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朱曉玲:創作體驗我之說

(2005-11-28 12:32:00) 下一個

創作體驗我之說
                                                     朱曉玲

 

北美女人

北美女人大本營>>>



我的寫作體驗是,一部好的小說,除了編織一個好的故事外,語境和營造一種適合於你講述的故事的氛圍,是一部小說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 因此如何為小說營造一種良好的意境和語境環境,是一定要認真思考的重要環節。所謂意境,是文學文本中,特有的美學術語。也就是說,文學作品在藝術美的創作上所要達到的境界和審美效果。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就要求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將主觀的情思和客觀的物、景、人、事,即意與景、情與景、神與形交相融合,高度統一,達到人、情、景交相輝映,神形兼備的境界。

        因而,在創作每一部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比較注重文體美感,語境美感。也就是文本的形式美——敘述的語言美。就我個人創作體驗而言,我認為,文學作品是語言雕塑的結晶,語言也是文學作品的形體美。這種文本的形體美,是決定一部文學作品是否能讓閱讀者很快進入閱讀狀態,引起讀者的審美情趣的、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而故事是小說的框架、鏈條。細節是串在這個鏈條上的珍珠。我還認為,構成小說形成的要素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由故事中的人物語言及創作者的敘述語言組構而成。小說創作中,如何將敘述人(創作者)的語言和故事中的人物語言交錯使用,互為滲透、互為依存、互為關照、相依相傍,從而使創作者零散的、思考的、龐雜的文字,經過文思的梳理、過濾後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生動感人的故事和豐富多彩的各種畫麵展示在讀者麵前,這是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要認真、嚴肅思考的重要環節。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麽要講這樣一個故事,在故事中我們為什麽要設定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情節,這樣的人物;我們希望透過文本向讀者傳導什麽樣的信息,透露怎樣的人生觀、哲學觀或宗教觀,展示怎樣的文學風範等等,心中要有個總體的把握。當然,這種把握不一定很具體、不一定很清晰,它隻是存活在創作者心間一種對事物、事件、對生命、對人生的一種思考、感悟和體驗或困惑。但是這些感悟、這些體驗、這些困惑一旦通過思考的筆,通過我們的敘述表現出來後,就會成為形式各異的文學藝術作品。

       再者,在創作過程中,敘述語言要為我們設定的情節、場景、人物、事件等服務。每一個情節,每一句話或動作、每一個細節的設定,都要符合人物性格及故事發展軌跡。文字是靠不斷地打磨、錘煉才會表現出它無窮的魅力和感染力的。如果創作者的敘述語言沒能照亮所構建的文本,沒能照亮敘述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境,感動不了讀者,那麽這種敘述語言是不成功的,更不是我們的財富。

         故事中的人物語言藝術,是指小說中人物的講話、對話或獨白等。是小說置於人物對話之前之後或中間,用以概括、提示、剖析人物對話和描繪人物對話時的神情姿態以及動作心理的一種語言形式。故事中人物語言的指示詞,不僅可以概括說話人的動作、心理、聲態、神情以及用語的特征,對於人物對話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可以表現出人物性格、風貌等特性。但是,它從總體方麵講,必須服從於作家的語言風格,體現作家的語言特征和風骨,符合文本或故事的發展。

       而敘述人(創作者主體)的語言藝術,是作者在敘述故事,刻畫人物,說明事件、描繪環境、發表議論、抒發感情時使用的語言形式。這就要求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依據作品設定的情境,在人物關係和活動中,把握作品人物的語言、動作,姿態及表情的外在特征。把握這些外在特征在各種環境下的不同表達方式,調動自己的情緒記憶,構思意境,設身處地進入到你所塑造的人物內心世界,探索人物心理活動的軌跡,揣摩、體驗人物的情感,思緒、喜怒哀樂,從而為人物的外在表現再創造出符合文本需要的心理依據,為閱讀者進入共鳴提供必要條件。

       創作過程中,需選用形象生動,既具體可感、又有靈性、空靈的敘述語言,以細膩的筆觸、調動一切語言手段,如擬人化、擬物化、暗示、寓意、誇張、對比、諷刺幽默、象征、怪誕、詼諧、排比等等敘述語言手法,將事物的性質形態,人物的性格情狀、事故的發展脈絡等,鮮明地、具體地,渲染、鋪陳在讀者麵前,從而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見其物。充分享受閱讀給他帶來的愉悅。

        作品中,對人物語言的藝術處理,也是很顯重要的。雖然藝術是源於生活,但小說中的人物語言,沒必要也不可能將現實生活中的語言和盤端上。從創作實踐而言,一部優秀的小說,往往要采取多種敘述方式進行創作,才使得其講的故事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感染力和深刻的意蘊。例如由於故事情節的需要,小說中的人物主體,有時需要長篇大論地說話,為避免給讀者帶來沉悶、冗長、繁瑣的閱讀感,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就得采用切割人物語言或岔分法藝術的創作手法。將冗長的人物語言切割開或者岔開,安插進一些因人物的對話引出的另一些事件,另一些情景及細節,使小說的故事結構複雜、曲折、錯綜、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變化多端一些。創作者在設計人物進行大篇幅語言敘述情節時,適當地切換進敘述人物的動作和神態及對他周身的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說,在人物長篇大論的對話中,穿插進一些敘述者的各種動作,如掏煙、點火、織毛衣、是怎樣的姿態吸煙、喝茶、倒茶水、翻書、蹺腿、揪耳朵、挖鼻孔、扶眼鏡,擦淚、向窗外遠眺的神態,咳嗽、麵部是怎樣的表情等等一些很生動很具象的細小動作,都可切割進人物長篇敘述的情境之中。這種藝術處理方法,能使本是枯燥的人物對話場麵顯得豐富多彩,有血有肉,枝枝蔓蔓、生活化、可觸可感起來。從而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到像是與故事中人物在促膝談心一樣親切親近,使讀者不僅能由敘述者的語言中享受到一種閱讀的愉悅,而且還能由敘述者的這些細微的動作變化中去觸摸、體悟敘述者內心的思緒和情感變化。當然,我們在利用切割人物語言的表現手法進行創作時,切割進來的人物動作、神態及岔進來的另一些情節和景物,必須要與敘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運與當時的情境有機地揉合在一起,渾然一體。對周圍景物的描寫更要與敘述者當時的心境、情緒、神態等相吻合,使之成為人物敘述語言的一種好的背景、一種和諧的陪襯、一種畫龍點睛的補充、一種錦上添花的修飾,以增強人物敘述語言的韻味和審美情趣。以達到人、景、物、事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

       以上所述,隻是我,作為一個熱愛文字寫作者談到的一些關於寫作方麵的切身體會而已,並不是一定確實無暇的論說。今天我誠誠懇懇地拿出來,博大家一笑。並且我已戴好了頭盔,準備接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