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國謀臣多早卒,陳登舍命吃生魚

(2023-02-11 17:58:32) 下一個

  近年,外國人想在日本吃的日本料理排行。第1位:壽司、第2位:咖喱飯、3位:拉麵、4位:炸牛裏脊、5位:文字燒(monjayaki)、6位:日式炸豬排(tonkatsu=炸豬排)、7位:茶碗蒸、8位:雞肉類的串燒(Yakitori)、9位:天婦羅(Tempura)、10位:日式牛肉火鍋。 日式牛肉火鍋(英文:Sukiyaki)、11位:蕎麥麵條(蕎麥)、12位:烏冬麵、13位:鍋貼(餃子)。
  作為高級料理的“刺身”,也就是生魚片與壽司一同是日本料理的靈魂。
  刺身(Sashimi)魚介類素材不加熱切小片調醤油等調味料食的日本料理(造、禦造=Tsukuri,Otsukuri)
  膾:細切的魚或肉;把魚、肉切成薄片。
  炙:烤肉。後人 “膾炙人口”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美味人人都愛吃,進而引申為好東西人人都稱讚。“膾炙人口”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頌。
  膾,日語(namasu),即源於中國漢語,後有人認為轉訛成“生肉(namashishi)”,“生切”(namasuki),又有牽強附會說是“生酢”(調味料)。鱠,膾先有中國
漢字。
  日本正式出現記載的是《鈴鹿家記》應永6年(1399年)相當於中國的明朝(1364—1683),6月10日記載“指身,鯉入酒山葵”(sashimi,koiiri,sake wasabi)。這就是最早記錄刺身的說法了。醬油還未普及,主要使用生薑醋,辣椒醋,煎熬酒(鰹節魚,俗稱炸彈魚,梅幹,酒,水,溜煮)。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刺身(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禦諸友,炮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孟子·盡心下》亦有提及膾。曾晰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醜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醜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這亦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據記載,公元14世紀時,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經成為時尚。
  sashimi(刺身)一詞是日本室町時代(1392-1573年)開始產生的。關於這個詞的來源有許多種說法:
  一種解釋是“刺身”是tachimi的轉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稱呼。(《言元梯》)
  一種解釋則認為“刺身”是“左進”之義。(《黃昏隨筆》)“左”的音讀是sa;“進”的音讀是shin。富山縣正好把“刺身”讀成sashin。
  一般的解釋是:“刺”為切成小塊或薄片,或解釋為切成並擺放成拚盤。至於“身”則大多解釋為肉。
  另一種解釋是:“刺”是串起來的意思,因串起魚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稱呼。
  此外,還有將“刺身”解釋為覆蓋品,因切成薄片的魚肉可以在做壽司時覆蓋其上而得名。
  1954年12月21日郭沫若曾在日本《朝日新聞》上發表《刺身論》。郭認為:sashimi來自中國語的“三滲”。所謂三滲可能就是用醬油、醋和生薑汁三種來食用生魚片。他說:samsham(三滲)的發音因日本人不能發鼻音而說成sashimi。正如日本人把“甘”(kam)發成ama,把“暗”(am)念成yami那樣。這個解釋十分符合郭沫若的十分浪漫和想象力超常的特點,可惜還沒有發現什麽具體的材料可以支持他的說法。
比較有價值的是日本安田德太郎的在《〈天孫族〉附表》中的考證,他指出:“肉”在馬來地區的Suman語裏稱為sich,在Sakay語裏是sach,在喜馬拉雅地區的Repucha語中則是man。sich,sach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sashi 相聯係, man 則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mi相聯係。他認為在這前後兩種語言裏存在著日語sashi 和mi的來源。

  其實,更早在中國東漢末年,就有一位曆史名人極愛吃生魚片,此人便是陳登。在曆史上,陳登曾幫助曹操擊敗呂布,奪下徐州,又兩度擊退來自東吳的大軍,能力可謂十分突出。然而,由於太喜愛吃生魚片,他感染了寄生蟲病,又因為病發時名醫華佗不在而不幸喪生,引得曹操歎惋不已。一個文武雙全的將帥之才,年久39歲就逝世了。陳登為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誌,並且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縣長。雖然年輕,但他能夠體察民情,撫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後來,徐州牧陶謙提拔他為典農校尉,主管一州農業生產。他親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狀況,開發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使漢末迭遭破壞的徐州農業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百姓們安居樂業,“秔稻豐積”。
  建安初,奉使赴許,向曹操獻滅呂布之策,被授廣陵太守。以滅呂布有功,加伏波將軍。在廣陵多年,多次擊敗孫策勢力。遷東城太守。

  建安六年(201),陳登擔任廣陵太守期間曾經得病,症狀表現為胸悶、厭食,且臉色赤紅。名醫華佗為之診脈後表示,陳登的胃裏有多達數升的蟲子,在其身體內部形成了毒瘡,這是由於吃了生腥之物導致的。
  隨後,華佗熬製了兩升湯藥,陳登喝完之後不久便吐出了三升多蟲,這些蟲子頭是紅色,都在蠕動,而另外一半身子則都是生魚片。服藥之後,陳登的病情好轉了許多,但華佗表示此病三年之後還會複發,到時候隻有找到良醫才可以治愈。三年後,陳登果然再次發病,但這時華佗恰好不在,沒能找到良醫的陳登這才撒手人寰。
  陳登首先是一個具有極高政治才能的人,他所到之處百姓無不安居樂業,對其尊敬愛戴;其次,他的軍事才能也相當突出,他兩次出其不意擊潰吳軍,守衛住了廣陵的安寧,也遏製住了東吳向北擴張的勢頭。可惜的是,如此才能、品行都相當出眾之人,卻因為酷愛生魚片,結果感染寄生蟲病而死,實在令人歎惋。
  三國真可謂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是時代,不僅有諸葛亮、司馬懿、郭嘉等頂級的謀士,就算是田豐、審配等一般的謀士,放在其他曆史時期,都十分的耀眼。
  三國謀士多短命:戲誌才:曹操剛剛創業的時候。他是由荀彧推薦的,所以應該在荀彧之後投奔曹操的。在他效力期間,曹操不僅獲得了兗州這個根據地,並且獲得了青州兵這一寶貴資源。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相信戲誌才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不知道戲誌才到底是多少歲去世的,隻知道他的出場時間確實是太短了。而且《三國誌》明確說他是“早卒”,可見確實是英年早逝的。他去世之後,曹操非常著急,馬上找到荀彧,希望荀彧幫他找到戲誌才的接班人。荀彧不負重望,找到了一個人接替戲誌才來輔佐曹操,這個人就是郭嘉。
  郭嘉的才智和地位,是為了接替戲誌才,由此可見這個人的能力有多高。由於郭嘉才能出眾,而且比其他謀士年輕,曹操一直希望在自己去世以後,讓郭嘉作為輔政大臣輔佐自己的兒子。沒想到在公元207年的時候,郭嘉因病逝世,年僅38歲。在他死後,曹操還十分懷念他。尤其在赤壁大敗之後,曹操還感慨說:“如果郭奉孝還活著,我不會有今天的慘敗!”
  使曹操在赤壁慘敗的就是另一位短命的天才——周瑜。周瑜在公元210年去世,年僅36歲。葛亮號稱臥龍,龐統號稱鳳雛。一龍一鳳,並駕齊驅,可見龐統確實是不世出的人才。劉備在征討西川的時候,留諸葛亮在荊州鎮守,帶龐統出征。遺憾的是,龐統竟然在陣前中流矢而死,年僅36歲。在公元220年,劉備剛剛自稱漢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去世,年僅45歲。這和上麵幾位謀士相比,已經算命長的了。然而失去了法正的蜀漢,再也沒有這樣傑出的軍事家了,以至於後來諸葛亮不得不親自率軍北伐,累死在北伐路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