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七絕 新冠染七洲

(2020-05-07 09:24:47) 下一個

      七絕  新冠染七洲
      新冠肆虐染七洲,討償喧囂澆火油。
      追美懟華消內亂,噬貓獨鼠入淵藪!


         注:“七大洲”指地球陸地分成的七大陸地部分,即亞洲(全稱亞細亞洲)(Asia)、歐洲(全稱歐羅巴洲)(Europe)、北美洲(全稱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 (South America)、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與南極洲。被認為全球有一片淨土未被新冠病毒入侵的南極洲:在阿根廷,新冠病毒已致數百人死亡,上千人感染。政府已下令實行嚴厲的社交隔離措施。

      遊擊“聖經”——十六字訣

      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專揀軟的欺;又好比做生意,賺錢就來,蝕本就不幹。毛澤東妙化山大王朱聾子的“打圈戰”,創造出自成一體的遊擊兵法,使我軍終於有了自己的戰略戰術,走、打、進、退從此變幻莫測,與孫子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交相輝映。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這就是名揚四海,非同小可的遊擊“聖經”——十六字訣。同時也是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的思想基礎,而積極防禦戰略是毛澤東兵法中克敵製勝的法寶,這一法寶目前早已成為國際範圍內軍事史上的豐碑被萬人敬仰、遵循。

      在越南戰爭中,越南軍隊就曾奉行過這一遊擊經典;在西點軍校,高級美軍教官們也曾熱烈地與學員們討論並研究這一經典;在1958年古巴的密林裏,一位現代遊擊戰專家,格瓦拉給遊擊隊員們講授的遊擊戰經典也是這“十六字訣”。同時他還根據毛澤東這一著名遊擊理論撰寫過《遊擊戰》一書。古巴獲得解放後,他又隻身進入紮伊爾、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開展新的遊擊戰,1967年,當他39歲時戰死於玻利維亞。而這位現代遊擊天才最為崇拜的就是毛澤東的兵法,其中尤其對“十六字訣”推崇備至,奉為“聖經”。

      

“分進合擊、長驅直入、外線作戰、抄猛進猛打”。 1930年12月中旬,第一次大“圍剿”全麵展開。蔣介石十萬大軍兵分三路,采取“分進合擊、長驅直入、外線作戰、猛進猛打”的十六字方針,對付毛澤東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方針。蔣介石不信他的十萬雄zd兵鬥不過毛澤東那三四萬“烏合之眾”,他的十六字訣玩不過毛澤東的十六字訣。

20世紀中國政治舞台上的兩大軍事高手即將開始第二次鬥法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蔣介石以什麽兵法來對付毛澤東吧。
蔣介石首先在他的《剿匪成敗與國家存亡》一文中提出了他的五項戰略構想:
第一,“封鎖政策”:即嚴密封鎖,做到“使敵無粒米勺水之救濟,無蚍蜉蚊蟻之通報。”當時江西有所謂封鎖地帶,其中堡壘星羅,巡探密布,就是要斷絕共區一切交通,使糧秣食鹽等一切經濟資料不得絲毫進到共區。
第二,“交通政策”:交通政策與封鎖政策相對。反過來說,就是要消極地阻止共方的交通,而積極發展國軍方麵的交通。無論道路、電報、電話、輸送、通信、傳令等一切交通設備和交通人員及其工作,俱國軍命脈,操國軍勝敗生死之權。戰爭就是爭取時間,誰能節省時間,行動迅速,誰就勝利。換句話說,作戰全靠機動,誰能機動,誰就成功。交通政策就是要機動敏捷,這是剿滅共軍的一個主要戰略。
第三,“工事政策”:國軍隻要到了與共區接近的地方,無論是準備駐一天兩天、一月兩月,軍隊一到,立即將防禦工事做好。並且隻要有餘暇,還要督促指導老百姓修築碉堡,設寨圍牆,與軍隊打成一片。國軍隻要有了據點,就有了憑借,便可站得穩,無論共軍怎樣襲擊,總可以抵得住。勤做工事,堅壁清野,是致共軍死命的一個最穩實而可減少犧牲的方法,亦即是多出汗少流血的道理。
第四,“挺進遊擊”:共軍根本不用正規戰術,其長處就在於跑路、伺機、偵察、化裝、襲擊而已。現在國軍要剿共,也要能善於此道,用共軍的戰術才能消滅共軍。胡林翼曾根據他剿匪的經驗說過:“與其守於境內,不如戰於境外。”意思是說剿共必須隨時隨地,找到共軍的弱點,一有可乘之機,馬上就要出擊進攻,易守為攻,出奇製勝。(蔣介石曾將遊擊戰術,簡括為“輕裝急進,便裝遠探,秘密敏捷,夜行曉宿”四句話。)
第五,“爭取主動”:國軍從事一切戰爭,都有一個最緊要的原則,就是要主動。凡能依自己的計劃,支配整個戰局演變者便是主,便謂之立於主動地位。凡是屬於主動,便常是勝者;陷於被動,便隻有失敗。
蔣介石也並非草包,他熟讀曆代兵書,精通打仗,他又將主動的戰略演化為下列十點:
一、以靜製動:胡林翼曾說:“馭天下之至紛者以靜”,就是要“以主待客”、“以逸待勞”的道理。
二、以拙製巧:懂得以靜製動的道理,就很容易明白以拙製巧的精義。就是共軍以很巧妙的方法擾亂國軍,國軍要以堅忍、實在、穩當的方法來製伏它。
三、以實擊虛:就地位而言,則曰“以主待客”;就態勢而言,則曰“以靜製動”;就方法而言,則曰“以拙製巧”,更就力量而言,則曰“以實擊虛”。這就是發揮國軍力量,擊破共軍的弱點,集結國軍實力,戰勝共軍虛張聲勢的宣傳,掃蕩共區的組織。
四、以迂為直:國軍剿共時,無論行軍、進攻或追擊,都要采“曲線行動”,有時寧可不走易走的大路,而要另尋小徑山路來走,甚至有路的地方不走,偏要從沒路的地方繞轉過去。如此不怕崎嶇,不怕吃苦,才可使共軍覺得神奇莫測,國軍才可出奇製勝,不會被共軍埋伏襲擊的慣技所算。
五、獨立作戰:國軍剿共,務須協同一致,互相策應。但是在贛南剿共,多是山地戰,因為地形複雜,交通不便,以及共軍的詭詐百出等各種原因,國軍各個部隊,無論是一軍一師,甚至一旅一團,都要隨時隨地有獨立作戰的準備。
六、全力以赴:在決戰之前,國軍一定要集結所有兵力,務陡一兵一卒,同時皆能用於決戰的一點。必須如此用兵,才能算是最經濟的使用兵力,才能發揮其軍隊最大的效用。
七、就地固守:這是根據穩紮穩打的原則而定下來的要領。所謂“穩紮穩打”,無論行軍宿營與作戰,總要謹慎小心,嚴密戒備。防守是手段,進攻才是目的。
八、縱深配備:前線與敵作戰的正麵愈狹愈好,國軍要留二分之一,最好三分之二的兵力,擺在後麵作預備隊,隨時可以相機增援。
九、機動配備:機動配備者,即根據指揮官卓越的才識,以冒險的精神與英明果斷的決心來活用兵力。至於活用兵力的要訣,就是“進退不一,多寡不一,分合得當,攻守鹹宜”四句話。總之,指揮官果能將兵力抽調得法時,危險性就會減少,成功的把握也就越大。但唯一要訣,就是要嚴守秘密,不得被共軍窺破。
十、六項要務:所謂六項要務,就是偵探、搜索、警戒、聯絡、掩護、觀察。這六項要務無論是行軍宿營或作戰,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切實檢點。偵探、警戒,務求嚴密;搜索、掩護,必須周到;聯絡必須確實,觀測必須精密。
蔣介石最後還綜合上述各點,得出結論:戰術上要去守勢,要以靜製動,以守為攻;戰略上要取攻勢,要以實擊虛,以攻為守。
蔣介石為獲得這次“圍剿”的勝利,還提出了三個用戰口號,即受傷不退,被俘不屈,受命不辱,以及戰術上的兩項要訣,一是分散,一是集合,一切戰術不外乎分合二字。他還特別強調一個慎守,並解釋道:自古以來,兵皆不得已而用之,隻有敬慎悲戚者,可以獲勝。他甚至引用老子的原話:“兩兵相接,哀者勝矣。”
從正麵我們可以看到,蔣介石自詡為武將出身,談起兵法來可謂滔滔不絕、頭頭是道。真還擺出了一副一代大兵家的架勢。
然而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無師自通”的一代真正的軍事天才毛澤東如何用兵破敵吧。
毛澤東首先發布了紅一方麵軍紅字第1號訓令,提出軍事上的迎敵備戰工作,大力鼓舞全軍將士的士氣。特別對軍事訓練規定了十一個方麵的內容,如:“按照新操法加緊訓練,並分別舉行射擊演習”;“每天早操一律做搶山頭、追擊、射擊、速集的動作。遊戲時間一律操刺槍術、測量、遊戲、跳遠等。晚點名時做軍事講評”;“所有各部隊人員,一律須知行軍、防軍或戰時對空的隱蔽,遇敵機時即能迅速隱藏身體”等。
接著毛澤東又以中革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的名義,就第二次反“圍剿”的政治準備工作發布通令。通令分析了目前敵我形勢和我軍勝利條件,布置了紅軍和地方黨的各項政治準備工作,如召開士兵會、誓師會等。通令還規定了紅軍及地方遊擊隊早晚點名口號:1.勇敢衝鋒!2.拚命殺敵!3.擁護共產黨!4.擁護蘇維埃!5.活捉何應欽!6.打倒蔣介石!7.二次戰爭勝利萬歲!8.工農解放萬歲!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特別製定了十個通令,指示地方遊擊隊在配合紅軍主力作戰時應采取的十項用兵計策:一、擾敵;二、堵敵;三、截敵;四、襲敵;五、誘敵;六、毒敵;七、捉敵;八、偵敵;九、餓敵;十、盲敵。
毛澤東用兵的確高出蔣介石。蔣介石的兵法在道理上似乎很講得通。但毛澤東的兵法卻更加具體、實在,可謂井井有條、滴水不漏,既注意了宏觀,又留心了細部;既看重了精神,也講究了實際。
戰前準備工作可以說真正做到了麵麵俱到。比如,按毛澤東的指示,在地方上,黨就領導廣大群眾實行堅壁清野,組織慰問團,成立擔架隊、運輸隊、向導隊和俘虜收容所等。那真是上上下下全都動員起來了。
可是,在破敵的戰略問題上,紅軍的高層領導卻發生了意見不一致。
蘇區中央局和中央代表團中有些人對毛澤東再次動用誘敵深入的戰略多有非議。他們認為應用“分兵退敵”的方針,將紅軍分散到蘇區之外去打遊擊戰,把敵人引出根據地,以達到既能保障紅軍不遭受大的損失,又可以保住根據地之目的。另外一些人則主張紅軍退出中央蘇區,轉移到雲貴川建立新根據地。理由是,斯大林曾說過:“四川是最理想的根據地。”(引自郭化若:《回憶第一次“反圍剿”期間的有關史實》,載《回憶中央蘇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毛澤東堅決反對以上兩種意見。他堅持主張繼續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把敵人引到根據地內,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他指出,敵人包圍我們的兵力雖然很多,但是他們有許多弱點,如參加“圍剿”的敵軍都非蔣介石的嫡係部隊,指揮不統一,官兵不一致,沒有群眾基礎,地形不熟悉,給養運輸困難等。相反,紅軍數量雖少,裝備差,但紅軍上下團結,求戰情緒高,群眾條件好,根據地內地理條件好,紅軍可以占領有利地形打擊敵人。依靠這些有利條件,就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經過反複熱烈地爭論,毛澤東終於說服了不同意見的同誌,決定繼續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並提出了“艱苦鬥爭,持久作戰”的思想。
戰略方針一經確定後,就又開始討論先打哪一路敵兵的問題。當時多數人認為應先打蔣光鼐的十九路軍,理由是打垮他後,便於發展,可以伸開兩手到湘南和贛南。毛澤東慧眼獨具,認為來犯之敵中十九路軍是比較強有力的,在曆史上還未有過敗仗。因此貿然先打十九路軍並無絕對勝利的把握。我們現在主要是選擇敵人的弱點打,應先打王金鈺這一路。因這路敵軍最弱,而且這一帶的地形和群眾對我們都有利。因此,毛澤東主張先打富田地區的弱敵王金鈺部。
毛澤東還進一步闡釋了他的用兵思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全局在胸的意識,可謂一個真正的圍棋高手,他下出一步棋,但卻預示著後麵好幾步妙招:“我軍從富田打起,向東橫掃,可在閩贛交界之建寧、黎川、泰寧地區的大根據地,征集資財,便於打破下一次‘圍剿’。若由東向西打去,則限於贛江,戰局結束後無發展餘地。若打完再東轉,又勞師費時。”
4月19日,毛澤東遂下令紅軍於第二日開始行動,向龍岡地區進擊。23日,紅軍先後集結於龍岡,為了進一步捕捉戰機,毛澤東又命令紅軍向西移四十裏,到東固地區待命,伺機殲敵。在此專候富田之敵王金鈺露頭。
但王金鈺遲遲不脫離陣地向前推進,這時紅軍中的一些將領沉不住氣了,要求快打。
毛澤東再顯軍事天才,力排任何性急快打的建議,依然隱蔽設伏,耐心等待戰機。一直要等敵人脫離陣地之後,再將其消滅於運動之中。
敵軍一天不出動,毛澤東就穩坐一天。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到了第25天,戰機終於抵達了!
5月13日,王金鈺部第四十七師分三路由富田向東固前進。毛澤東當即指示:“本方麵軍為各個破敵,鞏固蘇區,向外發展起見,決定先行消滅進攻東固之敵,乘勝追擊王金鈺屬全部,努力殲滅之,以轉變彼我攻守形勢,完成本軍目前的任務。”
5月14日,毛澤東進一步發出命令:“方麵軍決定先消滅王金鈺、公秉藩兩師之敵,擬於後日(16日)從左向富田方向出擊。”在這一總原則下,毛澤東還做出了具體的戰鬥部署:紅三軍團為左路軍,令15日進至江頭村附近宿營,嚴密斷絕交通,16日經固坡向富田攻擊前進;紅三軍為中路軍,沿東固至中洞大道向橋頭江一線攻擊前進,占領有利地形,伏擊敵公秉藩師;紅四軍(並六十四師)、紅十二軍為右路軍,以四軍擔任第一梯隊,十二軍擔任第二梯隊,分兩路搶占九寸嶺和觀音崖,正麵迎擊敵人;總司令部設在東固通中洞大道北側的白雲山上。
為了確保第一仗的勝利。毛澤東還親自到紅三軍同黃公略軍長一起,找當地群眾了解道路情況。經多方調查,找到了一條極為隱蔽的小路。毛澤東當即決定,紅三軍主力不走大路,而改走小路前進,從沿大路進犯之敵側翼實施攻擊。這一改變,對於殲滅敵人第二十八師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了毛澤東在戰術上是很重視敵人的,而且用兵極精當仔細、一絲不苟。他針對敵方“穩紮穩打”的戰術,特別強調了“調虎離山”之計,誘使敵軍離開了堅固的工事,再行殲擊。
5月16日破曉時分,敵軍終於脫離了陣地,像蛇一樣爬出洞來,在狹窄的山道中蠕動,隊列前後達五六裏長。毛澤東身著灰布軍裝,肩上斜背挎包和油紙傘,同身背竹葉鬥笠的朱德在白雲山指揮所指揮作戰。
首先是紅一方麵軍總部特務連與敵二十八師先頭遭遇,阻止了該敵前進。午時,擔任中路軍的紅三軍沿小路進入中洞南側,處於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突然向敵發起猛烈進攻,敵頓時亂作一團,驚呼:“你們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呀!”戰至下午5點左右,敵二十八師大部被殲滅。敵師長公秉藩被地方赤衛隊俘虜後蒙混逃脫。與此同時,右路紅四軍、紅64師搶占了觀音崖、九寸嶺兩個隘口,並追殲敵四十七師一個旅大部;擔任左路軍的紅三軍團,於16日午夜向富田之敵發起進攻,17日清晨輕鬆結束戰鬥,殲敵四十七師一個旅的大部。接著,紅三軍、紅四軍相繼抵達富田。
首戰告捷後,按照預定計劃,毛澤東又指揮紅軍乘勢由西向東橫掃。從5月16日到31日,紅軍先後在東固、白沙、中村、廣昌、建寧連打五個勝仗,行軍作戰七百華裏,共殲敵部三萬餘眾,繳槍兩萬餘支,酣暢淋漓布下了一盤好棋,一舉破了這第二次大“圍剿”。
毛澤東說過:“對於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毛澤東在反第二次“圍剿”中同時將遊擊戰、運動戰、殲滅戰三種戰法靈活自如地加以動用。
麵對毛澤東一次又一次顯示他的雄才大略,彭德懷無比佩服,把他比作諸葛亮,謙虛地說道:“我在這次戰役中學到一些東西。毛澤東對戰役部署,固然是異常細心地反複思考,力求無缺;對戰術問題也是異常細心的,反複推敲,特別是不恥下問,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此役集中優勢兵力,‘傷敵十指,不如斷敵一指’,他對此運用得最熟練。”
蔣介石曾是那麽氣焰囂張,口出狂言,自以為確定的“步步為營”的戰術有多麽了不起。然而頃刻之間,二十萬大軍全線敗退。蔣介石氣急敗壞,跑到南昌召開高級軍事會議。在會上,他罵以何應欽掛帥的部下無能,罵著罵著,不禁痛哭起來。
而毛澤東卻滿懷豪情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雲山頭雲欲立,
白雲山下呼聲急,
枯木朽株齊努力。
槍林逼,
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裏驅十五日,
贛水蒼茫閩山碧,
橫掃千軍如卷席。
有人泣,
步步為營嗟何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