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自台灣的點評:大陸核潛艇恐怖的絕活

(2007-02-22 09:00:02) 下一個
中國於1957年開始研製核彈與飛彈,然而核潛艇的研製卻遲至1966年才起步。
  1964年,中國首次成功發射“東風二號”中程導彈;同年第一顆原子彈試爆;1970年成功發射首枚“長征一號”戰略導彈。而這時核潛艇的發展還處於摸索的狀態。原因在於,中國的核彈與導彈都曾有蘇聯提供的簡單模型與零星資料,在兩國交惡之前,中方已有若幹啟蒙式的認知,還不至於盲人摸象,兩眼一抹黑,隻有核潛艇,才真正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國產硬件。
  中國的第一代常規潛艇都是按中蘇“互助協定”,由蘇方提供圖紙、材料和設備,甚至派出專家來指導監製的。常規型的導彈潛艇,也於1959年由蘇方提供了圖紙資料和部分設備器材。當年蘇方援助中止,協議中的水下潛射導彈便不再裝運來華。不過,核動力潛艇的心髒是熱核反應堆,這項絕密技術當然要由中國自行研發。
  1966年,中國海軍奉命開始秘密研製核潛艇。這個神秘兮兮的搖籃不在沿海某海軍基地,而是在內陸深處煙波浩渺的500裏滇池畔。大西南是戰略後方,軍工企業密集。深究一層,這也是明代戚家軍的傳統,戚繼光在蓬萊閣“八仙過海”處建築了一座水圍子,大明的海軍就是在這水波不興的“人造湖泊”裏訓練出來的。
  首批核潛艇研製人員集結了各行各業專家共29名,他們手中僅有的資料是兩張模糊不清的核潛艇照片以及一件從美國帶回來的兒童航模玩具。誠然,中國雖有核反應堆,但如何將它變成潛艇的中樞,卻是困難重重。
  美國在核反應堆的基礎上造核潛艇,用了10年(1955年第——艘核潛艇下水),經曆了“常規動力水滴型——核動力常規型——核動力水滴型”三部曲。蘇聯更為坎坷,經曆了迂回曲折的六部曲。而中國則要一步到位。
  研製部門中最為繁忙的是一位木匠,他是通過最嚴格的技術考核(當然免不了苛刻的政審)篩選出來的。因為,核潛艇的模型是按1:1的比例完全用木頭製作的,它有著逼真的五髒六腑,宛如一艘超級玩具。
  誰能夠想像得到,國產核潛艇就是在滇池邊上的一條木殼“大雪茄”裏孕育出來的。它被拆拆卸卸,敲敲打打,已逾幾度寒暑。那些尖端科學的精英們就在紛紛揚揚的鋸末與刨花中獲取了大量的感性及理性知識。從木殼到鐵殼,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終於移師到葫蘆島軍港開工建造了。  
  核泄漏與核防護  
  越戰、珍寶島之戰、蘇俄“外科手術”核打擊的威脅,致使中央軍委發出“邊設計邊建造”的硬性指令。核潛艇設計與建造交叉,這也是“文革”中“打倒爬行主義”的新生事物。核潛艇研製所耗的財力,實難以計算。但不管如何,哪怕用金山銀山堆出來,隻要它令中國具有“第二次核報複”能力,總還是物超所值。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核潛艇的設計與建造來回折騰,明明已裝上艇體的成套設備,僅因設計的某處不合理,又徹底推倒重來,這是花錢買時間的戰略競賽,中國核潛艇建造之困難可以想像。第一艘鋼殼潛艇在北海艦隊某基地開始做“係泊試驗”,發生了最重大事故——核反應堆主泵泄漏,高溫高壓高劑量的放射性物質泄漏出來。而這次事故,也讓軍方刻骨銘心,當時正是“政治掛帥”時期,軍旅中的格言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研製單位裏的所有軍代表都向黨組織遞交了“火線決心書”,請纓赴湯蹈火,進入核反應堆艙排除故障。然而事故並不簡單,軍工技師輪番上陣,履險最多的麥新春共進入熱態的堆艙達10次之多。
  如今,核反應堆的“軍轉民”技術,已用於上海泰山核電廠和廣東大亞灣核電廠。這些民用企業的核安全、核防護措施,確實從當年核潛艇的原始數據中獲益匪淺。  
  兵貴精而不在多  
  國產核潛艇解纜試航,在內海(渤海)與海岸線遊弋,狀況正常。1974年“八一”建軍節,中央軍委將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它就是北海艦隊的“漢”級核動力潛艇。此時距立項之初,已經8年過去了。中國的研製曆程比美國縮短了兩年。
  然而,第一艘核潛艇的研製過程紕漏極多,耗資頗巨,軍方並沒急於將它定型成批生產。如果說,當初尚有國力的承受限度問題,時至今日,中國擁有核潛艇的數量仍十分有限,原因已非核反應堆以及機械部分的阻滯,而是潛艇的“神經網”——電子係統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甚大。1994年10月,中國核潛艇與美國航空母艦在公海對峙,正是因為偵訊係統耳目不聰,被人反製。從另一方麵來看,核潛艇這東西無非是鎮家宅、辟外邪,不需“流水線”一般大批量建造,有固然比無好,少卻比多好。中國現有的“漢”級核潛艇、“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大致相當於蘇俄第一代核潛艇的改進型,而那類潛艇原型已成為俄國“浮動的切爾諾貝利”。1995年10月,俄國官方向國際社會呼籲,說明本國老舊的軍艦中有10艘核潛艇要淘汰,但以俄國當時的國力卻無力拆除其核子爐,因而請求國際原子能總署提供技術援助,以免這些隨時可能沉沒的核潛艇造成生態災難。
  上世紀60年代,美國“長尾鯊”號魚雷核潛艇奉命進行深潛試驗,在麻省佛特角以東220海裏處下潛到2550米,結果再也沒浮上來。從此,美國便永遠放棄了這類載人試驗,所有深海探測,都改用遙控器具進行。水底2550米就此成了“死亡極限”。
  深潛能力的軍事意義並不大,如果你有“十全武功”,水下一兩百米就足夠了,但是長航能力就至關重要’了。核潛艇之所以被稱為“第二次核打擊力量”,就因為它是潛伏流動的導彈基地,它可以幾個月隱蔽水底,無須外麵的新鮮空氣,哪怕國土上的軍事設施已被敵國第一波核打擊悉數摧毀,我方僅剩一艘核潛艇,也仍能以牙還牙。現實正是5個核大國都有核武器,因此它們之間的核大戰難以打起。
  新“海底兩萬裏”  
  法國作家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裏》,曾是老幼鹹宜的讀物,不過它早就變成了現實。美國“海神號”核潛艇於1960年首次完成了環球潛航,曆時83天零10小時,航程中當然不曾停泊於任何港口。蘇俄、法國、英國都緊隨其後,分別進行長航試驗,卻隻有法國核潛艇堅持到第6了天。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也來進行環球潛航。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潛艇也不例外,從常規潛艇問世的1851年到1975年這124年間,共發生事故297起,沉艇146艘,其中核潛艇事故66起,沉艇21艘。最為著名的要數1970年蘇聯“十一月”號魚雷K-8級核潛艇的海難事件。該艇在西班牙以北300海裏潛航,不幸於水下160米處突發電火,空氣再生裝置燒毀,兩個核反應堆中的一個在事故警報訊號下自動停爐,訓練有素的艇長即刻將另一熱核爐關閉,但海水從焚毀的密封艙門湧入,潛艇來不及上浮即告沉沒,全體官兵連同艇上攜帶的一枚氫彈便永遠墜落黑暗無邊的海底深淵。
  中國潛艇出航那天,海軍各級首長都蒞臨壯行,艇上總指揮則由核潛艇基地楊璽副司令員擔當。
  這一輪“黑暗之旅”就在艇體下潛翻起的泡沫與漩渦中宣告開始。
  自然光線在水下6米處,光譜中的紅光已消失;10米以下已不見橙光;20米深處黃光也被過濾掉了;30米處僅餘穿透力最強的紫、藍、綠光;再往下就是永恒的黑暗了。核潛艇的操作全靠燈光照明,人體的光合作用也靠每天照射紫外線理療燈。但人造光線自然不能與自然光相比,潛艇攜帶的植物第3天就相繼凋零枯萎。誠然,最叫人關心的是空調係統,艇上的空氣再生是靠電解水製造氧氣,用吸收劑消解二氧化碳,再通過核裝置與過濾器驅除有害廢氣。這個係統複雜而且敏感,潛艇的海難事故多半出在這脆弱的一環。第5天出了大問題,二氧化碳吸收裝置壞了。值勤技師將整個係統拆卸下來,對著圖紙一道道程序查找故障,艇內空氣漸漸令人窒息,溫度升至40攝氏度,眾官兵人人大喘著氣,汗出如漿。楊副司令已考慮下令上浮返航了,倘若如此,長航記錄連法國的零頭電比不上。技術軍官們自然要押上命賭一把,他們一邊吃藥打針一邊苦撐,終於在最後一刻修好了。潛艇續航到第30天,一個艙室的蒸汽安全閥突然爆炸,幾十個大氣壓的高溫蒸汽淒厲尖嘯著往外噴射,如此事故竟能在頃刻間排除,靠的正是解放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值勤軍士披上石棉被,用一雙肉掌去關閉平時以電機製動的大閥門,排險成功了。
  縱然是艇上機部件萬事安泰,卻還有另一層麵的問題。就是水下長航的兵員心理健康,此事非同小可。在沒有白晝黑夜,沒有時間與方位感,沒有外界新聞信息,隻有恒定而單調的機械噪音的狹窄空間裏,人人煩躁不安,頭痛乏力,整天打瞌睡卻又睡不了多久,噩夢連連,虛汗淋漓。艇上病號越來越多,最後連醫生也病了。表現為程度不同的歇斯底裏,記憶力下降,說話詞不達意,出入艙門會莫名其妙地夾手夾腳或撞疼腦殼,上下崗走錯艙室,娛樂時打撲克亂出牌,下棋竟吃掉自己一方的棋子等等。最常見的是官兵在餐廳或臥艙裏突然亂敲桌子和狂喊幾聲。如在值勤時陷入這種心理狀態,便危險之至。潛艇事故史上,因聲納當值人員頭腦混沌導致艇體撞上礁石或水麵船舶錨鏈的,也不在少數。
  這種源自生理激素的本能壓抑感,連遠航的商船、軍艦也不能幸免,更別提水下長航的潛艇官兵了。西方水兵釋放抑鬱、舒展精神的辦法就是靠岸時放縱聲色、盡情作樂,盡管也派出憲兵管束過火行為,但登岸水兵胡鬧滋事者已司空見慣。
  幸而,這次長航盡管病員累累,試驗卻在繼續。67天過去了,“超法”已達標。84天過去了,“趕美”亦終於趕上。潛艇返航泊岸時,碼頭的歡迎隊列中排著一串救護車與擔架。艇上官兵不是躺著抬出來的,就是扶著舷梯橫杆顫巍巍地蹭出來的,個個頭發萎黃,麵如金紙,極度虛弱。然而,新的世界紀錄卻從此誕生了。  
  水下潛射大演習  
  無論是深潛還是長航試驗,都不能代替戰略導彈水下發射的實戰演習,這是核潛艇終極軍事價值之所在。
  中國核潛艇水下發射的導彈落點精確度一直欠佳——比照陸上發射而言。同一艘艇的第2枚導彈發射比首枚又要差一截。這是由於先射出的導彈對下一枚待發的導彈平台造成的振動所致。
  1985年,新華社公告:中國將於9月28日至10月18日進行運載火箭發射試驗,要求各國的飛機、船舶在上述期間的當地時間每日10時至17時不要進入北緯28度13分、東經123度53分為中心的半徑35海裏的海域。於是,所有強國都動用了它們的軍事衛星監測,並派出艦艇和偵察機逼近那一片海域。眾目的焦點都是中國大陸上已偵知或未探明的發射井,沒想到這次是中國最大規模的核潛艇水下發射演習。
  1985年大演習,不為外人所知的花絮頗多。首先是一位導彈潛射的權威專家提出了“一艇兩枚同步齊射”的試驗方案,以期提高兩彈先後發射之不能令人滿意的精確度。
  多數人卻持反對立場,“臨陣變招”為兵家大忌,倘有差池,整個大演習就砸鍋了。但讚成者的理由很對軍方的胃口,兩彈齊射更具實戰意義,將增加敵方攔截的難度(如美國的“愛國者”攔截飛彈);其次,可以先進行模型彈的齊射試驗,收集各項參數。提議終獲通過,模型試驗的效果良好,潛艇的耐壓性、經受發射深度的衝擊量載荷都沒有問題;潛艇的動力係統及主要設備運行正常;兩彈齊發對導彈發射係統及地麵指揮係統均無影響。為防萬一,最後采用的還是甲艇兩彈齊射,乙艇兩彈先後發射的綜合演習方案。
  臨近發射,指令已下達,乙艇導彈點火係統的電子元件又出了故障,如按常規,要拆卸回基地逐級檢修,勢必會錯過已向國際公布的試驗時間。於是潛艇上浮,派出技師“火線搶險”。濕淋淋的導彈已豎立在潛艇平台上,技師須用臨時器械吊上去,鑽進狹小的點火艙裏以手的觸感去排除故障。潛艇、導彈以及整個海平麵都在搖來晃去,波動不已,而技師居然大玩空中雜耍一樣將它修好了——相信這又是一項世界記錄。潛艇迅速下潛,旋即發射了導彈。多枚長程導彈拖著炫目的火龍,飛向南太平洋的試驗末區。
  其後,彈著點的電訊傳來,甲艇兩彈齊發的落點比乙艇精確度高出一倍,這次大演習,收獲良多。
  誠然,中國之“建立現代化的強大海軍”的戰略任務尚未實現之前,現有的核潛艇戰鬥操典仍是非常謹慎和保守,真正攜帶核彈頭的潛艇絕少開進深海遠航,一般都在近海遊弋或幹脆在隱秘的海底靜臥。盡管如此,中國已可睥睨天下,袖裏藏著幾手恐怖的絕活,在國際社會上就可得到應有的尊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