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世上《本無》情人節: 名畫裏的LOVERS

(2021-02-14 20:37:37) 下一個

去年情人節的舊文。

轉眼之間一年過去, 卻道是:

 

相思一夜情多少,此時此夜難為情。

情人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作者:不詳

 

世人本無畏 本無罪 奈何皆是非
世間本無灰 本無黑 人多生鬼魅
世上本無情人節, 本無情人, 本無人。

世界本無江, 本無月, 本無玫瑰巧克力賀卡啥的。

 

”有沒有情人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個有情的人“

 

                                                      ----  我抄來的

 

 

~~~~~~~~~~~~~~~~~~~~~~~~~~~

 

 本文同時刊登於微信公眾號“藝術世界奇幻漂流”和簡書。敬請關注。謝謝。

2月14日, 晴。今天扒一扒情人節。這個情人節, 不是七夕, 不是520,也不是韓國歐巴每個月都會來一次的什麽黑的白的黃的銀的總共十二個的情人節。(竊以為一年過十二個情人節太狠了, 錢包裏有多少錢都不夠買花的。當年朝鮮的賣花姑娘活到今天生意肯定賽過老幹媽。)2月14日情人節是基督教世界留給世俗世界的一個被最廣泛慶祝的節日, 又叫瓦倫丁節(Valentines Day)。

聖瓦倫丁教堂

聖瓦倫丁是3世紀的一個殉道者, 在基督教徒還在被迫害的年代的公元270年(一說是273年)2月14日殉道。瓦倫丁正史上有簡短的記載, 留下的更多的是模棱兩可難以查考的傳說和故事。瓦倫丁是在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位期間因為擔任基督教主教被逮捕的,據說皇帝十分欣賞這位主教的學識,於是想要主教放棄信仰而活命。結果這位瓦倫丁主教反而勸說皇帝皈依基督教,於是最終被打入死牢。臨刑前瓦倫丁施展神功,治好了典獄長的女兒的眼睛,典獄長一家於是皈依基督教。瓦倫丁的故事也在他死後流傳開來。

但是聖瓦倫丁似乎和浪漫/情人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最早把瓦倫丁和情人扯上關係的是英國大詩人喬叟。瓦倫丁殉教一千多年以後的1382年,喬叟在一首詩當中寫到:

在美好的聖瓦倫丁節,每隻鳥兒都出來溜達啦!它們眉來眼去地尋找自己的伴侶...

(好像哪裏翻譯的不太對頭.....看原文吧)

For this was on St. Valentine's Day, when every bird cometh there to choose his mate.

這位就是喬老爺。

您要是特別有文化, 不妨看一下喬老爺的中古英文:

For this was on seynt Volantynys day Whan euery bryd comyth there to chese his make.

到了近現代, 賀卡和郵票商家發現瓦倫丁節是個促銷賀卡和郵票的好日子, 於是不遺餘力地推動這一天成為了情人們互送賀卡買買買的節日。18世紀,印刷商已經開始印刷印有詩和圖畫的卡片了,到19世紀的英國,寄送Valentine已蔚然成風。19世紀中葉,女商人Esther Howland把這股英倫風潮帶到了美國,開創了美國節日商業化的先河。到1868年,美國的吉百利在情人節時候把巧克力做成了心的形狀意外大賣, 包裝精美的巧克力也逐漸成為這一天情人必送的傳統禮品。

19世紀情人節卡片:丘比特

情人節賀卡上常常會出現一個羅馬神話中的愛神丘比特的形象。愛神丘比特的形象在古希臘雕塑裏就出現過。在羅馬時期到漫長的中世紀,文化藝術被貴族統治和宗教牢牢地禁錮。到了文藝複興,藝術家以複興的名義開始描述希臘神話中的故事和人物,並開始用凡人的形象描述聖經中的場景。

直接描述愛情和情人的美術作品直到文藝複興後期才真正出現,比較著名的一幅是威尼斯畫派的三個大師之一,委羅內塞的《維納斯和馬爾斯》,作於1580年。

《維納斯和馬爾斯》 委羅內塞 1580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希臘神話中的美神維納斯給人們帶來了愛情與幸福,而她自己的婚姻卻很不幸,丈夫是神界最醜的工匠和武器之神伏爾甘(Vulcan, 也可以譯作:王二杠).作為神界數一數二的大美女,維納斯情史輝煌而燦爛。她被多個天神追求,自己也鍾情過美少年阿多尼斯,後來又愛上了戰神馬爾斯,並且和馬爾斯生下了著名的丘比特。這位小愛神手執愛情之箭,蒙著眼睛向天界和人間亂發射。而女神每一段情史都是可歌可泣的神話故事。

在這幅畫裏,威武的戰神從遠方騎馬來看望維納斯。維納斯在幽靜的林間接待自己的情人。英雄美人,情關難留。華麗的戰袍和閃著金光的盔甲襯托著維納斯美豔的充滿活力的胴體。被天使阻擋的戰馬則象征著美神和戰神熾熱的愛情到世俗的約束.

美神和戰神這個題材也是威尼斯畫派的另外兩位大師提香和丁托列托的最愛, 丁托列托甚至直接從花邊自媒體第一視角目擊者角度詳細描述了王二杠捉奸維納斯和馬爾斯的場麵, 旁邊還有丘比特小朋友圍觀。這個主題不太適合弘揚情人節主旋律, 此畫無注釋,省略一萬字, 請批判性欣賞。

《維納斯,伏爾甘和戰神》 丁托列托  1551

幾十年之後,在北方的尼德蘭,潛心追隨意大利大師們的倫勃朗也開始用畫筆描述平民的生活和愛情。關於倫勃朗屬於什麽畫派這個問題,說法不一。他早期的風格可以算是現實主義畫派,因為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如果按照地域來分類的話,倫勃朗又屬於荷蘭畫派,而且屬於荷蘭的古典畫派。

《猶太新娘》倫勃朗 1667 荷蘭國立博物館

《猶太新娘》是倫勃朗晚年的作品。畫中的伊薩克和麗貝卡是一對相愛的以色列情侶。他們被上帝派到菲利斯丁的土地上。由於菲利斯丁人中有以色列人的敵人,伊薩克害怕當地人會因為麗貝卡的美而殺死他,掠走麗貝卡,便對外謊稱麗貝卡是他的妹妹。有一次國王從自己的窗戶看到伊薩克和麗貝卡居然在做不可描述的事情,伊薩克的謊言不攻自破。所以倫勃朗的這幅畫表現的就是這一對相愛的情侶被國王窺視時的親密時刻。

說實話這幅畫超出了我的欣賞能力...要不是穿著華麗, 我還以為主題是鄉村愛情劇, 作者賈平凹:公社鹹豬手老社員追求生產隊會計三十年以後有情人終成眷屬......寫到這裏估計倫大師的粉絲們已經朝我扔磚頭了。

“一個人要死去好幾次才能畫出這樣的作品。……倫勃朗,他探測到的是沒有任何詞語,任何語言能夠表達的神秘深度。……如果能夠坐在《猶太新娘》前整整兩周,即使隻有一點點幹麵包屑吃,我都心甘情願少活十年。”----梵高

梵高就是倫大師的死忠粉。我覺得他在這幅畫前麵坐了至少一個半月, 導致後來在法國畫畫時候連幹麵包屑都吃不上, 比正常人也少活了至少三十年。唉~一聲歎息。

作為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筆下的愛情才是是貨真價實的鄉村愛情故事。

《午睡》 梵高 1890 法國奧賽博物館

這幅畫實際是梵高向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現實主義大師米勒致敬的一幅同主題作品。梵高做過神職,他像米勒一樣關注世人疾苦,內心蘊藏著深厚的愛,並借助作品來傳達愛。對比於米勒的簡練、樸素、凝重, 梵高的作品色彩鮮明、生氣勃勃、狂野奔放。

《午休》 米勒 1866

陽光燦爛的穀堆上麵, 農民夫婦在勞累了大半天之後享受著片刻的寧靜。看著這幅畫, 仿佛可以感覺到陽光灑在草垛上的溫暖, 感覺到幹草的香味和空氣中牛糞的味道,聽到雞鳴和牛咀嚼幹草的聲音。平靜的聲音是歲月流淌的聲音, 貧賤夫妻的浪漫就是在平凡的歲月裏相守到老, 傾聽彼此的呼吸和心跳。

相對於印象派,多年之前的新古典主義在對情人的描繪早就實現了即放飛自我,又不脫離寫實。

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大師安格爾的《拉斐爾和弗納利娜》是他向偶像拉斐爾的致敬之作,描繪的是1518年的某個春日,在羅馬的畫室,拉斐爾為他的模特也是情人茹蒂(又名“弗納利娜”)畫像,在工作之餘的小憩。拉爾手裏還拿著畫筆,茹蒂則自在地坐在拉斐爾腿上, 麵容平和。作為文藝複興三傑中最年輕,事業最成功,流傳作品最多的大師,拉斐爾由於對事業和虛榮的追求, 卻不能夠和深深相愛的茹蒂白頭偕老,在37歲就英年早逝了。在300年以後, 拉斐爾終於可以和他的愛人同框了, 他們的故事也通過安格爾的畫筆流芳百世。

《弗納利娜》 法 1814 安格爾

安格爾的這幅作品,現在藏於羅馬國家美術館,名字就叫《弗納利娜》。

到了近現代的1880年,《暴風雨》和《春天》是法國畫家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完成的“愛人”這一主題兩幅巔峰之作,目前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春天》法 考特 1880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暴風雨》與《春天》(又名:《春光》或者《情人的秋千》)兩幅畫作尺寸大致相同,描繪同一對年輕的情侶,被視為一對共生的畫作。《春天》這幅畫,春日柔和的陽光從樹叢裏照過來照亮了美麗少女,溫暖的春風輕輕地掠起了透明的紗衣,戀人眼中的愛意幾乎要溢出畫布。

《暴風雨》法 考特 1880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兩幅畫完美地解釋了情人節的主題:無窮無盡浪漫和無拘無束的愛情,所以一直是情人節的代表畫作。畫裏小姐姐的同款雨衣在某寶上很容易就可以買到~如果真像這個小姐姐這樣穿了出門,會不會被城管掃黃辦抓了就不好說了。

這兩幅是公認的佳作, 然而, 說到“最浪漫的藝術品”, 它們還排不到第一。 

2012年情人節前夕,英國著名調查機構YouGov與英國藝術品基金會(Art Fund)聯手開展的一項關於評選十件“最浪漫美術作品”的調查。結果顯示,71%的英國民眾心目中“最浪漫的藝術品”是一幅描繪羅密歐與朱麗葉深情一吻的油畫《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英 弗蘭克·狄克西 南安普頓市美術館

《羅密歐與朱麗葉》出自英國畫家弗蘭克·狄克西之手。狄克西1924年被選為英國皇家藝術院院長,1925年被授以皇家爵士爵位。《羅密歐與朱麗葉》表現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悲劇愛侶在婚禮初夜後離別前的匆匆一吻,而他們並不知道這將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後一吻。英國媒體在評論這一票選結果中稱,“當代早已沒有了真正的浪漫,但我們都有一顆追求浪漫的心。”畫作營造的氛圍令人感受到死亡接近, 而情愛不滅。

在大約同一時期, 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奧地利維也納, 對比於狄克西的古典寫實浪漫加倫勃朗光,奧地利畫家,維也納分離派的創造者古斯塔夫·克裏姆特創作了一幅以“吻”為主題的傑作。克裏姆特的維也納分離派是歐洲“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Movement)”的一部分。這個運動希望丟棄一切曆史影響的禁錮,創立一個新的兼容並蓄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理論上可以囊括所有的藝術。

克裏姆特這副畫將金箔銀箔融入畫麵顏料之內,從而讓男女主角被金色雲霧所籠罩。這種當時看來嶄新的創作形式,表現了他要從舊的、沉悶的禁忌和束縛中解放出來,探索表達現代情感的藝術方式的決心。

這幅畫整體的構圖是穩定的,但是繁複的裝飾圖案,各種意向不明的符號,虛無的背景和女人背後的深淵, 都在柔軟的身體曲線和恬靜的麵容所表達出的夢幻和安詳後麵不斷地強調神秘,危險, 誘惑甚至毀滅的主題。感覺到幸福的人可以從畫中看出無限的甜蜜,而真實的克裏姆特則生活在各種危險的愛情之中。一個事實就是在他死後, 有多達14位女性上法庭申請繼承畫家遺產的權利。據說看這幅畫的感受,是觀者對自身感情世界的在鏡子前的一種審視。

現代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麗特對浪漫和愛情則有著超現實的灰暗而深刻的理解。

《戀人》  馬格麗特 1928

馬格麗特於1928年創作的《戀人》不同於以往描繪愛情的作品。二人貌似親密無間擁抱親吻,卻隔著密不透風的麵罩。這副畫作描述了現代人類有時輕易接近對方卻仿佛永遠陌生。而有些共同生活了多年的愛人,距離很近卻始終無法穿透這一層隔膜走進對方的內心深處, 仿佛隻是熟悉的陌生人。

雖然現實中馬格麗特的超現實麵具式愛情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上演, 在情人節,人們寧願相信梵高筆下平凡的浪漫和《暴風雨》《春光》裏麵的年輕燦爛。無論世界發生如何翻天覆地的改變,情人節的內涵在今天的人們眼中,與幾百年來藝術家所表達和呈現的並沒有什麽不同。而這也許正是藝術經典的魅力所在。

02/14/202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nic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素月-2006-' 的評論 : 總是能看出點新東西~
素月-2006- 回複 悄悄話 百看不厭,瑪格麗特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