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曆史上的未解之謎——精選

(2010-01-30 12:34:13) 下一個

 
 秦始皇身世之謎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數千年專製時代的第一位君臨天下、叱吒風雲的皇帝。六國養尊處優的君主嬪妃、王孫公主、皇親國戚無一不膽戰心驚地揖首跪地、俯首稱臣。然而,傲視天下的秦始皇內心卻是異常脆弱,因為他對身世一直諱莫如深。  

  秦始皇是繼秦莊襄王(子楚)之位,以太子身份登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趙姬,據說曾為呂不韋的愛姬,後獻予子楚,被封為王後。那麽,秦始皇到底是子楚的兒子,還是呂不韋的兒子,後人爭議不休。  

  《史記》中記載秦國丞相呂不韋本為河南濮陽的巨富,是遠近聞名的大商人。但他不滿足這種擁有萬貫家私的地位和生活,野心勃勃,對王權垂涎三尺。  

  於是,呂不韋打點行裝,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精心策劃一個大陰謀,將正在趙國當人質的秦王的孫子異人,想法過繼給正受寵幸的華陽夫人,轉瞬之間,異人被立為嫡嗣,更名為子楚。  

  不久,國事生變。秦昭王、孝文王相繼去世,子楚堂而皇之地登上王位,呂不韋被封為丞相。之後,呂不韋將自己的愛姬趙姬獻給子楚,生下嬴政,被封為皇後,不料子楚僅在位三年就死掉了,於是他的兒子嬴政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呂不韋認為嬴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讓嬴政喊自己為“仲父”,自己則掌管全國政事,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的大人物,呂不韋在邯鄲的秘計實現了。  

  認定呂不韋和秦始皇有父子關係的說法,其原因是:  

  其一,這樣可以說明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傳,反對秦始皇的人就找到了很好的造反理由。  

  其二,是呂不韋采取的一種戰勝長信侯的政治鬥爭的策略,企圖以父子親情,取得秦始皇的支持,增強自己的鬥爭力量。  

  其三,解秦滅六國之恨。“六國”之人呂不韋不動一兵一卒,運用計謀,將自己的兒子推上秦國的王位,奪其江山,因此,滅國之憤就可消除。  

  其四,漢代以後的資料多認為嬴政是呂不韋之子,這為漢取代秦尋求曆史依據,他們的邏輯是,秦王內宮如此汙穢,如何治理好一個國家,因此秦亡甚速是很自然的。  

  後世人也有認為上述傳說並不能成立的。  

  其一,從子楚方麵看,既使有呂不韋的陰謀,但其實現的可能性也很渺茫。因為秦昭王在位時,未必一定將王位傳於子楚,更不能設想到子楚未來的兒子身上。  

  其二,從秦始皇的出生日期考慮,假若趙姬在進宮前已經懷孕,秦始皇一定會不及期而生,子楚對此不會不知道。可見,秦始皇的生父應該是子楚,而非呂不韋。  

  其三,從趙姬的出身看,也大有文章。《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滅趙之後,秦王親臨邯鄲,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盡行坑殺。既然趙姬出身豪門,她怎麽能先做呂不韋之姬妾,再被獻做異人之妻呢?這樣,就不會存在趙姬肚子裏懷上呂不韋的孩子再嫁到異人那裏的故事了。  

  身世之謎也隻有留於後人去推測了,而“奇貨可居”這個成語卻由此流傳於世。  

  帝王秦始皇“焚書坑儒”之謎

  提起秦始皇,人們就會想起“焚書坑儒”這一典故,但是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坑儒”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以便加強中央集權。在完成政治上的諸多加強控製的舉措之後,秦始皇便開始了精神上的控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為群臣及眾多的儒生大排酒宴。在宴會上,圍繞著是否實行分封製,眾多儒生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丞相王綰、博士生淳於越等人主張實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則讚同郡縣製,並指責淳於越等“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最後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觀點,並采用、實施李斯的“焚書”建議,下令:除了秦紀(秦國史書)、醫藥、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以外,凡列國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作品、諸子百家著作和其他典籍,統統按時交官焚毀。同時,禁止談及《詩》、《書》和“以古非今”,違者定當嚴懲乃至判其死罪。百姓如想學一些法令,可拜官吏為師。從這一點來看,焚書的舉動秦始皇肯定做過。

  秦始皇稱帝以後,力求長生不老,迷戀仙道,不惜動用重金,先後派徐福、韓眾、侯生、盧生等人尋求仙藥。侯生與盧生當初是秦始皇身邊的方士,由於長期為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藥,卻始終沒有找到,而心急如焚,忐忑不安。依照秦國的法律,求不到仙藥就會被處死。因此他們深發感慨:像這樣靠凶狠殘暴而建立威勢並且貪婪權勢的人,不值得給他求仙藥。於是,侯生、盧生悄悄地遠走他鄉。

  這件事使秦始皇十分惱怒,於是他下令,對所有在鹹陽的方士進行審查訊問,欲查出造謠惑眾的侯生、盧生兩人。方士們為保全自己的性命,隻得相互告發,秦始皇最後把圈定的460餘人,都在鹹陽挖坑活埋。

  秦始皇的“坑儒”是“焚書”的繼續。至於坑殺的人究竟是方士還是儒生,學術界各持己見。從分析“坑儒”事件的起因看,秦始皇所坑殺的人應該是方士;但從長子扶蘇的進諫“眾儒生都學習孔子的學說”來看,秦始皇所坑殺的又好像是儒生。

  而且東漢衛宏在《詔定古文官書序》中記載,秦始皇在驪山溫穀挖坑用以種瓜,以冬季瓜熟的奇異現象為由,誘惑博士諸生集於驪山觀看。當眾儒生爭論不休、各抒己見時,秦始皇趁機下令秘殺填土而埋之,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穀裏。於是有人便根據這一點而偏向於傳統的說法,認為秦始皇確實有過“坑儒”的行為。

  但有人研究諸史籍,認為“焚書”有之,“坑儒”則無,實是“坑方士”之訛。“坑方士”事見始皇三十五年,因為侯、盧二人求仙藥不成,他們懼“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罵了秦始皇一番後逃走。既然事端由方士引起,那麽就隻能是“坑方士”,當然不能說被殺的四百六十餘人中沒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殺的主體應該是方士,而被殺的原因更與儒家的政治主張和學派觀點無關。所以即使被殺者有儒生,也並非因其為儒生而得罪,總是與方士們有某種牽連之故。因此絕無理由說秦始皇“坑儒”。盡管秦始皇早因“坑儒”之舉背上千古罵名,然而,直到今天,秦始皇究竟有沒有“坑儒”這一謎團還是沒有解開。

  曹操為何要建72座陵寢

  曹操在喪葬上有別於曆代帝王,他對自己的身後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比帝王低,為什麽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呢?  

  據說,曹操一生提倡節儉,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他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裁”。宮廷中的各種用過的布料,破了再補,補了再用,不可換新的。有個時期,天下鬧災荒,財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製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員們都不敢戴皮帽子。  

  又據傳,曹操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他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麵,為防止自己死後出現這種慘狀,他一再要求“薄葬”。  

  為了防止盜墓,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采取了“疑塚”的措施。布置疑塚,當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生前,他因多疑,錯殺了許多人;死後,他的多疑也不例外。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  

  這72座疑塚,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  

  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傳說,軍閥混戰年代,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古董商人為了尋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幾座疑塚。除了土陶、瓦罐一類的東西外,一無所獲。  

  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揭開》說,“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塚’的這片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關於疑塚的說法便被確證不是準確的了。  

  但是,關於曹操屍骨到底埋於何處,仍然是個謎。據詩曰:“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湟猶堪思,況複當年歌無人。”由此推斷,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據《彰德府誌》載,魏武帝曹操陵在銅雀台正南5公裏的靈芝村。據考察,這也屬假設。那它還有可能在哪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陵在其故裏譙縣的“曹家孤堆”。  

  據《魏書·文帝紀》載:“甲午(公元220年),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亳州誌》載:“文帝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前樹碑曰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故裏?他此行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魏書》還說:“丙申,親祠譙陵。”譙陵就是“曹氏孤堆”,位於城東20公裏外。這裏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於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  

  但這種說法也缺乏可信的證據,遭到許多人的質疑。  

  麵對“曹墓不知何處去”的感歎,人們對曹操的奸詐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認識。曹操一生節儉,帶頭“薄葬”,是有積極意義的。這樣做,既保護了自己,也使盜墓者無從下手,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舉吧。  

  關於曹操的陵寢的真實情況至今仍是個謎,還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

  晉武帝傳位傻太子之謎

  司馬炎,字安世,西晉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史稱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縱橫沙場,果敢英武,為晉王朝耗盡了自己的半生心血。但是,他卻將辛苦打下的江山交給一個傻兒子繼承,致使宮廷內外血雨腥風,西晉王朝昏暗動蕩,成了一個短命王朝。英明的晉武帝為何做出如此糊塗的事情呢?  

  從史料看,司馬炎雖稱得上英武果敢,但在感情上卻柔若女子,有婦人之仁。他一生共有26個兒子。不幸的是,26個兒子當中雖不乏聰慧之輩,但長子司馬軌卻不幸夭折,因此次子司馬衷成了事實上的長子,按中國的繼承人法則,司馬衷要被立為太子,而司馬衷卻是個白癡,不諳世事。司馬衷的癡愚朝野皆知。  

  太子司馬衷在吃飯時對糧食很不愛惜,師傅李看不過去,就婉轉地對司馬衷說:“殿下,碗中的米飯,一粒粒都是農民辛勤耕作得來的,殿下可知道稼穡艱難?如今旱荒嚴重,老百姓都沒有糧食吃,都在忍饑挨餓。”司馬衷聽了這話,覺得十分奇怪,脫口說道:“沒有飯吃,幹嘛不吃肉粥?”師傅李哭笑不得。  

  太子司馬衷的低能,武帝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這個兒子難以擔負國家重任。但是楊皇後反對更易太子。楊皇後名豔,字瓊芝,是陝西華陽人,父親楊文宗是魏國貴族,以功封蕷亭侯。楊皇後十分美麗,出自豪門大族,替武帝生下了三男三女,長子早逝,次子便是這司馬衷。武帝數次擔心地說太子不長進,天性愚鈍,難以勝任大事。楊皇後每次都和顏反駁,兒子雖不聰明,但卻忠厚純良,好生教導,會有長進的。武帝試探說,現在更易太子,還來得及。楊皇後搖頭,說太子的名分已定了,決不能輕易改動,無論立嫡立長,都應是太子,破壞了這項法製,日後豈不亂了套?我堅決反對。  

  優柔寡斷的武帝就將希望寄托在兩個派去考察太子的大臣和嶠和荀勖的身上。  

  果敢剛毅的武帝司馬炎在美人麵前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心。武帝信任荀勖,尤其佩服荀勖的高深學問和不世之才。後來荀勖進奏,說太子有了進步,於是武帝相信了荀勖,放下心來,不再考慮更易太子。  

  天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病死,其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不過一年,皇後賈南風發動政變,殺死總攬朝政的大臣楊駿;接著又發生了“八王之亂”。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劉淵的侄子劉曜攻破長安,俘獲末代皇帝司馬鄴,西晉亡國。時距司馬炎之死隻有25年。 

  “和尚皇帝”梁武帝為何餓死於僧寺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詩中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南北朝時,佛教大盛,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位吃齋信佛、極力倡導發展佛教的皇帝,他曾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當和尚。所謂舍身,一是舍資財,即把自己的所有身資服用,舍給寺廟。還有一種是舍自身,就是自願加入寺廟為眾僧服役。梁武帝於公元527年、529年、547年三次舍身。舍身第一次是4天,最後一次長達37天。而每一次都是朝廷用重金將其贖回。寺廟因他又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他在位時,佛教在梁朝盛極一時,光當時的建康城內外就有佛寺500多所,僧尼10萬餘人。公元504年,他親自率領僧俗2萬人在重雲殿的重雲閣,撰寫了《舍道事佛文》。  

  梁武帝一心崇佛,荒廢了朝政,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梁武帝早年無子,過繼侄兒蕭正德為嗣子做太子,後來梁武帝生了個兒子,取名蕭統,隨即被立為太子,而侄子蕭正德被改封為西豐侯。這讓蕭正德心裏憤憤不滿。正在此時,東魏大將侯景因與政敵高歡不合,轉投了梁朝,梁武帝封他為河南王。侯景為人陰險奸詐,他看到皇族矛盾重重,認為有機可乘,於是勾結蕭正德起兵發動政變,答應事成之後讓蕭正德做皇帝。最後叛軍攻進了建康城,困住了宮城,後又引武湖水去漫宮城。梁武帝這位和尚皇帝被困在宮裏。一籌莫展,也沒有人去過問他,這位皇帝最後竟被活活餓死在宮裏,無獨有偶,《中華野史鏡鑒》上也曾記載:“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侯景攻下宮城。蕭衍飲食斷絕,口中苦澀,連呼:“蜜!蜜!”最後餓死於淨居殿,時年86歲,蕭正德最終也沒做成皇帝,事成後就被侯景殺死了。 

  唐太宗篡改過國史嗎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開國君主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是唐代難得的治國之君。在其統治期間,唐太宗知人善任,察納雅言;執法慎刑,重農恤民,使國家形成了曆史上人人稱道的“貞觀之治”局麵。他的雄才偉略、勤於政事甚為後人稱道。但即使是這樣一位曠世聖人,他的一生仍是有很多瑕疵的,“玄武門兵變”內情曆來讓人生疑,而他後來的修改國史也為後人議論不休。  

  那麽,李世民為什麽要修改國史呢?對此,史學家們有不同的說法。《新編中國曆朝紀事本末·隋唐卷》是這麽寫官修正史的————設史館修前朝史製度的確立是在唐初李世民統治的貞觀時期。貞觀君臣為唐皇朝的“長治久安”,十分注意“以古為鏡”,總結曆史成敗的經驗教訓,尤其注重隋亡的教訓。鑒於武德年間蕭等人尚未修成前朝著史,唐太宗深感改組舊史館、建立一套新製度的必要。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書省特置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同年閏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北麵,由宰相監修。從此以後,原著作局不再具有修史職責,史館成為皇帝直接控製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唐太宗的皇位並不是由合法繼承得到的,而是其殺兄逼父的結果。這一行為不合乎封建法統和封建倫理,在封建統治者看來,也就不能貽示子孫,垂為法誡。因此,唐太宗奪得皇位之後,就著手修改國史,為自己辯護。這種說法認為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時錄》時,大肆鋪陳太宗在武德時的功勞,竭力抹煞太子建成在唐朝創建過程中的功績並極力貶低高祖的作用。但是這樣仍不足以說明太宗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於是他們又把修改國史的著眼點放在晉陽起兵的密謀上麵。他們把晉陽起兵的密謀杜撰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其目的在於把太宗說成是李唐王業的真正奠基人,使其皇位的獲得近似於漢高祖自為皇帝而尊其父為太上皇那樣的合法性。  

  唐太宗究竟出於何種動機要修改國史?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仍未有確定的答案,給曆史留下了一樁疑案。 

  千古功過任人評——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從一個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後寶座,直到最後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之後,武皇一方麵消滅異己,一方麵卻也勵精圖治。在她統治時期,整個社會倒也安定,而關於武則天的傳說民間有很多。武則天本人也從不是個甘於寂寞的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塊無字碑,千百年來引得人們紛紛猜測。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於西安市西北80公頃的乾縣梁山上。墓前有兩塊高均為6.3米的石碑,西麵的為“述聖碑”,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該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故又稱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東麵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寬2.1米,重98.8噸。碑頭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刻畫而成。如此精細的雕刻,在曆代墓碑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人們紛紛猜測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在武則天看來,自己雖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絕對優於高宗,而且她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這應該算是她的一大政績。可惜的是,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武皇是搶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賊,對於她的功勞視而不見。因而,武則天要把自己的功勞讓後人去評述、去記載,於是就有了無字碑。二說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罵,還是不寫為好。有的說法是,武則天建立大周朝之後,內心感覺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後將江山歸還唐氏。但由於自己稱帝的這段經曆,使她對自己死後的境遇沒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責罵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無字碑借以自贖。三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她的一生。這種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恰恰相反。武則天對自己一生還是頗感自豪的。作為一個女流之輩,卻能在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並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她要後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兒子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鑒於此,武則天要將自己的一生的功過是非交與後人,就是要讓後人對自己的一生作出評價。這三種說法似乎每一種都很有道理,至於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現已無從考證。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麵添補題識,現在上麵共有13段文字。令人驚異的是,這些文字中還有一種少數民族文字,而且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人能識別。這種早已廢絕的少數民族文字,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經考證,金太宗的弟弟於1134年在無字碑上刻了《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這種失傳了的文字並不是金文,但究竟是什麽文字呢?明代金石學家趙山函在《石墨鐫華》中說:“(《郎君行記》)碑字不能辨,蓋女真字……字刻乾陵無字碑上。”這種說法一直廣為流傳。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遼代帝後的墓誌,才將這一謎團解開。原來這些文字和墓誌上的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始創於公元920年,但隨著國家的滅亡很快消亡,到了元代已幾乎沒有人認識,到了明代則徹底成為一種無人能識的“死文字”了。這一失傳的文字作為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來,卻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唐玄宗為何被奉為“梨園領袖”

  人們習慣上稱呼戲班、劇團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梨園”是怎麽和戲曲藝術聯係在一起的呢?“梨園”在什麽地方?其性質如何?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唐玄宗前期,全國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許多亞非國家的使臣、學者、商人紛紛齊集長安。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下,唐朝的音樂得到空前發展。唐玄宗本人素喜音樂,在公元741年原來隸屬太平寺的倡優雜技人才劃出來,設立左右教坊;又挑選好樂工數百人,在蔡苑的梨園進行專門訓練。  

  有關這個藝術組織————“梨園”的建立,《舊唐書·玄宗本紀》載道:“玄宗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號為皇帝弟子,又雲梨園弟子。以置院近於禁苑之梨園。”《新唐書·禮樂誌》則說:“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也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園法部,更置小部音聲三十餘人。”從此,“梨園”成了唐代一個重要的藝術活動中心。它究竟在什麽地方呢?清人汪汲《事物原會》卷三十七“教坊梨園”條說:“今西安府臨潼縣驪山繡嶺下,即梨園地也。”關於梨園的出處,一般都認為它原是唐代長安的一個地名,但在具體地點上發生了分歧。有人指出在長安縣西南香積寺附近今黃良鄉立園村,此村最早叫梨園村或栗園村。還有人認為是在今西安城東南隅曲江池附近漢武帝所造宜苑舊址旁的春臨村一帶。第三種說法認為梨園在今西安城東北唐大明宮東側附近三華裏的午門村。第四種說法指出它在今西安臨潼縣驪山繡嶺下。  

  另外還有人認為唐代長安有兩個“梨園”。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說一個在光華門北麵,一個在蓬萊宮的旁邊。《辭海》也持有“梨園”說,指出唐代長安“梨園”有“禁苑梨園”,在長安城北芳林門外東北的禁園中;“乃唐代真正梨園所在”。“宮內梨園”,分男女二部,皆稱“皇帝梨園弟子”。  

  對於梨園的性質的研究,《辭海》曰:“唐玄宗時教練宮廷歌舞藝人的地方。”《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謂為“唐玄宗時,宮廷內專門訓練樂工的機構”,“主要職責是訓練器樂演奏人員”。李尤白提出:“梨園”是既訓練演員,又肩負演出的“皇家音樂、舞蹈、戲劇學院”,為我國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則是其院長(崔公),在他之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兩套人馬。前者的職責,類似現在的創作人員,後者相當於現在的導演和教師。  

  在“梨園”研究方麵,算得上權威的是李尤白寫的《梨園考論》,此書全麵考證了與“梨園”有關的問題,而且還提出在西安建立“中國唐代梨園紀念館”的建議。

  南唐後主李煜亡國之謎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國主。他即位時,南唐國力已呈衰頹之勢,這位性格懦弱的國主時時刻刻都在感受著國破家亡的威脅。他仇恨宋朝的壓迫,但又沒有能力用武力與宋朝相抗衡,隻要能以小邦苟且偏安,他甘願貢物稱臣最後淪為階下囚。  

  李煜的父親李是詞壇高手,李煜從小便生活在這麽一個濃厚的文化環境中,對詞也極為喜愛。即位時,南唐國力日益衰落,他所麵臨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麵,因此使他這時期的詞一部分表現為對宮廷奢華生活的迷戀,一部分則飽含著沉重的哀愁。被俘以後,身為階下囚的李煜,天天過著以淚洗麵的生活。麵對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緬懷故國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他創作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沒想到這首詩竟成了他獲罪的證據,不久便被宋太宗趙光義派人毒死在獄中。  

  李煜不僅善填詞,而且善音律,並因此荒廢政事。皇後周娥皇是司徒周宗的女兒,通書史,且能歌善舞,尤其彈得一手好琵琶。當時早在盛唐時曾廣為流傳的《霓裳羽衣曲》早已被人淡忘,周娥皇找到了一份殘譜。她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創作,通過努力,最終恢複了《霓裳羽衣曲》的原貌,開元、天寶之音得以重回人間。周娥皇自己另外還創作了兩支曲子,一為《邀醉舞破》,一為《恨來遲破》。李煜和她二人常常會隨歌而舞。周娥皇不但擅長音律,於采戲、弈棋也無所不精。對於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知己,李煜是寵愛不已,朝朝暮暮與她一起,整日沉浸在輕歌曼舞中。周娥皇死後,李煜還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思念她。  

  周娥皇有個妹妹,史稱小周後,長得風姿綽約,風情萬種。  

  小周後的音律才能雖比不上姐姐周娥皇,但卻是弈棋的高手,酷愛圍棋與象棋,因此而備受李煜的寵愛,二人常常布局廝殺,以此消遣時光。一天,李煜與小周後正在對弈,且殺得難解難分。為了不受任何幹擾。李煜下令衛士守住宮門,對前來奏事的大臣一律不予接待。一位大臣向李煜奏報國家收支的狀況已入不敷出,國庫空虛,一位大臣奏報宋朝正在調兵遣將,隨時來犯,提醒李煜應早做準備,但是都被衛士擋在了宮外。  

  開寶八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率幾位大臣肉袒出降。開寶九年正月,李煜到達汴京,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後宋太宗即位,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七月初七,李煜被宋太宗賜服牽機藥而死,時年42歲,贈太師,封吳王,葬於洛陽北邙山。史載,牽機藥乃是一種慢性毒藥,毒發,最後頭足之相就如牽機之狀,故名。 

  “燭影斧聲”與宋太祖之死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隻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曆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  

  司馬光的《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十月,那天天氣極為寒冷,宋太祖趙匡胤急喚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進入寢宮,宋太祖斥退旁人,隻留下他們兩人自酌自飲。酒過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見晉王趙光義總是躲在後邊,極其害怕,自有幾分得意。見殿前雪厚幾寸,便用玉斧刺雪,還不時對他弟弟說:“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當夜趙光義依照沒走,留宿於禁宮。第二天天快亮時,禁宮裏傳出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死了的消息。趙光義按遺詔,於靈柩前即皇帝位。  

  曆史上所謂“燭光斧影”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認為“燭光斧影”也許不是疑案,隻是晉王趙光義戕兄奪位的借口。宋太祖安排後事是宋朝的國家大事,不可能隻召其弟單獨入宮,並且趙光義又在喝酒時退避。用玉斧刺雪,這正是趙匡胤與趙光義進行過爭鬥的狀態,晉王一狠心殺死宋太祖。要是不這樣寫,這段史料也許會被封殺。  

  不過,關於光義弑兄的原因,史書上另有一種說法。《燼餘錄》稱,趙光義很喜愛已歸降的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費氏。孟昶死後,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趙匡胤納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別寵愛。趙匡胤因病臥床,深更半夜時趙光義膽大妄為,以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機調戲花蕊夫人,可沒想到太祖驚醒,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後、太子趕到之時,趙匡胤已經隻剩一口氣了。趙光義趁機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趙匡胤就升天了。由此可知,趙光義趁夜黑無人,趙匡胤昏睡不醒的時候調戲他覬覦已久的花蕊夫人,誰知趙匡胤突然醒來發覺了,也許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趙光義,可是因為病體虛弱,體力不足,未砍中趙光義。趙光義覺得自己隻有死路一條,不管用何種方式都不能取得其兄的原諒與寬恕了,預料到自己將會死得很慘,於是一狠心便殺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然後慌忙逃回府中。宋太祖趙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還是他弟弟殺死的呢,誰也不知其詳。不過十分清楚的是,趙匡胤之死與其弟趙光義當夜在皇宮內院的行為有一定的關係。  

  對於這個疑案,也有一些人為趙光義開脫罪責,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道:“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誌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坐於府門……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從這一記載來看,宋太祖趙匡胤過世時,他弟弟趙光義並不知曉,也沒在宮中呆過,似乎可以洗去“燭影斧聲”的嫌疑了。  

  但是,自從趙光義繼帝位後,趙匡胤的長子德昭於公元979年被迫自殺,次子德芳又於公元981年無故而死來看,宋太宗趙光義還是擺脫不了“燭光斧影”、“戕兄奪位”的嫌疑。 

  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已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死,乃由皇太孫朱允即位,這就是建文帝,後世也稱為明惠帝。然而,在惠帝剛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奪取了帝位,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發動了曆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1402年,燕兵攻陷了京師(今南京),燕王即位,是為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曆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錄,燕王朱棣發動曆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開進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於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駿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亮而遽至此平!’……王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仁宗朱高織禦製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為明成祖的朱棣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餘燼中多次查找,找到馬皇後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處於何處,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  

  另一種說法認為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住進西內,死後葬於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後,感到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二十餘年。民間流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逃到雲貴地區,而且輾轉到了南洋地區,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  

  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提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來。 

  崇禎帝究竟如何死去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病危,召信王入宮受遺命。不久熹宗撒手歸天,年僅17歲的信王朱由檢即位,大赦天下,次年改為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年輕氣盛的崇禎皇帝麵臨的是一種風雨飄搖的局麵。這位明朝最後的一位皇帝很想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力挽狂潮,重建太平天下。他即位後鏟除閹黨魏忠賢、一心想要中興,但是最終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衝破了京城,明朝覆滅了,他自己也落了個自縊的下場。崇禎帝朱由檢生性懦弱、無主見,而且他繼位時的明朝已是政治腐敗。崇禎皇帝也回天乏術,大臣們個個明哲保身,少有為社稷著想者。而且崇禎為人極易猜疑,大臣們更是小心翼翼、很少發言。就是到了起義軍進逼京城的時候,也沒有主動站出來為崇禎分憂的大臣。  

  當李自成的起義軍猛烈進逼,崇禎帝驚慌得完全失了主見,處處寄希望於大臣們,希望他們能提供妙計良策,甚至替他決斷,但是危急之中,大臣們又能有什麽辦法呢?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每天崇禎帝都要召見大臣,有時候竟達到一日三次。起初大家都認認真真地替崇禎帝謀劃,提出“南遷”、“撤關”等,可崇禎帝總是拿不定主意,大臣們也漸漸沒招了。召見中,大臣總是惶恐地說:“為臣有罪,為臣有罪!”然後就不再說話,實在被問急了,隻是用些“練兵”、“加餉”等話來應付崇禎帝。每次召見,崇禎帝都非常不滿,常常是中途拂袖離去,回宮後痛哭並且大罵:“朝中無人!朝中無人!”  

  大明滅亡的前三天上午,崇禎帝來到東左掖門,召見了新考選官32人,問他們以急策。崇禎帝本想能從新臣中尋找到良策,可一見答卷,也全是些套話。召見未及一半,忽然有一太監送進一個密封,崇禎帝拆視後臉色突然大變,原來這是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區)失守的總報。李自成軍已經攻到昌平。但是驚慌的崇禎帝仍無法從眾大臣那裏得到一計良策。  

  次日早晨,崇禎帝再次召見文武諸臣,半晌大家都沉默不語。崇禎帝流著淚懇請大臣們想辦法,大臣們也是淚流滿麵地回應。忽然有位大臣大夢初醒一般,湊向前欲奏對,崇禎帝一見,馬上將淚水收住,準備細聽,隻聽這位大臣說:“當務之急為考選科道。”原以為是什麽良策,不想又是老套話。可這位大臣一開頭,許多大臣也跟著說這人當起,那人該用。崇禎帝早就不耐煩了,俯首在禦案上寫了七個大字:“文武官個個可殺。”起身示意退朝。  

  關於崇禎的死,曆來眾說紛紜,計六奇《明孝北略》卷二十記載道:“丁未五鼓,上禦前殿,與二人手自鳴鍾集百官,無一至者。遂散遣內員,手攜王承恩,入內苑,人皆莫知,上登萬歲山之壽皇亭,即煤山之紅閣也。亭新成,先帝為閱內操特建者……遂自盡於亭下海棠樹下,太監王承恩對麵縊死。”又有《明史》卷三百九《流賊傳》說:“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鍾集百官,無至者。乃複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詔,以帛自縊於山亭,帝遂崩。”而《明之述略》中卻說:“丁未,內城陷,帝崩於西山。”可見,對崇禎究竟怎麽死,死於何地至今還是個謎。一個力圖中興的君主竟落得如此淒涼的下場,令人深思。大臣們還是一副唯唯諾諾、支支吾吾的樣子,出的計策無非是什麽巡街閉門、不許出入等。這時候守城者來報,守城軍隊不敵。見城陷就在眼前的崇禎帝,不禁大哭,邊哭邊道:“諸臣誤朕至此!”自己拿不定主意,卻要埋怨大臣。大臣們見形勢“不可為”,便俯首同崇禎帝一起慟哭,哭聲響徹大殿,甚為悲慘。到了中午,崇禎又召見大臣,此時大臣們已徹底看透了這位年輕且毫無主見的皇帝,幹脆以沉默來回答崇禎帝,崇禎帝不禁大吼道:“既然這樣!不如大家一起在奉先殿統統自盡吧!”此話倒是說中了,19日晨,崇禎帝在走投無路中自盡身亡。 

  順治帝出家之謎

  在清朝第二位皇帝順治短短的一生中,他一共娶了19個妻妾,差不多是每年一個,但是最討他歡心的,隻有董鄂妃一人。  

  在順治眼裏,董鄂妃就是他的心。雖然兩人不曾有過任何誓言,但是,那種難舍難分的感情的確能感天地、泣鬼神。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皇貴妃董鄂氏因病去世,順治痛不欲生。為哀悼董鄂妃,他5天不理朝政。沒過多久,他又親自給禮部下了一道聖旨,特意采用追封的方法,給董鄂妃加封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至於追加皇後應舉行怎樣的大禮,他命禮部要認真、詳細、迅速商討並遞交他審議。  

  董鄂妃死後,順治的心也隨之而去,正如元稹所寫的那樣:“維將竟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他不僅輟朝5日,而且將她晉封為皇後。在蔡東藩的《清史演義》裏寫道:“順治帝經此慘事,亦看破世情,遂於次年正月,脫離塵世,隻留重詔一張,傳出宮中。”此外,還有《清稗類鈔》、《清代野史大觀》等書中均有關於順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發出家的故事。  

  順治帝的離家出走,令清宮上下驚慌失措。他們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議,隻得向外宣布:順治皇帝駕崩。但是,這種謊言也瞞不了多久。很快,堂堂的大清皇帝為了一個女人而削發為僧的事就在民間廣為流傳了。  

  順治一向好佛,宮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禪師,印章有“塵隱道人”、“癡道人”等稱號。他對木降曾說:“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旋庵相待。”他早有削發為僧的念頭。臨宣布他去世前幾天,他還叫最寵信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削發為僧,因此一些人認為順治出家之因是與孝惠皇後不合,所以寵愛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為借口皈依了淨土。據說清聖祖康熙親政後,曾經以進香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順治,希望順治能回到宮中,但是順治不為所動。康熙帝有詩哀悼:“又到清涼境,岩卷複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鳴悲。膏語隨芳節,寒霜惜大時。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語氣十分悲慟。又傳說在康熙年間,兩宮西狩,經過晉北,地方上無法準備供禦器具,卻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內廷器物,這似乎又是一個順治出家的證據。但民國時,明清史專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實》舉出《東華錄》等史書的記載,認為清世祖死於痘疹,沒有出家;又認為吳梅村詩中“房”為天駟,“房裏竟未動”是指順治將幸五台山而忽然去世,後幾句詩孟森認為是自責之詞。所以順治出家與否,仍然是一個謎。 

  秘密立儲始於康熙嗎

  康熙是清代有名的聖君,有子35人,女20人,嫡出最長者為胤,康熙十四年曾被立為皇太子,後玄燁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十月,第二次廢黜胤 ;第二年二月左都禦史趙申喬上奏請求再次冊立皇太子,這是二廢太子後,朝臣第一次為此事上奏請求。玄燁看罷奏疏後,特別召集群臣說明此事。他說:“立儲大事,朕豈忘懷,但關係甚重,有未可輕立者……今欲立皇太子,必然以朕心為心者,方可立之,豈宜輕舉。”諭旨表明,接受了兩次廢立太子的沉痛教訓,又麵臨著錯綜複雜的儲位之爭的局麵,玄燁正在深入思考皇儲關係、儲君標準、建儲方式等重大問題,力圖尋找一個較好的辦法,避免以往的失誤;在沒有找到可行方法之前,決不草率冊立。他向群臣公開陳述他的觀點,表明他在晚年已開始擬訂新的建儲計劃了。  

  玄燁在經過4年多的總結、思考以及對儲君的精心選擇後,開始實施他的建儲計劃了。  

  第一次建儲之議出現於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據《清世宗實錄》載:“康熙五十六年冬,聖祖仁皇帝召諸王子,麵詢建儲之事。”朝鮮使臣於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四月從中國返回朝鮮後,稟告朝鮮國王:“臣來時問太後葬後,當有建儲之議。”建儲之事雖然到處流傳,反響很大,但人們對其具體內容卻毫不知曉。這表明玄燁隻是就建儲一事征詢皇子與重臣的意見,他本人並未表露態度,更未作出任何決定。可見他對儲君人選、冊立日期等重大問題,已開始有意識地采取保密措施了。  

  “長篇諭旨”出現於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玄燁在皇太後病危,自己也重病纏身的情形下,召集全體朝臣,商討建儲的有關問題。“長篇諭旨”的說法便由此而來。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及五十六年十一月兩個諭旨構成了新的建儲計劃。與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度相比較,它的具體的方略,如皇帝全權決定儲君人選,“有德者即登大位”、“擇賢而立”的擇儲標準,對儲君人選以及建儲的有關問題的保密原則等等,都比較新穎,而且秘密色彩濃厚,因而可稱之為秘密建儲計劃。如果這個計劃能貫徹執行,並且形成製度,將會減少傳統建儲製度的某些弊端,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玄燁對實施兩千多年的建儲製度進行了改革,盡管他本人並未認識到這樣做的意義。  

  這一秘密建儲計劃的核心是皇帝全權決定儲君人選,完全排除統治階層中任何集團或個人對建儲的幹擾。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其他三部分得以實施的先決條件。這一點得不到保證,其他三部分也無法實施。  

  雖然玄燁通過“擇賢而立”的方式選擇儲君,但其主觀上並無廢除嫡長子繼承製的意圖。玄燁的宗法觀念濃厚,認為諸子之中,“允(胤)居貴”。在胤被廢後,他已無嫡子,皇長子胤也獲罪幽禁,所以隻能把目光投向其他庶子。 

  雍正帝嗣位之謎

  清康熙帝駕崩以後,第四皇子胤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雍正帝。但雍正帝究竟如何嗣位至今仍是一個謎,是按遺詔之言登位還是篡位,眾說紛紜。  

  官書中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冬至(初九)前,胤奉命代祀南郊。當時,康熙患病住在暢春園療養,“靜攝”政權。胤請求侍奉左右,但康熙因祭天是件大事,命他應在齋所虔誠齋戒,不得離開。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惡化,這時才不得不破例把胤召到暢春園來。而未到之前,康熙命胤祉、胤(七阿哥)、胤、胤、胤(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祥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禦榻前,向他們宣布:“皇四子胤人品極好,令人敬重,與朕很相似,因此他肯定能夠繼承大統,繼承皇位。”此時,恒親王胤祺因冬至奉命在東陵行祭典、胤祿(十六阿哥)、胤禮(十七阿哥)、胤(十五阿哥)、胤(二十阿哥)等小皇子都在寢宮外候旨。當胤來到康熙麵前時,康熙還能夠說話,告訴胤他的病情日益惡化的原因,但是到了夜裏戊時,康熙就歸天了。隆科多即向雍正宣布“遺詔”。胤聽後昏撲於地,痛不欲生,而胤祉等其他兄弟則向胤叩頭,並勸他節哀順變,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職權,主持康熙的喪葬之事。雍正曾特別強調:當日情形,“朕之諸兄弟及宮人內侍與內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見者”。  

  從上麵的情況來看,雍正的即位是由父皇康熙的壽終正寢後才開始的,是屬於正常並且合乎法理的。對此,清代官書眾口一詞,都是同一個口徑。後世有人根據雍正在品格、才幹、年齡和氣質上的眾多特點以及雍正本人在皇宮中深藏不露、暗自修煉多年的特征,康熙對雍正的認識和父子感情基礎,當時諸子爭儲互鬥的背景,還有康熙在死之前留下遺詔的在場人物、地點、時間以及情節等來綜合分析,認為雍正根據皇父“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是合法即位的,可信的。  

  但是民間傳說中,雍正即位卻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  

  早在雍正帝在世時,社會上就盛傳:康熙帝要將皇位傳給胤,在他患病的最後幾日,曾經下旨要召胤回到京城,但是胤的死黨隆科多卻隱瞞了諭旨。致使康熙去世當日,胤不能趕到。隆科多於是假傳聖旨,擁立胤為皇帝。此所謂“矯詔篡立說”的由來。另外有一種說法講,康熙原來就有了手書,要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是胤把“十”改成了“於”字,於是遺旨明明傳位於胤,卻變成了傳位於胤,此所謂“盜改遺詔說”的來源。那麽,是誰來盜改了這個遺詔呢?有傳說是雍正本人改的;有的說康熙把遺詔寫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將“十”字抹去了;也有的說是由一些雍正府中所收養的武林高手所改寫的;又有的說是雍正的親生父親衛某參與改的……  

  還有人認為,康熙原本要在胤和胤兩人中選立皇儲,而最終胤被選中,胤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確實說明康熙選擇皇太子時他是候選人之一,而胤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後22次參與祭祀活動,次數比其他皇子都多。此外,康熙對胤之子弘曆寵愛有加,稱讚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見,雍正是後來居上的皇太子候選人。也有人認為,臨終時康熙本想讓胤繼承皇位,但他遠在邊疆,若將他召回再宣布詔書,在空位階段必定會引發皇位糾紛,無奈之下隻好傳位於雍正。  

  總而言之,雍正繼承皇位有著種種讓人難以理解的疑點。這些問題使一些清史專家耗費了很多的精力,直到現在也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解釋。可以說,在沒有獲得新的可靠材料之前,雍正的即位是否合法,仍然是個謎。這不僅僅是因為雍正在繼承皇位上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問題,而且他即位後的很多言行,尤其是與大肆誅戮貶斥功臣、兄弟、文人等事連在一起,更令人感到撲朔迷離。   

  再者,對儲君暗中進行培養、考察,儲君如果表現不佳予以撤換時,由於沒有讓其知道這件事,不會引起任何不良後果,這樣皇帝在對儲君的選擇上,就完全抓住了主動權。  

  秘密建儲在康熙朝晚期出現,是形勢的需要,也有其曆史的必然性。為了解決複雜、尖銳的儲位之爭,玄燁隻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博采眾長,另辟蹊徑。不過對於他來說,這種做法隻是一種權宜之計,他並未意識到自己正在開拓一條新的建儲道路,更無將此立為定製、世代遵行之意。新製度的建立是一個不斷摸索、逐步改進並完善的過程,秘密建儲製度也不例外。雖然玄燁是秘密建儲的開創者,但直到雍正、乾隆二帝才把它的不足加以改進,把它的疏漏加以補足,並作為一種製度最終確立下來。

  雍正帝暴死之謎

  一代梟雄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清晨突然暴死在圓明園離宮中。官方記載說他是忽然發病身亡。作為第一手資料的《起居注冊》中是這樣記載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下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下豫。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戌時(午後七時至九時)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寢宮發布遺詔給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龍馭上賓於二十三日子時(夜十一時至翌日一時)。由大學士宣讀朱筆諭旨,著寶親王繼傳。”  

  然而民間卻流傳著雍正遇刺身亡的故事。例如《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等記載說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刺殺了皇帝。呂留良文字獄於雍正六年發生。十年十二月,留良、葆中父子被處死。其親人也被嚴加處置,另一子毅中斬決,孫輩發配極邊為奴。傳說四娘以宮女身份混入皇宮侍奉皇上,伺機行刺。還有傳說四娘在呂案發生後逃亡外地,練就一身功夫潛入宮內,以飛劍砍去清帝腦袋。還有人傳說除四娘外還有一位名為魚娘的女子做幫手。即使下筆謹嚴的學者,在提到世宗死時,也會提及這些傳聞。但有人認為這種行刺之說純屬謠言。首先,呂案發生後,其家人皆受罰,無漏網之魚。  

  其次,四娘根本不可能混進宮。雖然曾經也有過罪犯眷屬特別是15歲以下女子,沒收入宮為奴,像株連在呂案中的嚴鴻逵、黃補,其妻妾子婦即服侍於功臣家,然而呂氏的孫輩在寧古土基成為奴隸,犯大罪的人犯多是這樣下場。所以四娘不可能混入宮內。  

  還有,皇帝實際上一年之中的三分之二都駐蹕在圓明園這個離宮。紫禁城內明令整肅,與有“亭台園林之勝”稱號的圓明園根本不可比較。因此,他“自新正郊禮畢移居園宮,冬至大祀前始還大內”,“蓋視大內為舉行典禮之所,事畢即行,無所留戀也”。園內內閣及各部院等機構之規模宏大與大內不相上下。雍正二年起,便設護軍營,一個女子根本不能飛簷走壁,穿過晝夜的巡邏和森嚴的戒備,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皇帝。因而,雍正遇刺身亡的說法便受到了一定的質疑。  

  又有人認為世宗既不是遇刺身亡,也不是壽終正寢,他可能是服丹藥中毒而亡。這是從宮中檔案等資料中推出的結論。世宗生前,在宮中曾蓄養了一些僧道異能之士,他死後第三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嗣主乾隆忽下了驅逐煉丹道士出宮的諭旨。  

  新君剛登基,尚有眾多事務待理,而緊急驅逐數名道士,這種做法確有奇怪之處,乾隆說其父視僧道如俳優,未聽一言,未服一藥,這顯然在為父親辯解。否則又怎會突下逐客令?他又說這幾個道士早就該受驅逐,但為何世宗容忍他們在宮中?乾隆如果為的是崇正道、黜異端,就應該加以排斥,然而他卻沾沾自喜地稱:“朕崇敬佛法……仰蒙皇考嘉獎,許以當金法會中契超無上者,朕為第一。”而且,還善待超盛、元日兩僧讓他們來京瞻仰梓宮。  

  驅逐道士的同日,乾隆另降一道諭旨諭令內監、宮女,告誡他們不許妄行傳說國事,“恐皇太後聞之心煩”,“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此事也值得注意,“中毒身亡”論者認為此事必與世宗橫死有關,否則為何皇太後所見外間閑話會心煩。  

  雍正帝的死因被這種種說法蒙上了層層的神秘麵紗,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  

  乾隆帝的父母是漢人嗎?  

  看過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的人對書中的一個說法一定很好奇,因為書中說乾隆是陳家洛之兄。其實,小說中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是有一定來曆的。  

  清末,上自官僚縉紳,下迄婦孺百姓,幾乎人人皆知這麽一個傳說,清初的某個皇帝是浙江海寧陳家的兒子。這個皇帝是誰呢?有人便說是乾隆皇帝弘曆。這一傳說也見於一些私家所寫的稗官野史之中。《清朝野史大觀》卷一《高宗之與海寧陳氏》一文有這樣的記敘:雍正帝胤當皇子時,與海寧陳氏很好,兩家來往頻繁。這一年恰巧兩家在同月同日同時辰生子。隻是胤家為女孩,陳家為男孩。胤命人抱來看看,但卻偷偷把孩子換了。陳家發現孩子被換,大驚失色。但迫於對方權勢,不敢追究,也不敢聲張。不久康熙去世,傳皇位於胤。胤即位後,陳氏一門數人也都官至顯要。以後乾隆帝即位,對陳氏更是禮遇有加。乾隆六次南巡江浙,其中四次都到過海寧陳家,最後一次臨走時步至中門,對陳氏說:“以後若非皇帝親臨,這門不要輕易打開。”從此這座門就再也沒被打開過了。  

  持上述觀點之人還提出另外一些證據,海寧陳氏的宅堂中有兩方皇帝親筆書寫的匾額,一方題為“愛日堂”,一方題為“春暉堂”。“愛日”一詞,是從漢辭賦家楊雄《孝至》一文“孝子愛日”中來的,後世把兒子奉侍父母之日叫愛日。“春暉”一詞是從唐代孟郊《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中來的。後人常以春暉來比喻母愛。這兩方匾額的題詞內容都有兒子尊敬和孝順父母的意思。後來,與海寧陳氏的兒子相交換的那個女孩便在海寧陳家成長,到了婚嫁年齡便嫁與江蘇常熟蔣氏,蔣氏專門為她築了一座小樓,後世稱之為“公主樓”。這些史料更讓人堅信乾隆是漢人之子。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雍正帝有皇子十個,公主六個。乾隆帝是其第四子,推及情理根本沒有把別姓的孩子換來當自己孩子來繼承皇位的必要性。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論證。  

  其次,從清代皇帝與海寧陳氏的關係來看,純是君臣友誼。陳氏是清初的名門望族,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陳家曆代都仕途通達,官居高職,煊赫一時。雍正初年,為了滿足錢塘江下遊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大舉修建浙江海塘。但雍正帝忙於政務,而且海潮衝刷堤岸的危害還未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因此未能親自前往。乾隆即位後,對這項工程非常重視,數次南巡,有四次來到海寧勘察,那麽既到海寧,總得有個合適的住所,而陳氏是康、雍、乾三朝宰輔,其家園是海寧名勝,亭台樓榭,花木扶疏,自然就成為接駕駐蹕之處。這個園子本叫“隅園”,乾隆帝把它改名為“安瀾園”。“安瀾”即水波不興之意,由此也可以看出,乾隆帝臨視海寧,是為了巡視海塘工程,而不是為了探視父母。  

  至於那兩塊匾額,據史學家孟森考證,清國史館編纂的《陳元龍傳》中說: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四月,康熙在便殿召見群臣,說:“你們家中各有堂名,不妨當場寫給我。我寫出來賜給你們。”陳元龍奏稱,父親年逾八十,故擬“愛日堂”三字。《海寧州誌》還提到,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六月,因陳元龍胞弟陳維坤的妻子黃氏寡四十一年,(公元1715年)便禦書“節孝”兩字賜之,又賜以“春暉堂”匾額。這就是說,兩方匾額的題詞,是康熙帝根據臣下的請示書寫的,與孝敬父母的意思根本沒有任何聯係。因而,說乾隆是漢人之子隻是無稽之談。  

  《清宮詞》中有一首詞說:“冕旒漢製終難複,曾向安瀾駐翠蕤。”詞中暗指乾隆與海寧陳氏關係,然而,這其中關係究竟怎樣,乾隆身世究竟如何隻能成為未解之謎了。  

  天花還是梅毒——同治帝死因之謎

  清入關後第八代皇帝同治,是葉赫那拉氏(慈禧)於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所生,同時也是鹹豐皇帝(奕)的獨子。同治六歲時即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登基稱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親政。但他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病逝,此時距其親政日期不到兩年。  

  對於載淳的死因,眾說紛紜,有的說載淳是死於天花,有的說是死於梅毒。  

  近來,在清代檔案中發現了屬於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以下簡稱“脈案”)的《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一份。  

  據記載,載淳於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臥床。當天下午,太醫院判李德立和禦醫莊守和診斷,結果是:“脈息浮數而細。係風瘟閉來,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禦醫隻請第一次脈就能做出上述的明確診斷,主要是因為載淳之病來勢很凶,“疹形”表發得較顯著。禦醫對此開出了用生地、元參、牛蒡子、蘆根等十二味藥配製的“益陰清解飲”,進行避風調理。同治僅服了一次藥,效果便顯出來了。第二天早上,夾雜著瘟痘的疹形即透出,也不似昨日那樣煩悶堵厥了。但是,疹痘初發,未至出透,致使“瘟熱熏蒸肺胃,以致咽喉幹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氣顫譫言”。禦醫議用“清解利咽湯”對此進行調理。巳初三刻服藥後,效果明顯,是日午刻即“脈息浮洪,頭麵周身疹中夾雜之痘顆粒透出”。  

  這樣,經禦醫們精心醫治護理不足兩天,痘顆雖然開始表發了,有些症狀也有減退的跡象,但是由於瘟熱毒滯過盛,以致頭麵、頸項發出的痘粒很稠密,而且痘顆顏色紫滯,又有咽痛作嘔,身顫口幹,便秘溺赤之內症。很明顯,痘料透出後過盛的毒滯並沒完全隨之表發出來,最後用藥無效,以致於身亡。  

  根據這些記載,有人便認為同治是死於天花,但這些記載隻是宮廷裏的片麵記載,而民間的大多傳聞卻說同治帝是死於梅毒。  

  在一些正規學術著作裏都記載著同治帝微服出宮,嬉戲遊樂,甚至出入煙館妓院的故事,如蕭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遊而患梅毒終致死亡的記載。  

  據記載,同治帝與皇後阿魯特氏相親相愛,但慈禧太後不喜歡阿魯特氏。慈禧開始常命皇後等人陪她看戲。但皇後文靜、不愛熱鬧,每次看到男女私情,則麵壁而坐。慈禧本來對皇後就不滿意,這樣就更加不喜歡她了。皇後多次受責怪,依舊我行我素,慈禧便覺皇後故意不給她麵子。而皇後對同治帝則是笑臉相迎,慈禧更認為她狐媚惑主,於是限製同治帝寵愛皇後,強令其移愛慧妃。而同治偏偏討厭慈禧所喜歡的慧妃。於是,同治帝與太監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尋花問柳。但同治怕臣下看見,不敢去京中較大的妓院名樓,專門找隱蔽的小妓院、暗娼等處。起初,人們對他的身份毫無所知,後來知道了也佯裝不知。  

  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治帝微行紛傳於內外,屢次勸諫同治而毫無成效。一次,同治帝對醇親王奕當麵勸諫一再抵賴,醇親王隻好把時間、地點一一指明,同治帝卻一再追問他消息的來源。  

  雖然這些傳聞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但這些傳聞傳揚甚廣,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因此許多人懷疑他死於梅毒也就不奇怪了。  

  據說,載淳從煙花巷院染上梅毒,開始時毫無察覺,後來臉麵、背部顯出斑點,才召太醫診治。禦醫一見大驚,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請命於慈禧。慈禧傳旨,向外界宣布說皇上隻是染上天花。於是,禦醫們按照出痘的醫法開藥,沒有效果。皇帝大怒,責問:“為何不按我的病醫治我?”太醫回奏:“太後命之。”而且《翁同和日記》中記載說:“風聲過大,且非兩宮聖意。”載淳憤恨不已。梅毒在當時是絕症,以天花治之,顯然是為了掩蓋醜聞,以免丟皇家臉麵。所以同治後來就日益病重,下部潰爛而死。  

  同治究竟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來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證據,讓人難以辨明,遂成清宮又一疑案。 

  光緒帝之死探秘

  和同治帝一樣,光緒帝正當盛年時卻突然死去,成為慈禧垂簾聽政之下的第二個犧牲品,而且他的死與慈禧的死僅相差一天。因而,關於他的死因也就引起了世人的種種猜測。  

  第一種觀點認為光緒是患重病而死。在廢立風波中,光緒依舊做他的皇帝,但他的實權卻丟了,精神也備受打擊。光緒帝重重的顧慮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健康。另外光緒帝自幼孱弱,脾胃素來虛弱。光緒雖貴為天子,卻連一個孤兒也不如。據宮中太監寇連材日記說,當時宮中人受各種限製,不能親近光緒。惟有西太後可以親近他,而她當時驕奢淫逸,對光緒的生活根本不管。小皇帝每天有數十種菜,但菜皆不能入口。光緒要加菜,禦膳房必先告知太後,慈禧必然責備他鋪張浪費,不懂節儉,光緒隻好從小挨餓。  

  光緒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患上重病。《清德宗實錄》、《清史稿》、《光緒朝樂華錄》等都說光緒久病體虛,至光緒三十四年病入膏肓,最後駕崩,但這些均為官方文件,可信度不一定高。  

  第二種說法最為流行,說是慈禧謀害了光緒帝。持這種觀點者認為光緒雖然長期被囚,保皇黨卻極依靠他。慈禧自己身體健康,能執政時,百般折磨光緒。晚年,她力不從心了,便想害死他。當時因擔任起居注官而能接近光緒的惲毓鼎,寫了一部《崇陵存信錄》(又名《光緒外傳》),記錄了光緒臨死前的狀況: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秋忽然傳出病重消息,召京外名醫入宮診視。診脈時,光緒靜靜地把雙手置案上,自己寫出病情。入診者都說光緒身體尚健。十月初十,逢慈禧萬壽節(生日),光緒出瀛台,替太後祝壽,有人看見他為準備跪拜而活動筋骨。十九日,宮廷大亂,增加侍衛,稽查出入,傳言光緒駕崩。次日,宮中恢複了寧靜,午後,傳載灃監國、溥儀入宮教養之命。二十一日,皇後入瀛台探視,光緒早已氣絕身亡。太後聞此,僅歎息幾聲。  

  在這則記錄裏,惲毓鼎實際上暗示慈禧害死了光緒。而且,慈禧宣布光緒病重,和百日維新後廢立風波之做法一樣。惲氏長期任起居注官,他的話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而曾在宮中擔任女官的德齡女士,則在《清宮二年記》等書中,明確地指明正是李蓮英下毒害死了光緒。  

  以上三種說法都是言之鑿鑿,但是清宮太監回憶錄《清宮瑣談》則說光緒實則死於饑餓。據載,光緒本無大病,諸醫開方皆以平和之劑為藥,然而,太監們在光緒死前已得到光緒駕崩的消息。當時,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二人餓死,剩下幾人食不果腹,“因餓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緒死前,在床上召喚醫生周某,他兩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周某知帝餓急,但實在是沒有吃的,就連他本人也三天未進食了。後來,光緒便漸無聲息了。不久,醇親王入見,周報告說皇上已去世,醇親王用鏡子試皇上氣息,確信其已死亡,於是匆匆而去。一會兒,皇後趕來探視,隨後便把皇上駕崩的消息公之於世。  

  在這幾種說法裏,究竟哪種說法的可信度更高一些,讓人難以取舍。光緒帝之死與同治帝之死一樣,成為清宮內又一未解之謎。 

  袁世凱猝死之謎

  1916年(民國五年)6月6日,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億萬民眾的聲討中魂歸西天。  

  在互相慶賀的同時,人們也不免產生疑問,是什麽原因造成了這個竊國大盜的猝死呢?有人認為他是病死的,有的認為他是被氣死的,而在這兩種說法中又衍生出多種猜測。  

  一種說法稱袁世凱患尿毒症,攝護腺腫脹,在醫療方案上,袁世凱的兩個兒子意見分歧,大兒子袁克定相信西醫,主張動手術;二兒子袁克文則竭力反對,相持不下,貽誤時機,終致不治。  

  與此相近之說,則有袁世凱患病後不肯服藥而死之說。當年袁世凱在彰德修養時,有術士給他算命,稱“袁不得過五十八歲”。袁“問有何禳解否?”曰此事甚難,非得龍袍加身不可,袁世凱聽後沒說什麽,賜酒給術士,術士出門後就死了,大家都猜測是袁世凱害死了術士滅口,從此後,袁世凱便有了稱帝之心。1915年稱帝後卻事事不順,眾叛親離。稱帝於是積憂成疾;昏迷之中,總看見術士來索命。有人服侍他吃藥,他總是不吃,因為藥湯很像當年他給術士喝的毒藥,他周圍親近的你都知道原因,但都不敢和大家說,最後改用針炙治療,但也沒能保住他的性命。  

  “氣死說”論者則認為袁世凱是因帝製失敗,眾叛親離而氣憤而死的。有人說:“袁世凱以稱帝不成,中外環迫,羞愧、憤怒、怨恨、憂慮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盜國殃民,喪權亂法,在中國為第一元凶,在人類為特別禍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亡將變、人心怨懟、體麵無存,袁氏心非木石,顧後思前,能不自疚,此即袁氏死之真相因也。”  

  對袁世凱本人來說,始終沒有向後人交待他為何人所氣而難以治愈。這個竊國大盜在咽氣前,隻是有氣無力地說:“是他害了我!”但這句話所指的是誰,仍不清楚,其用意和含義更是令人費解,也給後世留下了千古之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