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博迪:再說爸爸--寫在父親節

(2005-06-19 07:55:22) 下一個

再說爸爸 -- 寫在父親節

博迪

六月又見石斛蘭花開,父親節就要到了。孩子們嘮叨著做手工藝品(CRAFT) 給孩子他爸一個大驚喜 (BIG SURPRISE),令我不禁又想起昔日和爸爸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爸爸的專業是水文地質,和珠江打了一輩子交道。爸爸興趣廣泛,對中國古典文學,曆史 ,民族音樂一直都有愛好。據說,爺爺原是個落選秀才,在鄉下開了私塾教書,自然爸爸幼時是在爺爺的私塾裏開的蒙,從小打下較好的古文國學的功底。除了專業書外,家裏文史哲類的書籍不少,記得還有一些線裝書, 大部分都在文革中丟失了。

那時候年輕的爸爸常年奔走於珠江流域,在家休假的日子,一邊忙碌家務,一邊哼哼歌曲,小調,當時太年幼,我並不知道歌曲的名字與內容,隻覺得很好聽,待到後來,我長大一些,對音樂也有興趣後,才知道爸爸哼的多是“送別(李叔同)”,“黃河頌”,“我們走在大路上”,“草原晨曲”,“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爸爸經常輪流將我們兄妹抱在他的腿上,然後吹口琴給我們聽,或者我們唱歌,他口琴伴奏。這大概是我最早的音樂啟蒙了。

由於爸爸職業的緣故,家裏有不少地理書,家中牆壁上還貼了兩幅大地圖: 中國地圖,世界地圖。隻要爸爸在家,經常抱著我們,對著地圖指指點點,告訴我們名山大川,五湖四海,縱橫經緯,大洲大洋。學完後,還有“考試”,爸爸提問,我們得在地圖上找答案, 在不經意的父女間嬉戲的天倫之樂中, 一些中國,世界地理基本常識不知不覺潛入了腦海。

在爸爸媽媽下放的日子裏,一家一分為三,外婆和我們兄妹仨留在城裏。有一天,無意中在雜物堆裏找到一個藤條編織的箱子,裏麵有一捆包好的文革前的“羊城晚報”,這些是爸爸看後挑選留下的,一本厚厚的爸爸整理的剪報,內容包羅萬象,都分門別類地貼好;一套範文瀾編寫的“中國通史” ;一本“唐詩三百首”,“宋詩一百首”,“宋詞一百首”,沈祖棻著的《宋詞賞析》、《唐人七絕淺釋》,一本歌曲集“革命歌曲大家唱”,石人望編的口琴曲(書名我已經記不清楚了)。看到這些劫後餘生的禁書,令我們欣喜若狂,如獲至寶。在那血統論泛濫的年代,所謂出身不好的原罪讓我們飽受白眼, 歧視, 書本是唯一可以令我受創心靈得到安寧, 撫慰的良藥. 社會讀書無用論盛行,學校撤銷地理課,所謂的曆史課,要貫徹整個中國曆史就是一部農民起義史的精神,隻講農民起義,從陳勝,吳廣,。。。。。一直到洪秀全。在家裏, 爸爸那些地理書,那套“中國通史”, 我囫圇吞棗地讀了下來,讓我對曆史地理有了基本的輪廓,概念,而不至於一片空白。 那本“口琴曲”和爸爸留下來的口琴,不僅是我在艱難日子的慰藉與夥伴, 更引導我走上這讓人如癡如醉的愛樂之路.唐詩宋詞也成為我終身的良師益友之一。

中學畢業要到農場的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臨行前, 爸爸媽媽叮囑"知識永遠有用, 你在學校學的東西太少, 在農場有空的話,要多讀點書, 特別是數理化。" "機會總是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 並在我行囊裏塞進了一套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編的初等數學, 物理, 化學。那時, 作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對現狀百般無奈, 沮喪, 對前途, 對未來更感到渺茫無望, 心灰意冷。 在放工之後, 農閑季節, 我讀書, 自修, 補課也僅僅是為了暫時逃離塵世, 麻醉自己。直到77年10月高考改革通知傳出, 猶如在黑暗無盡的隧道裏突然射入一束強烈的亮光,讓我看到了前景的光明。接著迎文革後首次全國高考的最後全力衝刺, "頭懸梁,錐刺股"...... 。到了"金榜題名時"的那一刻, 霎時間心緒難平, 感慨萬千, 更感激父母的高瞻遠矚!

......

人到中年, 隨著閱曆增進, 對父母親情的關愛體認得更為深刻。父母的關愛,滋潤了孩子的童稚心田與溫馨回憶。 父母之愛總是隱藏在一點一滴間,年少時毫無覺察,以為這一切隻不過是平常日子裏的平常瑣事. 如今亦為人母,才理解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所具有的深遠意義, 才意識到做這一點一滴是多麽耗費心力。 童年和父母共處的經曆,如今也啟發了自己,如何成為更富價值的母親,與子女一起成長,共臻圓滿無憾的人生。

又是一年父親節, 關山遠隔, 思念綿綿, 紙短話長, 文不盡意。

謹祝爸爸康健, 長壽! 也祝所有的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文章來源: 北美女人論壇

 

轉貼須經作者同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