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太子

天南太子,太子傳說
正文

太子傳說-太子胡言之“大地恩情”續、“霍元甲”、“網中人”

(2004-12-10 19:50:38) 下一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剛剛說到“大地恩情”中的優秀電視藝者,數個經典角色都是由幾位德藝雙磬的老演員扮演。從小時候男性荷爾蒙分泌說來,自己最喜歡的女角色當數餘安安扮演的潔晶姑娘,當年的餘安安女士所飾的清純農家少女潔晶天真善良、白璧無瑕。多年後見餘安安複出,依稀還有當年的風采。這潔晶姑娘就是那“廣東版孔乙己”孫秀才的女兒,被老夫子珍為明珠,不過小姑娘卻與窮苦子弟楊九斤相愛。這楊九斤也是值得濃墨重彩所書之人,他是老農楊大可次子,與大哥楊六斤兄弟情深。九斤的扮演者就是亞視的老臣子劉誌榮先生,演技一流,早年我還見過他在電視新聞說他參政競選。九斤、潔晶之戀令到我的幼小心靈相信世界上還是有純樸無暇的男女之情的。

楊九斤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有一幕情節使我震撼至今:第一位進入香山圍的西洋傳教士來到村內布道,希望教授西方先進知識與村內蒙童稚子。但是紅須綠眼的番鬼佬把村民嚇個半死,被視為怪物。可憐善良的神甫在曬穀場建起茅舍,願意免費教學,可惜無人問津,十幾位村童遠遠注視,心中又驚奇又害怕。壯實青年楊九斤也在其中,偏偏就是他大無畏的走了過去,與神甫打起招呼,神甫驚喜之下請他吃巧克力。那一幕至今長留本殿心中,早就不滿迂腐煩悶齋學生涯的楊九斤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與當時被稱作妖怪的洋人對話,不卑不亢,那一副渴求知識、追逐新奇的憨厚模樣足證劉誌榮先生的演技功力。從此,西方文化在這傳統落後而閉塞的廣東農村迅速發芽。孫老父子自然惶恐不已,向舉人公容老爺告狀。天朝自大的容老爺自不放洋人在眼內,但是數年之後,就是楊九斤的英勇行徑才請來葡國槍兵,使香山圍免遭土匪之災。

楊九斤大哥楊六斤也是一個我十分喜歡的角色,扮演者就是六七年代香港武俠明星之一嶽華先生。當年他可是與狄龍大俠齊名,若想再睹這幾位武俠英雄的光輝形象,張徹大師的“少林寺”是一部不錯的推薦。楊六斤是典型的中國農民形象,身為家中長子,負起生計重擔,沉穩樸實、善良敦厚,對父母孝、與兄弟親,完美到了極點。雖然為人是有點迂腐,但後來劇情發展到辛亥革命成功,他也是勇敢地剪掉辮子的人之一,當然少不了他可愛的弟弟楊九斤。

還有兩個人令到我震撼,一個就是容昌,一個就是容亨。容昌扮演者就是大俠羅樂林,可惜現時的他英雄遲暮,在無線電視台扮演的都是不起眼的角色。當年他扮演的容昌是舉人公容老爺的族侄,雖然同姓,但由於家景貧寒,所以縱使容老爺是香山圍的主宰,他媽媽還是受盡容家歧視。容昌母親扮演者就是黎萱女士,這位老電視藝人來頭很大,她就是黎民偉先生的後人,黎民偉先生是孫中山先生的得力臂膀,“天下為公”四字據說就是與這位黎民偉先生有關。現時鹹魚翻生(就是東山再起)的黎姿就是黎萱女士的甥女。黎萱女士扮演的容昌母親可為遊刃有餘,她的演技之好我就不用多說。還是說回大俠羅樂林,他扮演的容昌是有誌青年,留學南洋,受革命風潮影響,加入同盟會,接著就毅然投身反清行列,參與廣州起義,黃花崗烈士應有他一席位。當時受經費所限,電視所拍的廣州起義並不是大場麵,但是寥寥數個場麵已使我熱血沸騰,恨不早生百年,與那些革命先輩一同泣血。那起義烈士屍橫遍野、前赴後繼的場麵仍使本殿思潮澎湃。

英雄容昌負傷而逃,回到香山圍,但為免慈母受累,不敢吐露真相,強忍臂上傷痛。而另一位英俊小生立即登場---容亨先生,我外婆的夢中情人(希望外婆聽到不要罵我)。他是舉人公獨子,留學在外,也是受民主風潮影響,回到家鄉意欲洗革家鄉沉悶落後的現狀。於是他登門拜訪容昌,兩人雖同為反清俊傑,但隨即展開暴力與非暴力的爭論。那一場戲實在劇力萬鈞,編劇的文學修養確實非同小可,許多革命理論、民主討論都在那一場對話展開,到如今我也相信,那一幕的拍攝是廣東及香港電視史上少有的文化之作,可見當時候的香港文化界並非無能人在內。

二人的爭論同時引出關於楊九斤的矛盾。原來潔晶姑娘與容昌有孩時婚約,但容昌一心獻身革命,何會思量兒女私情?況且封建婚約也不為他所容。楊九斤不知內情,上門理論,結果轉而知曉容昌革命真相,反而惺惺相惜,同情起反清革命。那一場戲把楊九斤的思想轉變描繪得精彩絕倫。

其後就是必然的悲劇,容昌事發,容老爺為免去村受累,不得已告密。廣東巡撫衙門派了一個哨官領兵前來抓拿,扮演者就是那當時已使我忍俊不禁的黃一飛--少林足球的大師兄鐵頭功。當年的他瘦得像隻猴子,但是演技不凡,刻畫一個滿清走狗起來栩栩如生。容昌立刻被問斬,容亨少爺那非暴力改良理論使得他不敢與朝廷造反,有心無力。問斬那一場戲,使我終於明白為什麽羅樂林扮演大俠是如此得心應手,神威天受、視死如歸之氣勢即使是我一個小小孩童也為之震撼。戲劇性一幕就是孫老夫子搶奪容昌人頭的鮮血,為了給他肺癆成病的妻子醫治。直到後來上學讀起魯迅的作品,大有所感,於班上慷慨噴沫,大得老師賞識。

隨後劇情精彩紛呈,所有曆史風雲全盤於這小小村落再現,武昌首義、清帝遜位等等等等,導演編劇都通過這小小香山圍把當時中國苦難深重的歲月具體而微。若無對那段曆史的深刻了解和洞徹,很難拍出這不朽的名作。

而三部曲的第二集“古都驚雷”則是承接上部時間,轉而描述五四新民主主義北平愛國青年的史詩式畫卷。雖然第一集的人物很少出現,但是第二集的領銜正是我心中永遠的英俠劉鬆仁和於“霍元甲”中令我神魂顛倒的“趙倩男”米雪。這二人的功力我就不用多說。二人於第二集扮演的愛國學生我也找不到其他讚美的言辭,總之令人激動人心名垂青史的五四青年運動就是以他二人為縮影,展開劇情。容亨少爺此時已是風塵滿麵,成為他們的導師。看著當年滿臉青春的英俠劉鬆仁和米雪,光看他們的人已經足夠了。還有我還看見了當時純真可愛的田啟文(星爺的得力助手,少林足球的硬功大師),他是扮演劉鬆仁的鋪頭小夥計。這些經典和第三集我以後會繼續說

說起米雪,不得不提“霍元甲”,這出經典我就不必多說,他對我的影響就令到小小年紀的我,在沙麵看見洋人對我say hello的時候,用廣州話粗口回應。而我也從這電視劇知道了“東亞病夫”對中國人是如何的一種無恥的蔑視。黃元新,我永遠記住了這位宗師的名字---霍元甲的經典扮演者,一代大俠,最後看破紅塵,遁入佛門;梁小龍,武俠四小龍之一,與李小龍大師齊名之英雄,至今我還是認為他是陳真的轉世。即將推出的“功夫”就有他重出江湖,我熱切希望能再睹大俠風範。當年的霍元甲收陳真一幕讓我熱淚盈眶。廣東民間素來尚武任俠,自古受盡洋人的欺負,自從“霍元甲”一劇出街之後,我在幼兒園和學校無數次威逼同學扮演那俄國大力士,自己使出迷蹤拳加工字伏虎拳,實行霍元甲加黃飛鴻合體。葉振棠高唱的主題曲:“萬裏長城永不倒,千裏黃河水滔滔”,更令我立誌要苦學虎鶴雙形,大破日本人在上海的虹口道場。這劇的經典我會另文續說。

這電視劇還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他的主題曲,由我最喜愛的歌手之一關正傑演唱,關正傑聲名遠播,少年曾聽他唱過的“天龍八部”歌曲“兩忘煙水裏”(就是由黃沾先生作詞),從此使我對武俠的癡迷一發不可收拾,向往起武俠世界裏的俠骨柔情。那一首“大地恩情”曲,灌注了濃濃的遊子對故鄉土地孺慕之情和對人生苦難的悲痛,每次我一聽開頭:“河水彎又彎,冷然說憂患”的時候,眼睛就禁不住濕潤。昨晚再複聽之時,還依稀想起當年外婆依在門邊呼喊我回去吃飯的景象。一生受苦的慈祥外婆、迷人的西關大屋已隨歌聲消逝在我的記憶深處。

鄉土巨作 “大地恩情”使我對中國農民抱有親切無比的感情,而另一出當時的香港時裝劇巨作“網中人”就使我認識了什麽是當年的繁榮富實之香港文化。“網中人”是發哥和do do姐鄭裕玲的情侶檔巔峰之作,令到當年的我以為他們就是夫妻,另外一出他們情侶經典就是“火鳳凰”。發哥還有一出當時的“奮鬥”,張國榮哥哥的“浮生六劫”,都是經典之作,幾乎讓當時的我為了看他們荒廢學業。鄭裕玲當時號稱“鄭九組”,因為傳說她一天趕九組戲,為香港人搏殺奮鬥精神代表。而“網中人”就是對陷入名利財富網中之人的精神批判和救贖。

順帶說一句,網中人的曲子記得也是黃沾先生的詞作,基本我印象中小時候看香港電視劇,無論武俠言情都有他的大作,毫不誇張地說我是聽他的詞長大的。他是香港粵語文化繁榮的代表,另外一個是70年代以原創廣東歌打破英文歌壟斷的歌神許冠傑,因此黃沾先生的去世是乃至整個粵語文化無可估量的損失,假如歌神許冠傑也不幸早逝,粵語古典與流行文化可以宣告死亡了。我媽媽和幾個表姐當時都是香港粵語流行文化的追隨者,我大表姐的青蔥歲月是以張國榮的歌曲伴隨度過,所以當他逝世的時候,我親眼見到已為人母的她痛哭流涕、神傷不已,似乎是為她的青春時代而追憶。我熱愛粵語文化,就像外省的朋友熱愛各自的地區文化一樣,當年那輝煌而激動人心的年代,我也曾有幸見證。

回到“網中人”,劇中的一切都可以讓我看到香港的繁榮與內地的差距,但是這都不是讓我印象深刻之處。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廖偉雄先生的出現。這位優秀的電視從業藝者,可以說創出了一個文化經典---阿燦。劇中的阿燦是來自廣州,自幼留在廣州,是片中發哥的弟弟,後來因為偷渡到香港,從而引出很多笑話,但這些笑話都是令我心酸的。還記得那經典的一幕,他與幾位偷渡客過關,為免被識破,一路走一路哼著當時香港熱播的“小李飛刀”,該歌由一代妖王之王羅文演唱,至今我都認為此歌是對小李探花的最佳讚頌。那阿燦的靈機一動,使邊檢官員信以為真,阿燦還輕鬆地說道:“昨晚那一集’小李飛刀’真好看呀。”結果就此進入香港。

來到花花世界的香港,阿燦就成為了劇中諷刺的對象,經典場麵就是大吃漢堡包那一幕。我自認為“阿燦”是被香港人認為是內地的代表:無知,窮困,好高騖遠,好逸惡勞,香港人在“阿燦”這個形象是上處於優越的地位來低眼冷對的。雖然我是十分不高興,但是這個電視形象還是廣為香港人喜愛,結果一個文化經典就出現了,所有內地朋友都被冠以“阿燦”的代稱,而廖偉雄先生自己也被人直接稱呼為“阿燦”或“燦哥”。這個電視文化形象還被看作是香港有史以來的經典形象之一。而另外一個內地朋友的文化代稱“表姐”則是鄭裕玲而來,我以後會說。

無論自己喜歡不喜歡,廖偉雄先生的演技確實是一流,而他創造的這個文化現象我也深深記住,作為自己發憤圖強的動力。我想雖然現在有部分香港朋友還是對內地朋友有所歧視,但是“阿燦”這個稱呼我是多年不聞了。而劇中的“阿燦”下場也不好,最後鋃鐺入獄。現實中的廖偉雄先生在金融風暴也吃了虧,後來去了南洋賣燒臘,但是他的自強不息、不怕逆境還是值得我佩服的。曆史風雲變幻,有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阿燦這個文化形象卻還存留在我的心中,畢竟也是我童蒙回憶之一。

最近有空就嚐試亂寫,怕有汙各位視聽,接著我也想說說“大地恩情”的其他、霍元甲經典和自己對星爺的喜劇文化與粵語文化之間淵源的認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eeherela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寫得不錯,勾起我的共鳴,大地恩情,霍元甲,西關大屋,還有慈祥的外婆。。。。一切是這麽的遙遠又這麽的親近。

更正一點,大地恩情所講的小村落叫“廣興圍”非“香山圍”,它屬於“香山縣”。其實裏麵除了你所羅列的演員,還有很多我很喜歡的, 象大可,二可,金伯,添喜,四姑,阿勝,容老爺,大小姐,梁節操,還有小潤生,幾乎是演技大比拚,可謂廣東話電視的經典之作,看了數次都不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