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克裏姆林宮主人的後輩們無心回國

(2009-09-02 22:23:56) 下一個
克裏姆林宮主人的後輩們無心回國

經查詢美國的住址簿,發現這個國家姓斯大林的有15個人,姓列寧的有9人(其中一個還名叫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姓勃列日涅夫的有5人,姓戈爾巴喬夫的有7人,還有姓契爾年科和柯西金的。這些斯大林、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後代經過權衡利弊,都不再有回到祖國的打算。他們寧願在那裏住山姆大叔美國式的平房,也不願回去住赫魯曉夫老爺子的“簡易樓”。

各民族之父的女兒斯維特拉娜-阿利盧耶娃在因與莫斯科決裂而深得西方讚賞的眾多倒戈者中,最出名而又出盡洋相的無疑要數斯大林的女兒。如今斯維特拉娜-阿利盧耶娃同女兒奧莉加,帶著兩隻貓住在一所小小的公寓裏。“我的生活在朝著另一從未預料到的軌道發展。”36年前她曾這麽寫道。

她逃亡的第一站是德裏。克裏姆林宮經過長時間的猶豫才放這位聲譽掃地的領袖之女去給她的丈夫掃墓。她的丈夫是印度的一名共產黨員。斯維特拉娜對這次逃亡早有準備,還在逃出國外之前就已經把《致朋友的二十封信》這部書稿送到了國外。她於3月6日手捧這部書稿來到美國大使館的大門外。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工作人員一開始還有些懷疑她不是斯大林的女兒,可就在當天夜裏送她上了飛往羅馬的飛機。

她為什麽偏偏選擇了美國?斯維特拉娜覺得在它的廣袤國土上更容易湮沒和被人遺忘,便於開始新的幸福生活。她的擔心看來並不多餘。據現在所知,當時克格勃製訂了各種捉拿、甚至是從肉體上消滅她的方案。

過去,柯西金在解釋斯維特拉娜-阿利盧耶娃逃亡的原因時,曾說她是個瘋子,還說:“這是他們家裏的事。”實際上她隻不過是克裏姆林宮教育出來的一名脫離實際而又任性的學生。她跟建築師威廉-皮捷爾斯的婚姻並不美滿,時間也很短暫。有所貪圖的威廉留給她一個美國女兒,可帶走了他們已經弄到手的很大一部分財產。

1982年,阿利盧耶娃為了讓女兒受到“應有的教育”,搬到倫敦去住。錢一天天在減少。加之被她遺棄的兒子約瑟夫-莫羅佐夫的來信突然變得頻繁起來,她終於作出了回國的決定。1984年,阿利盧耶娃帶著奧莉加回到莫斯科。

她曾決定甚至在格魯吉亞住上一段時間,但父親的那些老鄉對她的態度令其大失所望。他們中的有些人吻她的肩頭,表示對她的崇高敬意;但大部分人的態度相當冷淡,他們始終忘不了斯大林執行的給格魯吉亞帶來大災大難的鎮壓行動。斯維特拉娜從蘇聯又回到英國之後,她大概是一生中第一次感到了生活的拮據,手中的錢剛夠奧莉加念完中學和嫁人。而等奧莉加離了婚,決定到對漂泊者較為親近的美國去謀求生路時,她們不得不把公寓賣掉,結果斯大林生前最疼愛的女兒住進了養老院。

“解凍之父”的兒子謝爾蓋-赫魯曉夫偉大的玉米種植者尼基塔-赫魯曉夫生前曾聲稱要超過美國,並且要把美國埋葬掉。今天的謝爾蓋-赫魯曉夫卻在美國溫暖的、氣候酷似烏克蘭的羅得島州有一幢教授級的討人喜歡的房子,這種房子都帶有花園,通常還種有一畦西紅柿。“我原打算來這裏住上一年,可已經住了7年。”他說,“而且目前還不打算回去,我已經無家可歸。”

作為一名火箭發射專家,謝爾蓋眼下在俄羅斯已經失業。在他1991年秋離開俄羅斯去美國之前,他是一家研究所的副所長,目前這家研究所已經關閉。而他的政治學教程《後蘇聯地區的安全問題》在普羅維登斯的布勞諾夫大學一直都很受歡迎。美國的大學對給一些名人披教授大袍頗感興趣,赫魯曉夫的兒子就更是他們獵獲的對象。

謝爾蓋-赫魯曉夫定期會回到祖國去看看,前不久還回來參加了由他寫成的其父回憶錄四卷本的首發式。

“停滯時期的締造者”的侄女兒柳波芙-勃列日涅娃列昂尼德-伊裏奇-勃列日涅夫的侄女兒柳波芙-雅科夫列夫娜-勃列日涅娃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馬特奧小鎮定居下來。美國當局於1990年發給她移民簽證,但不承認她為難民。總之,她同阿利盧耶娃有所不同,而主要還是時代不同了。這就意味著,總書記的親侄女不能享受補助和美國賜給外國高貴客人的種種優厚待遇。柳波芙隻得去尋求讚助。後來還果真找到了,因為“勃列日涅夫”這個姓氏還是管幾分用。

1995年,在那些新結識的朋友的提議下,為了增加一些收入,她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柳芭-勃列日涅娃:我離開的那個世界》。

讀過這本書後,給人留下的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印象。一方麵,柳芭在“停滯時期”享受到了出身帶來的種種恩惠。她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來到莫斯科,進了國立中央外國語函授班,在廖尼亞(勃列日涅夫的愛稱。--譯注)大伯的幫助下,好些生活問題都是迎刃而解。另一方麵,她從內部看到了蘇聯上流社會的生活和親人們酗酒的現象,內心非常反感,多次與克格勃發生衝突,於是想到要變換一下生活環境。隻是這本書出得晚了一些,沒能趕上好時候,所以沒多大影響。

“樂不思蜀”

斯維特拉娜-阿利盧耶娃於1997年11月回到美國。她想念女兒,同時還想出幾本新書,說說自己在美國的飄泊生涯、遷居英國的輕率之舉和回到莫斯科的一年半的惡夢。所有這些構成一本新書,叫《令人失望的旅行》。盡管頭幾版印數不大,可就是在布萊頓-比奇也銷不掉。女兒在為母親的退休金而到處奔走。到74歲那年,斯維特拉娜-阿利盧耶娃雖認為自己的遠途旅行已經接近結束,但對自己的第一故鄉毫無留戀之意。

謝爾蓋-尼基季奇-赫魯曉夫也不打算回家長住。“回到那裏去,就意味著在為其社會製度自豪。我沒這個思想準備。而我在這裏已經安頓下來,又有事幹。”他說。他寫了一本叫《從赫魯曉夫到葉利欽》的書,現正在張羅出版,還把與美國大學的合同續到了2001年。

……失勢君主的後裔在祖國不會過得幸福,這早就已經不是秘密。

有些人雖然沒能當上官,但從國庫裏撈到不少錢,如今在日內瓦湖畔的某地悠哉遊哉。有些人除去姓氏之外,什麽也沒撈著,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已跑到美國去了。在國內已不吃香的名字偏偏在這裏還身價百倍。在這裏,兒輩毋需為父輩負責,相反受益匪淺。

從曆史上看,俄羅斯、蘇聯國家領導人的後輩客走他鄉還有一定的曆史傳統。

俄國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的兒子同僑居美國、住在那裏直至老死的父親不一樣,他遷往英國,住在倫敦。俄國最後一屆國家杜馬主席羅江科的全家同他一道逃往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俄國誌願軍”司令鄧尼金將軍的親屬也從法國遷往美國。

托洛茨基的孫子謝瓦-沃爾科夫還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帶到了墨西哥,早就成了這個國家的公民。他是個工程師,不過也偷閑寫作,出版了一本關於他爺爺的書。

(摘自《編譯參考》1999年第11期,粟周熊編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