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戰爭,都有“誤判”

(2021-10-19 17:07:25) 下一個

    《我的兄弟叫順溜》,2009年中國大陸的一部抗日戰爭題材電視劇,講述順溜如何從一位農家子弟成為一名新四軍狙擊手。日軍直接針對的隻是新四軍,對國軍55師隻防不打;而55師也從來沒有對日寇主動攻擊過,對新四軍的防備卻一直小心翼翼。
    新四軍作為對日作戰的主力,在統一抗戰的原則下,對一直隔岸觀火的國軍55師也無可奈何。
   石原中將來淮陰城鬆井聯隊,親自部署對國民黨五十五師的大規模圍剿。卻將六分區的陳大雷部當作五十五師圍剿,卻將五十五師當作陳大雷部隊。鬆井誤把正在與自己戰鬥的陳大雷當成國民黨五十五師,把順溜他們當成老對手陳大雷,命令阪田率隊前往三道灣消滅陳大雷。鬆井打了半天才知道陳大雷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感到恥辱,發誓要殺死陳大雷。鬆井把祖傳的圓道牌拿出來,用來激勵殺死陳大雷的士兵。 日軍喊著陳大雷的名字,瘋狂地發起了衝鋒。陳大雷和三營長等擊敗了鬆井的第六次攻擊。陳大雷陣地死亡慘重,所有的班、排長全部戰死。陳大雷打瘋了,揮舞大刀砍殺日軍,山本瞄準陳大雷,射擊,陳大雷倒下。 李歡的部隊還是靜靜地隔岸觀火,他的士兵憤怒了,要求參戰。李歡接到上級的命令依舊是原地待命。 陣地上屍橫遍野,陳大雷和三營長等活著的幾個戰友,做最後戰鬥準備。 山本得意地向鬆井報告,他擊斃了陳大雷……。
    當前極引熱議的“長津湖戰役”本身,中國認定這是一次很有戰略意義的勝利,而美國也認為這是一次勝利大突圍。很多人連篇累牘地在熱議當年究竟雙方有多少軍人參戰、各有多少陣亡、戰爭如何殘酷慘烈、雙方實力如何懸殊等等話題之餘,也有人提問:戰爭片究竟應該歌頌戰爭還是反對戰爭? 渲染集體英雄主義的目的究竟是為了戰爭還是為了和平?戰爭往往都有“誤判”。
      來源於誤判的戰爭:長津湖的雙方的誤判,中朝戰爭雙方的誤判,鴉片戰爭林則徐的誤判,甲午海戰的袁世凱的誤判......。曆史上因誤判的戰爭枚不勝舉。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電令中國東北野戰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秘密入朝參戰。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後來取得全麵勝利的“第一次戰役”,因此25日被中國官方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中國和美國,在朝鮮半島打了一場代價高昂的局部戰爭,但事後的諸多曆史材料顯示,這場戰爭存在諸多誤判。
    就美國而言,參與戰爭的直接目的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時任總統杜魯門稱,如果任由共產黨武力入侵韓國,而未受到反對和抵抗,那沒有小國有勇氣抵抗強大的共產主義鄰國的侵略,那麽就如二戰爆發之前的局勢一樣,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就中國而言,即便參戰前夕,介入這場戰爭也是不情願的,因為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台灣,而非朝鮮。
  世事難兩全,如果選擇了從軍報國之路,就不可避免地少了“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的爛漫。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這在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機會成本”,即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時要放棄另外一些東西產生的最大價值。贏得了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勝利卻付出了“解放台灣”落空的代價。

     麥克阿瑟將仁川登陸稱為“1:5000”的賭注,而朝鮮戰爭對於各方的下賭盈利都是不一樣的。打賭的雙方,一家是南韓和打著聯合國招牌的美國及其追隨者十六國,參戰軍力一百二十多萬(其中韓59萬餘,美48萬,其餘為英、加、法、澳等),一家是毛澤東所說的“三駕馬車”蘇、中、朝,參戰兵力朝鮮26萬、中國78萬(一說135萬)、蘇聯2.6萬(主要為空軍)。美軍兵力占總數的90%以上。其他15個國家,即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提供了數量不等的戰鬥部隊。另外,瑞典、丹麥各派醫療船一艘,印度、挪威和意大利派出了各自的戰地救護隊。賭注賭資與勝利品都不成比例。至少那些小國如泰國、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隻賠沒賺。但這個賭局原來是三方的“誤判”----
      蘇聯的誤判:以為美國不會出兵
  韓國和朝鮮分別於1948年8月15日、1948年9月9日成立,兩個政權都宣稱自己是整個朝鮮半島的主人,兩個政權之間從最初的口水戰逐漸發展到了邊境上的武裝衝突持續不斷,但是為什麽大規模的戰爭不早不晚會在1950年5月爆發?
  1949年2月,朝鮮政府首相金日成訪問蘇聯,就已經提出要求蘇聯支持朝鮮進攻韓國,但是蘇聯隻同意向朝鮮提供武器裝備而不支持進攻韓國。因為此時,斯大林並不希望在朝鮮半島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因為這有可能引起同美國的直接對抗。1949年8月,金日成再次向蘇聯提出,希望能支持進攻韓國,但依然沒有得到斯大林的同意。到了1050年1月底,斯大林就通過駐朝大使斯蒂科夫轉告金日成,同意金日成就進攻韓國問題來蘇聯具體商議。很顯然,這時斯大林對於朝鮮進攻韓國的立場已經從原來的不支持開始有所轉變了。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後,1950年3月金日成秘密訪蘇,最終得到蘇聯對其解放整個朝鮮半島的全麵支持。
  為什麽斯大林會在這時有了180度的大轉變?關鍵是1950年2月,蘇聯和中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在長春鐵路和旅順港的一切權利最晚將於1952年底前交還中國,蘇聯在中國東北的駐軍也將陸續撤出。這樣一來,蘇聯好不容易在東北亞所取得的不凍港出海口又沒有了。因此斯大林的目光就投向了朝鮮半島的元山、仁川、釜山和濟州島這些自然條件優越的港口。如果支持朝鮮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並取得勝利,那麽這些良港自然就可以為蘇聯所用。如果戰爭打成僵持的平局,由於朝鮮半島出現戰爭的緊張局勢,根據中蘇條約的相關規定,蘇聯也將可以延緩從中國東北撤軍。如果朝鮮在戰爭失敗,那麽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政府肯定會撤到中國東北,而且由於美國所支持的韓國和中國在領土上直接接壤,對中國自然一種是威脅,這樣蘇聯也可以同樣不撤出東北。所以戰端一開,無論是勝、是平還是負,蘇聯都是贏家。
  1950年2月,中蘇簽署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當然,美國的態度也很重要,因為斯大林最擔心的就是朝鮮的軍事行動是不是會引起美國的幹涉。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演講,指出美國在亞洲需要絕對保衛的防禦線是從阿留申群島、日本、衝繩、菲律賓一線,明確把朝鮮半島和將台灣都排除在外。
  而且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解放戰爭中,美國也沒有支持國民黨政府,還在1946年到1947年對國民黨政府實行了武器禁運,宋美齡1948年訪問美國尋求援助也遭到冷遇,最後隻是把抗戰時期答應國民黨但實際上還沒有全部給完的60個師裝備給完了事。所以有此前例,估計美國更不會幹涉比中國微不足道多的朝韓之戰了。
  從美國自身來看,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美軍總兵力是1250萬,而且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核武器。綜合國力方麵,蘇聯、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幾乎所有的大國都遭到了戰爭的嚴重催殘,隻有美國本土基本上沒有受到戰爭破壞,經濟實力高踞世界首位,製造業生產量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如美國真要有什麽野心,也就不會在戰後迅速大規模裁軍,到1950年6月,美國陸軍的總兵力還不到60萬人,其中在太平洋地區的海外駐軍還不到7萬人,在日本的4個師,完全是沒有作戰任務的“度假”占領軍,裝備的還都是二戰時期的舊貨,人員也都不滿編。這樣的兵力部署,哪裏是有一點要打大仗的樣子?所以判斷即使美國要幹涉,最多就是招募日本退役軍人——當時日本有數百萬經過訓練的退役軍人,而且很多人都沒有工作,生活窘困——提供武器裝備組成雇傭軍。
  鑒於上述方麵的綜合考慮,蘇聯最終同意並支持朝鮮進攻韓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美國的誤判:以為中國不會出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當晚,美國總統杜魯門召集國務卿艾奇遜、國防部長約翰遜、陸軍部長佩斯、空軍部長芬勒特、海軍部長馬修斯等人舉行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會議最終認為這不是單純的朝鮮進攻韓國,而是整個共產黨陣營對自由世界的進攻,因此美國必須堅決反擊,正是出於這一戰略判斷,杜魯門隨即命令駐遠東的美國海空軍開赴朝鮮半島,向韓國軍隊提供支援。而且美國的幹涉還不僅僅限於朝鮮半島,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美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台灣問題也由此開始。
  7月1日,美國陸軍步兵第24師21團1營作為先遣隊首批入朝,此後美軍地麵部隊陸續到達,直接參與到戰爭。
  7月1日,美軍第一批地麵部隊進入朝鮮半島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在蘇聯代表沒有出席中國席位由國民黨占據的情況下,通過決議同意美國及其他國家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除美國外,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6個國家派出軍隊參加聯合國軍,美國部隊則是當然的絕對主力,占到聯合國軍總兵力的90%以上。此外,還有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為聯合國軍派出了醫院和醫療船。7月中旬,不是安理會成員國的韓國也將自己的部隊交由聯合國軍指揮。但聯合國軍的參戰依然沒有能夠阻止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的迅猛攻勢。直到9月15日,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切斷了在洛東江前線的人民軍主力和後方的聯係,整個戰局瞬間逆轉,人民軍幾乎是全線崩潰,聯合國軍來個了絕地反擊。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組建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的決議
  9月30日,周恩來總理發表演說,嚴正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來又通過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我們主張朝鮮事件應該和平解決。朝鮮戰事必須即刻停止,侵朝軍隊必須撤退”。
  但是,美國認為新中國剛剛成立,可以說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根本沒有實力來介入朝鮮戰爭。而且認為中國最佳的介入時機是在8月,那時朝鮮人民軍已經占領了整個朝鮮半島95%以上的土地,將聯合國軍壓縮在洛東江畔,隻消一次成功的攻勢就可將聯合國軍趕下大海,這時如果中國出兵,可能隻需要投入一兩個軍就足以支援已經是強弩之末疲憊不堪的人民軍完成這樣一次進攻。但中國並沒有出兵,因此判斷中國的警告隻不過是“虛張恫嚇”。
  10月1日,麥克阿瑟根據杜魯門總統批準的關於在“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的指令,命令韓軍越過“三八線”北進。不過對於美軍越過“三八線”還是比較謹慎,並沒有貿然從事。首先在10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統一朝鮮”的決議,給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拿到了合法的許可證。同一天,美軍才開始越過“三八線”北進。
  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北進
  最終美軍敢於越過“三八線”北進,一是仗著有聯合國決議的合法外衣,二是認為中國軍隊不會介入。但是很顯然,美國的這一戰略判斷大錯特錯了,如果美軍止步於“三八線”,那麽中國就很可能不會出兵,因為畢竟這是朝鮮半島兩個政權之間的內戰,中國不便於介入。但美軍北進則將朝鮮戰爭國際化,而且對新中國滿懷敵意的美國軍隊直接陳兵鴨綠江畔,也是令中國深感威脅和不安的。

  中國的誤判:以為美國會將戰爭擴大
  盡管從一開始,朝鮮和蘇聯在戰爭的具體細節上都對中國嚴格保密,盡管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攻勢淩厲,大有一舉席卷整個半島實現統一之勢,但是中國還是感受到了不安,特別是美國介入之後,中國認為戰爭的結局將很難預料。因此7月7日和10日,中央軍委兩次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決定以第13兵團為主,再加強炮兵、高射炮兵、工兵、坦克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並要求東北邊防軍在9月底前完成集結,待命出發。到10月,由於戰局的急劇惡化,加上金日成也寫來請求出兵援助的親筆信,最終中央軍委決定出兵朝鮮參戰。
  10月19日,第一批誌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說到底,出兵朝鮮的兩大原因,第一是援助已經岌岌可危的朝鮮,履行共產主義國際義務;第二是感受到了美國可能將戰火擴大到中國的威脅。而對美國的這一威脅的判斷主要來源兩個依據,一是美軍不顧中國的警告越過“三八線”,二是美軍飛機轟炸了中國東北邊境的一些城鎮。
  仔細來看下這兩個依據,美軍越過“三八線”時其實也注意到了中國的警告,所以美國首先通過聯合國大會決議,以取得法理上合法的製高點,並且美軍是在韓軍越過“三八線”整整七天後才越過“三八線”,這七天的間隔就是在觀察中國的反應,可惜當時中美之間缺少直接明確的溝通渠道,美國錯誤判斷中國的警告隻不過是虛聲恫嚇,所在才在等待觀望了七天後還是越過了“三八線”,設想一下,如果當時中美之間溝通暢通,彼此能夠準確了解對方的真實底線,可能美軍就不會越過“三八線”,那就會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至於美軍轟炸東北城鎮,更是疑團重重。中國政府多次致電美國和聯合國,嚴重抗議在8月27日至11月19日兩個多月的時間裏,美國空軍就出動151批次、上千架次飛機侵入中國領空,進行偵察、掃射、轟炸,炸死炸傷中國平民數十人。但是根據美國的有關史料,直到11月5日,也就是誌願軍已經入朝,第一次戰役已經結束,麥克阿瑟才正式下令轟炸鴨綠江大橋,而且還要求飛行員隻準轟炸鴨綠江大橋的北朝鮮一端(今天依然可以看到丹東鴨綠江大橋朝鮮一側被炸毀而中國一側完好的遺址,因此被稱為鴨綠江斷橋),盡管這個命令限製了飛行員的攻擊動作引來空軍的一片吐槽,但美國高層還是認為麥克阿瑟的這一命令屬於越權,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為此暴跳如雷。再者說,美軍對東北邊境城鎮的偵察轟炸,從軍事上講實在是毫無意義,簡直就是公然挑釁,而在當時美國是竭力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因為中國和蘇聯是有同盟條約,其中第一條就明確有“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的條款,也就是說一旦與中國開戰,那就等於是要和蘇聯開戰,這顯然是不符合當時美國的全球整體戰略的。所以就連麥克阿瑟這樣都要命令隻準轟炸鴨綠江大橋朝鮮一側,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辛泰浩 回複 悄悄話 誤判是爭端的根源,解決爭端,戰爭隻是一個手段之一。戰爭與誤判有緊密的關聯。
股聾 回複 悄悄話 沒有那麽多誤判,立場決定行動而己。當時中國已經毫不含糊地加入共產陣營,投名狀是必須的;美軍仁川登陸後情勢逆轉,當然不會因為你警告“不許過三八線”就聽話;一切都要真刀真槍碰一下才能定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