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名人飲食緣之四十六

(2009-02-13 11:24:15) 下一個
1287、馮玉祥1936年居南京時,請千家駒講“中國財經問題”,並認真做筆記,後又向千要去了講稿,在《馮玉祥在南京》書後作為附錄,署名“千家駒先生講,馮玉祥筆記”。還送給千家駒一大車西瓜,來人告訴千,這是馮先生自己種的,作為講課的酬勞。
  1288、王國維愛吃紅燒肉,但必須是夫人製作。
  1289、袁克定(袁世凱長子)抗戰後住頤和園,生活困難。張伯駒見他吃飯時,隻是以窩窩頭切片夾上鹹菜而已,但依然正襟危坐,胸佩餐巾,儼然是當年“皇儲”。為此有詩:“池水昆明映碧虛,望洋空歎食無魚。粗茶淡飯似如舊,隻少宮詹注起居。”
  1290、袁世凱喜歡吃黃河鯉魚,河南天天進貢開封赤尾鯉魚;還有淇水之源泉水所產大鯽魚,也是天天捉起,將泉水裝進大水桶,用火車運到北京。袁吃不完,就挑大的,在魚身上掛一個刻有“洪憲”的銀牌,放生中南海。
  1291、馮國璋做總統,將中南海的明嘉靖、清西太後以及袁世凱放生魚,予以捕捉出售。後馮死,有挽聯:南海魚何在,北洋狗已無。
  1292、郭沫若和鬱達夫20年代初在上海編《創造》季刊,因受到泰東圖書局老板欺詐,憤慨之至。某日兩人赴酒店喝酒,喝得很多,空酒壺排了一桌麵,隻好換一桌,又排一桌麵空酒壺,共喝了30多壺。郭沫若醉了大叫:“我們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到頭來隻有餓死在首陽山上!”鬱也叫道:“我們義不食周粟!”
  1293、鬱達夫在上海六合居招待魯迅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當飯店茶房送上咖啡和水果時,許廣平正在攪拌咖啡,鬱達夫聽到魯迅對許說:“密司許,你胃不行,咖啡還是不吃的好,吃些生果吧!”就立即讀懂了他倆關係已不平常。
  1294、馮玉祥1938年視察,下榻桂林省政府貴賓招待所在樂群社。他請朋友吃飯,卻棄招待所高級廚師,而到小巷請了一個山東燒餅鋪的師傅,做燒餅招待客人,且請客用的餐具都是自己帶來的山西製的粗碗粗碟。
  1295、王國維愛吃甜食,臥室中一個朱紅大櫃子,上兩層專放零食,打開櫃內,如同一家小型糖果店,從膠切糖、小桃片、雲片糕、酥糖等蘇式茶點,到蜜棗、茯苓餅、核桃、鬆子。夫人每個月從清華園進城采購。他每天午飯後點煙喝茶片刻,然後進書房工作,幾小時後就從櫃子裏找零食。
  1296、鬱達夫在北京做教員每月僅30元,但當知沈從文已斷炊,帶著他吃了一頓飯,將身上僅有的5元,付了1.7元外,其餘的全給了沈。
  1297、周恩來在杭州樓外樓宴請時,對烹製的“生炒鱔絲”感到有不足之處,當即就說:“鱔魚要去皮,這樣才可除去鱔魚身上的滑性,減少腥味,還可放點火腿絲、香菇絲、薑絲和蔥絲等。”經他指點,此後烹製的炒鱔絲,色呈五彩,被命名為“五彩鱔絲”。有次又建議在清炒蝦仁中配荸薺,廚師就根據他的意見,在清炒蝦仁裏配以一樣大小的荸薺丁一起烹製,製作了“荸薺炒蝦仁”。
  1298、毛澤東在延安請19歲的李力群和高崗吃飯,桌上隻有一碗雞蛋炒辣椒、一碗土豆和小米飯,他對李說:“你跟他生活在一起,要好好和他相處。”臨走時又說:“我的話你懂嗎?”李不敢說,也說不出話。幾天後,王若飛、習仲勳找李說今晚開個會,請你參加。在會場王若飛講話:“今天煮了隻雞,煮了些棗,開個晚會是要舉辦一場婚禮。”說完就讓李和坐在一起的高崗辦了婚禮。
  1299、楊步偉80歲時,還曾親自下廚,同時招待30個客人吃飯,從容不迫,有條不紊。
  1300、胡適喜歡吃肥豬肉,每次《獨立評論》同仁開會前的聚餐,與會者都把肥肉搛給他,讓他一個人吃得津津有味。
  1301、夏衍1947年在香港《華商報》時,將副刊《熱風》改名為《茶亭》,自取筆名為“汪老吉”。因在廣東,“王老吉涼茶”頗出名,用此市民感到親切。
  1302、鄧小平1966年4月,就杭州會議對彭真的批判和組織處理,心中很不讚成,卻又不能公開提出,隻得送桔子與彭真。他後來回憶說:“彭真的問題本來不大,我沒有附和,送了半筐桔子給彭真,表明態度。”
  1303、許世友1957年回家鄉大別山許家灣,命警衛員到鎮上購得一頭大肥豬,宰了招待本村鄉親。
  1304、鬱達夫居杭州時,常在樓外樓宴客,宴會上最佳的一道菜肴,杭州報紙以《鬱達夫請客吃醋魚》標題報道,他也寫有一詩:宋嫂魚名震十洲,卻教閨婦暗添愁。舊詞新解從何起,恨煞蕭山半上流。
  1305、朱自清1946年底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有次與學生孫景瑞談話,就讀書餓肚子,提出“人是要先吃飯的”。還在上海《大公報》發表“吃飯第一”的《論吃飯》,指出:“學生寫出‘饑餓事大,讀書事小’的標語;工人喊出‘我們要吃飯’的口號!這是我們曆史上第一回人民公開的承認了吃飯第一的事實。”
  1306、李一氓在1979年文代會期間,應範用邀請一起便宴。翌日書寫一條幅以贈:“文酒足風流,杯傾鬆鶴樓。何時搖畫舫,一夜到蘇州。”
  1307、齊白石喜食蟹。有次命學生樓師白買蟹,他將買來之蟹每隻蟹腿都捏了,然後說:“你買蟹,不要隻看蟹的大小,要捏一下蟹腿是否飽滿,腿硬則瘦。”又說:“古人畫蟹,多重視蟹鉗,忽視蟹腿,而我畫蟹,則主要是畫好蟹的腿爪,最好能畫出帶毛的感覺。”
  1308、顧隨教授生活清苦,曾以七絕寫抗戰時在北平:“煨得薯口成軟玉,嚼來蘿卜似甜冰。半年不餐肉邊菜,慚愧西山入定僧。”
  1309、金嶽霖某年大伏天見有幾位友人來訪,頓開愁容,拱手稱:“這個忙諸位老兄一定要幫。”眾人不知何事,但念及其獨身,當即允諾。頃刻,廚師為各人盛上一碗滾沸牛奶,隻好一飲而盡,並囑再來。幾日後他們拜訪,又被請飲熱牛奶一大碗。後來方知金在冬日喜飲奶,訂購量大,但盛夏飲量大減,卻又棄之可惜也。蓋不知訂購牛奶可隨意增減的。當有友人向他指點,金讚許之至:“你真聰明!”
  1310、齊白石愛吃對蝦,據艾青說最多一次能吃六隻。他的胃特別強,花生米隻一咬成兩瓣,再一咬就往下咽。
  1311、陳恒為了要在北京國子監讀《四庫全書》,每天步行三四個小時,風雨無阻,圖書館開門前趕到,不到閉門絕不離去,午飯是自帶飯盒,因為無處蒸製,隻得餐餐食冷飯,喝些開水。這樣連續幾年,把36300冊書全都讀了,還做了索引,對部分作了考證。
  1312、邵式平在抗美援朝時,以江西省省長名義赴朝慰問,朝鮮朋友宴會上有“紅棗幹蒸雞”,甚佳。邵回國後囑廚師將此菜改造為“豆豉幹蒸雞”,此後客人到邵家必嚐此味,因邵是弋陽人,此菜後即取名為 “弋陽雞”。
  1313、馮亦代在湖北沙洋幹校時,某日隨同伴赴沙洋鎮飯店,同伴囑他不得說話,進店後要他冒充“首長”索魚吃。店裏說魚賣完了,但還是被同伴尋到半條大魚,經理說這是今晚準備區委書記請客用的。同伴說:“‘首長’是從北京來的,是你區委書記大還是‘首長’大,不吃一半,也得吃1/4。”經理隻得同意。
  1314、豐子愷抗戰勝利後居住杭州西子湖畔時,常見湖畔有釣蝦者,用飯粒釣得三四隻大蝦,就進小酒店飲酒,而不叫菜,將大蝦拿到燙酒開水裏一浸,不久取出蝦已變紅了,用醬蘸著下酒,自得其樂。豐見此頗有情趣,寫就一小品。
  1315、金融大亨周作民、譚丹崖冬天請客,必備蜜餞拌嫩白菜心下酒,脂染淺紅,冷豔清新,又能開胃去火,好看好吃兼而有之。
  1316、李純最愛吃掛拉棗。據其子說:“老太爺吃掛拉棗兒,不管多脆,也要烤熟,並盛一碗冷甜酒釀來吃。”據稱此種吃法可以消痰化氣。所謂掛拉棗,就是將河北定興縣特產的棗子,先剔去棗核烤幹,用麻線每60到100粒串成一掛。每到臘月,成為小販吆喝的時鮮貨。
  1317、劇評作家景孤血、報人吳宗祜與富連成小醜詹世輔打賭吃糖炒栗子,吳、景孤各有一口氣吃兩斤的記錄,詹隻要有人請客,能一口氣吃兩斤以上。三人就在北平前門某幹果鋪比賽,現炒現吃,吳和景孤以四兩為一堆(那時16兩為1斤),吃完再續,各吃了兩斤,而詹以五兩為一堆,吃了11堆。吳大為驚服,在報上著文稱他為“栗子大王”。
  1318、劉半農在北平宣武門外長樁寺參觀、主持壽會。和尚因他是名士設宴,內有茄子素鹵麵,係菜園子現摘,加以寺院自製小磨香油。劉大加讚賞,以為比大飯館三鮮鹵高明多了。
  1319、惲寶惠凡在家用餐或參加宴會,均不用筷而用手抓。如吃涮鍋子,照例是整盤肉片往鍋裏倒,熱湯沸騰,他就用湯勺撈肉進碗,然後手抓。以至凡宴會,主人必關照凡涮鍋子,給他另備。
  1320、豐子愷在日本留學時,常與黃涵秋共飲,叫來“兩瓶正宗、兩個壺燒”。正宗是日本黃酒,壺燒是一種大螺螄(榮螺),有拳頭大小,殼有多刺,可擺平如三足鼎。殺後取螺肉切碎,再放進去,加以調味品煮熟,就用殼為器皿,因形如壺,故名“壺燒”。
  1321、潘錫五宴請韓國鈞,由泰州名廚劉文彬製作拿手菜“雞包翅”,乃選用九斤黃拆骨,令雞翼雞腿完整。魚翅先用鮑魚火腿幹貝煨爛後,再塞進雞肚,用細海帶絲為線將缺口縫合,然後以去油的雞湯,以文火清蒸1小時。清醇味正,腴不膩人。韓吃了大喜,但叫“雞包翅”實有愧對,於是賜名“千裏嬋娟 ”。
  1322、袁世凱因“元宵”名不吉利改叫“湯圓”。某日前門大街正明齋老板元宵節買賣,順口說了一句“元宵”,正碰上買元宵的袁大紅人雷震春,當即打了兩嘴巴,並罰200隻元宵。後袁死,正明齋特掛出鬥大紅紙黑字招牌“本鋪特製什錦元宵”,其中“元宵”兩字特別大。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