種中國購置 亦複不少"。丙等為美
國林明敦,"係美國極舊之式,乃上海製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 )起
造,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餘萬杆,除已發各營外,實
存六十餘萬 杆,彈子稱是"。盡管林明敦槍"後膛走火,又易炸裂,
又不甚準",但"中國甲槍已 屬不少,足敷陸軍之用",而且"已購之
彈子尚屬山積"。曾氏所述,未及火炮,但本 文以上列舉之火炮品種
和數量,已足以彌補曾氏所述之不足。

反觀日軍方麵,當時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
槍(隻有少量部 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
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後膛鋼炮,其 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
?惹寰?俚枚唷?

當然,日軍裝備也有其長處,即型號統一,火炮輕捷,易移動,射速
快。但不管怎 樣,我們以上之論述,足以說明李鴻章所謂日本"船械
愈出愈精",中國"相形見絀"的 說法是不足信的。至於像"自戶部奏
定光緒十四年之後不購新械,武庫已空如洗"之 類的說法,雖不能完
全說是空穴來風,至少也是誇大其詞。

既然清軍的裝備與日軍相比占優勢,為何卻在戰場上連連敗北呢?固
然,戰爭的勝負 並不完全取決於武器裝備,而是政治、經濟、軍事
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武 器裝備畢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
此,我們有必要對清軍的裝備及其使用中所存在 的一些致命的弱點
,進行探討和考察,以總結和接受這一慘痛的曆史教訓。要言之,
清軍的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部隊腐敗,士氣低落,缺乏訓練,遇敵輒潰,不能發揮武器應用
的效用。清軍 自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之後,多數部隊皆再未
經戰事(收複新疆和中法戰爭隻 是少數部隊參戰),承平日久,弊端
叢生,"兵則半屬空名,操則虛應故事",隻剩下 空架子,已沒有什
麽戰鬥力可言。淮軍是參戰清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是前期作戰的 主
力,但除聶士成、徐邦道等少量部隊外,其他各部均無像樣的戰績可
言。正如時 人指出:"淮軍萬不可用也,宿將久經凋謝,繼起者非其
親戚,即其子弟,均未經戰 陣之人。補伍皆以賄成,扣餉早懷積怨
,驕奢居人先,戰鬥居人後。"劉盛休部盛軍, 為淮軍主力之一,"平
時威德不行,士卒不服,見賊即潰,遇物即擄,毫無顧忌,殺 之不
止"。前線總指揮宋慶指出,此類情況"不獨盛軍然也"。淮軍備部皆
是"一經戰 隊,官則警惶失措,勇則四散奔逃"。即使其中作戰比較
勇敢的部隊,由於平時缺乏 訓練,戰鬥力也是非常低的。北洋武備
學堂的學生雷震春、王德芳指出,他們"往曆 前敵,親見備軍致敗情
況,實由將帥不善訓練,士卒不常操習,火器不能研究,槍 炮不度
遠邇,地勢不細測量,住紮不設營壘"。至於其他各省部隊的腐敗程
度,與淮 軍相比往往有過之而不及。山西大同鎮調往東北的部隊,"
其官長士兵無人無煙癖, 軍容之劣,鮮有出其右者。軍裝之外,腰
間皆斜插煙槍一枝,見者無不發噱"。東北 "三省練軍大半旗兵之居
城市者,平居煙酒行賭,沉溺忘返"。這樣的部隊,即使裝 備了先進
武器,又怎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僅以平壤戰役為例,是役參戰部隊
多數是 清軍精銳,每門炮自帶炮彈50顆,每枝槍自帶子彈150發,以
後又由國內運去炮彈2400顆, 格林炮子50000顆,子彈50萬發,火力
不能說不強。但炮兵"炮準甚疏",步兵射擊的 命中率也極低,每人
發射子彈達三四百發,可是全戰役僅擊斃日軍180人。在以後的 戰爭
中,清軍幾乎每戰皆濫放槍炮,動輒就是每槍發射子彈數百發。而日
軍方麵,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其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平均隻使用子
彈8發!相形之下,清軍戰 鬥力之低怎不令人觸目驚心。

(二)由於清軍戰鬥力低下,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擴充部隊,
希圖以數量上 的優勢取勝,這樣就產生了兩個嚴重的後果:其一,
由於擴充部隊太多,加之後勤 保障體製落後,導致武器供應跟不上
,以致"新招募之兵,多負戈矛,無火器"。據 日本參謀本部掌握的
情況,當時中國動員的部隊中,隻有3/5的士兵裝備了近代武 器,
餘者隻扛著大刀長矛。如宋慶擬新招新軍30營,而天津軍械局僅撥到
槍枝600杆, 盡管戰場情況緊急,卻無法"調令出關作戰"。再如前述
吳大澄部23營零3哨,出兵之 初僅有4600枝槍等,均是典型事例。其
二,新募士兵的素質和戰鬥技術比老兵更差。 有人指出:"近來新募
之兵,急於成軍,往往未暇精選類多募自近處,雜以市井之人, 窳
惰性成,其拔隊起行之時,至有涕泣不願去者"。尤為糟糕的是,由
於戰況緊急, 新募部隊往往並不操練即開赴前線。如旅順口守兵
12000餘人,其中9000餘人為新軍, 成軍末幾,即遇戰事,"總未得
空操過一日"。到了後來,甚至"新募勇隊連槍炮尚未 見過",即準備
向前線開拔。以素質極差之市井之徒,倉促成軍,未經訓練,"猝給
一槍,強之管炮,且不知施放,惶言命中?"這樣的部隊,自然更不能
發揮武器應有 的作用。到戰爭末期敗局已定之際,有識之士對此作
過不少沉痛的總結,如李本方 致函徐邦道說:"查其致此之由,皆因
將不得人,兵不嫻器。以極貴極精之槍炮,付 諸毫未練習之勇丁,
倉卒臨敵,手忙足亂,或出隊而錯帶彈子,或臨時而忘記用法, 乘
以強敵,不奔何待?中國之論兵事者,人人皆曰槍炮不精,船械不利
,眾寡不敵, 吾獨謂所以致敗之故,不係乎此。"痛定思痛,李氏斯
言,可謂一針見血。

(三)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湘淮集團興起,形成督撫專政的局
麵,這對甲午 戰爭也帶來了很大的影?臁G寰?淖氨婦?鞘∽暈??
,各行其是,因此,各省參戰 部隊的槍炮品種、型號極不一致,即
使一軍之中也往往互相參差。前述各省所購之 武器,分別來自德、
英、法、美、英、比等國,據說進口槍炮的型號可達三四十種: 國
產武器也由於軍工企業分別隸屬不同的集團,存在著種種差別。各種
槍械的口徑 不一,"彈藥參差,不能互相濟用",給戰爭中的彈藥補充
和火器配備造成極大的困難。 "無論怎樣有效率,怎樣誠實的輜重隊
,也決不能為隊伍所帶七拚八湊的雜牌武器配 備合用的彈藥"。更何
況清軍根本沒有適應近代戰爭的後勤保障機構,這就在戰場上 造成
極大的混亂。前線部隊或有槍無彈,或彈不對槍。如宋慶所部使用的
馬梯尼槍 子彈大小竟有四、五種,而天津軍械局僅存20年前的舊子
彈10萬粒,既不知是否合 膛,又不知是否失效。再如山東存有毛瑟
槍子彈667000粒,其中不合膛者競達475000粒。 安徽?生朱照的一段
話,可以說是對這種混亂狀況的總結:"炮則有格林、阿姆斯特 郎、
克虜伯、田雞炮、開花炮等種,槍則有新舊毛瑟、林明敦並中國自製
之快利槍, 名色繁多,殆難屈指。夫槍炮一種有一種之彈藥,即一
種有一種之施放之法。彈藥 或誤,則與槍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
或長或短,或鬆或緊,皆不適於用,則有器 與無器等"。"此炮之彈
,或誤入他炮,則必不能開放"。各種槍械,"臨陣時往往有 槍與彈
不合之弊。蓋由常兵入伍者多係椎野粗鹵之夫,不能一一辨認;間有
一二老 於兵者,雖有辨認,而倉卒時或信手誤攜,貽害匪淺。況種
類繁夥,即營官、哨弁 尚有不能盡識者哉?這與日軍統一使用國產定
型槍炮,形成鮮明的對照。

(四)清軍使用的槍炮在質量上也是參差不齊,玉石交混的。官兵對武
器的不善保管, 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國產武器中,江南製造局
生產的"林明敦中針兵槍多有走火 之弊,故各營末肯領用"。以後改
造快利槍,也因技術、設備落後,"未能過求精致 "。金陵機器局生
產的大炮,竟多次發生炸膛事故。進口武器固然性能較國產者優越,
但內於經辦人員的營私舞弊和外國商人的有意欺蒙,有不少"陳年之
存貨而詭為新製 "者,以致"價多浮冒,物不精良"。就連赫德也認為
中國政府不必"去花錢買這些可 能一半已經無用的舊東西"。由此導
致前線部隊往往領到的是不能使用的舊槍。如總 兵徐邦遲受命募軍
,所領1200枝進口的毛瑟槍就都是"實不能用的舊貨"。這種武器, "
臨陣用之,子藥不能及遠,而又無力,開至數次,機關損壞"。至於
清軍使用的炮 彈、子彈,大部分中國能自行生產,但由於設備和技
術上的問題,加之管理人員偷 工減料,也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
天津機器局"配置於藥之分量或多或少,或攙和 不應用之物,致使自
裂自敗,有用之槍,轉成巨患"。江南製造局所造子彈,"每逢 演用
往往誤火,一及吹彈不能致遠(原文如此--引者),甚至炸壞銅殼,登
開後堵傷 人等弊"。吉林機器局就更是等而下之了。進口彈藥要好一
些,但也並非沒有問題, 如漢納根等人經手購買的小口徑快槍子彈
,"每箱上層尚佳,用至下層,往往有不合 膛或藥力不足,難於及遠
"。前線部隊由於使用劣質彈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北 部隊所領
子彈,"半多不響,即響亦不及遠,拆驗藥已成灰",毅軍"探馬與倭
戰,連 發四槍,不響,被倭擊斃"。炮彈中也往往"實以泥沙"、"和
以泥?"而不可用。據日 方記載,旅順口之役清軍炮台發射的炮彈,
"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 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
炮台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 砂故也"。清
軍對武器彈藥的不善保管,也使優質槍炮的性能大大打了折扣。平壤
守 軍的"克虜伯優質大炮競鏽得大部分連炮栓都拉不開"。北京的炮
兵在連綿陰雨之中, "把一批大炮放在街上,讓它陷在泥轍裏沒人管
"。劉坤一駐紮山海關時,"自天津運 往山海關機器炮四十尊,有彈
十萬枚,由火車運送到關,堆積沙土中,閱效十日, 無人收管。經
德國某教習前往查看,謂子藥全行潮濕,不堪應用。強使試驗,隻能
及三十碼遠近,較之原製炮力不及二十分之一"。此類情況,幾乎各
軍各處盡皆有之, 言之令人痛心。

(五)清軍缺乏合格的指揮官,指揮軍隊之權仍操諸行伍出身的舊軍官
之手。這些人 固然勇怯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囿於國內戰
爭的老經驗,因循守舊,不懂 新的軍事科學。戰爭期間參與後勤事
務的袁世凱指出,"今之征調諸將,亦誠不乏夙 望,惟或優養既久,
氣血委惰;或年近衰老,利欲熏心;或習氣太重,分心鑽營; 即或
有二三自愛者,又每師心自用,仍欲以'剿擊發撚'舊法禦強敵,故得
力者不可 數睹耳。"這是指所謂"威望素著"的老成宿將而言,至於一
些新組建部隊所調之員, 則"多係浮薄少年,文弱書生,不諳軍務"
。在這樣的軍官的指揮下,即使部隊裝備 了先進武器,也難免潰敗
的結局。在進攻時,他們仍沿用冷兵器時代集團衝鋒的方 法,一擁
而上,且往往"從一千公尺以外的遠距離開始射擊"。日軍則以密集火
力在 近距離猛烈射擊,給予清軍以重大殺傷。在防守時,他們隻注
意正麵防禦,忽視側 翼,即使正麵也無縱深兵力和火力配備。日軍
隻要從側翼出擊,即可迫使清軍全線 崩潰。"差不多中國人每一次打
算守住陣地時,都因為被敵人迂回到他們的側翼而被 迫後退,中國
人簡直不知道怎樣防禦自己"。在火炮的使用方麵,問題尤為嚴重,
一 是參戰各部不相統屬,火炮配屬於各部隊,不能集中使用。日軍
則不論火炮多寡, 一律集中使用以加強火力。二是不懂步炮協同作
戰的原理,炮兵陣地總是選擇在"第 一線步兵陣地內或其間隙。因此
,火炮成為顯著的目標,在戰鬥的初期階段,屢次 被日本炮兵破壞"
。清軍指揮官中也有各別人在戰爭實踐中總結了教訓,提出改進意
見,如聶土成即多次指出:"前次失利,皆由我炮未聚一處,各營顧
已失機。倭炮不 拘多寡,用則一處齊發"。可是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
,前敵將領仍是我行素。1894年 12月19日瓦缸寨之戰,宋慶部曾奮
勇作戰,炮兵的表現也是出色的,但由於使用不 當,被日軍快炮"照
準叢擊",所帶火炮5尊被擊毀4尊,喪失了作戰能力。第三次反 攻海
城之役,依克唐阿部重蹈覆轍,被擊壞火炮5尊。所以,有的西方史
學家認為: "中國的指揮官在基本戰略戰術和使用武器方麵,顯示出
可悲的無知"。當時在華的 西方人士,也有人指出;"假使軍事長官
有一些現代軍事的知識,中國陸軍也會予敵 方以有用的損害。但是
它的軍官們否定了它一切成功的可能性"。

(六)清軍的腐敗不僅表現在戰場上連連潰敗,而且還表現在每一次潰
退,均"盡棄軍 實走,器械盡失"。這不僅削弱自己裝備的總體實力
,而且反過來大大加強了日軍的 裝備。據有關資料記載,平壤戰役
,清軍丟棄大炮48尊,步槍10000餘枝;鴨綠江防 之戰,丟失大炮78
尊,槍4400枚;大連灣、旅順口失陷,日軍繳獲大炮270多尊,槍
600枝。以上數處清軍遺棄的炮彈達數百萬發,子彈達4000萬發以上
。另據日方統計, 日軍在牙山、平壤、九連城、鳳凰城、金州、大
連灣、旅順口等地,一共繳獲大炮 607門,槍7394枝,炮彈267.17
餘萬發,子彈7745.8萬發。其後,在牛莊、營口、 威海衛、澎湖等
地清軍遺棄的火炮亦達數百門,槍枝、彈藥更是不計其數。而在甲
午戰爭全過程中,日軍僅僅消耗子彈124.18萬發,炮彈34090發。兩
相比較,怎不 令人觸目驚心!李鴻章曾哀歎,淮軍部隊遺棄大炮,"
令我寒心,再發再棄,當如之 何!"依克唐阿自己承認,自開戰以後
失去槍枝7807枝,損壞880餘枝。至於火炮,到 1895年初,隻剩下快
炮4尊。這些武器被日軍繳獲後,勢必導致敵我裝備的此消彼長。

日軍將繳獲的武器(特別是大炮)投入戰鬥,大大加強了火力。如旅順
口之戰,日軍 以所得衛汝貴部快炮"登山俯擊"清軍炮台。威海衛之
戰,日軍攻占沿岸炮台之後, 即掉轉炮口轟擊港內的北洋艦隊,更
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田莊 台之戰,是役,"我海
蓋間曆戰所失行營大小炮無慮百尊,盡為倭人攻具,列遼河南 岸,
數倍我炮"。在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下,清軍勢不能支,乃"大潰西奔
"。可見, 武器裝備此消彼長的變化,對戰爭產生了多麽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甲午戰爭中,清軍的裝備在總體上是占優勢的
,但由於清政 府的腐朽無能,清軍的腐敗和缺乏訓練,缺少合格的
、懂得近代戰爭的指揮官等不 利因素,這種優勢在戰爭初期即在很
大程度上被抵消了。以後隨著戰爭的進行,日 軍繳獲了清軍大量武
器,使雙方的裝備發生了逆轉,清軍不斷削弱,日軍逐漸加強, 終
於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最後失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