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發現:中國造致癌餐具

(2008-12-31 00:48:02) 下一個

仿瓷餐具行業又現致病添加物

部分企業在生產仿瓷餐具時,在原料中混入脲醛樹脂以降低成本,該物質遇水或溫度超過60度便會釋放出致癌物甲醛

  食品安全的保障,並不僅僅與食品有關,餐具、包裝也是非常關鍵的環節。近日,一輪針對仿瓷餐具安全性的質疑逐漸興起。12月29日,北京市工商局下發了《關於開展密胺塑料餐具餐盒商品檢查的通知》,要求對商業企業銷售的密胺餐具餐盒進行檢查。國家質檢總局也開始對相關產品的安全性進行分析核查。仿瓷餐具行業麵臨“整風”。
  仿瓷餐具的原料是密胺,又稱三聚氰胺甲醛樹脂,是三聚氰胺和甲醛形成的聚合物,由於其耐熱,因此被用於製造餐具。為了保證仿瓷餐具的安全性,國家在1980年製訂了相關標準,並在1988年進行了第一次修改,即《食品包裝用三聚氰胺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90—88)。然而,由於標準20年未修改,已相對落後,再加上有關監管體製的不健全,仿瓷餐具所麵臨的問題頗多。
  一個最顯著的問題,就是部分企業在生產仿瓷餐具時,在原料中混入脲醛樹脂,以降低成本。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告訴《財經》記者,脲醛樹脂是一種工業原料,用於製造黏合劑,在水或熱(60攝氏度)的環境下,便會釋放出甲醛;溫度越高,釋放越快,酸或堿也會加速甲醛的釋放。目前中國尚沒有餐具中脲醛樹脂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深入分析研究,但董金獅表示,甲醛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致癌物質,而且脲醛樹脂並不在國家批準的餐具原材料名單之內。
  日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北京凱發環保技術谘詢中心對北京五家連鎖超市的五件仿瓷餐具、八家批發市場的十件仿瓷製品進行了檢驗,結果隻有三件超市樣品由純三聚氰胺樹脂製成,其餘樣品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脲醛樹脂。
  脲醛樹脂之所以在仿瓷餐具中泛濫,與多方麵因素有關。首先,董金獅稱,中國生產仿瓷餐具的企業,隻有10%—20%是資質能保證的大型企業,其餘都是中小企業、黑作坊或工藝落後的企業。由於脲醛樹脂比三聚氰胺樹脂價格低廉,前者每噸約4000元左右,後者每噸約12000元,使用脲醛樹脂便成了不規範企業壓低成本的手段。此外,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從2008年1月1日開始,食品包裝容器生產企業必須取得生產許可證才能生產,但截至12月16日,全國近千家仿瓷餐具生產企業,隻有23家獲得生產許可證。
  其次,就如同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係一般,政府對餐具的監管也往往是末端監管,主要檢查產品。然而,《食品包裝用三聚氰胺成型品衛生標準》並未要求檢測脲醛樹脂,所以脲醛樹脂便如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一般,在仿瓷餐具中“大行其道”,政府部門卻無力發現。
  此外,還有一些劣質的仿瓷餐具,在一定條件下,如與食品接觸時,可能會釋放出三聚氰胺,這樣在一定條件下釋放出來的物質量,叫做遷移量,而現有國家標準並未要求檢測三聚氰胺的遷移量。
  據有關專家透露,其實仿瓷餐具的第二次修改稿已經起草了一年,目前已上報到衛生部,但還存在一些爭議。新標準的草案主要對舊標準進行了四方麵的修改:強製檢驗三聚氰胺遷移量,因為“毒奶粉事件”的影響,三聚氰胺已成了國人談之變色的物質,而它又是生產密胺的原料,因此有關部門認為應該對其強製檢驗;要求在仿瓷餐具上標明“禁止在微波爐中加熱”“食品用密胺”等字樣;甲醛析出限量由原先的30毫克/升進一步嚴格至15毫克/升;明確禁止使用脲醛樹脂。不過,對於是否需要強製檢測脲醛樹脂,目前還存在爭議。因為檢測脲醛樹脂需要使用核磁共振,政府部門的檢測機構尚未普及該儀器。
  此外,北京市工商局也開始了對仿瓷餐具的檢查,一方麵,對銷售無證企業生產的仿瓷餐具予以查處,將其下架清出市場;另一方麵,要求商業企業建立仿瓷餐具進貨銷貨台賬,索證索票,提供相關商品的檢測合格報告。國家質檢總局也開始對相關產品的安全性進行分析核查。
  還有業內人士建議,政府對餐具的監管,也應吸取食品安全監管的教訓,實現關口前移,加強對原材料、生產配方和生產過程的監管,防患於未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