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情人節

(2005-02-11 12:24:53) 下一個

閑話情人節

 

黃 楊

 



二月十四日是西方的情人節。在情人節時,將一枝半開的紅玫瑰送給自己的女朋友,並從她那得到一盒心形巧克力作為回贈的禮物,將是非常浪漫的事。

每當情人節來臨之際,最忙的是花店,大批進貨,大幅漲價,大筆撈錢。其次是商店,巧克力,情人卡,有關情人節的小禮品,都包裝得光鮮亮麗,擺放在顯眼的位置,等著癡情男女來送錢。 再有,就是小資,甭管未婚已婚,忙著找接受情人節祝福的對象,以便把憋了一年的甜言蜜語像葛洲壩泄洪一樣地釋放出來。

情人節在英語裏的叫法不是Lover’s Day,而是Valentine’s Day(瓦倫太節)。Valentine是個人名,名字能成為節日者,都非比尋常。

據說瓦倫太(Valentine)是羅馬帝國時代的基督教教士。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羅馬皇帝克勞底斯(Claudius)當政,窮兵黷武,戰爭頻仍,為了保證兵員,克勞底斯下令,凡是適齡男子,都必須加入羅馬軍隊,為國效勞。好多丈夫離開妻子去打仗,戀妻想家的士兵打仗不肯賣力,使這位暴君大為惱火。為了扭轉局麵,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結婚,統統給我打仗去。

當時羅馬城的基督教士瓦倫太(Valentine),不忍看到一對對有情人生離死別,就為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主持宗教結婚儀式。後來,更多情侶秘密趕來請求瓦倫太教士主持婚禮。事情鬧大了,瓦倫太教士被暴君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據說,瓦倫太教士死的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到2月14日,便自發慶祝,漸漸地演變成情人節。

另外一種傳說是,羅馬基督教傳教士瓦倫太,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悉心照料。臨刑前瓦倫太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愛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

還有一說,即情人節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隻盒子裏抽簽,盒子裏放的是寫有姑娘們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基督教聖徒瓦倫太。

一般來說,傳說隻能姑妄聽之,但它越是接近曆史,其可信程度就越高。公元三世紀的羅馬帝國正經曆著一個信仰危機的時代。愈來愈多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來世。許多宗教都提供了來世獲救的理論,而基督教的來世獲救理論尤其吸引人。除此之外,基督教對社會問題的解釋以及它的組織特點,使其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帝國贏得大量信徒。

那麽,我們反過來看關於基督教聖徒瓦倫太的傳說,也能發現基督教的宣傳工作是很有成績的,在當時是比較受群眾歡迎的。把基督教的傳教士描繪成人類美好愛情的象征,無疑對基督教的傳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當然,這都是在基督教得勢以後發生的事情。

情人節這一風俗促進了西方人的早婚早戀。年輕人嘛,少女情懷總是詩,可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因此就有了少年維特的煩惱。而情人節則恰恰給這些少男少女們提供了表達感情的機會,沒這麽個機會,好多有情人僅僅因為羞於表達,在人生路上可能就會擦肩而過;有這個機會,僅僅是兩情相悅的男女,亦有可能借著這股勁兒,步入婚姻殿堂。

愛情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古今中外,人類關於美好愛情的故事不勝枚舉。其實,中國也有自己的情人節,就是“七夕節”,源於我國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相傳很久前,天上的織女下凡,與放牛的牛郎相識,二人通過自由戀愛結婚。牛郎和織女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闔家歡樂。但是,好景不長,這事讓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拆散了這對恩愛夫妻。

牛郎妻離子散,但上天無路。後來牛郎在神牛的幫助下,終於得以帶著自己的兒女,上天去追趕織女,豈料,王母娘娘見狀,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天河出現了,將牛郎織女隔在兩岸,隻能相對哭泣。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喜鵲飛臨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隻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人們在葡萄架下放盆水,據說能聽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說的悄悄話。牛郎織女的故事雖然荒誕不經,但卻反映出中國傳統社會對愛情的禁錮和人們追求美好婚姻的勇氣。

現在國人知道“七夕節”的恐怕不多,知道它是中國土產“情人節”的更少。什麽原因呢?解放以後,中國的主流文化不提倡過“情人節”。搞階級鬥爭,抓革命,促生產,是國人生活的主要內容。從建國初期的土改、鎮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到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政治統帥一切了,那還有什麽私人活動空間呢?偉大領袖說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溫良恭儉讓。您說您還好意思跟偉大領袖唱反調,溫良恭儉讓地過什麽情人節嗎?

結婚雖然還沒有被禁止,談情說愛總被視為“小資”情調。當年的小資和現在的小資可不是一碼事。您要是有幸成為小資,那就說明您已經要被剝離出革命大家庭,離您倒黴的日子就不遠了。共產黨不是提倡自由戀愛嗎? 沒錯!可是,團支部書記看上地主閨女了,上級領導非給你拆散不可。你還有點兒階級立場嗎?

在那種革命形勢下,誰敢明目張膽地談情說愛?畢竟,愛情還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情愫,甭管什麽形勢,該談咱還得談,但要悄悄地進行,最好披上革命的外衣。文革時流傳著一封革命情書,語氣特像偉大領袖,是這樣寫的:“人總是要結婚的,但結婚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侯有個文學家叫秦少遊的說過:‘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和你隻見過一麵,後來,你給我來了許多信,可是因為忙,僅回過你一封信,還不知收到沒有。對於你的情,我是很感動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結婚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應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這樣的情書即使讓女朋友上交給領導了,您也不至於被領導當成小資,說不定還能撈個學毛選積極分子當當。寫這等革命情書,不認真學好毛選還真不行。

和當年非得給自己談情說愛的行為抹上點兒革命油彩不同,現在的年輕人談起戀愛來就輕鬆多了,也浪漫多了。

改革開放,國門大開。西方的情人節也跑進中國,中國的年輕人有模有樣地過起情人節來了。有些人就覺得不象話,幹嘛放著本土情人節不過卻過洋人的情人節呢?這不是崇洋媚外嗎?其實,既使開放以後,中國的主流文化依然排斥過情人節。八十年代的新一輩談情說愛仍然羞羞答答,各級支部書記都盯著你呢!不好好學習,把“四人幫”奪走的時間搶回來,倒談起戀愛來了,準沒你好果子吃。得嘞,咱忍忍吧。這一忍,忍出好些大齡青年來。領導也不是不關心咱大齡青年的個人問題,這不,大齡青年聯誼會,婚姻介紹所在各級黨委的親切關懷下雨後春筍般地誕生了。

進入九十年代,各級領導就開始忙了。忙吃喝的,忙出國的,忙升官的,忙摟錢的,忙什麽的都有。因而,也就放鬆了對年輕人的管理,隻要你不上街遊行鬧事,你愛幹嘛幹嘛。你們不是喜歡洋人的情人節嗎?過就過吧,沒人管。洋人的情人節乘虛而入,受到廣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實是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沒必要大驚小怪,更沒必要把它上升到捍衛傳統文化,抵禦文化帝國主義侵略的高度。

現在中國已經加入全球化的行列,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情人節像肯德雞麥當勞一樣傳到中國,受到年輕人的歡迎。這說明年輕人易於接受新鮮事物。若要非做個價值判斷,我倒覺得沒什麽不好。過一下情人節總比開階級鬥爭誓師大會好吧。想當年我低著頭挨批鬥的時候就老是犯琢磨,幾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怎麽就像打了雞血似的異常亢奮地鬥爭她們的同學呢?這年令的人即使不花前月下地早戀,也應該學學冬妮婭吧。革命像海洛因一樣,卻讓當時的少男少女超越浪漫,盡情享受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歡愉。就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讓小姑娘往臉上吐唾沫,我尋死的心思都有了。您瞧,這不都是階級鬥爭惹的禍嗎?所以我認為, 甭管這情人節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有總比沒有強。

文化民族主義者常愛犯的毛病就是看問題有點兒情緒化,有點兒盲目。“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雖說孩子是你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實事求是點兒嘛。就說年輕人不過“七夕節”而過“情人節”這檔子事,首先,主流文化不宣傳“七夕節”是土產“情人節”,年輕人知道的不多。其次,它過起來也不是很方便。您叫年輕人找個洗臉盆放滿水端到葡萄架底下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您沒想想,四合院都拆得差不多了,哪兒找葡萄架去?即使有,現在城裏頭的噪音汙染,您聽得見嗎?牛郎織女的悄悄話能如雷貫耳嗎?買朵玫瑰花,寄張情人卡,發個短信息,多方便啊,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是西方“情人節”受年輕人歡迎的主要原因。

年輕人過情人節,大方向是正確的。您要是像我一樣沒趕上好時候,也不用忌妒,給老婆多買幾朵玫瑰花,把失去的東西找補回來,也是一樂兒。隻要多獻出一點兒愛,您的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