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經典二戰影片77部

(2008-12-20 16:06:55) 下一個
經典二戰影片77部


    聲明:版權不值錢,轉載請隨便,想轉就轉,無需經過在下同意。但在轉載時,請盡量不要修改文中的內容(除非是錯別字),謝謝!

    再聲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意不在鼓吹西方電影的優越性,而在借西方的優秀影片,來反思我國現代軍事片的待提高之處。我們不必迷信西方思想,但借鑒還是很有必要的。

    再再聲明:部分影片很沉悶,如果你喜歡好“菜”塢的那種華麗的特效商業片、而不計較劇情本身是否能夠引人思考的話,那麽本文提到的大多數片子並不適合你。

    再再再聲明:本文提到的影片基本上能在迅雷、快車、電驢、P8、BT網等下載到,或者百度視頻上有提供在線觀看的地址,注意某些影片有多個譯名。(對於電驢上沒有提供字幕的影片,可試著去“射手網”等網站找字幕)

    再再再再聲明:本文的評論僅供參考,對於各影片排名的高低不用太在意,況且總不能要求那些喜劇片有多麽“寫實”吧~(實際上有些排名比較靠後的影片是筆者百看不厭的,觀看的次數甚至要超過部分排名靠前的作品,如《血戰台兒莊》、《我愛夜來香》等等)。

    作者:北歐海盜Eric

(網上有篇叫《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觀影指南》的文章介紹了20部二戰影片,應該說那位作者推薦的基本上都挺不錯,筆者在那篇文章的基礎上,再擴充一下內容,推薦一下更多的二戰精品影片,為了紀念7·7事件,就選77部吧。筆者認為,雖然“永遠的和平”隻是用來騙3歲小孩的,但不代表著人就不需要對戰爭作出反思,尤其是在當今比較和平的環境下,反思也是戰爭影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筆者在評分中除去了原來的“紀念意義”,改成“反思指數”,基於這一點,本文盡量不選一些意識形態過於嚴重的影片,如蘇聯1949年出品的《攻克柏林》,雖然製作精良但純粹是為政治家服務的“政策片”;也少選一些商業化色彩濃厚的“大話片”,如《珍珠港》。更無論日本右翼拍的那些“招魂片”了;但同時也不選擇那些很有思考性,但劇情過於泛味的作品,如《上級命令》等。《黑太陽731》雖然能夠激發我們的愛國情緒,但內容過於惡心恐怖,不適宜少兒觀看。至於意大利影片《午夜守門人》和德國影片《鐵皮鼓》雖然倍受好評,但因為內容太18X了一些,所以也不選入,這些作品太狠了,簡直在挑戰人類的性觀念……反正就盡可能地追求藝術、場麵、劇情三者兼備,內容基本適合18歲以上、喜歡思考戰爭的觀眾觀看。筆者學識有限,不敢把本文呼之為“指南”,但作為“推薦”還是可以的,希望大家會喜歡在下推薦的這些作品吧~)

    注:本來筆者還想把小林正樹的反戰片《做人的條件》選進來(該片長達10個小時,是日本最傑出的二戰反思巨作,日文為《人間之條件》),但因為在網上很難找到這部片子的下載或觀看地址,所以就隻好暫時擱一邊了,請大家記住這個片名吧,沒準會在哪裏買到碟片。此外筆者還強烈推薦黑白影片《西線無戰事》,雖然是一戰的故事,但任何一個喜歡二戰片的朋友都不能錯過。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軍事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反戰片,希特勒曾下令禁播這部作品,它的影響力非常大,後來的反戰片都沒能完全脫離它的思維模式。

01.《從海底出擊》(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單視角戰爭
    備注:又名《潛艇風暴》。改編自真人真事;這部影片有三個版本,分別是公映版(2個半小時)、加長版(3個半小時)、完整版(5個小時),建議首次觀看的朋友先看刪節版的
(影片的完整版長達293分鍾,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狹隘的潛艇內渡過的,枯燥、乏味、沉悶、壓抑、無聊、平淡……這些電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卻成了經典中的經典。這部影片對人性的刻畫,達到了其他影片難以超越的高度,什麽叫“葉公好龍”、“聽天由命”?“存在”與“活著”的差別在哪裏?本片會叫你領教這些。有網友說自己看了這部作品後,就差點對戰爭片失去了興趣,因為大多數戰爭片都意識形態很濃,有美化和鼓動戰爭的成分,而本片卻告訴觀眾們,戰爭是殘酷的,並不像書本上那般美麗,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則麵前,人都不過是一群可憐蟲而已,任何意識形態和政治理念統統變得毫無意義。本片的劇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順序來拍攝——觀眾們可以留意一下演員的胡須生長程度,許多影片先出現的鏡頭未必是先拍的。本片上映後,就連猶太人也為之鼓掌……)

02.《兄弟連》(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10集電視電影,平均每集1小時,中文版剪輯為14集;改編自真人真事
(故事講述的是101空降師506團E連從諾曼底登陸至納粹投降的戰火生涯。本片並非一個吹噓美軍如何英勇去拯救世界的故事,它具有很深刻的反思色彩,通過著重描繪E連戰士們之間的兄弟情誼,來展現人性的光輝,同時也對高高在上的政客作出了批評,可謂涉及政治,但不服務於政治。這種以人為本、對小人物進行深層刻畫的作品,絕不是我們國內某些連武器和軍服都搞錯的導演自吹隻要用2000萬就能夠拍得出來的,這不是投資上的問題,是意識上的問題!有網友從本片總結出了我們國產軍事影片難以逾越的“十大障礙”,分別是:槍殺戰俘、搶財劫物、露水愛情、厭戰情緒、恐怖感受、獨立思想、欣賞敵人、尊重生命、讚揚活著、題材禁區。)

03.《紐倫堡大審判(特別版)》(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庭審
    備注:黑白片;本片拍攝於1961年,但在劇情上則是續著2000年彩色版的《紐倫堡大審判》;現實中該案的法官是詹姆斯·布蘭德
(這部片子與其說是在審判罪犯,不如說是在審視人性。影片沉悶的氣氛,還原了一個嚴肅、真實的法庭。故事並非是在鼓吹“邪不勝正”,而是給了各方說“心底話”的空間,被告的辯護律師還抗辯道:蘇聯在二戰前期與納粹簽定盟約並聯合納粹瓜分了波蘭、梵帝岡依靠攀附希特勒獲得了政治利益、邱吉爾在1938年歌頌希特勒是個偉人、美國則出售武器給納粹和日本用來殺害他國人民……可是這些國家卻在戰後恬不知恥地以正義使者自居。美國軍方為了爭取德國民眾一起反共,對海伍德法官施加政治壓力要求對德國官員從輕發落,但海伍德頂住了壓力使得判決得以公正,而被告簡寧當年正因沒有頂住納粹的壓力使一個無罪的人被判了死刑……)

04.《帝國的毀滅(加長版)》(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多視角戰爭
    備注: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加長版為170分鍾
(真實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為,希特勒是人!他並非地獄魔王派到人間來搗亂的使者,而是由一個活生生的人演化而來,任何人都有可能變成希特勒……現實中的惡魔往往並非麵目猙獰、形象猥瑣的,相反他們常常是外表漂亮,穿著得體,舉止很有教養,周圍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個好人,但他們正是窮凶極惡的罪犯。親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說“平民的性命無關緊要”、溫柔的母親把毒藥塞進孩子們的口中、和藹的父親拉開手榴彈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會使一個人變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權力和武力,就會帶來滅頂之災,這種例子太多了。禽獸固然可怕,可衣冠禽獸更可怕。希特勒離我們真的很遙遠嗎?)

05.《細細的紅線》(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墓誌銘
    備注:又名《紅色警戒線》。目前隻能看到刪節版(約3小時),原始版長達6小時
(千萬別被沉悶的開頭嚇退了,否則你會錯過一部頂級佳作。這是一部絕對異類的作品,與政治、商業徹底地絕緣。影片對人性作出了深層的拷問:為何要戰爭?對於這個問題,劇情並沒有給出正麵或者批判的回答,這不是一部影片所能解答的。本片名為戰爭片,但導演卻時不時地將鏡頭對準美麗的大自然,當官兵們在討論軍事戰術的時候,畫麵上播放的卻是生態環境,仿佛在大自然的世界裏,人類是多麽的渺小,人類的戰爭是多麽的無足輕重,多麽的可笑,與狗咬狗沒有任何區別。威特是一名逃兵,然而在最後時刻,他卻為保護戰友挺身而出,並且被日軍包圍後拒絕投降,這是為什麽?導演讓觀眾自己去想。)

06.《拯救大兵瑞恩》(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開頭的十幾分鍾是向《最長的一天》致敬的“諾曼底登陸”
(8個人拯救一個領導很“值得”,那麽如果拯救的對象隻是一個士兵呢?不得不說這部片子拍得實在很煽情,諾要論對“上級命令”的思考,《細紅線》表現得更加尖銳一些。其實觀眾們往往隻會在乎幾個主人公的命運,而不理會千千萬萬個路人甲的生死,因為,主人公們的故事太精彩了,觀眾“舍不得”他們的幸福遭到破壞,而陌生的路人甲哪怕死了也無關痛癢。至於要讓觀眾同情影片中的壞人,那麽隻要賜予他一個“可憐”的身世就差不多了。因此,這部影片所質問的並不隻隻是高官領導們,還有普通的電影觀眾,試問你是不是魯迅所說的聽了他人的悲慘故事後,“滿足”地揮淚離座的人?)

07.安傑依·瓦依達《戰爭三部曲》(波蘭)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曆險
    備注:黑白片;由《一代人》、《下水道》、《灰燼與鑽石》三個故事組成
(50年代,就在世界各國利用電影來吹噓自己在戰爭中並不存在的“神勇”時,波蘭導演瓦依達已經拋棄了片麵的意識形態,開始了反思的第一步。《一代人》向那些歌功頌德的“政策片”提出挑戰,形象並不高大全的主人公們對是否要反抗進行著艱難的決擇;《下水道》則對“上級命令”和“炮灰”作出反思。在絕境之中,主人公們不是團結一致,而是互相猜忌,他們慷慨激昂而始卻狼狽不堪而終,讓人感到可憐又可笑,不過是政治家們豪賭的工具罷;《灰燼與鑽石》是導演本人最喜歡同時也是最受好評的一部。法西斯戰敗了,接著就輪到“正義一方”內部的各政治勢力之間開始了明爭暗鬥,為獲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暗殺的手段……)

08.《巴頓將軍》(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男主演喬治·斯科特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但他拒絕上台領獎
(美國拍攝的“政策片”,為政治服務的作品,雖說如此,本片並沒有像許多紅色經典那樣讓主人公淪為完美到缺乏人性的神魔,相反,故事中的巴頓將軍有血有肉、個性鮮明,他擅長指揮,但同時也很好戰,他有軍人的氣魄,但專橫霸道,他在軍事上頗有成就,但在私生活上被人們指指點點……總之,他是個很真實的人物,有優點也有缺點。在追求高度還原史實的同時,故事也適當地加入一些幽默,如那段描寫巴頓身邊那條狗的劇情很令人噴飯。本片的製作水平高於《麥克阿瑟傳》,尼克鬆很喜歡這部作品。)

09.《莫斯科保衛戰》(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蘇聯“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長達6小時
(本片動用了約5000名士兵、10000名群眾、250名演員、202名攝影師參加拍攝,其場麵之壯觀可謂已成絕唱,即使今天讓俄國再來拍這樣的一部影片也很難辦到了。不過要注意的是,《莫斯科保衛戰》是一部“政策片”,其政治色彩非常嚴重,雖然當中絕大多數情節都有史依據,但也有不少地方有刻意安排的成分,顯得嬌柔做作。還有對於蘇聯一方的失利、以及領導人的錯誤甚至低級失誤等等,本片談起來也是扭扭捏捏,刻意回避,基本上是報喜不報憂。觀看本片時,應該保持一股“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精神,否則容易被誤導。)

10.《最長的一天》(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黑白片,後染成彩色
(好萊塢的經典巨作,內容可謂全麵、豐富,場麵真實、宏偉、壯觀。長達3小時的影片,並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樣對戰爭作出反思,而意在講述“D日”——諾曼底登陸這一天的故事,和《大兵》大量虛構不同的是,本片不少支線劇情確有其事。在戰鬥場麵和軍人動作規範的程度上,本片則更勝一籌,當中對曆史事件考證得非常的嚴格。美、英、法等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11000部飛機、4000艘船艦、23000名軍人,這個拍攝規模可謂是空前的,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要說本片有什麽缺陷的話,大概就是人物有些臉譜化,其中隆美爾的外貌與史實不符,不如《沙漠之狐》來得神似。)

11.《遙遠的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講述1944年盟軍“市場花園”作戰的故事
(情節很好看,場麵也壯觀,不亞於“解放”三部曲和《最長的一天》。“市場花園”作戰是以盟軍失利而告終,其慘烈之狀不言而喻。全景式戰爭的影片容易票房失利,但本片卻是一個例外,該片為70年代的作品,投資耗資2600萬美元,卻獲得了2.3億美元的巨額收入。IMDB網對本片的評分並不高,但不少二戰老兵則對這部作品相當推崇。實際上IMDB的評分我們參考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太在意,不少優秀的影片的分數都不高,相反某些公認的爛片卻獲得高分。順便說一下,中文版配音很棒,由“上譯”負責,明顯比“八一”和“長影”出色了不少。)

12.《卡薩布蘭卡》(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北非諜影》。黑白片,後染成彩色
(與《亂世佳人》、《魂斷藍橋》齊名的愛情片。其實我個人不大喜歡當中的愛情戲,感覺刻意修飾的場麵太多了,片尾的告別顯得拖遝,當然這隻是針對個人口味而言,本片不愧是公認的經典巨作,片中那段法國人高唱馬賽曲壓過德軍士兵歌聲的劇情同樣很經典,後來被無數影片所模仿,例如《我愛夜來香》等。這類三角愛情戲我覺得拍得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德國影片《黑色星期天》了,許多片子為了讓女主角在三角戀情中不致引人非議,常賦予她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不幸的身世,本片亦不例外,但《黑色星期天》幹脆就把這一點給免了,使之變得滑稽無比。)

13.《鋼琴家》(波蘭、德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又名《鋼琴戰曲》。改編自真人真事
(波蘭斯基執導的作品,講述猶太鋼琴家斯普爾曼遭受納粹迫害的事跡,然而這個故事卻很諷刺,與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斯普爾曼在友人的幫助下多次死裏逃生,最終重獲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當中,並非全是好心人和難友,也有勾結納粹迫害同胞的猶太敗類,還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而最後一個救援者竟是德國軍人韋恩。曆史上斯普爾曼並不是韋恩唯一救助過的猶太人,二戰期間韋恩利用自己的職務保護了一些人,但在戰後他的命運卻很悲慘,因為德國軍人的身份入了獄,斯普爾曼等人曾和蘇聯方交涉想要營救他,但蘇聯出於政治考慮予以了拒絕,韋恩最終於1953年死於獄中。)

14.《辛德勒名單》(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真正地詮釋了什麽是生命的價值,因為人命總是被無數所謂的“史學家”當作“可能為正、可能為負”的“數字遊戲”,然而《辛德勒名單》卻不是這樣,生命一條就是一條,並非猶太人被殺害得多了,納粹就可惡,被殺害得少了,納粹就不太可惡。辛德勒用自己全部的財產救下了1000多名猶太人的生命,那些生存下來的猶太人鑄造了一枚戒指送給他,戒指上刻著“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字樣,辛德勒看後痛苦地說:“我太揮霍了,我本來可以再救一個人……兩個人……十個人……”。辛德勒並非二戰中救助猶太人最多的人士,但他的名字卻代表著一種引人思考的精神,一種盡自己所能的精神,就像四川地震中救災搶險的人們。)

15.《黑色星期天》(德國、匈牙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憂鬱的星期天》、《狂琴難了》、《布達佩斯之戀》、《愛與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鍾的鋼琴曲,由於引發多人自殺身亡被各國禁播(網絡上的都是刪改過的翻版)。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
(縱觀整部影片,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所謂的“正麵形象”,幾乎每個人都具有兩麵性。Ilona與幾個男人發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戀情,後來還被仇恨籠罩一生,直至白發蒼蒼;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和Andras兩個角色,分別象征著他的不同麵。同為鋼琴聲,斯普爾曼帶來希望與反抗,Rezso卻帶來絕望和消沉;最富有特點的莫過於Hans了,他前後不一致的態度,似乎反映了德軍在前線的局勢。Hans救過不少猶太人,但他不是舍財取義的辛德勒,他隻是唯利是圖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韋恩,他隻是忘恩負義的小人。不過畢竟有無數人因他而獲得新生,在他的葬禮上有上千名猶太人前來參加,可與此同時,也有兩個人在開慶祝會……)

16.《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蘇聯“解放”三部曲之一;又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解放”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從時間發展順序來看則是第2部。49年時已拍過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片子,本版可謂是翻拍,不過49版的成了吹噓斯大林個人英明的政治片。本片相比《解放》和《莫斯科保衛戰》,少了幾分意識形態,多了幾分對戰爭的思考,就這點而言,它遠勝前兩作。片子對對上層人物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對戰爭判斷的失誤也不再避諱,影片揭示了斯大林和赫魯曉夫、朱可夫等人的矛盾,劇組這次采用的是述而不評的方式來作表達,沒有一味地強調誰是誰非,具體的就讓觀眾自己去評論。對德軍也不再一味地醜化,而是更為平衡地去看待,相對比以前,更為認真地去思考德國軍人殘忍的背後,他們性格上的扭曲。)

17.《決戰斯大林格勒》(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又名《斯大林格勒戰役》
(從德軍的視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諸多戰爭中的敏感話題,如虐待戰俘、槍殺平民、搶掠民宅、誤殺戰友、視士兵為草芥、讓士兵充當炮灰、士兵的傷病和生活情感,而最為尖銳的,莫過於戰爭中的生存問題,尤其是支撐著人類活下去的必須品——食物。在士兵們最饑餓的時候,空運機送來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勳章和獎狀,這不能不說是一大諷刺。士兵們在前線拚死拚活,高官們卻躲在溫暖的地方,喊著漂亮的愛國口號,享受著美食,聽著高雅的音樂……)

18.《望鄉》(日本)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
(《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隻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裏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麵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19.《桂河大橋》(英國、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現實中的桂河大橋位於泰國西部地區;影片中那首輕鬆的樂調是1914年創作的《波基上校進行曲》
(本片開頭是講述英軍戰俘如何與日軍展開堅貞不屈鬥爭的故事,然而到了後邊,各角色性質似乎發生了轉換,人物形象變得複雜化,到頭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和壞人,隻有阿Q精神和瘋狂舉止。這可以說是英國人的一次自我反思,對軍人的價值觀進行了深層的探索。幾個劇組人員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最終沒有領到獎。1976年英國和德國拍了一部《卡桑德拉大橋》,該片對政治和人性的反思上升到了更加尖銳的高度。)

20.《偽鈔製造者》(德國、奧地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稱德國版的《鬼子來了》,這兩部片子也許在能夠向人們說明一下:為什麽一隻狼可以追著一群羊到處跑?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留給人們的思考卻太多太多,正如導演所說的,“本片不是一堂曆史課,它反映的隻是納粹體係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集中營,試圖把重點放在世界性主題上”。主人公薩利,為了使自己和同伴們能夠活下去,他幫助納粹印刷偽造的英鎊,以打亂歐洲的經濟體係。而麵對納粹軍官赫爾佐格的求饒,薩利選擇放下了武器,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赫爾佐格用來逃跑的假護照正是薩利製造的……影片最後,薩利故意在賭場裏輸掉了自己製造的偽鈔,然後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著什麽……)

21.《烈日灼人》(俄羅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烈日灼身》、《毒太陽》、《太陽灼人》。改編自真人真事
(蘇聯解體後,俄國人開始認真總結過去的功過得失,《懲戒營》、《小偷》、《戰地童子》、《特蘭濟特集中營》、還有這部《烈日灼人》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反思片。本片的故事發生斯大林清黨時期,以含蓄的方式,通過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從側麵看待這段血腥恐怖的曆史。本片就像《地下》那樣充斥著戲謔,又像《美麗人生》那樣充滿了親情,也如同《地下》、《鬼子來了》、《鐵皮鼓》等同類黑色喜劇一樣,故事的開頭貌似搞笑,結局卻異常蒼涼。太陽並非照到哪裏哪裏亮,而是照到哪裏就灼傷哪裏的人們。科托夫的命運不禁讓人感歎:虎落平陽被犬欺!俄羅斯已經在組織拍攝本片的續作,估計2010年度上映。)

22.《光榮歲月》(法國、阿爾及利亞)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罕見的以非洲人為主角的二戰影片
(2005年,法國境內暴發了嚴重的種族衝突,對種族主義進行思考已成了必要,在這種情況下,《光榮歲月》應需而生,該影片由法國人組織拍攝,而主人公們則是一群來自北非的演員,導演拉契得·波查拉亦有阿爾及利亞血統。片中的主要敵人不再是納粹德軍,而是盟軍中的那些種族主義者。北非戰士們單純、可愛,他們前往歐洲“解放”法國,然而在他們小時候,法國人無情地侵略了他們的故鄉,並屠殺了他們的同胞,正義與邪惡,就這樣在歲月中不斷地翻轉著……)

23.《命運無常》(匈牙利、德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又名《非關命運》。改編自真人真事(劇中的人名與史實不同)
(曆來凡是涉及到猶太集中營的影片,總免不了去大事渲染納粹份子對猶太人的毒打和殺害,但本片卻最大限度地繞開了這兩大主題,根據原作者的親身經曆,告訴人們集中營裏日常的生活是怎麽樣的,進入和轉移集中營時需要辦理哪些手續,在集中營裏有什麽生活上的困難,難友們之間應如何相處等等。經過幾年既艱辛又平淡的集中營生活,尤卡終於被解放了,可迎接他的卻不是童話中的那種人間溫暖的關懷,而是冷漠和自私,尤卡不由地感歎,在集中營裏有同伴們真誠的幫助,到了自由的社會上這些反而沒有了……本片的鏡頭完全沒有任何煽情的成分,甚至要比《鋼琴家》更為冷靜,作者不過是在告訴人們曾經發生過這些事,僅此而已。)

24.《解放》(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蘇聯“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長達8小時
(“解放”三部曲的第一部,時間順序則為最後一部,分5集播出,分別反映了庫爾斯克戰役-第1集、基輔戰役-第2集、巴格拉齊昂戰役和波蘭戰役-第3集、攻克柏林-第4~5集。該影片拍攝曾得到蘇聯政府的鼎力支持,動用海陸空軍士兵30000名、坦克10000輛、飛機1000架參與拍攝,場麵之巨大是任何一部戰爭片都難以相比的。作為70年代的作品,它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意味是非常深厚的,對戰爭是鼓動有餘反思不足,當然比起49版的《攻克柏林》還是有所進步,反正保持獨立自主的思維、以一顆平常的心去看待就行了。蘇聯解體後,導演把《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和《解放》剪輯成24集電視電影《世紀的悲劇》。)

25.《卡廷慘案》(波蘭)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影片沒有固定的主角,而是以事件為中心
(德軍的暴行不乏有影片進行批判,那麽蘇軍的暴行呢?過去蘇聯一口咬定卡廷慘案是納粹法西斯的行為,還在紐倫堡審判上演了一場“義正詞嚴”地“控訴”法西斯的鬧劇,要求盟軍就該案對納粹進行“公正”的審判,隻是“證據不足”並沒有獲得眾人的認可。直到蘇聯解體後,卡廷慘案才真相大白,葉利欽觀看相關檔案時後說卡廷森林屠殺超出了他的想象,現實永遠比虛構的小說和電影更加過分、更加沒有邊際。本片開頭的那一段頗具有諷刺意味,在同一條橋上的波蘭人們,有的喊著“德國人來了!”,有的喊著“俄國佬來了!”……)

26.《沙漠之狐》(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黑白片
(又名《隆美爾傳》。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並沒有正麵表現隆美爾的驕人戰績,而是把重點放在隆美爾後期與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現了隆美爾參與刺殺希特勒的過程,以及他最後悲壯的結局。應該說片子對隆美爾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在人物塑造上也可圈可點,故事劇情簡潔、毫不拖遝,總體上不亞於《巴頓將軍》,可惜隻有1個半小時,似乎有些餘味不足。隆美爾的爭議性、以及他的軍事思維,總是讓人們津津樂道。本片涉及到了刺殺希特勒,可結合著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刺殺希特勒》一起觀看,這樣更全麵些。)

27.《血戰台兒莊》(中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國民黨正麵戰場
(無可爭議的華語經典,這部片子是我們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一部能夠發揮影響力的抗戰片,在國外的知名度甚至要超過國內。票房收入2.7億,這個記錄直到張藝謀的《英雄》出現才被打破。《血戰》是一部“政策片”,但更是一部民間片,它的成功與老百姓和解放軍戰士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當年為了追求片子的寫實感,劇組嚴謹地考證了史料,影片中的那些軍服還是人工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盡管當時已經有了批量生產的技術。經常看軍事影片的朋友們,會發現不少二流的軍事片子中那些軍服太新太粗糙了,而且還有折痕。本片是大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以正麵戰場為主題的抗戰片、軍事大片,它給後來的《大決戰》提供了富貴的經驗借鑒。)

28.《鬼子來了》(中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黑色幽默
    備注: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編自尤鳳偉的小說《生存》以及當地老人的回憶;完整版長達162分鍾
(中國不乏禁片,哪怕是抗戰作品,但很少有一部片子像本作這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影片裏的中國老百姓看到日本軍人來臨後,不再是義正詞嚴、寧死不屈地站出來抗爭,而是笑臉相迎、唯唯諾諾。老百姓既善良、軟弱,又麻木、自私,更可怕的是,這並非薑文在吹牛,如果不是懦弱,為什麽幾十隻羊會被僅僅一兩匹狼追著到處跑呢?抗戰時期,偽軍的人數比日軍還要多,更無論其他出賣祖國的人種了,而當中大多數是平頭百姓,盟軍裏,中國的這種情況最為嚴重,這難道不值得反思嗎?這還不是最震撼的,主人公所在的村莊最後遭到了日軍的屠戮,而這場滅絕人性的暴行,發生在日本投降之後……)

29.《西西裏的美麗傳說(刪節版)》(意大利、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美洲版為92分鍾,歐洲版為109分鍾,建議觀看美洲版的
(推薦大家觀看美國公映的刪節版,加長版增加了一些可有可無的H畫麵,反而讓劇情不太流暢。意大利拍過不少諷刺德國的影片,但這部則是諷刺自已的,整部影片貌似正經卻又滑稽可笑,意大利的民眾們在墨索裏尼發動侵略戰爭時沒有站出來說話,卻在盟軍到來時與法西斯“分道揚鑣”、“劃清界線”,大開城門舉行歡迎儀式,仿佛完全“忘記”了自己當初的那股狂熱的好戰情緒。女主角飽受民眾的流言蜚語,隻有暗戀他的男孩知道她的清白的,兩位主人公直到影片最後一刻才迎來了唯一的對話。喜歡本片的朋友不要錯過同樣荒誕戲謔的《鐵皮鼓》、《鬼子來了》、《沒有天空的都市》等作品。)

30.《歐洲特快(列)車》(德國、丹麥、法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戰後餘生》。黑白片,部分彩色
(這是一部非常另類的影片,鏡頭的視角是第二人稱:“你”。影片將黑白與彩色兩種色調運用得非常巧妙,絲毫不亞於後來的《辛德勒名單》。這個故事真實地反映出了德國戰敗初期德國人民的心態:80%的德國人依然同情納粹、鐵路公司老板以死捍衛自己對猶太人的蔑視、神父以上帝的教義支持戰爭、還有“白天是人,晚上是獸”的“人狼”執著地進行著那些注定失敗的遊擊戰……丹麥導演深入納粹者的內心聆聽他們的聲音,但卻不是美化納粹,鏡頭非常冷靜,對納粹既非同情亦非憤慨,而是思考。影片並不局限於此,還反映出了當時所謂的和平口號與人道主義的虛妄。相比本片這種廣闊的視野,許多日本影片隻片麵地強調日方遭受的傷害。)

31.《沒有天空的都市》(南斯拉夫、法國、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荒誕
    備注:又名《地下》。看不懂劇情的人士建議看一下內容介紹或相關影評;反戰情歌《莉莉·瑪蓮》在本片中總是在最不恰當的時機出現
(本片正如德國的《鐵皮鼓》、中國的《鬼子來了》、意大利的《西西裏美麗傳說》,是以荒誕、戲謔的形式來抒寫本國的血淚史和文化的陰暗麵。馬高救了朋友們,但卻在戰後把他們安置在“沒有天空的都市”——地下裏,朋友們相信二戰還沒結束,興致勃勃地製造軍火鬧革命,可馬高卻讓軍火成了自己的發財資本,他功成名就,甚至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個壓迫者走了,又一個壓迫者來了,走了虎來了狼,南斯拉夫的曆史似乎就這樣不斷地重演著,被“解放”是家常便飯。轉眼間又是一場戰爭,但這次是內戰,敵人不再是納粹,而是所謂的“同胞”……最後,曾經生活在沒有天空的都市裏的人們,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32.《英國病人》(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影片中的“英國病人”不是英國人
(本片比較適合那些喜歡藝術片的觀眾欣賞,對於熱衷於大場麵戰爭的觀眾也許會覺得劇情很泛味。這部影片大膽地對各種人類的道德觀念提出了挑戰,如忠貞、愛國、民族主義、政治思想等等,這些都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並非大自然生來就有,故事劇情對這些意識形態並沒有作出正麵或負麵的評價,而是冷眼旁觀,讓觀眾們去思考其中的問題,“為了愛情挺而走險的歐洲貴族,擅離組織的英軍護士,內心充滿矛盾的錫克工兵,被砍掉手指的雙重間諜”,這些無非都是災難中“人性”的表現。“戰爭是一出醜劇,國家的血壓升高了”,“病人”生病的地方不僅在身體,更在心靈……)

33.《這裏的黎明靜悄悄》(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單視角戰爭
    備注:黑白片,部分彩色;改編自真人真事
(蘇聯電影給人的印象一向是很浮誇、政治意味很濃厚,但也有例外的時候,《這裏的黎明靜悄悄》並沒有淪為政治服務的產品,它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影片中的紅軍戰士們並不顯得形象高大、慷慨激昂,而是趨於平民化,個性豐富多彩。德軍方麵也沒有簡單地臉譜化,基本上還是述而不評。本片取材於真實事件,曆史上那五個戰士是男性,而在影片中則是女性,這可以說是對“戰爭讓女人走開”的概念作出反思吧。由於這部影片表現出了紅軍戰士們也會害怕死亡,在當時引起爭議,在中國甚至還組織人員對本片進行批判,其中那個女兵自殺的場景被痛批為“投降主義”、“自絕於人民”。)

34.《鐵十字勳章》(德國、英國、南斯拉夫)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本片的主演詹姆斯·柯本等是美國人
(德國的影片,美國的導演和主演,英語的對白,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協助拍攝,多元化的組合使得本片不會以偏概全。故事以德軍的視角來看待戰爭,既不為納粹“招魂”,也不把主人公們塑造成“反戰義士”,而是拋開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從人性角度再現血腥戰場。在戰爭的前線,沒有所謂的光榮和偉大,隻有生存與毀滅,隻有失去戰友的悲傷和人性的扭曲。鐵十字勳章,在貴族軍官心裏是最高榮譽,在厭戰老兵眼裏卻是破銅爛鐵,兩種情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映了當時德軍中的兩種心態。順道說下,中文版配音挺不錯~)

35.《血戰阿拉曼》(意大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又名《沙漠兄弟連》
(從意大利軍視角看待阿拉曼戰役的作品,斯皮爾伯格參與製作,影片風格與《決戰斯大林格勒》相似。對於這部作品,我們不妨拿片中主人公的一段獨白來作概括:“在學校他們經常這樣教導我們:‘像英雄一樣死去的人是光榮和偉大的’。在戰場上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英雄,但那些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什麽光榮和不光榮、偉大與不偉大,他們就隻是死了,他們在工事裏腐爛,連一句讚美的詩詞也沒得到。死亡隻有在課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現實生活中,死亡是悲慘的、可怕的、血腥的……而且還發出陣陣惡臭。”)

36.《莉莉·瑪蓮》(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莉莉·瑪蓮》是一首二戰各國士兵都很喜歡的歌
(如果你看過動畫片《太空堡壘》的話,你一定會記得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女歌手——林明美,她用歌聲征服了敵人,也感動了無數影片中和現實中的人士。實際上明美這種戰地歌手的形象並非憑空捏造的,現實中真有其原形,如德國女歌手瑪琳·迪特裏希曾讓無數美軍將士為之著迷,她的主打歌正是英文版的《莉莉·瑪蓮》。以這首歌為主題的這部影片始終在戰爭、愛情、歌曲這三大主題之間來回切換著,三點一線,彼此密不可分。戰士們各為其主,然而音樂無國界,一首歌的FANS不分國籍、種族、地域……)

37.《靡菲斯特》(德國、匈牙利、奧地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又名《梅菲斯特升官記》、《惡魔》。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火鳥:鳳凰篇》,影片通過演員霍夫根的故事重現了納粹在民主選票下崛起並排擠共產黨、直到獨霸整個德國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流逝,各人物的立場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的納粹狂熱份子起來反抗納粹的統治,原來的納粹反對人士後來屈從納粹的淫威。法西斯國家的民眾對法西斯的上台是負有責任的,正如評論所說,本片是“以小見大反映了納粹為何能得到當時德國人民的支持”。每個德國人、甚至每個人類的心中,都有一個惡魔的化身:靡菲斯特。不管創造了多少所謂的輝煌,霍夫根隻有到被納粹法西斯拋棄的那一刻,才能明白自己不過是個戲子而已。)

38.《歐洲!歐洲!》(德國、法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曆險
    備注:又名《歐羅巴,歐羅巴》、《希特勒青年隊隊員所羅門》。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個故事充滿了辛辣的諷刺意味,本片的導演出生於波蘭,導演以一種非常冷靜的態度敘述了這些真實的事件,同時揭示了波蘭人在二戰時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地位,主人公一再地改變自己的身份,一會兒是受到迫害的猶太人,一會兒是蘇聯共青團員,一會兒是德軍士兵,一會兒是希特勒青年隊隊員,最後又回歸到了猶太人的身份,幾年的經曆讓他刻骨銘心,主人公曾一度想逃到蘇軍內部,可當他跑到蘇軍麵前時卻陰差陽錯地成為了德軍的“進攻先鋒”,於是乎為了德軍的“英雄”,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現實中就是這麽可笑地發生了。這部具有批判性、反思力度很強的影片屬於德國人,也屬於猶太人和波蘭人。)

39.《父輩的旗幟》(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
(“英雄”是什麽?英雄是偉大的,但絕不是媒體、禦用文人所吹捧的那種偉大,英雄的偉大,是平凡的偉大,他們是充滿人性的“偉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神人”。英雄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有對生活的煩惱。有人說,所謂的偉人,不過是一個和你一樣尿過床的普通人罷,他們也得“親自上廁所”。不少英雄的名字在書本上光輝四射,可在現實中卻往往為生活所困,甚至死後也沒有一個像樣點的墓碑,他們都免不了淪為被媒體拿來吹噓政治家英明的工具。本片的三個主人公被政客和媒體人為地塑造成“英雄”,可是他們的內心卻很痛苦,他們認為在戰場上犧牲了那些戰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40.《紐倫堡大審判》(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庭審
    備注:又名《新紐倫堡大審判》。本片並非翻拍60年代的同名黑白影片,故事劇情發生在更早之前
(和黑白片“特別版”一樣,本片對戰勝國與戰敗國雙方都進行了反思。對角色的刻畫很細膩,人物形象豐富,影片大膽地走入戰犯的生活和內心世界,但又不是為納粹辯護,相比之下《東京審判》則顯得單調,戰犯形象蒼白,審判以被告一次次被檢察官駁得灰溜溜而告終,但在本片中我們卻看到法庭的辯論是何等的激烈,甚至法官一方也免不了被戰犯氣得暴跳如雷。要說本片有什麽不好,就是愛情線太偶像化。戰後德國人能夠誠懇地反思自己,而日本人卻不會,歸根結底,還是日本隻受到了審判而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東京審判是失敗的,麥克阿瑟放走了數十名主要戰犯,其中還包括731部隊的。梅汝璈說的對:寬容是美德,但姑息是懦弱。)
41.《中途島》(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又名《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戰役美軍大獲全勝,戰績呈一邊倒的狀況,但導演無意把本片拍成吹噓美軍英勇的大話片,相反是加入了一定的思考性,片尾處,尼米茲對同伴說美軍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很大程度上還是靠運氣,這場勝利是贏得如此的來之不易。是啊,中途島戰役與其說是一場海空大戰,不如說是一場情報大戰,除了戰士們的勇敢和指揮官的沉著,雙方拚的還有比對方更晚一步暴露目標、以及多堅持上五分鍾,即使打一場勝券在握的戰役,也不會是平常人們所想的那麽簡單……)

42.《我的媽媽》(芬蘭、瑞典)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戰場上的小人球》
(本片以蘇芬戰爭為背景,講述戰爭暴發後,一些芬蘭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不遭受戰火的災難,將孩子送往相對較為安全的鄰國瑞典,小主人公伊諾初到瑞典時因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個性叛逆,常與養母及當地人發生摩擦,不過日久見真情,“母子”之間漸漸成為真正的家庭成員,後來戰爭結束了,伊諾必須再次與媽媽分離……故事情節沒有過多的修飾和煽情,倍顯真實,一般此類題材故事的結局是母子歡聚,可本片卻不完全是這樣……關於蘇芬戰爭,芬蘭曾拍過《家園保衛戰》、《激戰伏兵灣》、《血戰1944》三部電影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了1939-1944這場戰爭的過程,此外還有以女性為主題的電影《諾言》、與俄羅斯合拍的《布穀鳥》。)

43.《玫瑰圍牆》(德國、荷蘭)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羅森斯查塞街》、《羅森斯塔塞街的女人們》。改編自真人真事
(戰爭是讓女人“走開”了,但卻沒能讓妻子和母親走開,一些堅強的德國女性,她們並沒有因為納粹的種族政策而拋棄自己的猶太丈夫、父母、子女,她們為了救出自己的家人,每天都來到玫瑰大街上與蓋世太保抗爭到底,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一些德國丈夫為了保全自己,無情地拋棄了自己的猶太妻子。玫瑰大街的女人們沒有任何武器,隻有自己的血肉之軀;沒有高大的“革命情操”,隻有最樸實的呐喊:“把我們的丈夫還給我們!”這些女性是偉大的,可在戰後她們卻沒有以英雄自居,沒有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而是平淡地生活著……)

44.《希望與反抗》(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庭審
    備注: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又名《索菲·斯庫勒:最後的日子》
(台灣譯成《帝國大審判》。索菲對“人民法官”的話說得好:“今天你吊死我們,明天就輪到你掉腦袋了。”。本片所傳達的理念讓我想到了《銀河英雄傳說》裏的一段話:“說到國家,或許它隻是人類為了使自身的狂妄正當化所捏造的推托之辭罷了。一旦國家成為主體,不論多麽醜惡、多麽卑劣、多麽殘暴的行為都將輕易地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殺、人體實驗的罪孽,都可以一句‘這都是為了國家’說明一切,甚至有時還因而大受讚賞。批判這種行徑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國’的罪名,撻伐譴責的聲浪也四方交逼而至。”注:片尾播放的是曆史上三位被害人真實的照片,索菲是德國人心目中的十大偉人之一,與愛因斯坦、馬克思齊名。)

45.《悲情火絨草》(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青春
    備注:又名《雪絨花海盜》、《小白花海盜幫》。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它是從刑場開始說起的,不要以為它是電影人編造出來的劇本。二戰時期的德國,常有一群個性叛逆的少年不滿納粹的法西斯教育,拉幫結派起來反抗,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希望與反抗》中的“白玫瑰”,和本片中的“雪絨花海盜幫”。但他們的命運都很悲慘,不少年僅16歲的少年被納粹份子送上了斷頭台和絞刑架,僅僅因為他們散布了幾張反戰傳單,《希望與反抗》中被斬首的索菲終年也隻有22歲而已,由此可見納粹法西斯滅絕人性的程度。“海盜”成員之一的卡爾被盟軍“解放”了,但他一點也不開心,想到弟弟和朋友被絞死的場景,再想想自己,他隻有痛苦地喊著:“NEIN!NEIN!NEIN!”)

46.《過客》(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過客的創傷》
(從新的視角去看待曾經令人發指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真正的反思絕不是簡單地批判法西斯和反戰,而是要更為全麵地去看待曆史,敢於從多個角度去探討戰爭中的各種話題,這才是有意義的反思,隻會在口頭上一味地譴責是對曆史的不負責任。劇組並沒有把主人公斯文設定為一個“覺悟”的“懺悔者”,相反,斯文年輕氣盛,時常與他服務的對象——一個從集中營裏生還的老人發生小摩擦,即使到了最後,斯文依然免不了產生厭倦和回避的想法,他卷起鋪蓋準備回柏林去,可當看到又一群德國青年來到了奧斯維辛時,斯文止步了,並和這群青年一齊留在了波蘭的土地上……)

47.《音樂之聲》(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真善美》。改編自真人真事;《雪融花》並非奧地利民歌,而是羅傑斯和漢默斯坦的創作
(長盛不衰的音樂劇,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銀幕,整個故事生動有趣,音樂占據了影片一半左右的內容。雖然故事取材於真實事件,但不少地方被誇張化和戲劇化。故事後來還被改編成富有教育意義、而且更為接近現實的動畫片,“世界名著劇場”係列之一。動畫片有個情節讓我至今難忘,奧地利被納粹占領後,全國上下都在高喊“希特勒萬歲!”,但崔普家的孩們卻在用發音相似的德語喊“鴨子跌倒了!”。注:本片在世界各地的譯名不盡相同,常見的有,台灣:《真善美》;香港:《仙樂飄飄處處聞》;葡萄牙:《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笑與淚》;阿根廷:《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德國:《我的歌,我的夢》。)

48.《虎!虎!虎!》(美國、日本)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又名《偷襲珍珠港》
(與前幾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兩部影片的區別在於,《虎》截取了當中的軍事線,《珍》截取了當中的愛情線。《虎》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曆史事件,既非為日軍“招魂”,也非為美軍辯護,而是就事論事、冷眼旁觀,鏡頭不斷地在日軍和美軍之間來回切換。影片高度追求對曆史的還原,以致於在人物塑造上顯得蒼白,敘事嚴謹、詳實,扣除掉一些場麵上的BUG,這部影片幾乎可以當曆史片來看待了。)

49.《空軍大戰略》(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又名《不列顫之戰》
(二戰時期英國本土的戰役,主要為空戰,所以本片又叫《不列顫之戰》。也許這部影片的作戰畫麵在今日看來已經顯得很粗糙,但這不足以撼動本片在空戰影史上的地位。在這場戰役中,英軍損失飛機746架,德國損失1733架,其狀況不可謂不慘烈。觀過本片後,再看看德國電影《德累斯頓的悲劇》,讓人深深地感到,英國版“德國人”太滑稽,德國版“英國人”太嚴肅,這也許就是文化的差異吧?注:很多人將本片譯成《倫敦上空的鷹》,其實《鷹》是意法合拍的間諜喜劇。)

50.《坦克大決戰》(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多視角戰爭
    備注:反映阿登戰役
(1944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可謂盟軍最艱苦的一年,在中國,正麵戰場遭受了慘痛的豫湘桂大潰退,在歐洲,盟軍的“市場花園”作戰失敗,又在阿登戰役中一潰千裏,最終是德軍自己拖垮了自己,才止住了盟軍後退的腳步。不過這些都未能阻止柏林、雪峰山、硫磺島等戰役的暴發。本片講述的就是阿登戰役,故事中的康納對自己的長官海斯勒說,自己很高興能為一個智者服務,但是在故事的最後,康納卻離開了這位智者,因為他將自己的才智用在了戰爭上麵……)

51.《最後的橋》(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黑白片;又名《橋》(與南斯拉夫電影《橋》同名)
(德國戰後第一部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的故事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故事發生在德國即將戰敗前夕,講述一群年僅十幾歲的少年被派上戰場“保衛家園”,進行著一場毫無價值、沒有任何意義、無須載入史冊的戰爭。片子有一點誇張,幾名隻受過一天訓練的少年竟然能夠挨到美軍撤退,這很不可思議,不過這似乎並不重要,因為導演隻是想借用這些故事來批判戰爭,故事的重點在於講述戰爭中的人性。)

52.《極地重生》(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曆險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現實版《肖申克的救贖》
(影片揭示了蘇軍虐待德軍戰俘的事實,但導演並沒有讓其淪為反俄片,而是較為中立地去看待這段曆史,主人公甚至遭到德國同胞毆打。故事的重點並不在戰俘營裏,而在主人公逃亡的路上,無數個鏡頭既反映了西伯利亞的冷酷,同時也呈現了它的美麗。故事涉及的地點廣闊、人物也多,登場的有德國人、俄國人、中東人、黃種人、猶太人。這是一部反思片,但它不是從政治上進行反思,而是從人性上,通過主人公的冒險來說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在大自然強大的力量前,人的身份和信仰顯得如此的無足輕重,大自然並不會因為你是哪國人、信仰什麽主義,來決定你的生與死,它考驗的是你的意誌力。)

53.《何處是我家》(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無處為家》、《情陷非洲》。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部影片的風格給我的感覺很像《英國病人》,而且故事都是同樣避開了對戰爭的正麵描寫,從側麵去表現戰爭對人的傷害,同樣還向觀眾們展示著美麗的非洲大地。兩部影片雖然傳達著不同的主題,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主人公們被迫逃離故鄉德國,因為他們是猶太人。但到了非洲後他們又被英國人趕來趕去,因為他們是德國人。一家三口為逃避戰亂背井離鄉,四處漂泊,可天地雖大,卻無處為家……終於到了1945年,納粹投降了,苦苦盼望多年的回家夢終於得以實現,可是這家人卻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非洲這片生活了數年的土地……)

54.《納粹軍校》(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青春
    備注: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又名《希特勒的男孩》
(“終戰”三部曲以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審判二戰,《帝國的毀滅》是從政界,《希望與反抗》是從民間,《納粹軍校》則是從軍方。這又是一部謝罪片,有一個劇情是講到校方為了訓練學生們的作戰本領,竟在樹林裏安排一群蘇聯少年供學生們獵殺,學生們懷著興奮的心情上陣,可看到與他們同齡的少年們悲慘地死去們時,大家都沉默了,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反戰情節。在扭曲的社會環境下,Albrech的不幸結局似乎是必然的,許多觀眾看完本片後喜歡上了這個角色。本片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在控訴納粹教育的同時,並不把人物形象給單一化,如Albrech的父親,他陰險、卑鄙,但虎毒不食子,聽到Albrech死去的消息他還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55.《喪鍾為誰而鳴》(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戰地鍾聲》
(就如海明威以往的作品一樣,影片的故事情節非常拖遝,但同時也很有深度,同樣是以炸橋為主題,本片遠比南斯拉夫電影《橋》來得真實,也更啟人深思。在炸橋的前一夜,戰地裏沒有高大全的董存瑞,沒有漂亮的口號,他們有血有肉,會害怕死亡,有的人甚至想過臨陣退縮,戰友們之間彼此安慰,一起度過了這漫長的一夜……本片要說有什麽我不滿意的地方,就是空洞的愛情對白過多了。西班牙內戰是以法西斯的勝利告終,而且這個政權到了1975年還存在著,曆史,真的像平日的政治宣傳所說的那般簡單嗎?)

56.《紫日》(中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曆險
    備注:影片中日軍拿活人練刺刀的鏡頭引來銀幕下一群小學生拍掌大笑,對此導演馮小寧認為“家長和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倍受爭議的一部作品,有人說影片的內容是“錯誤的曆史觀”,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很好的反戰片,筆者的看法則不同於這兩者,雖然導演的觀念不一定恰當,但至少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本片雖然是所謂的國產“主旋律”,但卻很特別,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一臉正氣的高大英雄,也不是萬能的遊擊隊或者地下工作者,主人公們是由一個失去家人的中國農民+一個失去朋友的日本女孩+一個失去戰友的俄國女兵所組成的弱勢群體,他們孤立無援,隻有依靠彼此的互助才能走出困境,在殘酷的戰火中散發著人性的光輝……主人公秋葉子的扮演者前田知惠後來積極參與了不少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的演出,如《秋雨》等等。)

57.《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日本)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4集電視電影,改編自溥傑夫婦的自傳;影片投資10億日元,製作期曆時三年,拍攝過程中獲得中國政府和溥傑之女的協助
(影片在反映日軍對中國人的傷害上,遠比所謂的“謝罪大作”《赤月》來得直接。滿懷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遠嫁到中國後,卻發現中國人對待日本人竟是滿腔憤恨,到處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滾出去”,而日軍則形同強盜,搶掠中國百姓的財物,還屠殺抗日民眾。影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批判了日軍,對國共兩黨則是述而不評,沒有偏袒誰,但有讚揚周總理。本片屬於想謝罪但對曆史研究不深入的類型,有些觀念很膚淺,這大概與日本人並不熟知二戰史有很大關係。盡管有種種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視了日軍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頻出的今天已屬難得。而劇組提倡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很有意義的。)

58.《烽火孤兒》(俄羅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青春
    備注:又名《戰地童子》、《私生子》、《混小子》
(這部影片也許不是俄國最出色的,但稱得上是最特別的,以新的視角來反思斯大林時代的政策。一群少年罪犯被蘇聯政府拉到軍營裏加以訓練,然後派到前線去當炮灰,幾年的時間下來,少年們或者無法忍受苛刻的軍營生活,或者因為被因為德軍的槍林彈雨,先後一個個斃命,其悲壯的程度不亞於《最後的橋》。可把本片拿來與德國影片《希特勒男孩》比較一下,烽火孤兒對俄德兩國都可謂是一大傷痛。除了這部作品,俄羅斯還拍過不少二戰反思片,蘇聯解體後俄國人之所以能夠很快重新振作起來,從這些反思片中你可以看到一個縮影。)

59.《廣島之戀》(法國、日本)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黑白片
(觀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關曆史,不然很難理解當中的一些劇情。在日本從來不缺乏關於原子彈題材的作品,但大多會淪為論證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過這部與法國合作拍攝於1959年的影片卻是例外,當年就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曾與德國軍人發生過性關係的女性會被剪掉頭發,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個德國人。影片劇情的不少台詞是以詩歌的方式呈現的,這種類型恐怕很容易引來兩麵極端的評價。)

60.《逃離索比堡》(南斯拉夫、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
(故事講述二戰時期最成功的一次集中營集體逃亡事件,反映了被俘民眾齊心協力抗爭到底的團隊精神,最後大約有一半的人存活了下來。這部影片唯一不足的地方是人物太臉譜化了,好人近乎高大全,壞人則被簡單歸類處理,人物形象蒼白無力,相比較本片,《辛德勒名單》和《美麗人生》並沒有刻意醜化納粹劊子手,但給人的感覺反而更可恨。)

61.《虎口脫險》(法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喜劇
    備注:法國的多年的票房冠軍
(法國的喜劇經典。雖然是“驚險”的逃亡片,但卻無一人死於非命,即使在最後時刻德軍的一個“鬥雞眼”士兵笨手笨腳地打掉了自家的飛機,導演也手下留情讓那個倒黴蛋跳傘了。戰爭的殘酷有時候並不是非得用血腥的畫麵才能表示不可。本片的中文版由上譯配音,同樣堪稱經典,上譯的配音水平不用再多說了,其麾下誕生的《卡桑德拉大橋》、《太空堡壘》等作品絲毫不亞於原聲,比今日許多專業的配音機構強多了。)

62.《美麗人生》(意大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第71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
(有人說這是一部喜劇,也有人說它是悲劇,我說這是一部悲喜劇,正因為如此,它更能打動一個觀眾。本片的前半部講述的是愛情,後半部則是親情,這是兩個故事,可正因為有了前邊的這個故事,我們更加地喜歡上了基多,也越發地感到結局的悲涼。筆者向來不輕易對某部影片產生共鳴,尤其對那些很煽情的所謂“悲情”,一向是冷眼旁觀,可我總不會忘了,曾有這麽一部影片,看得我幾乎淚流滿麵……)

63.《大獨裁者》(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喜劇
    備注:黑白片
(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作為早期影片,內容也許顯得有些虎頭蛇尾,但其意義重大,畢竟這是一部在希特勒最狂妄的時候拍攝的,據說本片差點沒把戈林氣暈,希特勒本人也觀看過兩遍,同時下達了禁播令。本片在拍攝期間,美國和歐洲部分國家曾試圖阻止其播出,為的是和德國“搞好關係”,因為後來英國對德國宣戰了,本片才被解禁,這說明了媒體和電影很多時候,不過是政客用來宣傳自己的理念的道具而已,媒體是為政客服務的,而不是替老百姓說話,一旦與政客的利益產生了衝突,等待它的就隻有被禁封的命運。)

64.《生死大逃亡》(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喜劇
    備注:又名《是死是活》、《你逃我也逃》
(經典暴笑喜劇,劇情誇張得令人捧腹。不過,喜劇也有品味高低之分,《生死大逃亡》能夠成為一部經典絕不是偶然的,首先它的喜劇效果並非建立在對德軍的醜化上,雖然是喜劇故事,但卻有一定的思考性。相比之下我國的一些抗戰喜劇片簡直是惡俗到了極點,在醜化日軍的同時,其實也醜化了自己,一些影片中的日軍堪稱弱智,但劇組也不想想為什麽這些“低智商”的貨色為何侵略了中國八年,有網友稱其為“娛樂垃圾”,雖然過火了點,但並非毫無道理。本片其實是翻拍版,在40年代已有一個黑白版本,它被一位德國人評價為“很優秀不可多得的具有現實諷刺意義的影片”。)

65.《六重唱》(德國、奧地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紅唇別戀》。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與其說是愛情片,不如說是友情片,真誠的友誼著實令人感動。六個誌向遠大的音樂愛好者相聚在一起,經曆了艱辛的創作路程,最終成為了風靡歐洲的傳奇樂隊。樂隊的成員們之間經常會為一些瑣碎的事兒吵個臉紅耳赤,但彼此之間的友誼從來沒有動搖過,反而越加真誠,互相激勵著對方前進。可是,就在他們的事業到達頂峰時,納粹上台了,由於樂隊中有三個猶太人,他們麵臨著滅頂之災,要否離開自己深愛的德國,隊員們產生了不同意見,然而尖銳的時局已不容他們作過多的考慮,在最後一次演出後,三個猶太隊員踏上了告別祖國的道路……這部片子的名氣不大,可故事散發出來的人性光輝卻一點不亞於《美麗人生》等黃金大作。)

66.《第九日》(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
(故事講述納粹黨衛軍試圖收買一個盧森堡神父,利用他來瓦解當地的教會勢力。影片雖然場麵不大、沒有過多的人物,但對角色內心的刻畫可圈可點。一個人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從來沒有動搖過,而在於他即使動搖過也會堅持下來。神父麵對黨衛軍的軟磨硬泡,經過九天內心激烈的鬥爭後,他選擇了重新回到那個令自己恐懼不已的地方——集中營。)

67.《棲霞寺1937》(中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中的廖文湘即廖耀湘,馬丁即馬吉
(本片的名氣不大,沒有名導,沒有巨星,投資隻有400多萬——而是還是傳真法師跑了三年多的路子才籌備完成的,但卻拍得可圈可點,勝過國內許多“大製作”。本片的遺憾的地方在於盡管日軍角色是由日本演員扮演的,但表現太生硬,不像《南京1937》那麽自然,不過總體上來說要比《南京1937》和《黃石的孩子》更值得一看。這部作品從1994年開機,直到2004年才完成,開機時間和公映時間都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68.《德國好人》(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黑白片;又名《柏林迷宮》
(二戰結束後,美蘇之間的關係即刻陷入緊張狀態,這種情況在德國本土尤其在東西柏林之間集中體現了出來,反映這一題材的電影總是容易淪為傲慢與偏見的政治產物,如吹噓美軍、醜化蘇軍的《空中大撤退》,吹噓蘇軍、醜化美軍的《易北河兩岸》,前者是浮誇的大話片,後者肉麻的政策片,相比之下,《德國好人》更為客觀一些,美蘇為了爭奪納粹科技和納粹科學家為自己所用,開始了勾心鬥角的較量,而且不分黑白地為納粹科學家們洗刷罪名,使其逃過法律的製裁。實際上日軍731部隊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逃脫了審判的,中國真該去拍一部《善良的日本人》。)

69.《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間諜
    備注:影片畫麵色調呈紫色
(正如網友所說的,本片的內容可以說是《平原遊擊隊》+《無間道》。瓦爾特是故事的主人公,但他卻幾乎沒有正麵登場,他的戲份大多時候還是通過其他人的對話來完成,給人一股神秘感,直到影片最後才正式閃亮現身。影片拍得很大話,基本上就是形象高大全同時又是神槍手的主人公們,大戰智商幾乎為零又槍法奇爛的敵人,其結果當然“不言自明”了,不過這部影片的確影響了幾代人,不少上了年紀的人至今對其回味無窮。)

70.《橋》(南斯拉夫)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本片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堪稱經典,相信大多數出於在1985年前的人士都聽過
(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一樣,是一部大話片,打不死的主角使用打不完的子彈橫掃愚蠢得令人驚訝的敵人,同為炸橋故事,不如《喪鍾為誰而鳴》和《桂河大橋》來得啟人深思,不過片子拍得很樸素,就像我國的《地道戰》一樣。《瓦爾特》和《橋》這兩部影片可以說是我國所謂的“紅色經典”重點“模仿”的對象,這或許就是後來再也沒誕生像《地道戰》一樣出色的作品的原因吧。)

71.《兵臨城下》(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動作
    備注:又名《決戰中的較量》。改編自真人真事,但愛情戲與史不符
(這又是一部以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主題的影片,不過商業化色彩過濃,論場麵,不如俄版,略顯賣弄特效;論反思,不如德版,且有偏見之嫌。故事重點放在兩個敵對的狙擊手之間的較量上,頗有娛樂性。應該說美國佬的心胸還是比俄國佬寬一點的,即使在冷戰時期,老美也拍過一些歌頌俄國的電影,當然俄國也有拍過正麵表現西方文化的片子,如《福爾摩斯》等等。)

72.《風語者》(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又名《追風戰士》
(吳宇森的作品,故事圍繞著太平洋戰爭期間一封密碼電報展開,貫穿著對戰爭中人性的思考。美國人認為本片缺乏創意,叫它落個了票房大慘敗;中國人又覺得它失卻了吳宇森以往的風格,結果是兩麵不討好,讓人倍感四不象。當然故事情節還是具有可觀性的,尤其影片表露出對少數民族的同情很值得稱道。)

73.《東京審判》(中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庭審
    備注:導演在新浪博客上明確地表示,本片原版長達4個小時(但目前隻能看到2小時的刪節版);梅汝璈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最終於1973年去世
(本來我不打算選入這部影片的,但考慮到這是一部導演首次執導、舉債高達500萬、沒有任何官方支持、於北京郊外的菜棚子裏拍成的電影,想想也不容易,雖然不如兩部《紐倫堡大審判》,但至少要好過那些惡心的國產政策片。本片的不足之處網絡上批評的言論多的是,在這裏不作贅述,不過說真的,當中的愛情線俗不可耐。雖然影片不再像過去那樣對反麵人物進行簡單的“臉譜化”,但卻將其“雕塑化”,他們表情生硬、個性蒼白,我們沒有必要去站在人渣的立場上去“理解”他們,但卻有必要去思考人渣“形成的過程”。日本拍“招魂片”《自尊》時得到了各界強而有力的支援,而《東京審判》卻差點因資金缺乏而流產,這很令人深思。)

74.《七七事變》(中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國民黨正麵戰場
(這部片子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非常的濃,比起《血戰台兒莊》而言退步得很明顯,這類題材應該起到讓人反思的作用,而不應該如此的簡單片麵。影片一方麵強調了何基灃等人的事跡,卻淡化了吉星文在盧溝橋戰役中的作用,這並不客觀。有些劇情拍得很做作,例如趙登禹犧牲的情節,居然還要搞旋轉二圈+慢鏡頭,顯得不倫不類。當然本片還是比較嚴謹的,主要人物包括在盧溝橋上第一個以身殉國的排長,都有確切可查的事跡,現在中國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認真。)

75.《梅花》(中國台北)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生活
    備注:本片的主題曲《梅花》後來成為兩岸三地的經典名曲
(台北地區的經典作品,與其他三部台北的抗戰大片《八百壯士》、《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不同的是,本片把中心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講述八年抗戰期間百姓們的生活,帶有些詩情畫意,更難得的地方在於片子中對愛國人士的刻畫有著更深的層次,就連敗家子也有愛國的一麵,可惜的是本片的日軍沒有使用日語,稍顯遺憾。)

76.《我愛夜來香》(中國香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喜劇
    備注:《鬼馬智多星》的姐妹篇
(這部影片對我們而言已經是熟悉得不用再作介紹了,片中可謂明星雲集,林青霞、林子祥、泰迪羅賓、徐克、秦沛參與演出。影片的意識形態是否恰當並不重要,因為它已經成了一部無數中國人心目中的經典,尤其是那段令人捧腹的暗號:“我是女人!;我也是女人!;女人十八一朵花;男人十八玩泥巴;女人四十好年華;男人四十豆腐渣;阿婆八十頂呱呱;阿公八十軟趴趴……”)

77.《U-571》(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單視角戰爭
    備注:影片上映後被批篡改曆史,最先破獲德軍密碼的不是美軍而是英軍
(大話片的“集大成者”,基本上就是看著娛樂,許多情節經不起推敲,一艘潛艇並非光靠幾個人就能輕易操作的。本片無論是從曆史的真實性、還是對人性的刻畫,都遠遠不如同一題材的《從海底出擊》。)

    就到這裏吧,如果把《戰爭三部曲》算成三部影片,再加上《做人的條件》的話,本文實際收錄的作品已達到了80部。

    *細心的朋友大概會發現,我的這份名單少了一部人氣很高、原本似乎該列上來的作品,即《父輩的旗幟》的姐妹篇:《硫磺島家書》。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旗幟》的劇情不如《家書》來得“好看”,但我對此不以為然,《家書》是遠遠不如《旗幟》來得富有思考性的。正如導演所說,他拍《家書》並非為了討好日本人,而是嚐試著從日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導演始終不是日本人,他看待問題多少有些片麵、甚至是一廂情願。我個人很反感影片為了突出日軍的“人性化”,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一些事實,主人公之一的栗林忠道,曾在粵港地區進行掃蕩,還搶擄大量婦女充當慰安婦,但影片隻是展現了栗林作為軍人英勇的一麵。我是個中國人,同時還是一個廣東人,於國於家,我都不可能對栗林忠道產生任何好感。《硫磺島家書》終究隻是一部視野狹隘的商業片而已,要說本片一點反思也沒有,倒是有些冤枉,但在對戰爭的反思力度上,遠不如同一類型的《決戰斯大林格勒》和《血戰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輩的旗幟》,更不如《細細的紅線》。

    PS:不算入合拍片和《地道戰》等隻在國內倍受青睞的作品,中國大陸在國際上,大概隻有《血戰台兒莊》和《鬼子來了》這兩部二戰影片拿得出台麵,其中《鬼子來了》因為禁播導致票房慘淡,所以影響力最大的還是《血戰台兒莊》,這部影片的實際投資其實隻有180多萬,主要由民間出資,參與演出的解放軍戰士們不得不睡在很破舊的地方,但他們的認真、執著,使影片最後獲得了成功,贏得了國際影界的稱道(其中在香港地區打入TOP10排行榜前三位),這股堅韌的精神今天又有多少劇組能夠擁有呢?現在拍抗戰片的可以說每隔一段時間偶有一部,然而真正有誠意認真地去拍攝的,幾乎沒有……網上有人居然拿《莫斯科保衛戰》來論證中國的二戰片如何的落後,這實在很滑稽,這位仁兄也不想想《莫斯科》是什麽樣的片子,這種全景式戰爭的影片每次拍起來動用的專業人員數量可謂是“成千上萬”,其中《解放》動用的軍人甚至達到了三萬多人,即使是被這位仁兄說成是場麵不如《莫斯科》的《血戰台兒莊》也動用了近千人,這類影片耗資極其巨大,可不是說想拍就拍得出來的(這麽多兵力還不如去抗震救災來得好),別說中國了,即使是俄國佬自己也未必能夠再拍得出一部《莫斯科》來,因而有人斷言《莫斯科》已成“絕唱”。FQ絕不是罪過,尤其是“314”之後,我覺得我們國人還是可以適當憤一憤的,但如果憤得很無知——而且無知過了頭,不加分析地指責是非(包括國產貨等),那就十分可笑了,這非但不能給我們國人爭光,反而隻會敗壞自家人的形象而已。其實,中國現代軍事片不如歐美的地方,絕不是在畫麵、投資這些表麵原因上,而是意識形態的問題,沒有解決好這一點,花再多資金也隻能拍出外表華麗、但嬌柔做作的爛片而已,這無非就是在一塊發臭的麵包上塗著一層美麗的奶油,卻還恬不知恥地稱它為“蛋糕”。1986年,美國著名導演、共產主義者伊文思曾來到中國講課。有個中國學生向他推薦了自己的一部作品,影片中有個戰士在哭的畫麵,伊文思問這名學生戰士哭了多久,學生回答“十幾分鍾”,伊文思又再問這個情節拍了多久,學生回答“十幾秒”,伊文思聽後十分生氣,批評道:“為什麽不能把你看到的、讓你感動的東西原原本本地交給觀眾呢?你們都叫我老師,可我在這裏沒有一個學生!”

[名詞解釋]

大話片:關於“大話”的定義,熟悉《大話西遊》的朋友應該不難理解,反正大體上指那些誇大自己、歌頌戰爭的影片,這類影片的性質往往決定了它不夠真實,甚至有時候還不尊重曆史,如《反攻緬甸》(未刪節版)、《U-571》等等,但大話片基本上隻是娛樂的,大多時候隻是為了討好觀眾,並沒有多大思想上的危害,所以不必太介意影片中的內容,這種影片在美國好萊塢比較常見;

政策片:即為當權者服務、跟著政治風氣走的電影,這類作品無所謂真不真實,但常常會將廣大人士的勞動汗水全部歸功於某一個人物、或政治組織的“英明”(如蘇聯49年拍攝的《攻克柏林》),有時則是斷章取義,雖然沒有編造事實,但刻意突出自己的光明麵、隱瞞自己的黑暗麵(如《易北河兩岸》)。政策片的政治色彩是很濃的,但也不是沒有比較客觀的時候,如《巴頓將軍》等等;

招魂片:吹噓軍國份子、美化侵略者的作品,例如日本影片《自尊——命運的瞬間》將東條英機塑造成為日本天皇犧牲的“烈士”(影片中還有南京大屠殺的證人被機智的日本律師駁得啞口無言的場景)。由於在德國這種情況很罕見(而且在德國歌頌納粹的話可能會麵臨五年的牢獄之災),所以此類影片似乎成了日本右翼的“禦用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