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的“琉球”,日本的“琉球”

(2024-03-19 04:08:48) 下一個

  中國的“琉球”(台灣),日本的“琉球”(沖縄)

  “流求”、“琉球”是台灣島的舊名。台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62年2月,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複了中國領土台灣。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世紀60年代,台灣的部分地區相繼開港。1874年4月,日軍入侵台灣。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戰後法軍被迫撤出。1894年(清光緒20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在日本脅迫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此後,兩岸中國人民為反對日本侵占台灣,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指出,“要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土地,例如滿州、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列島重歸於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春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戰國初期的重要史籍《尚書.禹貢》稱,中國當時分為九州,台灣歸屬揚州範圍。

  先秦時,稱台灣為“瀛洲”。秦滅漢興,稱台灣為“東鯷“。三國時,又稱台灣為“夷洲”。

  隋唐至宋朝時,稱台灣為“流求”,元朝時,又稱台灣為“琉球”。

  明朝初葉,稱台灣為“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台灣北部高山為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為“雞籠”。漁民們常在台灣西部港口修船補網,稱港口為“魍灣”,後來泛指台灣。

  明朝中葉,台灣又有了“大灣”、“大員”、“台員”之稱。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為“埋怨”。因為在開發台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怨名之”(見清施鴻保《閩雜記》)。以上四個名稱讀音與閩南土語“台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

  明朝萬曆年間,因台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台”,遂稱之為“台灣”。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台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進擊台灣,恢複台灣名稱。1684年清政府設立台灣府,“台灣”名稱沿用至今。

  日本稱呼中的“琉球”指“琉球王國”(琉球語:琉球國)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1429年,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

  琉球王國位於中國台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蜿蜒1000公裏,總麵積3600平方公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1429年,統一後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係。明亡後,琉球繼續向清政府朝貢。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冊封,從此琉球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曆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

  1609年,日本薩摩藩率兵侵占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進貢。琉球王國形成“兩屬”狀態,後逐漸被薩摩藩實際控製,成為薩摩藩的附庸。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削琉球國號設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強令琉球王國停止對清政府的朝貢,並改用日本年號。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廢藩置縣,完成所謂的“琉球處分”,將琉球強行並入日本,設“衝繩”縣,琉球王國覆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矽穀工匠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好,謝謝。
lostman 回複 悄悄話 世界都是你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