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中國心

混跡文學城已九載,神交愛護華夏之網友,掃潑向故國之汙泥 (人勤筆拙,轉貼為主,請作者見諒)
正文

熟讀毛澤東詩詞的80後青年領導本田工人罷工 ZT

(2010-06-02 13:31:54) 下一個
熟讀毛澤東詩詞的80後青年領導本田工人罷工
作者:周政華 劉子倩 文章發於:中國新聞周刊 2010-6-2

中國本田南海廠今複工 從員工角度看勞資事件
直擊南海本田“停工門”事件

  罷工者感覺到,打工者的收入,並沒有伴隨著珠三角經濟騰飛而出現同比例增長,這一背離是“不正常的”,也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體麵勞動”的提法不相協調。4月24日,胡錦濤在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說,要“切實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建立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製,完善勞動保護機製,讓廣大群眾實現體麵勞動。”

  本網記者/周政華 劉子倩 (發自廣東南海)

5月22日,譚誌清與南海本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海本田)簽完解除勞動合同協議後,頭也不回地離開這家他工作了兩年半的工廠。總務處通過工廠大喇叭,向兩千多名工友播報了譚誌清被開除的消息。

在廣州黃埔一間昏暗的出租屋裏,譚誌清開始了新的生活。周圍的房客也許並不知道,這個24歲、操著鄉音濃重的湖南小夥子,正是南海本田罷工的兩名領導者之一。另一名領導者小肖,也是湖南人,與譚誌清同一天離職後,就北上返鄉了。

譚誌清依然和工友們保持著聯係。五月的最後一天,他從電話裏得知,兩名工友被戴有工會標牌的十餘名工作人員圍毆,打得滿臉是血,至今下落未明。

工人被打,並沒有為這場始於5月17日的罷工事件劃上句號。當天,頭戴鋼盔的特警,在工廠前拉起了警戒線,一字排開站在工廠大門外。原本複工的數百名工人,再次離開流水線,湧向了籃球場。

此時,由於這家位於廣東南海的零部件公司停產,自動變速箱斷貨,本田在中國境內的三家組裝廠已停工四天。

離職前“打抱不平”

今年春節剛過,譚誌清就打定主意離職。

在過去的兩年半裏,譚誌清一共獲得三次加薪,分別是19元、29元和48元,加起來還不到百元。在被開除前的一個月,他的工資扣除“三險一金”後,總共不到1300元。這是譚誌清每個月的全部收入。

在南海本田,這樣的收入已屬高薪一族。更多製造業的工人,大多拿著稅後1100元的月薪,更別提實習生每月不到900元的收入。除掉每月200元的房租、200元的夥食費等必要開支外,這個24歲的小夥子把大部分收入寄回家鄉,自己過著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

譚誌清很少上街,經過那些放著高聲音樂的服裝店時,會不自覺地加快步伐——他舍不得買衣服。甚至一小時五元的費用,也讓上網成為一項奢侈的娛樂。隻有手機上的移動QQ,那一閃一閃的小企鵝頭像,為譚誌清枯燥的打工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幸運的話,譚誌清每月能有五六百元的結餘。這些錢通常被匯往遠在湖南農村的家中。湖南是勞動力輸出大省,人保部的統計表明,2009年,流向省外的湖南人打工者超過700萬。

不過這點錢,在農村老家早已不那麽“經用”。在譚誌清的家鄉,村裏的長輩們十多年前就背上行囊南下打工。“那時候,他們每月工資就有一千多。”譚誌清說,那些最早走出去的人,都在村裏蓋起了樓房,買上了彩電。後來,出去打工的人越來越多,類似的財富“神話”卻越來越少。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員經濟學教授盧峰在《我國工資與勞動成本變動及國際比較》(1978~2004)一文中指出,在1995年到2004年中“製造業年均工資增長速度比勞動生產率增長大約低將近5個百分點,比同期服務也工資增長低20%以上”。

在過去的十年裏,中西部地區源源不斷地向東部沿海輸送勞動力,支撐了中國龐大的加工出口經濟,由於“什麽都缺,就是不缺人”,如果把通脹率納入考慮,農民工的打工收入增長曲線近乎平坦。

明知如此,對於大多數沒能夠上大學的農村青年來說,外出打工仍然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此前,譚誌清的理想是考上鄰省的武漢大學,在珞珈山下讀書論辯。

2004年高考落榜後,譚誌清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書本。家裏的八畝地,隻夠種全家的吃食。收入的主要來源還得靠外出打工。拮據的經濟情況,讓高考複讀成為一次高昂的冒險。譚誌清不得不踏上了南下的綠皮火車,加入打工大軍的洪流。

不過村裏人還是覺得他混得不錯,坐在開著空調、幹淨整潔的工廠裏,為世界五百強的本田汽車組裝變速箱,算得上是份體麵的工作。但是在貢獻了三年廉價勞動力後,譚誌清決定放棄麵子。

4月29日一早,這個湖南小夥子做出一個重要決定。這天他走進了總務樓,遞交離職報告,依照工廠規定,一個月後他將獲準離職。

不過,打定離開工廠的主意之前,譚誌清還有一個在工友看來近乎瘋狂的想法:他要領導一次罷工,要求資方提高工資待遇。

因為讀過高中,在大部分隻上過初中、中專的工友中,譚誌清算是小知識分子了。這個在湖湘文化氛圍中長大的鄉村青年,自幼熟讀毛澤東詩詞,對於三國演義愛不釋手,高中曆史教材中的省港大罷工段落,至今仍爛熟於胸。

“反正我是要走的人了,還不如在走之前為工友謀點福利。”譚誌清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罷工的想法早在今年3月份就告訴了同鄉小肖。當時小肖正好也打算離職,二人一拍即合。罷工“雙核”就在此時時候形成。

工友們注意到,譚誌清和小肖沒事老湊在一起。譚誌清和小肖不僅是同鄉,而且還是一個科的同事,他們同時在南海本田工廠變速箱組裝科做工。

作為本田在海外建立的第四家可全工序生產自動變速箱的工廠,2007年建廠時,南海本田將日本母廠的全套管理架構,移植到這家在華的獨資企業中來。

日本管理者不僅搭建了“部—課—科—線—班”5級生產管理體係,在具體製造環節上也劃分為:組裝、鑄造、齒輪、鋁加工、軸物等5個科,其中組裝為流水線上既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最後一道工序。如果這個環節停工,勢必導致整個工廠流水線停止作業。

南海本田的組裝車間,目前有兩條流水線,200餘名工人。一名罷工遊說計劃沒有預料中的成功。“沒人相信他能領導罷工。”與譚誌清在同一條流水線上的工友回憶說,這個小夥子平時話不多,不太起眼。

在譚誌清和小肖的遊說下,籌備罷工的隊伍擴大到20餘人,大部分都是在組裝科幹了一年以上的老員工,湖南老鄉居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