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台聯黨的危機與轉型困境

(2007-12-30 06:29:00) 下一個

李登輝無力領導台聯黨轉型



  中評社訊╱題:台聯黨的危機與轉型困境 作者:吳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在即將首次實施“單一選區兩票製”的“立委”選舉中,台聯黨麵臨著嚴峻的泡沫化危機。一手扶植台聯黨的李登輝不願坐視這個延續自己政治生命的舞台遭到毀滅,從年初開始就一直意圖推動該黨轉型,以新姿態尋求選民的支持,但無論如何包裝也難以改變其既有的“急獨”色彩,而近來一係列與其政治盟友民進黨“全麵開戰”的動作,更提前引爆了台聯黨潰散的導火線。

  台聯黨的生存發展麵臨空前危機

  台聯黨自二OO一年八月成立以來,就以代表島內“激進台獨”勢力集結的極端右翼政黨而存在,它與民進黨結成政治同盟軍,共同組成泛綠陣營,對抗以國親兩黨為主的泛藍陣營。在票源有所重迭的情況下,台聯黨與民進黨始終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狀態。但隨著政治情勢的變遷、選製的變更和李扁關係的惡化,目前其政黨發展正麵臨著嚴重的危機。

  在社會基礎上,台聯黨的選票市場遭到陳水扁和民進黨“深綠化”的深度侵蝕。

  台聯黨成立後,一係列“急獨”主張及“立法院”內的“激進”問政表現,使得其迅速占據了政治光譜的極右端,成為島內“急獨”勢力的總代表。相關民調顯示,“急獨”選民始終是台聯黨的主要社會基礎和選票市場,“緩獨”選民次之,且大多為中老年的閩南籍選民,四十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以及主張統一或維持現狀的選民基本上不支持台聯黨。因此,台聯黨的生存主要維係於“深綠”板塊的選民。二OO六年以來,陳水扁和民進黨陷入連續弊案風暴及其引發的嚴重執政危機,為保住執政地位,陳水扁急速向“深綠”勢力靠近尋求支持,同時綁架整個民進黨致使其快速“深綠化”。敏感的李登輝感覺到了政治板塊對其不利的微妙變化,在整個“反貪倒扁運動”中,授意台聯黨與民進黨保持距離,盡管民進黨將捍衛執政地位視為“保衛本土政權”,李登輝卻喊出“本土不等於貪腐”,並授意十二名台聯黨“立委”在“罷免案”中投下廢票。今年以來,民進黨在黨內初選中加速“深綠化”和“民粹化”,“入聯公投”等“急獨”議題更成功煽動了“深綠”勢力對陳水扁和民進黨的狂熱支持,而李登輝台聯黨與陳水扁民進黨的漸行漸遠則遭致基層深綠民眾的強烈反彈。台聯黨原有的支持基礎在陳水扁民進黨的搶食下已嚴重流失。

  在製度麵上,台聯黨有限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單一選區兩票製”擠壓。

  “立法委員”名額減半至一百一十三席和改采“單一選區兩票製”對台聯黨更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單一選區兩票製”是“一票選人一票選黨”,凡是實行該選製的地區選舉經驗多表明,資源較多、組織動員能力較強的大黨得以在該選製下繼續擴張,小黨則日漸萎縮,由此助長兩黨製的形成。在台灣島內藍綠二元對立的情況下,可以預見,選票將進一步向國、民兩大黨集中。正因如此,從該選製進入討論始,台聯黨的危機就開始浮現並隨時間的逼近日益加劇。而席次減少後自身難保的民進黨也因而在選區協調上,堅持采取民調決定和以拖待變的態度,不願“禮讓”。雖然理論上選民存在“分裂投票”的可能,即選民所屬意的選區候選人與政黨傾向不同,可能發生分裂投票的行為,一票投給自己屬意的選區候選人,一票投給自己認同的政黨,在此情況下,小黨可以自己獨特的政見,吸引特定選民,爭取政黨票以在總數為三十四名的不分區中分一杯羹。但在民進黨搶占百分之五左右的“急獨”板塊後,李登輝必須為台聯黨尋找新的定位和特色,才有可能爭取到並跨過百分之五的政黨票門檻。

  在政黨關係上,李扁關係惡化直接導致台聯黨和民進黨的結盟危機。

  台聯黨和民進黨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李扁關係的反應,雙方關係惡化是促使台聯黨陷入危機並尋求轉型而不願再充當民進黨的“錦衣護衛”的重要原因。而李扁交惡的關鍵的原因主要在於雙方都要爭奪“本土”大旗來保護自己。二OOO年以來,李扁這對“台灣之父”與“台灣之子”,由於政治上的相互需要,結成了緊密的政治利益共生關係。但陳水扁為標榜“反黑金”、拚連任,從二OO三年下半年起,不時拿李登輝執政時的弊案資料來“詢問”李,使之相當憤怒和不安,雙方關係開始降溫。二OO六年,“反貪倒扁”風潮爆發後,在“深綠陣營”一致“保扁”的情況下,李登輝卻主張“徹查弊案無上限”,並積極運作“李呂王體製”,企圖在陳被逼下台後取而代之。李扁雙方可能在弊案情資上各有籌碼,但也都有軟肋,因此都急於尋找“保護傘”,但“本土”旗號下的深綠選民畢竟有限,陳水扁成功占據“深綠”,就意味著李登輝失去“本土”大旗,而隨著陳水扁任期的縮短和選舉的逼近,李扁矛盾更加難以調和。二OO七年以來,李登輝公開批評陳水扁民進黨的言語不絕於耳。九月,台聯黨慶首次未邀陳水扁出席,顯示李扁關係確已達到冰點。李扁關係惡化某種程度上使李登輝危機感日增,遂奮力推動台聯黨轉型,加上“立法委員”選舉協調因素,台聯黨公然與民進黨翻臉,泛綠內訌的大戲不斷上演,台聯黨與民進黨的長期結盟瀕臨破裂:民進黨高層已準備將在未來選舉中祭出“正綠軍”的大旗,醞釀“棄保”,把台聯黨徹底邊緣化,而台聯黨也大動作“清黨”,揚言“戰到底”,不惜“玉石俱焚”。

  台聯黨的艱難轉型及其困境

  在李登輝的極力推動下,台聯黨開始轉型,加大與民進黨區隔和競爭的力度,試圖突破既有的“深綠”形象,爭取不滿國民兩大黨的中間選民,以免在“立委”選舉中泡沫化,但卻麵臨著重重困境,效果不彰。

  台聯黨的轉型主要體現在走所謂的“中間偏左”路線。

  這是李登輝要台聯黨擺脫民進黨“附庸黨”角色,鎖定中產階級和弱勢團體票源,爭取在國、民兩大黨之外發展第三黨空間的新路線。這一路線主要特點是:淡化“統獨”和藍綠、強化階級和民生。二OO七年元月,李登輝拋出“棄台獨,引中資”的言論,大談其“不是台獨,也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台獨根本是假議題”、“追求台獨是退步且危險的”、“統獨是國民兩大黨鬥爭的工具,受苦的是老百姓”等言論。李登輝還多次對陳水扁千方百計推動的“入聯公投”大加抨擊,從“管太多”到“煽動百姓”再到“以為在當皇帝”,毫不留情的戳破陳水扁偽民主的假麵具。李登輝的用意:一方麵,破解陳水扁民進黨乃至整個“獨派”所供奉的“台獨”神主牌,讓已成為“挺扁”的附庸的“商業台獨”失去正當性或號召力,弱化其對台聯黨原有支持群眾的影響;另一方麵,以此為台聯黨積極爭取廣大生活困頓的勞工及農民,以及二OOO年以來日益貧困化的中產階級的支持。

  為此,台聯黨決定改黨名、黨綱,以脫胎換骨。二OO七年四月下旬,台聯黨提出新黨綱,強調“堅持主權在民”、“維護台灣主體”、“以新時代台灣人的價值團結台灣”、“在確保社會正義下,促進公平競爭”與“根除金權政治,建立廉能政府”,重點強調照顧民生弱勢,淡化“獨派”色彩。李登輝並強力標榜台聯黨“清廉本土”,與民進黨的“貪腐本土”相區隔。二OO六年“紅衫軍倒扁風暴”後,台聯黨就開始打出“清廉愛台”的“真本土”的旗號,並在該年底的北高市長和市議員選舉中標榜台聯黨走的是“清廉本土”路線,與民進黨的“貪腐本土”互別苗頭。二OO七年以來,李登輝和台聯黨又多次痛批民進黨執政金權勾結嚴重,弊案連連等,都是要強調台聯黨的“清廉本土”形象。

  與此同時,李登輝故伎重施,授意台聯黨積極與島內第三勢力和國民黨的本土派接觸,意圖運作製衡民進黨的“新本土政黨”,實現“本土兩黨製”。近來,李登輝和台聯黨中央更以大動作“清黨”的方式,向民進黨宣戰,顯示自己的主體性。十月底,台聯黨中央在內部分歧的情況下,強行以“和民進黨走太近”、“不受黨團管控”為由,開除“立委”廖本煙、黃宗源的黨籍,並表示不排除重新提名。李登輝在“立委”登記前兩周毅然對這兩個民進黨已做出禮讓的、頗具地方實力和勝選可能的民代開鍘,與民進黨切割意味十分強烈。

  雖然李登輝和台聯黨中央竭盡全力,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聯黨的轉型麵臨著巨大的困境。

  客觀上,台聯黨沒有轉型的空間。

  台灣社會已沒有真正超越藍綠的第三政黨發展的空間。經曆李登輝和陳水扁先後執政數年的畸形民主化發展,台灣社會的主要政治分歧和矛盾已經強化為難以調和的“統獨之爭”,由此形成二元對立的政治社會結構和民意結構,反映在選票結構上就是對藍綠兩大陣營的認同。在“統獨”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之前,任何回避這一政治核心及最高議題的、所謂超越“統獨”和藍綠的第三勢力都難免被邊緣化的命運。而“立法委員”選舉製度的變更有助於兩黨製的形成,也將助長代表藍綠認同的國、民兩大黨的實力,第三黨或第三勢力的空間都將被進一步壓縮。因此,李登輝要台聯黨走“中間偏左”路線或結合第三勢力的企圖都將注定無疾而終,其所醉心的“本土兩黨製”和“左右兩黨製”更是掩耳盜鈴。這也是李登輝想幫台聯黨“換殼”轉型,但卻難以向其原有的黨員和支持者交待,也得不到中間選民認同,以至於進退失據的根本原因。

  主觀上,台聯黨沒有轉型的能力和條件。

  一是台聯黨的“急獨”政黨形象已經固化。台聯黨成立以來的所作所為已清晰而明確地將自己定位為“急獨”政黨、民進黨的“禦用政黨”和政治同盟,其社會群眾基礎和主要選票來源都是“急獨”支持者。對於弱勢團體或是社會運動很少介入的台聯黨,在選舉之前搖身一變,要為弱勢團體代言,要改頭換麵,走所謂的“中間偏左”路線,搶攻對民進黨不滿的選票,一方麵難以獲得第三勢力的信任,與之結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麵其投機的轉型也難以獲得真正的中立選民的認同。也因此,台聯黨的轉型引發了黨內路線之爭、黨內高層和基層的嚴重矛盾。二OO六年“倒扁運動”中,黨內就分為“保扁”和“反扁”兩派,對李登輝推動的轉型的同時,也儼然呈現“尊李”和“反李”兩派。

  二是李登輝無力領導台聯黨轉型。雖然台聯黨“精神領袖”的李登輝不甘心也不情願,但其體力和影響力確實已經日薄西山,不可能再度在政壇上翻雲覆雨。多數黨籍“立委”在選票至上的情況下,早已不為李登輝所控製。更主要的是,作為“永遠的主流派”的政壇變色龍的李登輝已基本無政治公信力可言:從倡議“獨立”到主張擱置“統獨”爭議,從力挺民進黨到對國、民兩黨各打五十大板,從藍到綠到中間,似乎是走向中道的“大戰略”,實際上是維係自己和台聯黨不變成泡沫的機巧手段。

  三是組成台聯黨的多數是投機分子。台聯黨主要以原國民黨內李係人馬為主體,並延攬各個政黨的失意政客聯合組成。這些失意政客投靠台聯黨主要是為追求權力和個人利益,並無明確的政治理念和目標,不可能完成推動台聯黨轉型的艱巨任務。隨著選製的變更,在李登輝效應日漸式微的情況下,在“西瓜效應”下,台聯黨內多數公職人員對李登輝的“轉型”感到焦慮和不滿,遂引發嚴重的內鬥。而不少黨籍“立委”早就“隨人顧性命”,不顧黨中央搞什麽轉型、要與民進黨做什麽區隔,私下積極參加民進黨的活動、接受民進黨的協調。李登輝在“清黨”之後反而帶來的是雪崩般的“叛黨”和“退黨”: 十月底“立委”廖本煙、黃宗源被開除,黃適卓、尹伶瑛旋即於十一月七日主動退黨,四人並已正式加入民進黨團的運作,台聯“立委”數目銳減;而尹伶瑛更在十一月九日與台聯雲林縣黨部主委廖文生一起率領一百O一名台聯黨員集體退黨。十一月十九日,再有黨籍“立委”陳建銘、何敏豪宣布退出台聯,而退黨之後,何敏豪改披綠袍,投入台中選區,陳建銘則不參與這次的“立委”選戰。

  目前看,台聯黨的內訌和提前潰散,顯示了其轉型的暗淡前景。但對於李登輝而言,台聯黨轉型的意義有二:在選前,主要是要換取一定的政治籌碼,使得陳水扁和民進黨真正重視他個人和台聯黨的存在,以免對其濫用“司法恐怖”,對台聯黨“趕盡殺絕”;在選後,則或許由此得以拉攏敗選的一方,裂解既有的藍綠板塊,籌組新的政治勢力,乃至實現其所謂的“本土兩黨製”。 李登輝的“方略”能否實現尚有待觀察,但台聯黨的未來不容樂觀幾乎是可以確定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12月號,總第120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