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樂歌】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與電影音樂

(2007-08-17 13:09:46) 下一個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與電影音樂

樂 歌

謹以此文紀念偉大的作曲家和音樂思想家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1770-1827) 逝世一百八十周年!

(這是幾年前編輯的一篇手稿,今為上述目的貼出,同時也祝大家周末快樂!)

  貝多芬的C小調 《第五號交響曲 》(又稱《命運》交響曲) , 完成於1807年末,是貝多芬的交響曲中最為著名, 最富於哲理性和戲劇性的作品之一, 也是繼《第三交響曲》之後又一部英雄性、史詩性的作品。早在1804年《第三(英雄)交響曲》脫稿之際,貝多芬就已開始構思創作《第五交響曲》。1807年底《第五交響曲》總譜出版。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皇家劇院首次演出, 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和擔任鋼琴獨奏。

L. Beethoven

   “從黑暗走向光明,通過鬥爭取得勝利”, 就是《第五交響曲》的中心思想。《第五交響曲》是最能代表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作品。它結構嚴謹,手法精練,形象準確生動,層次清晰,各樂章有內涵的聯係; 整部作品氣宇軒昂,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便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命運”這個主題, 是指當時令人窒息的德國封建社會。作品的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因此,《第五交響曲》是一首英雄意誌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

  對於《第五交響曲》的藝術成就, 有人曾如此評論:“貝多芬就是在這部交響曲中成為巨人的。” 恩格斯更是倍加推崇:“要是沒有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的話,那麽你這一生可以說是什麽作品也沒聽過。”

點下麵播放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主題。

  正是由於《命運》主題形象鮮明,極具戲劇色彩,因而在電影裏, 它很適合烘托場景的重大轉折的氣氛, 和用做強調主人公命運急劇變化效果的音樂。對於這一點,中外影視製作人和電影音樂設計者, 莫不如此認為, 並且所見略同。這裏不對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本身的欣賞做更多的介紹,而是想簡要回放一下《命運》主題, 作為影視配樂, 在一些電影作品中的應用場景。

一. 《不朽的情侶》(英文名:Immortal Beloved )

  《不朽的情侶》, (又譯成《永恒的愛人》),由英美合拍,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導演,1994年出品。本片采用倒敘的方式, 以尋找貝多芬的情人為線索,展現了偉大作曲家貝多芬的一生。貝多芬去世後曾經留下一封情書,收信人是“永恒的愛人”。她是誰?對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有過怎樣的影響?這部貝多芬傳記片大膽地提出三個假想對象(見下麵附圖左上部三位女士), 並把他的生平事跡、音樂作品像解謎語一樣生動地組合在一起。

  影片中三個女主角之一, 由伊莎貝拉·羅西裏尼(Isabella Rossellini)扮演, 見下麵附圖右邊形象。她1952年生於意大利羅馬,其母親是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父親則是羅伯托·羅西裏尼。伊莎貝拉在《不朽的情侶》中飾愛著貝多芬的跛腳的伯爵夫人。

Imortal Beloved


  電影中的貝多芬由美國著名影星加裏·奧德曼(Gary Oldman)主演,片中的鋼琴曲全由他自己彈奏。因此影片的音響處理相當到位,無論是鋼琴獨奏還是與交響樂的協奏,表現都十分出色。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的音樂全部由著名指揮家喬治·索爾第指揮,更集結了馬友友等著名音樂家為影片配樂,陣容相當強大。全片音樂與畫麵渾然天成,配合卓越,給人以極大的視聽享受。

  電影《不朽的情侶》,一開始的場景就是貝多芬處於臨終彌留之際,他臉色蒼老又頭發灰白, 躺在病床上。很快《命運》主題曲作為背景音樂響起, 但隻持續了那段被喻為"命運之神在敲門"的動機 ("噹噹噹 噹---", 幾個小節音符) 便結束。緊接著一道強烈的閃電聲過後, 貝多芬就撒手人間而去。 在介紹貝多芬的電影裏麵,用他自己創作的音樂來為貝多芬送終,也是對這位偉大作曲家的一個最好的紀念吧。

(注:為加快示範片段敘事節奏進度,下麵的各影視片段都已經過本文作者剪輯,特此說明)

(若在線看不見電影片段,請下載觀看)

  影片中比較完整以《命運》主題曲配樂的場景, 是法國拿破侖軍隊侵入奧地利,炮擊維也納,伯爵夫人痛失一對幼年子女的那段。《命運》交響曲的應用,極大強化了視覺效果,顯得非常貼切, 恰當; 在這個主題曲的伴奏下, 電影裏一個個震撼人心的畫麵,令觀眾對一切戰爭的罪惡, 勃然憤怒, 同聲譴責。

(若在線看不見電影片段,請下載觀看)

  此外, 影片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之《歡樂頌》主題的處理尤其有創意:在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一個小男孩(童年貝多芬)走到池塘裏,躺在水麵上;鏡頭拉出,池塘裏反射出無數星星,鏡頭越拉越遠,直到小孩完全消失在星星中。那是編導將這段人類最崇高的音樂視覺化的成功嚐試。晚年的貝多芬已經完全耳聾,就在這種異常的身體狀況下,貝多芬以驚人的毅力以及與命運頑強拚搏的極大意誌,譜寫出千古絕唱的《歡樂頌》, 創作了劃時代的《第九(合唱)交響曲》-- 正是貝多芬首次將合唱聲部引入交響曲中。這個電影片段講述的, 就是表達人類崇高境界的《第九交響曲》首演之際,貝多芬來到演奏大廳舞台,回想自己童年時代的情景, 感慨萬分; 那時為了逃脫父親對自己的虐待,深夜跑到一個池塘裏去躲避。另外, 片段結尾出現的那位女士, 就是貝多芬一生所真愛的 Immortal Beloved !

(若在線看不見電影片段,請下載觀看)


二. 《最長的一天》(英文名: The Longest Day)

1962年歐美合拍,黑白影片,寬銀幕, 片長3小時。



  《最長的一天》, 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全景式的戰爭片。影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麵的角度同時描述二戰時期, 諾曼第登陸這一曆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該片手法平實,場麵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為拍成此片,製片單位借用了上萬名士兵,幾十艘艦艇和上百架軍用飛機。

  電影劇本是根據同名記實小說改編,並由五個編劇通力合作完成的。主編劇是小說原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 )。瑞恩是二戰盟軍戰地記者,為寫成《最長的一天》一書,戰後費了十年功夫,走訪了敵我雙方上千個當事人, 以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而影片中不同國別人員活動場景(用不同語言對白), 分別由美英德三方派員執導。

Omaha Beach

  此片演員陣容亦屬空前,集中了幾乎當時全部的歐美著名演員,如理查德·伯頓 ,亨利·方達,約翰.韋恩,羅伯特.米切姆,羅伯特.伯頓等。上世紀六十年代流行歌手保羅.安卡(Paul Anka)也出演了一個動人的盟軍空降兵角色(見下圖),並為本片譜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碧血長天》。

  點下麵播放器欣賞電影《最長的一天》主題曲《碧血長天》。

Paul Anka in The Longest Day

  《最長的一天》描寫的是1944年6月6日,又稱D日,所發生的事。這天淩晨數萬盟軍先行空投到敵後,執行牽製與阻擊任務,接著一大早幾十萬盟軍戰士搭乘上千艘艦船,在幾千架飛機的掩護下,以人類曆史空前的陣容,浩浩蕩蕩直奔法國諾曼第海灘,開始對納粹德國黑暗統治下的歐洲大陸,進行改變人類曆史命運的西線大反攻。

  影片開始不久後的一個場景,德軍隆美爾元帥在諾曼第海灘給部屬訓話,強調抗擊盟軍登陸的第一天對雙方都非常關鍵,是起決定作用的“最長的一天”,並且重複“最長的一天”。接著,《命運》主題曲響起,並以諾曼底洶湧的波濤為背景, 顯出片名《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點下麵的播放鍵,可觀看這一場景片段)。

(若在線看不見電影片段,請下載觀看)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影片開頭與結尾都是一頂遺留在海灘的鋼盔,象征著這場登陸戰役的無比殘酷。

(若在線看不見電影片段,請下載觀看)


三 .《無名英雄》

朝鮮電影,1981年出品,二十集長篇巨片,黑白影片, 主演:金龍麟, 金貞花。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朝鮮經典的電影巨片在神州大地風靡一時; 其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使觀眾經曆了一場血與火的洗禮,俞林和順姬的忠誠、勇敢、剛毅, 以及他們蕩氣回腸的愛情傳奇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弦,這就是影片—《無名英雄》。

  《無名英雄》拍攝於1978—1981年,共20集,是朝鮮電影史上最優秀的影片之一。該片由朝鮮著名導演劉浩孫執導,講述了1952年末朝鮮戰爭的最關鍵時刻,朝鮮方把自己的王牌偵察員、《倫敦新聞》記者俞林派到漢城。俞林在這裏碰到了他在劍橋的同學—南朝鮮陸軍新聞處處長樸茂;遭遇了青年時代的戀人—已成為聯合國軍情報處中尉的順姬;結識了南朝鮮極右翼軍人頭目申載旋中將。俞林以他的特殊身份周旋於漢城的各大權力集團之間,同聯合國軍諜報頭目克勞斯上校進行了殊死的較量,不僅得到了各種重大情報,而且最終以他個人的方式推進了整個和平進程。

  《無名英雄》是一部將戰爭史詩與驚險片樣式相融合的傑作; 在藝術上,它卓而不凡,從情節結構到人物塑造均有超然獨步之處。該片將紀實與虛構靈活地融合在一起,以強烈的真實感把觀眾帶進那特定的曆史氛圍中。影片的情節結構, 沒有單純地采用傳統的戲劇式的線式結構,而是采取了“隨時而來,遇事而去”的結構方式,在注重表麵的戲劇矛盾衝突的同時更注重心計和潛在的智鬥,又有生活的流動性。這種情節安排,很適合身處虎穴的環境和地下工作者的特征。

  該片很注重人物的刻畫和人物心態的展示,將觀眾的審美視點引向人物的內心世界,俞林和順姬巧於應變的無窮智慧和機敏,在多數情況下是通過極微妙的內心世界的刻畫來實現的。俞林和順姬的愛情描寫也非常富有藝術感染力; 他們倆的那些充滿浪漫傳奇色彩的經曆, 都嵌入當時激烈殘酷的戰爭事件之中。而對反派人物樸茂和克勞斯的塑造上也都沒有“臉譜化”; 樸茂在熱情直率的外表下掩藏的虛偽歹毒、克勞斯的詭計多端和深藏不露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在《無名英雄》裏,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的《命運》主題, 多次作為劇情元素出現,即音樂在劇中充當故事的組成部分,且劇中人物也能聽到的聲響。

  第一次出現的情形, 是用作敘事環境的背景音樂,其場景是這樣的:當俞林獲得聯合國軍絕密的"T型高地"作戰計劃後,急需將此情報轉交人民軍總部。但恰好自己的聯絡員不久前犧牲。總部隻好冒險讓一個代號叫"金剛石"的情報員出麵, 與俞林在咖啡廳接頭。俞林按上級指示來到接頭地點,卻發現對方竟是順姬,不禁大吃一驚 -- 她是自己人嗎?隻見順姬端坐在桌邊看報,手指上的那顆金剛石戒指非常醒目。俞林不禁心情異常激動,難以壓抑。此時,貝多芬命運主題曲響起。在如同波濤洶湧, 風雲翻滾的背景音樂伴奏下,俞林緩步走上前去,坦然地坐在順姬對麵。同樣,順姬見前來接頭的對象是俞林,內心也是非常激動,但受自己身份與環境的限製,也隻能盡力控製自己的表情。《命運》主題曲所呈示的激蕩旋律,很好表現了他們內心世界的極度不平和敵後工作環境的異常險惡。這時,人們可聽見他們平靜的接頭暗號:
... ...
[俞林]-是今天的報紙嗎?
[順姬]-今天的賣完了,是十七號的。
[順姬]- 這張報紙呢?
[俞林]-十五號的!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主題音樂(在下麵的電影片段中會完整出現), 具有朝鮮音樂濃鬱的民族風情,在優美感傷的旋律之中蘊含著一種激昂的力量, 把俞林與順姬在地下戰線鬥爭的特殊環境下那種欲愛又不能當麵直接表達的特殊心情, 形象地傳達給觀眾,並產生強烈的共鳴。《無名英雄》之所以能在很多觀眾心中駐留,主要在於編導對英雄們傾注的全部熱情和藝術手段所爆發出的獨特魅力。

(若在線看不見電影片段,請下載觀看)

  後來,順姬為掩護俞林而不幸被捕。不久俞林通過平壤廣播電台播出的《命運交響曲》(還是劇中人物能聽見的音樂),得知順姬已英勇犧牲, 令俞林悲痛不已。


四. 《陳毅市長》和《潘漢年》

  國產電影《陳毅市長》和電視連續劇《潘漢年》,先後於八, 九十年代製攝,都是人物傳記片。恰好在解放初期,陳毅和潘漢年分別擔任上海的正副市長。無獨有偶,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主題在這兩部影片的結尾場景中都出現過。

  不同的是,在電影《陳毅市長》中,命運主題曲是以劇中演奏的方式出現的:當陳毅來到一個演奏廳,裏麵的交響樂隊開始演奏此曲。在交響樂的背景聲襯托下,陳毅一番感慨,獨白自己的人生經曆,表達對現實困難的無所畏懼和和對革命信念的執著堅定。

  在電視劇《潘漢年》中,影片結束之際,潘漢年在激烈的政治鬥爭環境中,預感到自己人生的不祥結局,人物畫麵定格,《命運》主題曲作為背景音樂響起 (劇中人物聽不到)。接著在保持畫麵定格的視覺情形下,字幕慢慢升起,大意是說潘漢年在五十年代黨內鬥爭中被冤屈,被錯誤地打入監牢,以及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直到一九八二年才平反等。這裏《命運》主題曲和畫麵定格用得非常恰當。畫麵定格在電影裏的含意, 常常是要表達一種不可更改的事實。

 

  順便說明一下,電影裏麵的音樂,就是存在兩種情形,即劇中人物聽得見或聽不到。

  當然,用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做電影配樂的影片, 決不止以上幾部,這裏隻是選其中幾部的相關場景, 用以說明它的應用效果。最後,必須說明的是, 關於前麵所提到的電影, 對其《命運》主題曲配樂效果的理解,屬個人的一孔之見。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

附: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現代鋼琴曲:《命運》主題

===== The End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