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二泉映月 阿炳生平簡介及全集15首

(2010-06-03 21:47:23) 下一個
二泉映月 阿炳生平簡介及全集15首

 

在線收聽:

http://www.znrs.com/Article/hunsha/200903/7227.html

   

 阿炳介紹及阿炳全集下載

 

 下載連接: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1.mp3

 下載連接: 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2.mp3

 下載連接: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3.mp3

 下載連接: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4.mp3

 下載連接: 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5.mp3

 下載連接: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6.mp3

 生平簡介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後《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係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采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開始為無標題目音樂,是阿炳經過長期的修改演繹,結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發展形成,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精華之一,現已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關於此曲的定名,因為時隔久遠,並沒有個確切的說法,這裏摘錄兩篇文章:
祝世匡: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 
楊國蘭:關於錄《二泉映月》的回憶 >;>;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淒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麵目全非。淒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隻見一個蓬頭垢麵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淒厲欲絕的嫋嫋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嚐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下載連接:

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1.mp3



聽鬆

樂曲通過鬆濤借物詠懷,在讚頌民族英雄嶽飛軍威的同時,傾注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堅定自信的意誌,歌頌了中國人民青鬆般高潔的民族氣節,鋼鐵般堅強的鬥爭意誌和戰勝敵人的英雄氣概。全曲氣魄豪邁,剛勁有力。

  
  聽鬆:二胡曲。又名《聽宋》。據阿炳說:“宋朝時候,金兀術給嶽飛打得走投無路,狼狽逃至無錫惠泉山下。躺在聽鬆石上,心驚肉跳地傾聽宋朝兵馬的聲音。這曲便是描寫這個故事,所以又名《聽宋》。”據說阿炳在抗日戰爭時期每逢演奏此曲之前必講一番南宋時期入侵者金兀術敗逃的故事,以金兀術的敗逃喻日寇的失敗,以嶽飛的奮鬥精神預言中華民族的必然勝利。

  作者通過鬆濤借物詠懷,在讚頌民族英雄嶽飛軍威的同時,傾注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堅定自信的意誌。樂曲氣魄豪邁,跌宕起伏,剛勁有力。

  引子氣魄宏大,猶如呼嘯的鬆濤震蕩山穀,氣勢宏偉,蒼勁有力,使人感受到一種堅毅不拔的意誌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第一段以微弱的顫音和斷奏引出強有力的號角音調,具有強烈的時代戰鬥氣息。第二段則是樂曲的主體,始終貫穿第一段出現的號角音調,慢起漸快,力度從弱到強,在旋律進行中大跳音程很多,節奏複雜多變,並連續使用切分音,因而音樂氣勢如奇峰兀立,蒼勁挺拔。表現了一種不可阻擋的氣概。第三段開始是間歇沉著的音型,然後是明朗雄健的樂句;尾聲快而有力,在類似鑼鼓“急急風”的節奏中結束全曲。

  全曲短小精悍,氣勢浩大,層次分明,構思新穎,旋律流暢,一氣嗬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變,具有戲劇性效果。在演奏上大多采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極快速度的十六分音符時也字字清楚有力,因而樂曲氣勢豪放。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聲音特別濃厚有力。在音樂格調上與《二泉映月》的細膩委婉截然不同。

下載連接:

 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2.mp3



寒春風曲

二胡曲,通過對初春寒風的描繪,表現了阿炳苦難坎坷抗爭的一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寒春風曲:二胡曲。阿炳自己說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楊蔭柳先生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

  此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旋律剛勁明朗、色彩多變,全曲為單一的變奏曲式,由三個基本樂句組成,為四四拍子共一百小節四百拍,其中約有一百拍的旋律與《二泉映月》基本相同。

  第一樂句力度強大激昂,表現了對美好前景的強烈追求;第二樂句旋律急速下降,表達了阿炳內心的不平靜;第三樂句利用滑音奏法模擬初春季節刮起的陣陣刺骨寒風,表露了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困苦。

  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的寒風,而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沉重唉歎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此曲有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的鋼絲錄音。 

下載連接:

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3.mp3



大浪淘沙

琵琶獨奏,阿炳作曲,樂曲表現了作者對不平人世的無限感慨及對命運的態度。


  大浪淘沙:琵琶曲。此曲經楊蔭柳、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成。但據楊蔭瀏查證,道家中並無此曲。樂曲第一段旋律與廣東音樂《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華彥鈞根據他所熟悉的音調創作的。 
  樂曲共三段。開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體部分,篇幅較長。在短小的引子之後,主題呈現,旋律深沉蒼勁,柔中帶剛並富於感歎。時起時伏的音浪,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平和激憤。這個長達十一小節的主題,用段末擴充、換頭、搭尾和通過出現清角音(fa)等變換旋律創作技法,變奏了五次,從多側麵揭示主題的音樂內涵。

  第二段篇幅短小,是個過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並作重複和模進,音樂滔滔不絕,情調輕快,富有動力。

  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棱角,節奏堅定,音樂鏗鏘有力,表現了一種堅強不屈的氣質,樂曲在充滿自信和樂觀的氣氛中結束。

  此曲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下載連接:

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4.mp3



昭君出塞

琵琶獨奏,阿炳作曲,樂曲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曆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端莊深刻,刻畫了昭君出塞時的激昂悲憤之情和離別故土的悲痛哀怨之情。

  第二段節奏沉穩單一,旋律富有內在動力,表現了一個紛雜的場麵。

  第三段結構短小,音樂輕快明朗,層次分明,表達了對昭君出塞的無限感慨。

下載連接:

 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5.mp3



龍 

琵琵獨奏,阿炳根據民間流行曲調改編而成,樂曲表現人們在端午節龍船競渡時的歡樂情景。

  
  龍船:琵琶曲,原是民間所流行的一個琵琶曲調。樂曲描寫人們在端午節龍船競渡時的歡樂情景。阿炳為表現歡樂紛繁的節日場麵,選用了民間吹打音樂中常用的循環體結構,“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間進行。

  樂曲共有八段。一開始用琵琶模仿“三通鼓”,在每通鼓之後墊以鑼鼓點。“三通鼓”用於古代戰爭中以擊鼓催征。《龍船》選用了“三通鼓”顯然是為了表現一個“競”字。阿炳還把《流水》等群眾熟悉的鑼鼓點移植到琵琶上組成為段落,以渲染節日氣氛。

  第二段引用了無錫民歌《下盤棋》的曲調,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

  第一段出現的鑼鼓聲在第三、五、七段中循環再現。

  第四段同第二段近似,但加用了新的民歌素材,在音調上也有所變化。

  第六段用掃弦奏法烘托出歡騰跳躍的曲調,使樂隊曲情緒更為熱烈,把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第八段是全曲的尾聲,速度由慢漸快,主要用掃弦技法來渲染氣氛,全曲在熱烈歡騰中結束。

  樂曲中出現的四次曲調,前三次取材於民歌,最後一次是器樂曲《鑼鼓四合》中之《玉娥郎》片段。為表現樂曲內容需要,對歌調不是發揚其優美抒情的特點與熱烈的鑼鼓聲相對比,而是采用“彈”與“分”的技法演奏均勻的八分音符,後半拍為雙音,以加強旋律進行的動力,猶如劃船的人們同心協力,動作一致,破浪前進。琵琶還用長輪技法模擬嗩呐循環換氣以增強旋律的氣勢。

下載連接:

http://61.236.101.52/music/mp3/dl/ab/6.mp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