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2日電(記者 郭至君)東亞安全格局一直隨著地區各國之間紛繁錯雜的關係變化莫測,但若是以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為大局來剖析各國關係的話,還是能夠管中窺豹般找到方向。4月底,中評韓國智庫訪問團於首爾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期間,韓國私立國民大學政治外交係講座教授金榮華在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也就中國和半島安全的關係、韓朝關係、韓美同盟以及兩岸關係等地區大熱話題闡述了其自身的見解。
說到中朝關係,金榮華表示,從韓民族的角度來說,習近平主席對我們很友好,而且中國政府也一直反對金正恩政府進行核子試驗,這對韓國來說很有利。但是,因為中朝一直以來的友好關係,中國給朝鮮的糧食資源等援助不會斷開,朝鮮隻要不觸碰中國對於“朝核化”嚴厲反對的底線,其它經濟方麵的援助就都好說。而且,韓國對於中國這樣的政策也是非常歡迎的。
金榮華對此也進一步詳細解釋,他說,第一,韓國認為半島的和平與穩定最重要;第二,韓國認為中朝關係無法分割,且韓國也可透過中國給朝鮮施壓;第三,朝鮮經濟困難,無論哪個國家對此給予援手,它都會和那個國家表示友好。所以說,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但要清楚的是,中國不會對朝鮮無條件的放鬆,核試驗的問題是不能挑釁的,危害東亞安全的事也是不能做的。
說到中朝關係改善是否會引起韓國不滿,金榮華表示完全不會,因為習近平主席一直都站在韓國的立場且其立場與韓國的利益完全符合。“韓國對習近平主席的印象很好,而且涉及到朝鮮問題時,美國講話作用不大,韓國也無法和他們溝通。因此中國還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他也表示,樸槿惠政府上台後,韓朝關係非常緊張,沒有辦法直接溝通,而且朝鮮政策多變,令人捉摸不定,像是去年朝鮮三高官突訪仁川一樣,並沒有給韓朝關係帶來任何進展。他說,這三位高官來韓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金正恩想對外表現他正牢牢把握朝鮮實權,這是一個內政的表現,並不是朝鮮有意與韓國改善關係的做法。金榮華也指出,朝鮮不是一個按照國家利益行事的國家,金正恩維持其家族權利是頭等大事,所以其言行往往不按常理出牌。
金榮華也對韓朝無法交流表示遺憾,他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老百姓可以互相自由來往,所以他們的想法也可能會愈加接近,但是韓國朝鮮卻不行,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無法交流。兩方經濟差距太大,朝鮮也不按國際慣例來做,完全是依金正恩的喜好來定,所以投資也是很困難的事。“我認為,開城工業區本來是非常理想的地方,但是因為朝鮮的顧慮,也沒辦法完全開放。”他指出。
說到六方會談,金榮華表示,這個會談有50%的可能性不會再召開,即使開了也沒有什麽作用。六方會談是以朝鮮放棄核武為目標的會談,但是按照現狀來看,六方會談沒有取得成果,目標也已經失敗。但是,六方會談的機構組織還是繼續存在,以後,六方可以用恰當的方式來承認南北朝鮮的和平統一,除此之外沒有它用。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都要同意,半島才可以統一,當然最關鍵的是朝鮮要表現誠意。
另外,他也強調,韓國不能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處理事情應該政經分開,政治上靠美國,經濟上靠中國。所以現在THAAD的問題也是一樣,如果美國將來一定要在韓國部署THAAD,韓國也不得不接受,而且還要說服中國。但是,金榮華也表示,THAAD部署在韓國本島會成為引爆東亞安全的政治炸彈,而如設在濟州島的話就會扮演一種安全保護的角色。
對於現在大陸與台灣的關係,金榮華評價道,即使是2016年民進黨上台,兩岸的經濟合作也應該繼續,因為台灣的經濟現在非靠中國大陸不可,沒有突破口,另外政治上也要保持台灣的自主獨立,因為民意是很重要的。蔡英文隻有搞好台灣經濟、讓台灣人民生活富足並保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才能尋求下一屆的連任,因政治對立而使得經濟無法發展,這是不冷靜、不正常的做法。
金榮華也對中評社記者表示,中國的統一一定會影響到半島的統一,這兩者有密切的關係。他說,比起以前,韓國的國家實力有所上升,所以現在來講,半島的統一也會影響到中國的統一。因為國共雙方領導人在近期會晤,所以目前韓國國內的聲音還是認為中國統一的步伐會比半島的速度快。但不管怎麽說,一方都會影響到另一方。
“關鍵是要考慮以什麽樣的方式來達成半島統一?若是戰爭則毫無意義,對東亞安全也毫無好處。現在看來,若是和平統一的話,吸收統一的可能性最大。不過中國對於半島統一也有其自身擔憂,第一就是可能鼓勵了少數民族的運動;第二就是駐韓美軍的問題,因為韓國吸收統一朝鮮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假設半島統一,駐韓美軍針對的目標就不再是朝鮮了。”金榮華也表示,他認為,假若半島統一,駐韓美軍則應駐紮在濟州島,這樣中國才不會介意。
總的來說,金榮華表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甚至最後的和平統一對半島統一是有幫助的,而半島的統一也並不會對中國的發展造成威脅。
中評社韓國智庫訪問團於4月24日抵達首爾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成員包括:中評社社長兼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中評社常務副社長兼台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台灣中評社顧問丁敏,中評社高級編輯毛木娣,中評社國際部主任兼中評智庫基金會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評社首爾特派記者崔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