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賠了夫人又折兵”力拓毀約中鋁損失巨大

(2009-06-12 19:42:09) 下一個

中鋁與四大銀行簽署了貸款協議,由於中鋁的違約未接受210億美元貸款,中鋁還得向四大銀行支付巨額的賠償金。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力拓毀約不僅僅對中鋁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對於四家國有銀行來說也有很大的負麵影響,中鋁所得的1.95億美元分手費遠遠不夠賠償給四大銀行。”熟知澳大利亞力拓集團與中國鋁業公司戰略合作交易的人士記者表示,但是,他拒絕透露中鋁要對四家銀行賠償的具體金額。

  《華夏時報》報道,今年2月,深陷財務危機的力拓與中鋁簽署的投資協議,中鋁將向力拓注資195億美元,並將向力拓董事會派出兩名董事。

  3月,由國家開發銀行牽頭,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另外一家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組成銀團向中鋁提供210億美元並購貸款。6月5日中鋁、力拓宣布撤銷195億美元注資交易。力拓毀約於中鋁,而中鋁又被動毀約於上述四家國有銀行,力拓僅僅給了中鋁1%的違約金,而中鋁要賠償給四大銀行的違約金要遠遠高於1.95億美元。盡管四家銀行尚未對中鋁發放這筆並購貸款。

  四家國有銀行在對中鋁提供貸款之前,進行了項目評估,貸前調查,花費了很多專家谘詢費、評估費、律師費,匯兌損失和匯率風險以及外匯資產配置等等,隨著力拓的毀約,銀行做了一場巨大的無用功。不過,對中資銀行來說,發放海外並購貸款應該得到一些教訓。

  中鋁:“賠了夫人又折兵”

  拋開中鋁投資力拓戰略意義不談,中鋁注資後攤薄入股成本尚不計,僅僅從注資力拓耗費的金錢上計算,中鋁的裏裏外外損失都是巨大的,是最大的受害者。

  中鋁對力拓如此巨大金額的注資,要支付龐大的投行費用、財務顧問費和律師費等。中鋁與四大銀行簽署了貸款協議,由於中鋁的違約未接受210億美元貸款,中鋁還得向四大銀行支付巨額的賠償金。

  上述知情人士盡管沒透露賠款金額,但是,他提示這是一筆長期貸款,利率很高,違約金也很高。

  中鋁在對力拓注資中,有72億美元用於財務投資,認購力拓集團發行的可轉債,債券票麵淨利率9%。中鋁公司可在轉股期限內任何時候選擇轉股。轉股後,中鋁公司在力拓集團整體持股比例將由目前的9.3%增至約18%,其中,持有力拓英國公司的股份增至19%,持有力拓澳大利亞公司股份的 14.9%。

  目前,中行官方網站公布現在執行的最高年利率為5.94%。本來,中鋁的如意算盤是:交易一旦生效後,在轉股前,中鋁公司都將從力拓公司獲得票麵淨利率9%的利息收入,用穩定高收入來源償還銀行貸款。如今,隨著力拓的違約,不僅拿不到力拓9%的利息收入,還得支付上述幾筆巨額費用和對銀行的違約金。

  在這筆失敗的交易中,中鋁的直接經濟損失亦是個巨大的數字。

  銀行:損失沒有打擊大

  在中國,隻要有國有銀行提供的並購貸款,幾乎沒有做不成的交易,力拓的毀約讓銀行認識到:國有銀行對海外公司不靈。

  四家國有銀行在這次失敗的交易中受到的直接經濟損失要遠遠小於冤大頭中鋁。中鋁賠給銀行的賠償金可以支付銀行的評估費、律師費、專家費用和其他費用。

  早在今年2月,專門研究並購貸款的國內信息機構銀聯信就向媒體發布了名為《並購貸款投放中鋁需防四大風險》的報告。不過,上述提供貸款的一家銀行人士對本報表示,在決定為中鋁發放貸款之前,四家銀行亦有力拓違約或者交易失敗的預案,“這也是四家銀行在交易失敗後並未受到損失的原因”。

  據銀聯信分析師毛立慧和鍾加勇介紹,各家銀行雖然並未有太多的現金損失,但本次並購的失敗卻讓各家銀行與中鋁前期進行的談判、審批、評估等方麵的努力化為烏有,與此相關的費用也成為了沉沒成本。

  中鋁對力拓的並購,獲得了包括國開行、進出口行、農行以及中行等四家國有銀行的210億美元的貸款,其中國開行和進出口行分別為95億元,農行12億美元,中行8億美元。各家銀行都做了認真的準備,其中,農行成立了專門項目組。

  未來:買垃圾易買資源難

  銀聯信專家認為,從此次中鋁並購力拓失敗的經過可以看出,政治風險仍然是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能源、礦產企業的最大障礙。多年來,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始終不絕於耳,而將國企等同於政府的判斷也使得國外對於中國國企的海外收購抵製尤其強烈,再加上能源、礦產等資源的重要性,多種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了現在的這種局麵。

  從過往的案例分析,例如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就是因為美國政府的阻撓而最終失敗。這次中鋁對力拓的並購雖然並沒有直接因政治因素阻撓而失敗,而是出於力拓對商業利益上的考量,但是,如果沒有澳大利亞政府為力拓拖延了兩個月的時間,使得力拓一方麵因為中鋁的收購而股價上揚,一方麵等到了大宗商品全球回暖的話,也不會有這次的事情發生。

  通過這次的事件以及近幾年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情況,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的結論,那就是在能源、礦產企業的海外並購上,政治因素仍然是決定並購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同時,對於中小型企業的海外並購成功率較高,而對於大型企業的海外並購成功率較低,被並購企業的企業文化、員工態度等,都將成為銀行是否發放海外並購貸款的判斷依據。

  鑒於2005年中海油和今年中鋁的失敗,銀行業對於能源、礦產類企業的海外並購首先要考慮的無疑是政治風險。被並購企業所在國家政府的態度、民眾的態度等都將嚴重影響並購的成功率,甚至是影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對於銀行來說,對於並購過程中政治風險的防範將是避免此類損失的重中之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