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瑪雅: 愛情喜歡與死神跳舞

(2004-04-28 22:49:43) 下一個
愛情喜歡與死神跳舞 瑪雅 如果把音樂藝術比做一頂美妙絕倫的王冠,那麽歌劇便是王冠上一顆最璀璨的寶石,它是文學,詩詞,音樂,戲劇和舞蹈的綜合藝術。在世界著名的歌劇當中,絕大多數故事的主題都是與愛情及死亡有關的,這包括《阿伊達》,《茶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圖蘭朵》、《波希米亞人》及瓦格納的 《尼伯龍根的指環》及《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等等。而當今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更是把愛情與死亡推向了激情的高峰。 這個歌劇據說在全世界每天都上演。現在,一提起比才就聯想到歌劇《卡門》;一提起歌劇《卡門》就聯想到比才。 有誰不會哼上一段“鬥牛士之歌”和“哈巴涅拉舞曲”的旋律呢? 在歌劇《卡門》誕生後短短的75年間至1951年, 僅巴黎公民歌劇院就演出了2700場《卡門》,其受歡迎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今天我想談的是創作出卡門這一魅力傾城的女性的三位傑出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梅裏美、比才和卡拉斯。 梅裏美 梅裏美是我非常喜愛的法國作家之一,他不僅在文學方麵著名,而且在神學、占卜學、考古學等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梅裏美塑造的卡門形象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飽滿生動的一個人物。卡門是個愛情女巫,一株罌粟花,很豔,很美,但是有毒。她可以同時兼有溫柔、殘忍、誘惑、傲慢、淫蕩、狡黠這些個性。她的美不是為別人存在的。烈馬可以馴服,卡門是不能馴服的。 梅裏美可以說是所有作家中最擅長寫“野女人”的。除了卡門之外,他還塑造了科隆巴這個嫉惡如仇的野女人,雖然這部1845年出版的《卡門》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大的轟動,梅裏美創造的浪漫主義風格卻是獨一無二的:異國風情,神秘的宿命,監獄,強盜和野女人的生死愛情。 這是一種強悍的浪漫主義風格,他宣揚了一種反社會、反道德的價值觀:“ 我的自由高於一切,為了自由,生命不足惜。”卡門是生命活力和原始粗曠美的化身,它是一株浪漫主義的罌粟花。梅裏美對後來俄國的萊蒙托夫和普希金都有深刻的影響。在歌劇《卡門》上演前5年梅裏美去世,時年67歲。 《卡門》開篇引用了5世紀時希臘作家帕拉紮的詩句: 女人是禍水,美好隻二回 新婚燕爾時,命絕大限至 故事講述“我”在西班牙山穀中的一個泉邊與一個漢子相遇開始的。“我”當夜與那漢子住在山裏的小客店裏,在那裏才知道那漢子就是懸賞捉拿的殺人犯唐何塞。他背井離鄉加入騎兵,不久晉升班長,擔任塞維利亞煙草廠的門衛。在那裏,他和卡門相識,在發生了一連串變故之後,加入了走私集團,終於成為“安達魯西亞第一大壞蛋”。後來,他殺了卡門的情夫蓋爾希亞。最後,卡門鍾情於鬥牛士魯卡斯,嫉妒使他刺殺了卡門而自首。 梅裏美是個有點迷信又學識淵博的學者。他會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英語以及古希臘語和拉丁語,還廣泛鑽研各國的古典文學、哲學以至巫術。他交遊廣泛,經常出沒於文化名流聚集的文藝社團和畫室,結識了畫家德拉克洛瓦(畫作《自由引導人民》),作家夏多布裏昂、斯丹達爾等。當時他有一個非常令人羨慕的官職,得以借工作之便周遊各國搜集民間故事。 梅裏美是這樣來描繪卡門的:   “她的皮膚非常光滑,但是,幾乎是銅色的。眼睛是斜眼,但是細長而又動人。嘴唇稍厚,但形狀端正,不時露出去了皮的巴旦杏似的皓齒。頭發看來也有些太粗,但是她的長發像鳥的羽毛那樣放射出黑綠的光澤。……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野性的美,她的容貌並不使你一見傾心,但是,她能使你見過之後永遠難忘。尤其是她的眼睛,不但充滿情欲,而且蘊藏著殘暴。後來,我在任何人的眼睛裏都沒看到過這樣的眼神。” 看過這段描寫,一位富有野性美、令人神魂顛倒的美女卡門便浮現在我們的跟前了。這姑娘是魔鬼的女兒,無法無天,道德敗壞,任何罪惡都敢幹。她起初引誘唐何塞成為逃兵,後來又使他成為小偷、強盜、走私販、殺人犯。    比才 梅裏美創作卡門的時候運筆尚且遊刃有餘,但是卡門身上的魔鬼遲早是要來索命的。1875年寫成的歌劇《卡門》就耗盡了作曲家比才的生命。 同屬拉丁民族的法國向來喜歡從西班牙音樂中獲得靈感。比才的歌劇《卡門》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而它的首演竟然遭到慘痛失敗。 小說《卡門》和歌劇《卡門》不論出場人物還是故事梗概都有很大的不同。比才在改編時隻把卡門大體上保留了原樣子,而把唐何塞這個“安達魯西亞最大的壞蛋”改為多情的走私販。在原作中並不顯赫的鬥牛士,被寫為使卡門和唐何塞反目的情敵,並且增加了原作中沒有的唐何塞的未婚妻米卡耶拉,加強了原小說中的對比和反叛傾向。 卡門的反社會,反道德的精神理念在她的詠歎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哈巴涅拉舞曲》(Habanera)中充分表現出來: 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 誰也不能馴服它, 沒有人能夠捉住它, 要拒絕你就沒辦法。 那愛情是個流浪兒, 永遠在天空自由飛翔。 你不要我,我倒要愛你, 我愛上你,你可要當心! 這首詠歎調原本是一個叫伊阿迭爾(Yradier)的西班牙人寫的。比才對原曲作了很大的改進,而歌詞幾乎全部是比才自己寫的。哈巴涅拉在西班牙文中的詞意為“哈瓦那的舞蹈”。是十九世紀前半葉在古巴興起的一種舞曲。起源於一種流入西班牙的英國農村舞曲,後傳入古巴與當地的黑人音樂相互結合而成。2/4拍,速度緩慢,基本節奏型有多種,與探戈相似。 從歌詞和那懶洋洋又熱情如火的曲調裏,一個大膽、潑辣 ,充滿誘惑性的姑娘走了出來。歌劇裏,卡門一手撩起鮮豔而寬大的裙角,一手優雅地隨著哈巴涅拉舞曲的音樂擺弄著一朵玫瑰花,昂著高傲的頭。歌劇結尾是卡門的呐喊: “卡門是自由的!” 如果你恨卡門,那就動手殺了她吧,她會輕蔑地對你說:“動手吧!我是自由的。” 1874年12月,比才完成了歌劇《卡門》全曲的總譜,1875年1月,比才將總譜賣出, 獲得25000法郎, 這筆錢的一部分在5個月後竟然做了他自己葬禮的費用。   歌劇《卡門》給法國歌劇開辟了新的道路。柴可夫斯基觀看這部歌劇之後預言說:“這部歌劇必將征服全世界”。.柴可夫斯基喜愛《卡門》,並在他自己的歌劇《黑桃皇後》(The Queen of Spades)中引用了這段哈巴涅拉旋律以示對比才的尊敬。   說到神秘,比才、《卡門》和“三”這個數字有神秘的因緣。當比才病危的那天夜晚,公民歌劇院正在第33次上演《卡門》,此時,發生了奇怪的事情。第三幕開始的間歇曲是比才的著名樂曲《阿萊城的姑娘》,第三幕中紙牌占卦一段,扮演卡門的佳麗·瑪麗耶幾次都擺出凶牌,她心中煩躁難忍。就在那時,比才的魂靈已經越過生死的界限了。《卡門》於3月3日公演;他病逝於公演後的3個月,即6月3日,而且是《卡門》的第33次公演;他身患3種宿疾,享年36歲。 卡拉斯 歌劇皇後瑪利亞·卡拉斯不僅用她的歌喉詮釋了卡門這個人物,連她自己的生命也沾染了卡門的符咒。在1964年發行的由卡拉斯演唱的歌劇《卡門》唱片的紅色外套上,“卡拉斯就是卡門”作為了當時的廣告語。卡拉斯聲音中那強勁的力度與非凡的魅力更徹底地表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野性美。 卡拉斯打動人的不是她的音色,而是她真摯的情感,她在演唱時所投入的強烈感情色彩,使她輕而易舉地俘獲了每一位聽眾的心靈。在她的歌劇生涯中,她飾演了許多悲劇女主人公--蝴蝶夫人喬喬桑、茶花女維奧列塔、托斯卡、諾爾瑪、露西亞,她感情充沛的演唱仿佛是在表演她自己! 在生活中,卡拉斯扮演了拋棄者和被拋棄者雙重角色。1949年4月,卡拉斯跟比她大30歲的意大利人梅內吉尼結婚。梅內吉尼是她的演出經紀人,他讓世界上所有著名的歌劇院為卡拉斯瘋狂地排隊,他幫助卡拉斯向劇院提出高額報酬,他不讓卡拉斯要孩子,竭力維護女高音卡拉斯的神話。這場婚姻隻是女高音歌唱家與經紀人人的組合,卡拉斯似乎並沒有獲得一個女人所需要的愛情,她永遠隻有無休止的工作、排練與演出,隻有觀眾狂熱的崇拜,以及之後所帶來的恐懼-- 一種擔心失去觀眾的恐懼。 作為歌唱家的卡拉斯光芒四射,淹沒了一個作為女人的卡拉斯。直到有一天,一個象征卡門的魔鬼化身奧納西斯進入她的生活。奧納西斯喚醒了她作為女人所蘊藏的生命力和沉睡的感情。卡拉斯與梅內吉尼離婚後卻被奧納西斯拋棄。她的悲劇也許在於她認為隻有奧納西斯才是使她發現這些新寶藏的源泉。 卡拉斯被魔鬼拋棄是命定的,這一次她自己扮演了唐何塞的角色。奧納西斯則秉承卡門朝三暮四的精神,自由地走向了另一個更有權勢的女人-肯尼迪夫人。 除了卡拉斯之外,不少世界頂級女高音其中包括安琪蕾斯(Victoria de los Angeles)以及蕾昂泰茵·普萊斯(Leontyne Price)都用聲音再現了卡門的誘惑力。當時錄製的時候,卡拉斯的嗓音很軟弱,更顯得像是使用了她音域的中音部分。盡管那張唱片已經老舊,但是卡拉斯的魅力在聲音之外。她那豔絕人寰的賽壬之聲超越了生死,她的歌喉表達了變化莫測的愛情隻有在穿越死亡之門後才能通向終極自由。 卡門這一藝術形象至今仍然能夠激起無數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比才過世以後,拉威爾用卡門的靈感寫出了《西班牙狂想曲》、《包萊羅舞曲》這些傑出的作品。另外還有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薩拉薩蒂不僅是個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他還創作了《流浪者之歌》和《卡門幻想曲》,兩首都是古今中外最流行的小提琴曲之一。德國作曲家瓦克斯曼也編了《卡門幻想曲》小提琴獨奏曲。 以卡門為原型的電影、音樂數不勝數,我就看過至少四個版本不同國家製作的《卡門》電影。1998年,我在歌劇首都之一的布達佩斯匈牙利國家劇院,還欣賞了用匈牙利語演唱的卡門。《卡門》的音樂我百聽不厭,今生若隻許我看一部歌劇的話,我一定選《卡門》。 中國大陸有個叫安歌的詩人為卡門寫過如下的詩句: 卡門,你這強盜和岩石的女兒 你這所有流浪者的女神 卡門,你全身的鈴鐺都在舞蹈 它們敲響自己 正如敲響背叛 卡門卡門 呼叫你的名字就是背井離鄉 卡門卡門 呼叫你的名字就是熱血沸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