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書推薦 - 當和尚遇到鑽石 (對我啟發最大的一本好書)

(2007-02-27 11:19:41) 下一個
當和尚遇到鑽石 電子書



導讀

台灣佛光山寺住持 心定和尚

您是因何種動機而翻閱這本書的?是被封麵的標題所吸引?對作者的身份感到好奇?還是試圖為某種煩悶、愁困找尋解答?……或者僅是順手翻開書頁?不管是顯意識或潛意識的動作,在那背後,一定有某種幽微的網絡在牽係著、撥動著。這些在腦海中、冥冥中飄忽閃逝的意念,能否以某種隱約的概念浮現,進而清晰地顯影、落實,在於我們能否“清楚”洞見與掌握這些念頭。

兩年前,初次接到亞馬遜網絡書店的書訊,介紹這本由藏傳佛教格魯派格西麥克爾·羅奇所著的《當和尚遇到鑽石》(The Diamond Cutter: 事The Buddha 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時,對映入眼簾的作者身份與題目之間的“落差”,感到十分新鮮、有趣。印象中,從未見過由僧侶所寫的商業專書……尤其是作者羅奇格西並未還俗,仍是以出家僧人的身份,躋身於紐約大都會中、經營著競爭激烈的鑽石行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加上長久以來思考“結合世法與佛法修行”的問題,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本書和作者的來龍去脈。

在一篇由亞馬遜書店記者布萊恩·布雅(BrianBruya)所做的專訪之中,羅奇提及了他出家學佛的因緣以及從一名僧人成為傑出鑽石商人的經過。1974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前夕,母親突然過世,不久之後父親與兄弟也相繼離去。親人的驟逝,讓他對生命的意義產生了莫大的疑情,在急於探索生死問題之下,他離開美國、放棄原本打算繼續深造的學業,到印度的達蘭莎拉,進入了著名的色拉寺,研讀佛學。

早先,羅奇格西曾在新澤西州一所蒙古寺院,跟隨汪賈格西(GesheWangyal)學習了8年的藏文,嫻熟藏語,因此能順利進入佛學院就讀。這位啟蒙老師汪賈格西,是最早赴美弘揚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僧人,以慈愛、寬博接引了不少當今美國藏傳佛教界的著名學者,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obertThurman、弗吉尼亞大學教授JefferyHopkins等人,都是他早期的入門弟子。

之後,羅奇格西於1983年在達蘭莎拉落發為僧,經過多年的學習、並通過考試後,1995年獲頒相當於佛學博士的格西學位。他在印度待了21年之久(1974~1995),期間在上師的建議下,於1981年回到美國接受“經商”的另一種人生與修持考驗,並持續往返於印度與美國兩地。幾經波折、曆練,成為紐約首屈一指的鑽石商人。在事業成功的背後,有著長年研修佛法的精神力量,和隨之而培養出的嚴謹、專注、誠信等特質作為支柱,這些人格特質,即是他在書中教導讀者用以自我訓練、成功致富的鑰匙。

“切割鑽石”的喻旨

《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的特別之處,或者說,它值得推薦與閱讀的原因,在於羅奇格西跨越了世俗概念的鴻溝,將積極、正麵的起心動念付諸實踐,並指出了寬廣、可行、充滿建設性的商業經營方法。這個實踐的過程,也同時涵攝了雙重的層麵:一是就羅奇格西個人對上師的承諾、麵對挑戰與理想的層麵而言,他彌和了世俗與出世生活的界域,將佛法融入商業生活中;另一方麵,就書寫目的、內容鋪陳與章節架構來說,他也兼顧了理論與實踐的部分,通過敘述以僧侶身份從事充滿競爭壓力的鑽石行業,到獲得成功的曆程,來道出經商之路上所蘊含的人生之理。“鑽石與僧人”,乍看之下,雖易讓人聯想到又是一則商場傳奇,但其實個中深藏玄詣。

從字麵上看來,“切割鑽石的人”指的似乎是作者——羅奇格西在俗世的職業。但事實上,在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金剛乘)的傳統中,鑽石(金剛石)具有其豐富、深奧的象征意義——堅實穩固、無堅不摧卻又清透明淨的特質,代表了眾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究竟空性的本質。因此,“切割鑽石的人”,在內在的意義上,也就意味著洞澈本性、直見本心之人。這般的開悟者,在世間能無入而不自得,一如鑽石般清明、穩定,不被任何環境所阻撓。

為此,羅奇格西援引了一個兼具世俗與宗教寓意的象征——鑽石,來闡明內在的觀點和潛能,其實比外在的現象有著更高深莫測的影響力,端看如何發現那足以切割鑽石的(空性)力道,借力使力而已。從前半部詳實的鑽石行業描繪、到後半部的空性禪修指引,從日常生活到習性的轉化,羅奇格西仔細鋪陳了一條引介讀者自我修煉、超越外在衝突與挑戰的道路,妥善地融合了佛法與商業的經營,將積極、良好的心念,轉化為促使事業成功的主要動能。

僧人與商人、出世與入世

從僧人的身份,跨足詭譎多變的商場,這一路走來,羅奇格西也曆經了自我調適、學習與磨煉的各種階段。他坦言,一開始,在麵對上師提出經商的建議時,也曾多所抗拒。因為在經濟上,他承襲自父母留下的遺產,並不虞匱乏。但是,經商並非是為了賺錢或謀生而已,“上師要我經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難,這樣才能了解他們,進而運用佛法來幫助人們。”最後,在一次上師給予的特殊教授中,他終於了解到經商的積極意義,決心進入商界。

“我曾經在1975年的某次禪坐中,觀知自己未來會從事鑽石行業,因此就試著找鑽石買賣方麵的工作。”這是他投身鑽石行業的緣起。但因不懂行規,他屢吃閉門羹,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直到遇見一位創業的老板,才蒙錄用。“我無心賺錢,隻想找到一個棲身之所就行了。”無心插柳的結果,累積了多年豐富的從商經驗後,羅奇格西在此書中綜理出他“商場佛學”的心得結晶。

他認為經營商業之道有三:一是賺錢,二是樂在其中,三是以此創造有意義的人生。而樂在其中指的是身心的和諧與快樂,也就是此書援引《金剛經》“緣起性空”的道理,來說明、舉證、指引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中,覓得喜悅、和樂的秘訣所在。許多人為了賺取金錢,付出了莫大的代價,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和快樂,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

因此,羅奇格西表示,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對心靈的關注,也就是對身心調和的重視,他以自己為例,指出妥善運用時間、開發心靈的力量,益能事半功倍。近年來,他更設立了一個名叫“證悟商業機構”(EnlightenedBusinessInstitute)的組織,專門教導商界人士如何透過禪修,來增長創意與智能、加強“銘印”(imprint)的良善力量,《當和尚遇到鑽石》亦是這個機構的參考用書之一。

在書中,羅奇格西從理論到實踐,從概念的明晰到可行的建議細則,《當和尚遇到鑽石》提供了一個具體、有效、且融會“快樂、積極、有意義”的賺錢之道。

羅奇格西融合經商與修持的成功事例,對許多認為兩者互相矛盾的人來說,不啻是一種鼓舞和解脫。認為世法與佛法不能兼容的觀點,也可能僅是某種偏執的概念而已。此外,雖明知“佛法不離世法,離世覓佛法,猶如覓兔角。”但要如何真正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以日常生活為道,融洽地治於一爐,往往不是“知”難,存在著認知上的盲點或偏見;就是“行”難,理論上雖了解,但實際上卻做不到。尤其是在麵臨壓力、挫折和矛盾時,要如何切實地運用佛法,來自助助人?在麵臨艱難的挑戰和抉擇時,又要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緒、平和的心情,做出最好的判斷並勇於承擔?

在《當和尚遇到鑽石》中,對於許多盼望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尋訪積極營生之道或探求心靈深度與靜謐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寶貴而重要的參考。希望有緣閱讀此書的您,能從中獲得許多啟發和幫助,開創有意義、美好的人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