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美國插手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回顧與展望

(2015-11-26 22:13:03) 下一個


美國插手“台灣選舉”是一種複雜的政治現象。

      中評社╱題:美國插手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回顧與展望 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本刊學術顧問

      1996年3月,台灣第一次“直接選舉”地區領導人(以下簡寫為“台灣選舉”)以來,迄今已經曆了五次此類選舉,這五次“台灣選舉”都有美國插手,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由此,美國插手成為了“台灣選舉”的一個重要特點。

      事實表明,美國插手“台灣選舉”是一個複雜的政治現象,插手的直接原因、形式、力度,特別是其影響,都與中美關係、兩岸關係、美台關係,以及台灣島內政局等因素有密切聯係。所以,美國五次插手“台灣選舉”都有不同表現。筆者主要根據公開資料,分析美國五次插手“台灣選舉”的曆史事實,建立把握這一複雜政治現象的基本框架,為正確判斷美國如何插手2016年“台灣選舉”提供參考。

      克林頓政府插手1996年的“台灣選舉”

      在李登輝主導下,1996年3月舉行了第一次“台灣選舉”。台灣很多人,以及很多美國政界人士,都把這次選舉標榜為台灣“實現民主化”的標誌,但實際上這是李登輝背棄一個中國原則,推動台灣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的重要一步。克林頓政府積極插手了這次“台灣選舉”,具有與以後幾次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很不相同的特點。

      克林頓政府插手“台灣選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動用武力進行幹涉。在這次選舉投票日之前的3月中旬,克林頓政府調集兩個航母戰鬥編隊,到達台灣海峽南入口附近海域會合,中國也做好有效反擊的充分準備,出現了1958年8月台海危機以來中美第一次瀕臨兵戎相見邊緣的嚴重危機。

      為化解危機,中美高層進行了密集溝通,最終在選舉投票日前數日,兩個航母戰鬥編隊在台灣海峽南入海口附近海域,停留一天多之後,自行後撤,危機得以消除。

      克林頓政府武力幹預1996年3月的“台灣選舉”,清楚反映了他們對於冷戰後的中國、中美關係,以及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都隻有十分膚淺的認識。實際上,在克林頓的第一個任期內,他基本上還是以“阿肯色州長”的眼光,認識和處理這幾個十分重大的戰略問題。在短短幾年中,一方麵因“人權問題”、“貿易問題”等等與中國衝突不斷;另一方麵又不斷提升美台關係,鼓勵、支持了李登輝的“台獨”行徑。特別是1995年6月批準李登輝以“校友”身份訪問母校康奈爾大學,大為鼓舞了其“台獨”氣焰,嚴重損害了中美關係。正是在這基礎上,克林頓政府武力幹涉,插手1996年3月的“台灣選舉”,扮演了李登輝“保護者”的角色。

      在克林頓政府武力保護下,李登輝以54%得票率勝選,從此以“民選”領導人自居,肆無忌憚地推行“台獨”政策,直至1999年7月拋出“兩國論”,徹底暴露了“台獨”分子麵目。李登輝在把台灣社會經濟發展搞亂的同時,把兩岸關係推入了以“統獨”鬥爭為核心的嚴重對抗,台海局勢直到2008年一直是東亞重大熱點之一,成為對美國的重大戰略牽製因素之一。但是,克林頓政府從這場危機中對於中國、中美關係,以及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卻有了更深刻、正確的認識。1998年10月江澤民主席訪美,兩國達成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共識。同時,克林頓政府宣布了對台灣問題的“新三不政策”,即“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克林頓政府的重要政策調整,對於中美關係,對於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都有深遠的積極意義。而且,以後曆屆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都沒有再次引發類似的危機。

      克林頓政府插手2000年“台灣選舉”

      由於李登輝1999年7月拋出“兩國論”,激發大陸強烈反擊,兩岸關係陷於1988年開始緩和以來最嚴重危機。同時,李登輝在台灣島內推行的社會經濟政策,導致台灣經濟增長停滯、社會問題叢生,他還在國民黨內拉幫結派,製造分裂。最終,在2000年3月的“台灣選舉”中,陳水扁作為民進黨候選人,標榜所謂“新中間路線”,利用國民黨的分裂,以39.3%的相對多數,贏得選舉。這是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一貫鼓吹“台獨”的民進黨贏得了執政地位,對兩岸關係產生強烈震撼。

      陳水扁勝選、民進黨成為執政黨,完全出乎克林頓政府預料。投票日之前,克林頓政府繼續扮演台灣“保護者”角色,但不是動用武力,而是利用適當機會多次強調、支持“民主鞏固”的台灣;通過“台灣安全加強法案”等等。而在選舉結果揭曉後,克林頓政府則對兩岸都開展、加強“預防性外交”。在密集向大陸派遣高官,以防止大陸對台海局勢發生“誤判”的同時,克林頓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向台灣派出的重量級人士,明確要求陳水扁的就職演說中,必須對美國做出保證:“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問題”,即“四不一沒有”。陳水扁曾宣稱,他的“就職演說”,將“讓美國滿意,讓國際社會滿意,讓中共沒有藉口”。後來事實表明,克林頓政府對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並不滿意,卻確實稍稍鬆了一口氣,因為台灣局勢並沒有因陳水扁執政而立即更加緊張,不過不到一年的時間,台海局勢陷入更加緊張的局勢,但這已與克林頓政府無關,而是小布希政府麵對的更大難題了。

      小布希政府插手2004年的“台灣選舉”

      2000年5月陳水扁開始執政後,雖然做出“四不一沒有”承諾,但其“台獨”本性沒有改變,繼續在多個方麵推進“台獨”政策。1999年5月,在陳水扁大力推動下,民進黨八屆二次全代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強調“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這成為陳水扁執政後兩岸關係政策的核心內涵;2002年8月,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論”,聲稱“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隨後大肆推進“烽火外交”、“公投製憲”、“防禦性公投”等等,“台獨”氣焰十分囂張,兩岸關係進一步高度緊張。

      2001年1月小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後,曾一度推行親台政策,諸如推出6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宣稱“全力保衛台灣”等等。但2001年9月的“911事件”後,國際反恐戰爭迅速成為小布希政府戰略的重中之重,中美關係迅速得到重大改善。陳水扁的一係列“台獨”操弄,在導致台海局勢高度緊張的同時,日益明顯地企圖將美國拉入其與大陸的嚴重對抗之中,完全置美國的利益於不顧。2003年以後,隨2004年“台灣選舉”的臨近,陳水扁更積極地操弄各種“公投議題”,諸如“新憲公投”、“軍購公投”、“入世衛公投”等等,與小布希政府的利益衝突日益尖銳,以至於小布希本人稱陳水扁為“麻煩製造者”。在2004年3月“台灣選舉”之前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小布希政府的高官們,紛紛密訪台灣,申明美國立場,對陳水扁施加壓力,要求其取消“公投”,或至少更改“公投”題目和措詞。最終雙方勉強達成妥協,陳水扁堅持進行“公投”,但將之調整為“和平公投”,對其措詞也有調整。最終,陳水扁利用“兩顆子彈”事件,以0.2%的差距勝選而實現連任,但所謂的“公投”卻沒有通過。投票日後第三天,小布希政府低調宣布接受陳水扁連任的“選舉”結果。

      小布希政府插手2008年的“台灣選舉”

      陳水扁2004年3月贏得連任後,“台獨”氣焰完全沒有收斂,而是更加囂張。從2004年6月開始,陳水扁、呂秀蓮、遊錫堃以及李登輝大肆散布關於“正名”、“製憲”的“台獨”言論,諸如“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施政主軸“就是落實台灣主體性”、兩岸最好像冷戰一樣有“恐怖平衡”,以及“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等等。2006年1月,陳水扁拋出“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廢統思考”,後在美國壓力下於實施時改稱“終統案”。2006年9月陳水扁宣稱,修憲須考慮處理“有關領土範圍的規定”。2007年3月陳水扁提出“四要一沒有”,即“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台灣沒有左右的問題、隻有統獨問題”,完全背棄了其2000年5月做出的“四不一沒有”承諾。2007年6月陳水扁公開提出,將於次年“台灣選舉”時,舉行“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之公民投票”,即“入聯公投”,並於7月正式向聯合國遞交了“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申請書,在2008年3月“台灣選舉”的同時,舉行了這一“公投”。陳水扁在其第二任期推進“法理台獨”的倒行逆施,遭到大陸強有力反製。2005年3月大陸通過並實施“反分裂國家法”,賦予反“台獨”、反分裂鬥爭以國家法的高位階法律地位,在國際上有效地進行反“台獨”、反分裂鬥爭,不斷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特別是大力強化對台軍事鬥爭準備,成效卓著。在這四年中,台海局勢始終處於高度緊張之中,甚至出現大陸可能對陳水扁進行“斬首行動”的傳言。

      在陳水扁第二任期中,美台關係嚴重下滑,小布希總統及其政府高官,多次公開指責陳水扁“違背承諾”、“不負責任”、是“麻煩製造者”等等,以至於美、台雙方都有不少人認為“美台關係近於破裂”。主要原因首先是,美國深陷伊拉克與阿富汗兩場戰爭,陳水扁在台海製造事端,不僅將把美國拖入新的更大麻煩,而且也導致中美衝突,必將嚴重損害美國利益;其次是,陳水扁出於自身政治算計,一再背棄對美國的承諾,置美國的利益於不顧,導致小布希政府與其的政治互信蕩然無存。所以,到2008年3月“台灣選舉”之時,小布希政府必然支持被他們認為“政策具有可預見性”的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在競選過程中,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為民進黨攻擊馬英九的“綠卡事件”解套,隻是一個不大事件,但表現了對馬的支持。

      奧巴馬政府插手2012年的“台灣選舉”

      2008年3月的“台灣選舉”,實現了台灣的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勝選,認同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執政。由此,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曆史新時期。四年中,兩岸建立了基本的政治互信,台海緊張局勢基本緩解;兩岸經貿交往合作、人員交流在實現機製化,簽訂19項協定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已達到很大規模;大陸對於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表示了善意的理解,逐步有所放鬆。總之,兩岸關係進入1949年以來的最好時期。

      馬英九在台灣執政後,美台關係較快得到修複。首先,馬英九的兩岸關係政策以及其它對內對外政策,具有較明顯的穩定性、連續性,因而被認為是“可預見的”,美台互信得以重建。其次,馬英九改善與大陸關係,不與大陸對抗,而是積極推進兩岸交流、交往的兩岸關係政策,有利於台海和平穩定,符合美國利益,受到奧巴馬政府肯定和支持。所以,2012年“台灣選舉”的競選開始後,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盡管聲勢很大,一度似乎有勝選的希望,但她在兩岸關係政策方麵,堅持民進黨一貫“台獨”立場,隻是企圖以空洞、抽象的論述“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等予以掩飾。這招致奧巴馬政府的懷疑與擔心,認為如民進黨重新執政,台海局勢將重陷緊張。在蔡英文2011年9月訪美後,奧巴馬政府以在媒體放話的方式,公開表示了他們的懷疑與擔心,對其勝選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奧巴馬政府采取了一些支持馬英九的措施,如提高訪台官員級別、給予台灣民眾訪美免簽證待遇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馬英九勝選。最終馬英九以80萬票差距勝選。但這當然並不隻是因為得到美國支持。

      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的曆史回顧

      以上對於1996年以來五次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的分析表明,盡管這五次插手的直接原因、形式、力度,特別是影響各不相同,但在深層次上顯示了幾個值得重視的結論。

      美國五次插手“台灣選舉”的過程,越來越清楚的顯示了,企圖通過美國插手,保持台海和平穩定,維護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根本利益,是美國插手“台灣選舉”的直接目的。如果說克林頓政府插手1996年3月的“台灣選舉”,直接目的並不清晰,甚至還很混亂,既要“保護”李登輝以“支持台灣的民主”,也試圖保持台海局勢和平,但這兩個目標相互矛盾、抵觸。事實證明,此後十二年的台海緊張局勢,很大程度上與1996年3月克林頓政府“保護”李登輝相關。因為李登輝、陳水扁等“台獨”頭麵人物都認為,美國一定會“保護”他們。克林頓政府目的的混亂,反映了當時他們對兩岸關係、中美關係認識的模糊。但以後四次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的目的,越來越明確地聚焦於維護台海和平。事實證明,這一目標符合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根本利益。這一目的的確定,表明美國政府,無論是民主黨政府,還是共和黨政府,對於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對於中美關係,都有了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

      1996年3月以來的事實表明,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能否有效遏阻台灣島內“台獨”勢力的發展勢頭和影響,是能否在“台灣選舉”中,甚至其後保持台海和平的決定性因素。如前所述,1996年3月克林頓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為李登輝提供“保護”,使其在得以繼續執政的四年中,肆無忌憚地推進“台獨”政策、拋出“兩國論”。此後,陳水扁相繼執政八年,雖然推進“台獨”的心情同樣急切,但實際的氣勢則明顯不及李登輝。這固然與大陸卓有成效的反“台獨”、反分裂鬥爭直接相關,也與小布希政府在“台灣選舉”中對陳水扁“台獨”言行相應的遏阻行動有不可忽視的聯係。

      美國政府五次插手“台灣選舉”的目的、形式與力度,都與當時的兩岸關係,以及相應的台海局勢密切相關。具體而言,兩岸關係緊張、台海局勢動蕩無論民主黨政府還是共和黨政府,保持台海和平的需要就更加迫切,因而相應的行動更為明確,力度更大;如果兩岸關係相對緩和,台海局勢相對穩定,美國政府保持台海和平就相對較少急迫感,關注的重點將在於“預防性”,而不在於“急迫性”,即更為關注可能的台灣地區領導人未來的政策走向,而不是現實的政策表現。2003年3月、2004年3月和2008年3月,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為上述第一種情況,而2012年1月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為第二種情況。原因在於,這兩種情況對於保持台海和平,這一美國根本利益,有著不同的影響。

      從根本上說,美國政府對中國和中美關係的重視程度,是決定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目的、形式和力度深層次的決定性因素。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特有的、最敏感的、最重要的幹擾因素。保持台海和平,就是減少台灣問題對中美關係幹擾的最直接、效果最明顯的措施。顯然,美國政府越重視中國和中美關係,就必然越重視保持台海和平,就必然對於插手“台灣選舉”的目的、形式和力度,產生決定性影響。1996年3月克林頓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目的混亂、形式錯誤,並且後續效果不好,從根本上與他們對冷戰後的中國和中美關係認識混亂密切相關。以後,隨克林頓政府、小布希政府,以及奧巴馬政府,對中國和中美關係的日益重視,美國對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以及保持台海和平隨之日益重視,因而再插手“台灣選舉”時,明確以保持台海和平為目標,以向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候選人施加影響為主要形式。這也決定了,2000年3月“台灣選舉”以來,美國政府的四次插手“台灣選舉”主要都是針對民進黨候選人,因為他們的相關政策都有損美國利益。

      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這是美國插手台灣問題,幹涉中國內政的一個具體表現。克林頓,小布希、奧巴馬三位美國總統,五屆美國政府,五次插手“台灣選舉”的事實表明,這種插手確實產生了影響,但影響又確實有限。實際上,美國的插手對於“台灣選舉”的直接結果,即哪個候選人當選,基本沒有影響。那種認為不通過美國“麵試”,就不會當選的認識,完全沒有事實根據,隻不過是有心人士杜撰的說法。一些人認為,蔡英文2012年敗選的決定因素是沒有通過美國“麵試”。這一認識不能成立,因為當時美國的插手,不可能造成80萬選票的差距。對於候選人當選後的政策走向,美國政府的插手確實有影響,但也有限,陳水扁十分媚美,但實際上其兩岸關係政策,基本上還是自行其是,隻是在遭受美國強大壓力時有所收斂、調整而已。

      對於奧巴馬政府插手2016年
      “台灣選舉”的展望

      隨7月19日洪秀柱被確認為國民黨候選人,2016年的“台灣選舉”正式開始。但早在2015年3月,通過一些相關人士發表言論,奧巴馬政府就已開始插手2016年的“台灣選舉”。可以對其前景做出展望。

      2015年1月到3月期間,蔡英文打破2012年1月敗選後,對於兩岸關係政策三年的沉默,多次公開談及民進黨的兩岸關係政策。要點是:民進黨重視保持台海和平穩定,推進兩岸交流交往;完全回避,隻字不提九二共識;強調維護“台灣的獨立主權國家地位,是民進黨最優先事項”。3月中下旬,多位美國AIT前官員,包道格、卜睿哲、施蘭旗等,紛紛批評蔡英文上述講話表現的其兩岸關係政策。他們認為“鼓勵兩岸持續合作很清楚是美國利益”,蔡英文須“形塑縮小台灣和大陸分歧”的政策,應讓台灣民眾“明白”民進黨的相關政策。麵對這些批評,蔡英文被迫做出了一些調整。2015年4月5日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自美返台,9日蔡英文即提出“維持兩岸現狀”作為其兩岸關係政策的“基本原則”,並在5月底、6月初的訪美行程中,對此大加宣揚,而且不再提及台灣的“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顯然上述人士的幹預,對蔡英文的兩岸關係政策表述產生了較明顯影響。但對於如蔡英文勝選,民進黨重新執政,其實際的兩岸關係政策究竟如何,特別是大陸將做出什麽反應,美國方麵依然感到很不確定。對此,包道格、葛萊儀等相關人士已表示越來越多的擔心。

      以上實際事態發展表明,奧巴馬政府插手2016年的“台灣選舉”,與1996年3月以後的前四次的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比較,已經表現出了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第一,奧巴馬政府開始插手時間大為提前。以前四次,都是在選舉的競選活動已經開始後,一般是投票日前的最後三四個月,而這一次則大大提前了,在競選活動遠未開始,國民兩黨的候選人都未正式確定的3月份即開始插手。

      第二,插手的方式是以AIT前官員為主,對民進黨最可能的候選人蔡英文的兩岸關係政策,進行密集批評。如前所述,在2015年3月中下旬,對蔡英文的兩岸關係政策進行了密集批評,促使其將之改變為,強調以“保持兩岸關係現狀”,作為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並在蔡五六月份訪美期間進一步明確為“保持中華民國憲政體製不變”。

      第三,奧巴馬政府的幹涉前四次一樣,仍然集中針對民進黨,矛頭所向更集中於蔡英文的兩岸關係政策,而且直言不諱,這一政策不能損害美國利益,表現出更明確的“預防性”。

      這幾個特點的出現,清楚反映了奧巴馬政府插手2016年“台灣選舉”的基本考慮。首先,奧巴馬政府判斷,2016年1月“台灣選舉”蔡英文勝算明顯更大,民進黨很可能重新執政。這一判斷是奧巴馬政府插手2016年“台灣選舉”的出發點,對前述三個特點都有直接的重要影響。其次,過去七年多的台海局勢和平穩定,符合美國利益,受到奧巴馬政府肯定。麵對民進黨可能重新執政的前景,繼續保持台海局勢和平穩定,必然是奧巴馬政府插手2016年1月“台灣選舉”的重點。第三,1996年3月“台灣選舉”以來的事實表明,台灣執政者如果挑釁大陸,就不會有台海局勢和平穩定。所以,奧巴馬政府插手2016年“台灣選舉”,將力圖控製蔡英文勝選後,可能對大陸的挑釁。

      現在到2016年“台灣選舉”的投票日還有幾個月時間,國民兩黨候選人的相關政策都沒有出台。奧巴馬政府已經開始的插手行動,實際主要是預防性的。可以預料,當蔡英文的相關政策推出後,奧巴馬政府肯定還會有新一波的插手行動。但必須看到,正如前五次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都成效有限一樣,奧巴馬政府插手2016年“台灣選舉”的成效也將是有限的。如果蔡英文勝選,民進黨得以在台灣重新執政,他們現在對美國做出的承諾,能多大程度上兌現,完全不確定。其實,這正是奧巴馬政府最擔心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10月號,總第214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