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社科院博導的推薦好書 - 看看您讀過那幾本?

(2007-02-27 11:19:42) 下一個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就讀的碩士研究生,發起成立“三思工作室”(thanks studio),向這些頂尖專家、研究生院的100名博士生導師發出問卷調查,向他們請教:哪些書籍曾經對他們的學術思想、為人師表等方麵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或者就他們所研究的領域,推薦值得一讀的書籍,並給出簡短的理由。


白鋼薦書

  白鋼,研究員,男,1940年1月出生於江蘇省睢寧縣,無黨派人士。1964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曆史學係;1987年5月,從中國社科院曆史所轉到政治學所從事研究工作。曾任政治學所副所長、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現為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學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導,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白鋼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政治製度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近年主要從事民主理論、地方選舉、政治體製改革等研究,代表作有:《中國政治製度通史(1-10卷)》、《中國皇帝》、《選舉與治理――中國村民自治研究》等。

  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永瑢、紀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當年開館編纂該書時,館臣對所錄諸書撰寫的提要總匯,不僅介紹各書要旨、著作源流,而且還列述作者之爵裏、考訂各書之得失,包括版本、文字等。它是我認識傳統、學習曆史、開拓視野、增長知識、跨進人文社會科學殿堂的無可替代的“向導”,四十年來百讀不厭。

  2.《廿二史劄記》 (清)趙翼

  這是作者對正史中的紀、傳、表、誌所記錄的人物、事件進行比較研究,揭示其異同、記述其變遷、總結治亂興衰之根源的心得之作。對於學習和研究中國政治史極富啟迪,我把它看作是研究古代中國的興衰隆替的一種方法論的範式。

3.《日知錄》 (清)顧炎武

  《日知錄》,是明清之際顧炎武窮一生精力所寫的一部百科式著作,記事必求貫通,引證浩繁,精嚴過人。熟讀《日知錄》,按圖索驥,是拓展知識麵的一個捷徑。

  4.《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 恩格斯

  這是恩格斯根據摩爾根關於古代社會的研究成果而寫的論古代社會發展規律和國家起源的著作。它是影響我從研究曆史學轉向研究政治學的關鍵性著作。

  5.《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王亞南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是王亞南先生把中國官僚政治當作一個特定的“形態”或“體製”加以剖析的,最貼近政治學的規範。它啟迪了我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思考、審視政治製度的變遷。



  傅崇蘭薦書

  傅崇蘭,研究員,1940年12月生,山東東平人。1964年8月從曲阜師範學院畢業,來到曆史所工作,後轉任城市發展與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現為研究生院教授、博導,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顧問,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副會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傅崇蘭研究員長期從事區域、城市與環境等問題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城市史、城市規劃建設等方麵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科研成果,尤其是他的《城市發展概論》一書,早已被列為全國市長培訓中心係列教材之一。他的其他代表作還有:《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世紀之交的城市建設――天津十年建設紀實》、《拉薩史》、《城市個性》、《中國城市發展問題報告》等。

  1.《天下郡國利病書》 顧炎武

  顧炎武是經濟地理和自然地理學家,更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民生思想家。他用24年時間,輯錄各類史籍中有關民生利害的地理、水利、屯田、關隘等以及西域和海外諸國民生問題,從經濟地理角度論述天下民生利害問題。他遍遊華北各地,對國家典製、郡邑掌故,河槽、天文、兵農等問題注意研究,提出了“經學致用”、“博學於文”、“行已有恥”等著名觀點。我實地考察運河、西藏和各地城市,寫《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拉薩史》,編製各地區域、城市、環境規劃,皆受益於顧氏影響。

  2.《讀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

  顧祖禹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地理學家,喜歡到祖國各地名山大川遊曆,在這過程中,他用三十餘年的時間,傾其畢生精力,撰寫了《讀史方輿紀要》一書。我在寫《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讀500多部方誌,以及實地考察、研究現代區域、城市、環境問題時,均曾參考了《讀史方輿紀要》一書。

  3.《城市發展史》 劉易斯·芒福德

  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把世界工業化以來的城市重塑和城市問題,與他對人類文明曆史進程和世界城市發展曆史進程的回顧結合起來,顯示出他是20世紀人類命運的思考者。他提出“工業死城”與“生態城市”的區別,並使用了“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概念,還把這兩個理論和隊伍一劈兩半,在“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擁護者之間挑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論戰。他倡導生態文明,主張人類社會首先要自身實現和諧;他企圖證明自然高於人類,但他承認人類處於進化的潮頭,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生存和發展。由此,我認為,當代如何優化戰略選擇問題是個大課題,所以我多年主持區域、城市、環境戰略優化研究。

  4.《尼羅河傳》 埃末爾·路德維希

  尼羅河是世界最大河流之一,長6670公裏,流域287萬平方公裏,流經熱帶森林、草原和沙漠,淤積了巨量沃土,墾出了河穀綠洲以及現代工程阿斯旺大壩等。該書通過分析,認為河流是人類母親。事實上,中國早有古語“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以為佐證。酈道之著的《水經注》中也曾分析城邑、關津、人類生活等,都與水息息相關。看到當代的水、江、河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汙染、破壞的現象,我就開始重視江河水係與人類關係問題的研究。

  5. 《明日的田園城市》 埃比尼澤·霍華德

  霍華德倡導“用城鄉一體化的新社會結構形態來取代城鄉對立的舊社會形態。”他認為,“城市和鄉村都各有其優點和相應缺點,而城市―鄉村一體化則避免了二者缺點,……城市和鄉村必須成婚,這種愉快地結合將邁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繪製出“三塊磁鐵”,分別標明“城市”、“鄉村”、“城鄉一體化”,同時作用於人民;並提出“人民何去何從?”的問題。他的城鄉一體化思想,為新型城鄉結構做出了偉大貢獻。



  張曉山薦書

  張曉山,研究員,男,1947年10月出生於上海。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係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工作。現任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教授、博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顧問,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會長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張曉山研究員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農業經濟、合作經濟理論與實踐、農村組織與製度等。近年來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走向市場:農村的製度變遷和組織創新》、《中國農村新型合作組織探析》、《農村社會保障製度建設》等。

  1.《愛因斯坦論著選編》

  愛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觀》一文中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的和物質的生活都有賴於別人的勞動,其中既有活著的人,也有已死去的人,我必須盡自己的努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償還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從這段話我領悟到人應對生活、對社會心存感激之情,應首先考慮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索取。

  2.《約翰·克利斯朵夫》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在書中有一句話:“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這一點。”這句話又與前述的愛因斯坦所引的叔本華的話“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相聯係,教會了我如何達觀地對待生活,清醒地看待自己。

  3.《資本論》 馬克思

  馬克思對資本和勞動以及它們相互關係的論述在我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4.《西方世界增長的理論》 道格拉斯·諾思、羅伯特·托馬斯

  這並不是本專著,而是篇文章,刊登於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Second series, Vol.23,No.1,1970)。我1987年在美國進修時讀到它,其中提到,主要用於再分配收入的製度變革通常不會提高社會產出,而是降低社會產出。回顧新中國幾十年經濟發展之路,我深以為然。在這些年的探索中,我對此話又有了新的理解。確實,僅僅著眼於收入再分配的製度變遷通常不會增加整個社會的產出,隻有建立在公平分配基礎上的製度變遷才能創造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張曉山先生僅推薦了以上四種――編者注)



  郝時遠薦書

  郝時遠,研究員,男,蒙古族,1952年8月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曾任中國社科院辦公廳主任等職務。現任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教授、博導,《民族研究》、《世界民族》雜誌主編等職務。同時,他也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民族研究學科規劃組副組長、中國民族學會會長、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執行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族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享受著政府特殊津貼。

  郝時遠研究員的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是民族理論、世界民族問題、民族曆史等,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中國的民族與民族問題》、《帝國霸權與巴爾幹“火藥桶”》等。

  1.《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內在和外在的聯係,讀史者在關注、考求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時需要發現這種聯係,隻有把握了這種聯係,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要研究的對象,即便它隻是個案。《萬曆十五年》正是通過一個普通年份的定位,分別論述了七個人物,然而這些人物及其形跡卻為人們認識那一個時代勾勒了生動的畫麵。在那樣一個時代中,地位、職務、思想、品行等各不相同的人物及其言行之間的聯係,又為刻畫和認識這些人物本身提供了不拘前人陳說的觀點。

  2.《全球通史》 斯塔夫裏諾斯

  作為把握世界曆史的基本脈絡和重要人物、事件,這部通史可謂最佳讀本。線索清晰、結構嚴整、信息豐富、文筆流暢、觀點新穎。
3.《槍炮、病菌與鋼鐵》 賈雷德·戴蒙德

  這是有關殖民主義曆史研究中別開生麵的一部著作,其中包括了從生物學角度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內涵。但是,它主要是一部各大陸人類的遷徙擴張、交往衝突的曆史。人類是如何形成差異的?人類文明的傳播時如何發生的?為什麽白人會向世界各地擴張? 生物因素在人類遷徙中的作用是什麽?這些問題都是令人興趣盎然和值得深思的。

  4.《地球·祖國》 埃德加·莫林、安娜·布裏吉特·凱恩

  這是一本小冊子,但卻是一本大手筆之作。內容十分豐富,給人以開闊視野、知微見著、啟發思考的作用。

  5.《馴化地理學》 埃裏奇·伊薩克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普適性的讀物,但是對於曆史學、民族學、人類學、考古學、傳播學、經濟地理學等研究卻是必要的。



  卓新平薦書

  卓新平,研究員,1955年3月生,湖南常德人,土家族。1981年畢業於社科院研究生院,獲哲學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81年9月至今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現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教授、博導、宗教係主任。此外,他還在1988年被接納為國際宗教史協會德國分會終身會員;1991年被人事部、國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回國留學人員”稱號;2002年當選為中國宗教學會新一屆會長。

  卓新平研究員長期從事宗教學、基督教、西方哲學、中西文化比較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代表作有:《當代西方新教神學》、《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宗教理解》、《當代基督教新教》、《世界宗教與宗教學》等。

  1.《人間詞話》 王國維

  我特別喜歡王國維關於“為學三境界”之說: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對學子堅持求學,體悟個中妙趣既有啟迪,又有鼓勵。

  2.《絞刑下的報告》 伏契克

  我十七八歲時讀到這本書的時候,非常激動、興奮,曾手抄了全書,不僅讀了中文版,還讀了英文版,為其精神所震撼、折服。正因為受此書影響,我到德國留學後對朋霍費爾的《抵抗與服從》(又譯為《獄中書簡》)故情有獨鍾,敬佩其為了真、善、美、聖而受難、犧牲的境界。

  3.《思想錄》 帕斯卡爾

  《思想錄》以一種浪漫思維的方式來談宇宙、人生、精神、科學、神學,處處閃現思想的火花、光彩,書中有許多警句和發人深省的提問。我讀過此書的德譯本和部分法文原版,對何兆武先生的中譯本亦非常喜歡、佩服。

  4.《傅雷家書》

  人文研究需要多種“雜學”知識,而《傅雷家書》對培養自己的雜學情趣以及廣博愛好最有幫助。受其啟發而廣泛涉獵,體會到學術知識的意趣和重要,並對自己的思路和視域有更寬廣的開拓。

  5.《自然科學史》 梅森

  此書乃溝通我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興趣的橋梁,它引導我關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交織、學會理性思維與浪漫思維的共融。而且,以這種“史學”認知的進路,可以自然、順利地達到科學、人文、靈性思索的有機共構。(李朱 王曉陽整理)


取材自新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