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評關注:蔡訪日,觸動了誰的敏感神經?

(2015-10-07 18:57:16)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10月8日電(作者 束沐)6日,蔡英文率團啟程前往日本,展開為期三天的“2016點亮台灣•台日友好之旅”。根據民進黨公布的行程,此次訪日除了安排與旅日台僑、台生座談,並參觀高鐵工廠與文化遺產外,還有兩項重頭戲,其一是安倍晉三老家山口縣的參訪,山口之行將由日本眾議員、安倍晉三的胞弟岸信夫親自陪同,另一項則是最後兩天在東京拜會自民、民主兩黨。“台日民間友好”自然是蔡英文此行強調的重點,但在中日兩國錯綜複雜的緊張關係之背景下,蔡英文訪日期間的“政治行程”格外令人關注。

      美日是台灣並列的頭號盟友,蔡英文在大選前三個月訪日,具有指標性意義。但實際上,隨著蔡英文大選民調的持續穩健領先,台灣輿論對蔡英文的日本之行的關注度遠遠低於其6月的美國之行。這是因為,一方麵美國在台海與兩岸議題的話語權遠超日本,之前赴美“趕考”意義更甚,而外界又預判小英已經讓華府吃下“定心丸”,2016大選北京“聯美製台”的舊戲碼可能不會重演,遂認為蔡英文此次訪日,在兩岸與國際政治議題上至少不會有失分的風險,關注度自然降低。另一方麵,就在昨天下午,藍營袞袞諸公圍繞“換柱”的鬥爭已臨近攤牌,輿論自然會統統被這出“八點檔”吸引過來,與之相比,此刻蔡英文的日本行隻能屈居於配角了。

      欲和安倍套近乎 戳中大陸“痛點”

      殊不知,仍有一雙警惕的眼睛,正在密切注視著蔡英文在日期間的一言一行,那就是大陸的對台高層。如果說相比今年6月蔡英文美國之行,北京還持著“靜觀其變”的審慎態度的話,此次,從北京的眼中恐怕隻能讀出“高度警惕”四個字了。

      前幾日“外交部”與國台辦的回應不過是照本宣科的例行公事,而兩個月前一位北京官方智庫學者的一席話,才道出大陸方麵的真正擔憂,“假設民進黨上台,在“台獨”方麵有一定的需求,而且那時日本也是安倍執政,雙方不排除會有一些互動”。果然,9月8日安倍連任自民黨總裁,被認為“拿到了長期執政的門票”,十天後,不顧民間勢力的強烈反對,安保法案獲得參議院強行通過,展現出相當強悍的政治手腕。與此同時,民進黨接掌政權的可能性越來越高,蔡英文幾乎感覺不到任何針對現有政策與論述做出調整的壓力。因此,在北京看來,當“主張“台獨”的民進黨與“對華強硬”的安倍晉三在各自的權力之路上越走越穩時,雙方的那“一些互動”,就將觸動北京的“戰略痛點”。

      很不幸,蔡英文今天訪日,即將發生的“一些互動”已經讓北京感到隱隱作痛了。

      這也是筆者將蔡英文山口縣的參訪列為其訪日“重頭戲”的原因。山口縣不僅是安倍晉三的故鄉,也是日本政壇“龍興之地”,明治維新後的56位首相中就有8位來自該縣,其中就包括岸信介、安倍晉三這對“爺孫二人組”。盡管對外公布的行程中並沒有與安倍晉三的會見,但安排其胞弟岸信夫陪同,充分說明了安倍對蔡英文一行的“善意”與“信任”。很顯然,在今天,與安倍展示親密關係,對北京而言可不是一個正麵的信號。從今年8月開始,安倍私下接見李登輝、在終戰談話中聲稱“戰後日本人沒必要再道歉”、“內閣”高分貝批評中方九三閱兵、強推安保法案闖關,在北京眼中,沒有一件事不是“觸犯了中國的核心利益”,沒有一個行為不是“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安倍的係列舉動,已經使自2012年釣魚台“國有化”以來日益冷卻的中日政治關係降至冰點。

      亞太局勢複雜 “維護區域穩定”的潛台詞是什麽

      再看民進黨的對日政策主張,前主席蘇貞昌2013年訪日時提出“台灣與日本的核心利益是一樣的”,此外,他還提出“民主同盟”,似與安倍早在2006年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遙相呼應。而此次蔡英文訪日,她雖然低調地將主軸定位為“跟台僑、留學生見麵,規劃台灣經濟新模式,強化台灣跟日本產業的連結”,避而不談敏感的政治議題,但她還是指出“希望和日本等亞太地區主要國家,共同致力維護區域的安定、和平與繁榮”。可是,對中國大陸而言,“維護區域安定”在當下的語境中幾乎可以和“抗衡中國崛起”劃上等號,這是因為2012年後,中國大陸周邊的區域形勢已經發生了丕變。

      在1990年代以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東海也好、南海也罷,各國力量在上述區域中均處於一種“尚可接受”的僵局之中。之所以稱之為“尚可接受”,是因為盡管中國與日本、東南亞各聲索國之間的領海邊界糾紛長期存在且時有爆發,但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下,尚能達到相安無事、各取所需的局麵。這一方麵歸功於那個時期的北京外交決策者謹遵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遺訓,尤其是前半部分的“韜光養晦”策略,一度還創造出中日東海油氣合作開發的曙光;另一方麵,也由於北京深信“發展才是硬道理”,認為中國的國力還不足以多頭應付與周邊各國的邊界糾紛,所以才選擇了“不折騰”的戰術。然而,2012年後,從主觀上看,中國外交開始側重“有所作為”,提出“具有大國氣派”的“大國外交”,並稱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特別隨著2013年底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與2014年5月上海亞信峰會的高調召開,美國愈加強化了“中國將打破美國設定的國際政治遊戲規則”這一印象;從客觀上看,美國實力的相對衰弱導致了其戰略收縮進程的開啟,這使得美國在亞太地區隻能更多地依靠盟友以勉強維持其影響力,因此,“亞太再平衡”與其說是美國對中國的新一輪圍堵,不如說是被美國揭開的“潘朵拉魔盒”,長期以來一定程度被抑製的區域緊張甚至是軍備競賽,正悄然在南海上演。

      於是,在上述背景下,如果說“維護區域安定”的說辭在幾年前還可以稱之為不疼不癢的外交辭令的話,那麽現在這句話則隱含了“製衡中國”的潛台詞。對台灣來說,很明顯,在這一盤錯綜複雜的棋局中,馬政府正在努力地玩著平衡術,從“和中、親美、友日”到“東(南)海行動倡議”,馬英九在當選後盡量地維持著台灣與各方的微妙平衡,但是,馬政府在2008年到2012年間尚可以嚐一嚐既有格局所繼承下來的“和平紅利”,隨著2012年後區域緊張局勢的加劇,馬政府“和中、親美、友日”的平衡術便再也玩不下去,開始逐漸向後兩者傾斜。當然,這種傾斜的結果,便是在北京眼中2012年以來“兩岸政治互信的裹足不前”,再加上太陽花學運,使曾經令馬英九最引以為傲的兩岸政策,最終卻給他帶來了個“兩頭不討好”的尷尬結局。

      因此,連“傾中”的馬政府在大國角力的賽局中都難以明哲保身,向著背離北京的方向逐漸遠去,更何況是民進黨和蔡英文呢?

      回到日台關係,誠然,1949年以來,國民黨與民進黨本質上都是親日政黨,而日本則基於其國家利益同樣熱衷於對國、民兩黨的拉攏,但相較於國民黨而言,民進黨對日本政府與日本政治人物在言語上、行為上與思想上的親近則更勝一籌。這一些列曆史的、情感的與現實的因素,將當下以及未來的日台關係連結到一個更加緊密的程度,這對於北京來說更是芒刺在背。所以,近來有評論稱,“兩岸關係現在愈來愈不是兩岸的家務事了”,言猶在耳,擲地有聲。

      轉型不正義 戰後日本何以成為台灣“民主標杆”

      最後,還有一件事不得不說。蔡英文此次訪日除了展現與安倍家族的親密關係之外,一定會應詢對日前通過的安保法案表態。想必她不會正麵回應,但相較於中國大陸與韓國對安倍強推安保法案的憤怒之情,台灣朝野對於此事的曖昧與默然,則給島內那些高喊所謂“轉型正義”的人士一個響亮耳光。

      眾所周知,二戰後盟軍對日本改造的不徹底,其曆史原因此處不再贅述。它造成的嚴重後果是,當年參與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閣員”,在戰後均“搖身一變”成為了自民黨的創黨大佬,這其中就包括了安倍晉三、麻生太郎等數位日本當權人物的祖輩。反觀德國,戰後新組建的主要政黨均與原納粹勢力“絕緣”。所以,有學者認為,當安倍、麻生等人在為日本當年的侵略做辯護時,他們也在為他們祖輩的行為辯護。從這一點而言,日本政治的“轉型正義”完全可以稱之為不及格,而安倍等人“發自內心的辯護”也在一點一滴地腐蝕著戰後由一代代日本有識之士所建立的“和平國家”之基石。這也是為何中、韓等國反覆敦促日本當局對二戰罪行做出真誠反省的根本原因。但是,就是麵對這樣一個“轉型不正義”的日本,台灣朝野不僅“假裝看不見”,還繼續把日本奉為無可挑剔的“民主標杆”。而當數以萬計的日本人民走上街頭發出反對安保法案的呼聲,以實際行動捍衛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時,台灣的朝野,尤其是那些最熱衷於探討“轉型正義”的某些人士,不是顧左右而言他,就是陷入了邏輯上無法自洽的論述困境。

      就在小英訪日的前一天,一篇由綠大佬邱義仁撰寫的長文《現階段日本的中國對策芻議》,陸續被島內各主要新聞網站轉載。媒體選擇在這一時間點拋出此文,著實耐人尋味。作為一個之前與北京打交道並沒有占到太多便宜的扁政府核心幕僚,邱義仁在社會交流、經濟發展、政治外交與軍事安全四個麵向的對華政策“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議”,口氣似乎不小。淺讀內文,具體論述不再細說,至少筆者認為,在該文作者腦海中,一幅“亞太新冷戰”藍圖的輪廓已在不斷加深。那麽,這篇長文所透露出的政策訊息,究竟是蔡英文訪日前的向日本各界奉上的“投名狀”?還是民進黨內不同對外政策路線借機搶占主導權呢?或許,隻有等到三天後蔡英文走出返程的飛機後,這一切才會豁然開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