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秋功罪——世界名人眼裏的成吉思汗

(2004-12-16 20:23:49) 下一個
 作者:朱耀廷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曆史人物,同時又是一個在國內外史學界、政治界乃至平民百姓中很有爭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以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討這位偉大人物,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名言與論著。2003年1月,民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了蒙古族和漢族學者巴拉吉尼瑪等三位先生編著的《千年風雲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匯集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餘位名人、學者有關成吉思汗的精辟論述和相關媒體的報導,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成吉思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看一看世界名人對成吉思汗的評說,可以使我們開闊眼界、將成吉思汗的研究推向一個新水平。

  一、成功者的典範-----世界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之一

  《千年風雲第一人》的作者在<致讀者>中寫道:“我們敬重成吉思汗,並不隻是因為他是民族的驕傲,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世界公認的最偉大的成功者之一。每個人的經曆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每個人都企盼獲得成功。”①在引言中,他們專門寫了對成吉思汗的全麵介紹,其題目是《成吉思汗創下了十二個世界之最》,包括“創建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發動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千年來世界最富有的人”等,其中有的是不言而喻、世人公認的,但也有些“之最”不一定能得到多數人的認可,但其中提到的“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②,倒是基本上符合曆史事實。

  日本學者太田三郎在《成吉思汗》一書中稱成吉思汗為“世界古今蓋世之英雄”,他說:“觀蒙古民族雄圖偉業,俯仰六百年間,當時都為龍盤虎踞之大版圖而讚歎。自有地球以來,英雄之席卷大陸者不知凡幾;自有曆史以來,君主之削平邦土者亦不知凡幾。然規模之大,版圖之廣,如蒙古成吉思汗者,前後無其儔匹。 ┅┅亞曆山大、凱撒、拿破侖等較,基業之偉,領域之大,亦故不能同日而語耳。”故而他認為成吉思汗不僅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亦且為世界古今不見儔匹蓋世之雄也。”③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大蒙古國包括中國境內的元朝、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和中國境外的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其疆域東起朝鮮半島,西抵波蘭、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亞,南達爪窪中南半島,在北緯15度至60度、東經15度至130度之間,總麵積達到三千萬平方公裏。正如蘇俄著名學者巴托爾德說:“成吉思汗帝國的建立從某一點上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件;把遠東和前亞的文明國統一在一個王朝之下是空前絕後的。”④由此可見,日本太田三郎先生對成吉思汗的評價並不過分。

  英國學者萊穆在《全人類帝王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比歐洲曆史舞台上所有的優秀人物更大規模的征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夠衡量的人物。他所統帥的軍隊的足跡不能以裏數來計量,實際上隻能以經緯度來衡量。”“拿破侖在軍事天才之點上,確實在歐洲上空,曾被稱作光輝的明星。”

  -----------------------

  ①巴拉吉尼瑪等:<千年風雲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第389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②巴拉吉尼瑪等:<千年風雲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第5—24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③(日) 太田三郎:<成吉思汗>,武進屠寬元博編譯;上海作新社藏版,清光緒二十九年七月。

④(俄)巴托爾德:

----------------------

  然而他卻“將自己的軍隊的命運任其自然,遺棄在埃及的遊途,又埋於俄羅斯的雪原之中,遂敗於滑鐵盧戰役。他的帝國即他在世時滅亡,其子的地位在其死前被剝奪了。”亞曆山大馬其頓斯基,其英名也可以與成吉思汗相提並論,但“亞曆山大一死,他的高官都是因為奢望帝王寶座而互相鬥爭,亞曆山大的兒子遭到了逃亡的命運。”與以上兩人相反,“成吉思汗的兒子,沒有受到任何繼其父汗之位的影響,君臨西起亞美尼亞東至朝鮮,南自西藏北至伏爾加的廣闊領域。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支配了世界的一半(確切些說是當時世界的五分之四)。”為此,他稱成吉思汗為“全人類的皇帝”①。

  伊兒汗國的重臣、伊朗著名史學家誌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一書中說:“倘若那善於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麵當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②甚至拿破侖本人也說:“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個虎子都爭為其父效力,我無這種好運。”③

  馬克思在談到成吉思汗時曾說:“成吉思汗戎馬倥傯,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後征服民族多至720部。”④在《馬克思印度史編年稿》一書中馬克思寫道,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組建了一支軍隊,他“依靠這支軍隊征服了東蒙與華北,然後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與呼羅珊,還征服了突厥族地區,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並且還侵入印度。他的帝國的疆土從裏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麵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馬拉雅山西麵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他卒後這個帝國分為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國、蒙古和中國;前三部分由汗分別統治;最後一部分作為帝國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統治。”⑤

  孫中山先生說:“亞洲早期最強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時期幾乎整個歐洲被元朝所占領,遠比中國最強盛的時期更強大了。”⑥

  毛澤東同誌將成吉思汗親切地稱為“一代天驕”,將他與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劉邦、朱元璋相提並論,在評點二十四史時寫道:“可不要看不起老粗,┅┅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⑦

  以上記載說明,無論是各國的名人、學者,還是國家元首、革命領袖,大家都從不同角度承認成吉思汗是世界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之一,我們說他是“成功者的典範”還是名副其實的。


  二、東方戰神――-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

  我國蒙古兵學專家達林太先生曾經發表過一篇論文:《蒙古兵學是蒙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說:“蒙古民族在中國和人類戰爭史上演出了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鬥爭經驗,創造了豐富多彩、別具匠心、獨樹一幟的兵學,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戰爭的一般規律。”他將“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視為“蒙古兵學的鼻祖”,主認為他們“成功地處理了戰爭與遊牧狩獵經濟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和運用了遊牧狩獵經濟在戰爭中的特長。”

  -------------------------

  ①(英)萊穆:《全人類帝王成吉思汗》,轉引自《蒙古族古代軍事思想研究論文集》第二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古代軍事思想研究會編,1990。

  ②(伊朗)誌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冊,何高濟譯,第27頁;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③轉引自常保國《成吉思汗》,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1997。

  ④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0卷,第155頁。

  ⑤馬克思:《馬克思印度史編年稿》,第21—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⑥孫中山:《孫中山文集》,曹錦清選編,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⑦毛澤東:《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人物精選》,第1402頁;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

  -----------------------------

不僅組建了一支天下無敵的強大的騎兵,出色地解決了軍隊給養、後勤供應問題,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係列符合騎兵作戰特點的戰略戰術,從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怎樣對待世界曆史》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並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得是嚴謹的紀律、製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②他非常讚成勒·加特的說法:“蒙古人所進行的征戰,就其規模和藝術、突然性和靈活性、包圍的戰略和戰術而言,是史無前例的。”“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惟一的、最偉大的統帥,無疑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統帥之一。”③

  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在給陸軍部長的一份報告中說:“如果有關戰爭的記載都從曆史上抹掉,隻留下成吉思汗戰鬥情況的詳細記載,且被保存得很好,那麽軍人將仍然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從那些記載中,軍人可以獲得有用的知識,塑造一支用於未來戰爭的軍隊。那位令人驚異的領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曆史上大多數指揮官的成就黯然失色。”“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滅亡國家,摧毀整個文明。在戰場上,他的部隊運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橫掃千軍如卷席,無數次打敗了數量上占壓倒優勢的敵人。”“雖然他毀滅一切,殘酷無情,野蠻凶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戰爭的種種不變的要求。”④

  俄國將軍以葛那吉夫說:“橫覽宇內,曆年之少,而開拓疆土之廣大,如成吉思汗者,千古所未嚐見也。成吉思汗登蒙古大汗位之初,兵籍之戶數約一萬三千而已(約三萬),其後征服民族之數凡七百二十部之多,其言語信仰,大抵異類。其子孫蒙業開拓,所奄有之全版圖,包括今之清帝國,印度之北部,韓國半島,中央亞西亞之全城,俄羅斯帝國之大半,印度斯幼發拉的士兩河間之南部,兵刃之所斬刈,馬足之所蹂躪,由東達西,成一直線,徑長六千英裏(約當中國1萬6千裏),其間列國數十,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才以六、七十年之短日月次第削平者也。此最大蓋世之雄,果如何而崛起者耶?”⑤

  俄國軍事家柯列金也說:“通觀世界曆史,用很少兵力(拉施德丁說12萬,小林高四郎說20萬),在很短時間內(公元1207年到1227年共20 年),攻略廣大土地(歐亞兩洲的大部),統治眾多人口(中小路彰說6億人口,我認為有些誇大),除成吉思汗時代的韃靼人和帖木兒時代的中亞細亞人之外,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⑥

  以上記載說明,無論是中國的軍事學界還是外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大家都一致認為成吉思汗是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至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之一。有人曾經統計過,成吉思汗一生共進行了60多次戰爭,除十三翼之戰因實力懸殊主動撤退外,沒有一次失敗過。因此中國學者劉樂土先生在其“中國大皇帝書係”<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後人難以比肩的戰爭奇才。他逢敵必戰,戰必勝的神奇將人類的軍事天賦窮盡到了極點。”“他麾下的鐵騎,勢如破竹,硝煙漫卷到了俄羅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廣袤的歐亞大陸,成吉思汗已經成了戰無不勝的神,對手無不聞風喪膽,屈服於腳下。”“什麽人才能稱得上戰神?惟有成吉思汗!”⑦

  ----------------------------  

  ①(蒙古族)達林太:<蒙古兵學是蒙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兵學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

  ②(印度)尼赫魯:<怎樣對待世界曆史>第一卷,紮布譯,1981。

  ③(印度)尼赫魯:<印度的發現>,譯自英文版,紮布譯,莫斯科,1955。

  ④(美國)麥克阿瑟:原文載<十九顆星----對美國四位名將之研究>;<千年風雲第一人>,第266頁。

  ⑤轉引自(日)太田三郎:<成吉思汗>,清光緒二十九年。

  ⑥(俄)柯列金:<鐵木真、帖木兒用兵論>,轉引自<蒙古族古代軍事思想研究論文集>第二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古代軍事思想研究會編,1990。

  ⑦劉樂土:<成吉思汗>代前言:<征服歐亞大陸的中國戰神>;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三、信仰自由-----實行開明的宗教政策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國橫跨歐亞兩洲,當時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在其統治的範圍之內幾乎是應有盡有。其中包括蒙古人原來信奉的薩滿教,西藏、西夏和漢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摩尼教,畏兀兒和西方各國信奉的伊斯蘭教(回回教、答失蠻),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欽察、斡羅思各國信奉的基督教(包括景教,即聶斯托裏派;也裏可溫,羅馬派)等等。蒙古貴族征服天下,基本上是采取屠殺和掠奪政策,但其宗教政策卻比較開明,並不強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允許各個教派存在,而且允許蒙古人自由參加各種教派,對教徒基本上免除賦稅和徭役。實行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貴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發揮過不小的作用。

  薩滿教是蒙古人的原始宗教,成吉思汗在其初起階段正是利用這種宗教竭力宣揚天命論,自稱自己是“得天地之讚力”,“天命眾百姓都屬我管”① ,並依靠薩滿首領豁兒赤、通天巫闊闊出等人的支持登上了汗位,宣稱天神命鐵木真“為普世之君主”②。它說明這時的薩滿教已經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已經成為成吉思汗等蒙古貴族教化與欺騙人民、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

  但薩滿教畢竟是比較原始、比較落後的宗教,用這種宗教欺騙比較落後的人們還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卻難以用它來統治其他先進民族。因此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路上,就千方百計地將中國北方全真派的道教首領丘處機召至身邊,向他詢問統治漢人的辦法,並大力扶植道教,借以加強對漢人的思想統治。本書在第七章中對這一問題已經做了比較充分的介紹。國內外名人、學者也比較一致地肯定成吉思汗的這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如中國學者楊紹猷先生曾說:“成吉思汗並不把自己信仰的薩滿教強加於被征服的民族,也不消滅他們的宗教,而是利用各種宗教為自己的軍隊擴張服務,容許各種宗教存在。”“他雖然大量屠殺那些敢於抵抗的民族,但並不消滅他們的宗教,而是‘宣布信仰宗教自由’。”“成吉思汗命其後裔切勿偏重何種宗教,應對各教之人待遇平等。”“成吉思汗在宗教為我所用的宗旨下,一是容許各種宗教的存在,二是允許各族包括本民族有信教自由,三是對宗教職業者進行優待,豁免其賦稅。”③比如乃蠻王子屈出律在用陰謀手段篡奪了西遼的王位之後,又強迫當地人民放棄自己的信仰。成吉思汗的大將者別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事件,輕而易舉地打敗了屈出律。在西征花剌子模和俄羅斯時,成吉思汗與者別等也曾多次利用當地的宗教矛盾為自己的征服戰爭服務。

  英國史學家道森在其<出使蒙古記>的緒言中曾介紹了成吉思汗的蒙古人與基督教世界的關係,其中說:“成吉思汗親自規定,一切宗教都應受到尊重,不得偏愛,對於各種教士都應恭敬對待,把它作為法令的一部分。他在東方和西方的所有後裔曆代都忠實地遵守了這項原則。”他分析了這一政策產生的原因,認為“蒙古和土耳其斯坦是世界上各種宗教會合的地方,蒙古人自己作為新來者發現,佛教、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已經在一些民族中間紮下了根,而他們是從這些民族獲得初步文明的。”④在他們的部眾和同盟者中已經有相當多的人信奉以上各種宗教。基督教的聶思脫裏派早在唐初就傳入中國,取了一個漢名叫景教。元代稱為也裏可溫(阿拉伯語,修士),或稱聶思脫裏。早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之前,汪古、乃蠻、克烈等部就信奉景教。窩闊台的妻子脫列哥那(蔑兒乞人),拖雷的妻子唆魯禾帖妮(克烈部人,蒙哥、忽必烈、旭烈兀的母親),汪古部駙馬,以及蒙哥朝的大必者赤(副丞相)孛魯合等,都是景教徒。因此景教在蒙古汗廷有強有力的勢力和靠山。取消或壓製這一宗教,顯然不利於成吉思汗的統治。

  ----------------------------------

  ①<元朝秘史>卷9,224節。

  ②(波斯)拉施特:<史集>卷1 ,第167頁;北京 :商務出版社,1997。

  ③楊紹猷:<民族研究>,1983年第一期;<千年風雲第一人>,第239—240頁。

  ④(英)道森:<出使蒙古記>緒言,呂浦譯,周良宵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科學出版社,1955。

  ------------------------------------

  對於伊斯蘭教,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則是采取政治軍事上征服和宗教信仰上自由的兩手政策。早在成吉思汗建國之前,回教商人就在蒙古各部落中活動,回教徒劄八兒火者曾參與了欽班朱尼河水,成為成吉思汗的開國功臣,後來被任命為鎮守中原漢地的第一個大達魯花赤。成吉思汗派到花剌子模經商和出使的人員中也有不少伊斯蘭信徒。甚至參預成吉思汗西征的畏兀兒等三國軍隊中,也有相當數量的人信奉伊斯蘭教。但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對象花剌子模則是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的一派掌權的國家,對於這個政權成吉思汗在政治軍事上則是毫不留情,堅決征服、摧毀,但並不強迫當地人放棄自己的宗教。盡管伊斯蘭教的主流派哈裏發帝國與花剌子模有矛盾,但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也沒有放過這個政權。1258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攻克了巴格達,滅亡了阿拔斯王朝的哈裏發帝國。正如中國學者周燮藩所說:“ 阿拔斯王朝的滅亡,正式結束了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中的至上地位。”也就是結束了在此之前伊斯蘭教政教合一的體製,但也沒有限製當地人民的信教自由。“伊斯蘭教不顧以其名義進行統治的王朝廢立,發展為以自身體製維持的世界宗教。它不再依賴軍事和政治擴張,照樣往世界各地滲透,對於不同文化傳統的人們依然具有吸引力。”①

  隨著中亞、波斯等地的被征服,來到東方的回回人空前增加。蒙古貴族利用回回上層分子和富商大賈作為壓迫與剝削中原漢民的幫手,如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不花剌貴族賽典赤贍思丁,富商奧都剌合蠻、阿合馬等,都在統治機構中擔任很高的職務。移居漠北與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許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師答失蠻、苦行者迭裏威失,享受與僧道、也裏可溫同樣的免稅待遇。但一般的回教徒——木速魯蠻則同於編民,一樣要交納賦稅,負擔差發。總之,“在中國,由於蒙古人采取‘信仰自由’和‘兼容並包’的政策,伊斯蘭教乘機往東發展,大批穆斯林遷居來華,為中國各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②

  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是主張政教分離,即認為宗教世界與現實世界是不同的,不應該用宗教的主張與利益幹預現實的政治。但在蒙古族內部也有另外一些人主張政教必須合一,由此又導致了不同派別乃至不同政權之間的矛盾與戰爭。比如在伊兒汗國,第三代帝王曾改信伊斯蘭教,並采用伊斯蘭教的名稱,自稱為阿合馬算端,結果遭到其他蒙古貴族的反抗,很快就被推翻並被處死了。但時過13年之後,伊兒汗國著名的國王合讚汗,正是依靠伊斯蘭軍隊的支持奪取了國家政權,從此改信伊斯蘭教,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他的後人也大都是伊斯蘭信徒。而欽察汗國的後人則改信了當地的宗教——回教和基督教。在語言文字上,蒙古人雖然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但統治各地的蒙古貴族,為了統治的需要,也逐步掌握了當地的文字和語言。而術赤後王與伊兒汗國之間的對立與戰爭,實際上也與宗教不同有關。

  自忽必烈以後,元朝統治者主要提倡喇嘛教,西藏人八思巴被尊為“大寶法王”、“大元帝師”。以後每一帝師死,必自西藏取一人為嗣,一直到元朝滅亡。元朝統治者如此重視佛教,也是出於統治天下的需要,據<元史>記載:“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廣且險遠,俗獷好鬥,思有以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盡領之於帝師。乃立宣政院,其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為之。帥臣以下,亦僧俗並用,軍民盡屬統理。於是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西土。”③從此佛教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權,並將教義傳入了蒙古地區。中國內地自東漢以來佛教就已經傳入,唐、宋時期曾出現不少教派。蒙古統治者提倡佛教,對統治中國內地也很有利。

  --------------------------------

  ①②周燮藩:<伊斯蘭文化麵麵觀>;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③(明)宋濂等:<元史>卷202<八思八傳>,第4517頁;北京:中華書局,1976。

-----------------------------------------

  宗教與民族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如何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關係到政權的鞏固、社會的安定。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宗教政策值得進一步研究。

  四、經商與戰爭―――打破東西方壁壘的千年偉人

  大家知道,成吉思汗西征導因於一次東西方的商業衝突:訛答剌城守將海兒汗慘殺蒙古商隊,成為成吉思汗西征的導火線。因此,訛答剌城成為成吉思汗西征的首要目標,並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它又從一個側麵說明:打破東西方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麵,已經成為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認為,如何正確地分析經商與戰爭的關係,是能否正確評價成吉思汗的關鍵。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先生在《翻開看世界曆史》一書中曾客觀地分析了成吉思汗西征與經商的關係,他說:成吉思汗在占領“朝鮮、唐古特之後,本想停止擴張。他並沒有打算攻占西方諸國,而且想要同花剌子模沙拉和平相處。但是沙拉的一個督統殺了蒙古商人。在這種情況下,成吉思汗仍然是希望和平相處,派使團要求處理殺死蒙古商人的督統。沙拉不但沒有同意成吉思汗的要求,反而殺害了使團團長,其餘的成員被剃光胡須押出國境。成吉思汗當然不能容忍這種無理行徑,做好準備後於1219年進攻並摧毀了花剌子模。”“沙拉殺了成吉思汗的使者,這是血仇,所以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報了仇。”①尼赫魯先生的這一分析實際上包含了如下幾種含意:第一,從成吉思汗的本意講,當時“他並沒有打算攻占西方諸國”,而是想在蒙古與花剌子模兩個東西方大國之間開辟一條和平商路,保護兩國的和平商人,促進雙方和平相處;第二,當450名商人被殺死之後,成吉思汗也沒有立即選擇戰爭,這說明他和平相處、和平經商的誠意;隻是在花剌子模沙殺死其正使、侮辱其副使之後,成吉思汗才不得不選擇戰爭。尼赫魯先生認為花剌子模的這種做法是“無理行徑”,“是血仇”,實際上是對國與國之間和平交往原則的粗暴踐踏;第三,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是為了替商人和使者報“血仇”,這就肯定了成吉思汗打擊花剌子模的正義性。從這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成吉思汗開始西征時具有一定的自衛反擊戰性質,隻是以後才發展為民族征服戰爭。有一位華裔日籍學者陳舜臣先生在台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長篇曆史小說<成吉思汗一族 >中,曾將花剌子模的這種行徑稱為“古代的恐怖主義”②,我認為這一說法並不過分。

  中國學者德山先生在《元代交通史》中曾說:“國際陸路交通是成吉思汗祖孫三代三次西征的產物。”第一次西征“為建立橫跨歐亞、空前未有的大蒙古國奠定了基礎”;第二次西征即長子西征,“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欽察汗國,”“開辟了通往中國的國際交通----欽察道”;每三次西征即旭烈兀西征,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的另一個汗國-----伊兒汗國,“開辟了中國通往波斯的國際交通----波斯道。”③法國東方史學家格魯塞在<蒙古帝國史 >中說:“蒙古人幾乎將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辟了洲際的通道,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並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總主教。”“從蒙古人的傳播文化一點說,差不多和羅馬人傳播文化一樣有利。對於世界的貢獻,隻有好望角的發現和美洲的發現,才能夠在這一點與之相似。”④加拿大史學家斯塔夫裏·阿塔斯說:“由於蒙古帝國的興起,陸上貿易發生了一場大變革。曆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即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往來於這條大道的商人們說,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在塔那到中國的路上行走,是絕對安全的。”他認為,“橫穿中亞的商路”對於當時東西方商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①。

  -----------------------

  ①(印度)尼赫魯:《翻開看世界曆史》,蒙古文版,紮布譯;烏蘭巴托出版社,1987。

  ②(華裔日籍)陳舜臣:《成吉思汗一族》;台北:台灣遠流出版公司,2003。

  ③德山:《元代交通史》,北京:遠方出版社,1995。

  ④(法)格魯塞:《蒙古帝國史》,第278頁;商務印書館,1994。

——————————————

  美國傳記名家哈羅蘭姆將成吉思汗稱為“人類帝王”,他在其著作中說:“雖然當初的成吉思汗從未接受過物質文明的熏染,竟能為50多個民族建立了切實可行的典章,維持大半個世界的和平與秩序”;“信使可以縱橫50個經度,一個少女懷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遨遊這個廣大的帝國。”使得東西交流為之暢通,歐亞文化為之交流,“這是人類之間最廣大而開放的一次握手。”②

  1999年6月,韓國總統金大中說:“有人認為,由於有了蒙古人,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的倔強不拔、勇猛無敵精神和機智敏捷的性格卻塑造了偉大的成吉思汗。同樣,我也讚成一些人的評價,網絡還未出現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卻打通了世界各國的關係,建立了國際往來關係。”③韓國著名學者金鍾日也說:“大地是人類的家園,我們隻有一個家園,這是當今‘全球化’的新概念。然而,‘全球化’起源於成吉思汗的大統一。”④

  我國著名的元史專家韓儒林先生也曾經充分肯定過成吉思汗西征在促進中西交流方麵的積極作用,他說:“成吉思汗在開始西征起,便采用中原的交通製度,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開辟‘驛路’、設置‘驛騎’、‘驛牛’和‘郵人’,把中原原有的驛站係統延伸到西域。一直到他的子孫時代還繼續改善和發展這一艱巨事業。”“成吉思汗把東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掃除了,把阻礙經濟文化交流的堡壘削平了,於是東西方的交往開始頻繁,距離開始縮短了。中國的創造發明如火藥、紙幣、驛站製度等輸出到西方,西方的藥品、織造品、天文曆法等也輸入了中國。”⑤正由於蒙元時期用暴力掃除了亞歐各國之間的此疆彼界,又逐步建立了一個完善的驛站係統,於是將幾千萬平方公裏之內的各個部分彼此聯係起來了。比如在元朝境內就有陸站、水站、狗站等1383處,擁有驛馬44301匹,驛車 3937輛,驛船5921條。“四方往來之使,止則有館舍,頓則有供帳,饑渴則有飲食,而梯航畢達,海宇會同”,“脈絡相通,朝令夕至” ⑥。一個使者、商人或旅行者隻要能領到帝國發的乘驛牌,就可以在亞歐各地通行無阻,所謂“之千裏者,如在戶庭;之萬裏者,如在鄰家” ⑦,這種說法並非誇張。

  亞歐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直接促進了曆史的進步。比如,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使歐洲文化從神學手裏解放出來,出現了文藝複興。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也使它發揮了在中國未曾發揮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說:“在十四世紀初,火藥從阿拉伯人那裏傳入西歐,它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變革,這是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 ⑧並說:“火藥和火器的采用決不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是一種工業的也就是經濟的進步。”⑨它對歐洲的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重大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⑩指南針傳入歐洲則促進了歐洲航海事業的發展,以後才出現了哥倫布等人的遠航,使他們發現了新大陸,促使歐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無怪乎有的學者這樣說:“成吉思汗這樣的天之驕子的誕生,使世界從沉睡中覺醒,東西文化交流促成。

  --------------------------

  ①(加拿大)斯塔夫裏·阿塔斯:《全球通史-----1500年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②(美)哈羅蘭姆:《人類的帝王-----成吉思汗傳》,台灣,中華書局,1972。

  ③轉引自《世界種地蒙古人》,2001年第一期。

  ④轉引自《千年風雲第一人》,第23頁。

  ⑤韓儒林:《論成吉思汗》,《曆史研究》,1962年第1期。

  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01《兵製四》,第2583頁;北京:中華書局,1976。

  ⑦轉引自《千年風雲第一人》,第9頁;待查。

  ⑧⑩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0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

  ⑨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8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

  被<馬可波羅遊記>招致哥倫布探險,美洲大陸被發現,歐洲人一度掌握世界霸權,後又美國崛起,日本被美國打敗等等。所以,我把成吉思汗誕生可以看作改變世界方向,形成今日世界的誕生。”①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學者和新聞界從“縮小地球”、“溝通歐亞”的角度研究成吉思汗,認為他“衝破了亞歐各國的封閉狀態,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②,是功不可沒的英雄和偉人。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給世界名人排隊時,往往將成吉思汗列入中國乃至世界100位名人之列,甚至列為十大名之一,美國的《華盛頓郵報》還曾將成吉思汗評為“千年風雲第一人”。成吉思汗究竟是征服者還是民族英雄?是黃禍製造者,還是千年偉人?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的評價為什麽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是否西方人的評價都是站在征服者的立場上看問題呢?或者他們這樣做是不是一種民間遊戲,或者是嘩眾取寵的惡作劇呢?我研究了一下美國 <華盛頓郵報>提出的評價標準和理由,我認為還不能得出以上那些結論。第一,他們提出的世界“千年偉人”的一個標準是“依據由誰縮小了地球為原則”,經過民意測驗,多數人集中提到了兩個人,一是成吉思汗,一是哥倫布。經過認真分析,他們認為雖然成吉思汗殺人很多,但他與哥倫布一樣縮小了地球,而在外交方麵卻不知比哥倫布勝出多少倍。第二,他建立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蒙古帝國,東西從太平洋到東歐;南北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比亞利山大帝國、羅馬帝國、伊斯蘭世界和前蘇聯占領的地盤都遼闊,衝破了亞歐各國的封閉狀態,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第三,《華盛頓郵報》還報導說:他們之所以評選成吉思汗為人類文明史上第二個一千年的頭號風雲人物,主要是因為他“從政治、軍事、民族心理上深深地影響了歐洲及世界。”那一年,他們還同時評選出第二個一千年最重要的發明,即源於中國的印刷術。他們指出:將印刷術與成吉思汗“這個人和這件事比較一下十分有趣。一個從政治、軍事、民族心理上深深地影響了歐洲及世界,一個從科學文化、教育手段、思想觀念上深刻地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印刷術改變了曆史,同樣,成吉思汗也影響了世界。”第四,他們提到,蒙古人後來並沒有統治好中國,對歐洲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成吉思汗也並不是一個溫順和藹的人,也不是思想家與解放者,而是一個殘酷的人。那麽,他們為什麽偏要選擇這樣一個人為千年偉人呢?他們認為:“他是拉近世界的最偉大的人。”他們指出:“曆史並不是聖人、天才和解放者的傳說,成吉思汗最完美地將人性的文明與野蠻兩個極端集於一身,至今還未找到一位比成吉思更為合適的人選。”③他們將是否“縮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當作評價世界風雲人物的主要標準,我認為,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是值得引起我們深思的。

  因為成吉思汗曾經大量殺人,而看不到他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因為他曾經進行了野蠻的征服戰爭,而看不到他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所做的傑出貢獻;這實際上都是以偏概全的片麵性認識。

  本文既介紹了世界各國若幹名人、學者對成吉思汗的評論,也概括了本人對成吉思汗評價問題的基本看法,其中難免有以偏概全或掛一漏萬之處,敬請學術界的同仁及讀者朋友們予以斧正。我認為,正確地評價成吉思汗不僅是史學研究的需要,也是國內民族團結的需要,是改革開放、振奮民族精神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對於這樣一個問題,既不能模棱兩可,也不應束之高閣,而應該通過認真研究,盡可能得出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

  -----------------------

  ①(日本)飯村鑲:《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日譯者序及後言,巴圖、都固爾紮布譯;268頁。

  ②③《華盛頓郵報》1996年4月19日阿米·伊·斯克維茲報導;轉引自《千年風雲第一人》,第32頁。

作者簡介:

朱耀廷,男,1944年12月生於河北省安平縣,1969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留校任教。現任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原北大分校)曆史學教授、曆史係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研究方向為元史、中國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成吉思汗全傳>、電視劇文學劇本、曆史小說<成吉思汗>,<中華文物古跡旅遊>、<北京文物古跡旅遊>、<中國傳統文化通論>、<諸子百家與現代文化 >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