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評月刊:回到從前?台灣恐悲情再現

(2015-11-13 19:54:46) 下一個


“台獨”將令台灣深受荼毒,失去發展機遇。

      中評社香港11月14日電/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社論《“回到從前”?台灣恐悲情再現》。文章強調:“‘回到從前’,絕非民眾之福,而是台灣禍事連連,悲情再現的征兆。善良的台灣民眾,千萬不要沉迷於民粹激情的一時,而失去寧靜和平的生活與長遠的發展機遇! ”文章內容如下:

      距2016台灣大選隻剩不到3個月時間,由於國民黨內部嚴重分裂及失和失誤,一些民進黨人沾沾自喜,隨意發表輕狂言論:台南市長賴清德日前在市議會公然宣稱“主張台獨”。賴清德的言行,一方麵反映了他對當下民粹氣勢高漲的自得,另一方麵也是掩飾和轉移民眾對他抗疫不力的視線。

      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公開主張台獨的言論,被民進黨議員認為是代表“黨內共識”;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也為此背書:“民進黨的立場很清楚,我們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做‘中華民國’,這是黨內一致的共識,賴市長也沒有例外。”

      鄭運鵬的背書,戳破了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維持現狀”的外衣。“維持現狀”在目前台灣的政治語境中,是唯一獲得超半數以上民眾支持的選項,“維持現狀”表麵上是既不接受統一也不支持獨立,實質上卻是不願糾纏於“統獨”紛爭,隻求和平寧靜的生活不被政治因素幹擾,她蘊含了台灣民眾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基本願望。正是看到大多數民意的趨向,蔡英文才不敢公開明晰的政治主張,隻能以模糊的“維持現狀”和“未來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製’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的論述,作為她競選政策中兩岸政策的主要支撐。對於這個論述,一些善意的人士認為這是蔡英文放棄“台獨”主張,順從民意所提出的富有創意的政策。但是從蔡英文一直不願接受“九二共識”這個政治試金石看,她的上述論述無疑是“兩國論”的翻版,隻不過這次是以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而不是“台灣國”,作為與大陸相對立的另一國。

      之所以如此判斷,是因為“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兩岸一中”,“不搞台獨”(蘇起語)。如果兩岸之間沒有“九二共識”這個共同的政治基礎連接,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中華民國”之間就不再有主權同一的意涵,兩岸之間的政治爭議也就不再是主權代表權之爭,而是主權所有權之爭。這樣兩岸關係的矛盾性質就改變了,兩岸關係將成為敵對的零和博弈,而非和平發展、共議統一的“非零和博弈”。兩岸未來將進入一個衝突、僵持、動蕩的對峙階段(冷和平),其後果十分嚴重。

      有大陸學者分析指出,兩岸在冷和平狀態下,將會出現如下情況:首先,兩會協商就會中斷。兩會協商的中斷將會影響兩個層麵:第一,兩會下設的兩岸經合會將難以為繼。第二,兩會所簽署的二十三項協議的執行效果會大打折扣。

      其次,失去“九二共識”這個政治基礎,國台辦和陸委會現在的常態化溝通機製就會終止,雙方的業務溝通機製也無法繼續。

      第三,兩岸之間的多項合作平台的溝通機製都沒有辦法進行。如在涉外領域,台灣無法參與諸如APEC、WHA等國際性峰會;另外,兩會無法互設辦事處;商務部派駐台灣的機構無法繼續保留等。

      第四,到台灣去的陸客、陸生、陸配的數量會繼續下降,直接後果就是兩岸之間的航班會減少,兩岸之間的交流冷卻。

      於此同時,敏感的台灣政治評論家注意到,隨著民進黨2016當選機會愈來愈濃,綠營開始流露“回到從前”的氛圍。民進黨最近逐漸拋出10多年前扁政府執政時代反中、抗中、排中的思維,其中最明顯的,是提出吸引人才的“排中”政策;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日前提出的《振興國防產業條例》草案,條文不但拒中,還使用“中國地區”一詞,將“兩國論”入法。

      不難想像,一旦民進黨奪權後,他們的下一步會是怎樣。“回到從前”,就是一個明確的方向。

      “回到從前”,首先將是進一步“去中國化”。以“反傾中”之名,從意識形態、思想文化和教育,以及交流交往製度等政策上徹底消除中國大陸的影響,為台灣建構主體意識和台獨做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

      台灣的“去中國化”肇始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當日本大規模發動侵華戰爭之時,開始在其殖民地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以去除台灣人的中國意識。他們從禁止漢語推行日語;改變台灣民眾的姓氏;再到改變生活方式習慣和宗教信仰等,統統要求實行“皇民化”。但是,日本的“皇民化”政策並不成功,到1945年戰敗投降為止,僅有不到3%的台灣人使用日本的姓名。

      這些“皇民”人數雖少,但能量挺大,其遺禍也十分深遠,李登輝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他成功地蒙騙了國民黨,取得最高執政權後,為了推動台獨,從青少年的教科書下手,1997年與主張“同心圓史觀”的曆史學者杜正勝共同主導推出了台灣中學教科書《認識台灣》,以遂行“欲滅其國,先滅其史”之道。在書中,他們將台灣史部分與中國史分開,台灣史成為“國史”。這一改變延續到現在。對此,杜正勝說,他的“新史觀”就是要“擺脫大中國意識的籠罩,努力建立台灣的主體意識”。

      李登輝推行“去中國化”僅僅隻是開始,新世紀之初主張台獨的陳水扁上台後,開始有組織、大規模地“去中國化”,從文化教育和思想上徹底消除中華文明的影響。他們從漢字的基礎——拚音開始,推行“通用拚音”而非“中文拚音”;大幅修改台灣中小學的文史教育課綱,特別是曆史和國文的課綱。

      不僅在文化教育上著力,台獨勢力甚至連公營事業、企業也要更名。2007年1月底,時任民進黨主席的遊錫堃明確地說,有關“正名”問題,是為建構“台灣本土價值”,這是民進黨長期目標。而為建構“台灣主體性價值”,“去中國化”是必要的、應該的。

      由此可見,“去中國化”是台獨勢力對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重要的思想改造工程。這個思想改造工程的惡果在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和今年7月中下旬的“反課綱微調”運動中已經顯露無疑了。毫無疑問,民進黨一旦上台,這樣的思想改造和更名運動將會繼續貫徹下去,台灣的“去中國化”將更加徹底。

      其次,是依仗民粹氛圍黨同伐異,對泛藍人士全麵圍攻,徹底消除異類。不難想像,上次執政時未能做到的在政府、公營機構中清除異己,推行所謂“忠誠度審核”等民粹舉措將會陸續出台。台灣的行政、法律製度將會受到嚴重損害。

      第三,是對媒體的各種控製拉攏、封鎖打壓也會更加激烈。網路上不僅充斥言論霸淩,還可能輔之以行政手段、法律層麵的壓迫,言論的“綠色恐怖”將會令台灣的自由氣息窒息。

      最後,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和兩岸的僵持對峙與冷和平之下,台灣經濟大幅下滑和衰退也是可以預期的。台灣經濟七成以上靠外貿支撐,而大陸就占了其外貿的四成。一旦兩岸關係緊張,經貿也勢必受到影響。在經濟萎縮之下,維持就業都成問題,談何加薪?而收入下滑,又反過來使消費萎縮,談何“擴大消費內需”?也許,核四真的不必建了,因為台灣的電力消費將不再有更多需求。

      由此觀之,“回到從前”,絕非民眾之福,而是台灣禍事連連,悲情再現的征兆。善良的台灣民眾,千萬不要沉迷於民粹激情的一時,而失去寧靜和平的生活與長遠的發展機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