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家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熱”與“中國夢”——21世紀國際新變局和中國油畫在歐美

(2007-06-09 13:04:04) 下一個
“中國熱”與“中國夢”——21世紀國際新變局和中國油畫在歐美
東方視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趙力博士

21世紀國際藝術品市場伴隨著世界經濟的變遷而扭轉。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歐洲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但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經濟”泡沫的破滅,歐美近期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趨緩,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期減緩以及失業率的提高影響著人們消費的欲望,正如美國《時代》周刊近期的一則標題——“大家又要捂緊錢袋過日子了!”
歐美藝術品市場無疑受製於大的經濟環境和各國經濟的具體特點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作為市場晴雨表的歐美藝術品拍賣業2001年春季的總體拍賣業績與上年度同期相較業已下滑,老牌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都試圖通過籌備新的拍賣專場和專項拍賣來彌補利潤的損失。事實上2000年下半的紐約藝術博覽會已呈現出市場疲軟的征兆,隻是當時業內人士普遍或存僥幸心理而希冀於未來不久的逆轉,或在主觀上不願承認這一現實罷了。近期美國經濟分析人士更進一步放言美國“經濟衰退”之論,而曾任克林頓總統國家經濟顧問多年、現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赫斯商學院院長的勞拉·泰森(Laura Tyson)明確指出美國經濟未來的走勢將不是一個V型——迅速觸底,迅速回升,而是U型——到達底部後緩慢抬升,這些無疑都預示著歐美藝術品市場將隨之作長線調整。
在人們意識中,歐美藝術品市場的起落似乎與中國無甚關聯。的確,中國油畫在歐美藝術品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微乎其微,但我們不能否認自90年代以來以油畫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在美國紐約、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德國巴塞爾、意大利威尼斯等地登陸並進入當地藝術品交易係統的事實,而近期歐美藝術品市場的不景氣是否有可能減緩中國油畫進一步國際化、市場化的進程,同時影響到海外對其所做出的積極與正向響應的深度和廣度呢?
然而情況恰好相反。眾所周知,自80年代初期中國積極引進外資、大幅度地開放國內市場以來,在歐美掀起了持續近20年的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熱潮,而近期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仍保持全年7%的增長速度無疑進一步催動著“中國熱”的蔓延。與此相互動的中國油畫現時在歐美也呈現出“中國熱”的特征,首先是歐美大宗買家的不斷湧現,其次是歐美專業經營機構的大肆介入。
從買家隊伍來看,業已形成橫跨歐美的發展態勢,並且在瑞士、德國、比利時、美國、英國、法國具有了一定的基礎。Jean-Marc Decrop 是法國第一位從事中國前衛藝術收藏的人士,其中中國當代油畫無疑是其收藏的主項。Jean-Marc Decrop擁有17年的亞洲經商經驗, 80年代先是在日本從事石油貿易,長達6年,此時由於地緣關係與日本藝術家和陶藝家過從甚密,受到影響遂開始關注亞洲當代藝術。而後,離開石油商界的他與巴黎Sepia畫廊合作,從事西方現代大師經典名作的中介代理業務,經常往來於日本、香港、台灣、韓國等地,逐漸掌握了各地的文化生態和藝術脈絡。1991年Jean-Marc Decrop開始購藏中國當代油畫作品,並隨著深入中國內地的考察、與大陸藝術家的親密接觸,在10餘年間投資金額逾百萬美金,形成超過150餘件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規模,其中以架上油畫為主,堪稱“法國收藏中國油畫第一人”。“我需要從視覺上領受到藝術家創造出來的美感和衝擊,純觀念性的藝術對我而言過於生澀乏味”,這是Jean-Marc Decrop收藏品位的自白,通過對收藏軌跡的考察,我們不難看到90年代初期Jean-Marc Decrop深受“政治波普”時風的影響,王廣義、餘友涵、李山、劉煒、張曉剛、蔡錦、方力鈞等人的作品皆有涉獵,之後隨著Jean-Marc Decrop對中國當代繪畫發展的深入了解,“接觸到中國當代繪畫的多樣麵貌”而為“從中感受到一股銳不可擋的清新活力”所吸引,於是更年輕一代的謝南星、郭偉、陳文波、楊少斌等人遂進入了其收藏行列。在比利時,Guy Ullens 是著名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之一,他的收藏量已經達到450件,而前瑞士駐中國大使、實業家Uli Sigg的收藏則匯集了逾百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上千件藝術作品,形成了驕人的規模。Uli Sigg出身富裕的瑞士企業主家庭,西方當代藝術作品構成了他早期的收藏。70年代末Uli Sigg開始與中國大陸進行商業合作,並率先在中國建立了合資企業。90年代瑞士政府任命這位“中國通”為駐華大使,使得Uli Sigg能夠有充分地時間對中國藝術進行近距離的觀察。按照Uli Sigg的說法,“80年代的中國藝術對我來說,主要是從美術史的角度審視很有意義,但以西方眼光來看,作品本身還不是很吸引人”,因此當時的他仍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覺得中國的藝術開始越來越有意思,特別是對一個來自當代藝術圈的人來說,這時我才開始收藏。” 四年的北京長駐是Uli Sigg收藏裏程中的關鍵時期,“我不記得有多少人來過我家,但在中國,我至少訪問過300位藝術家”,“藝術收藏成為我認識中國的途徑之一” Uli Sigg這樣肯定地說道。
歐美收藏家,象Jean-Marc Decrop、Uli Sigg這樣的收藏權威,努力通過媒體向外界散布投資中國當代藝術的鮮明觀點,同時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宣稱著以中國油畫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之價值,Jean-Marc Decrop在2000年接受《CANS》雜誌采訪時曾說:“我不是隻想從商業上獲取利益而已,我看到了一個豐富的藝術創造的年代,今天中國當代藝術所展現的爆發力、品質和多樣性可媲美二十世紀初的歐洲現代藝術,是中國藝術史發展的關鍵時段,這一切都讓我感到參與其中尤其興奮而激昂。”這些先驅們近期則采取了更積極的姿態,在Uli Sigg的帶動下,在瑞士已經形成了一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固定圈子,在業內有所謂的“瑞士幫”之稱,而Uli Sigg則被冠之“幫主”的頭銜。Uli Sigg似乎不滿足於此,2000年他創建了中國當代藝術獎(CCFA),這是一個資助中國藝術家創作並逐步走向國際舞台的專門獎項,雖然到目前為止Uli Sigg是該獎項唯一的讚助人,但是這不能改變他的初衷,Uli Sigg不無期待地說道:“我希望它成為對中國當代藝術家們最重要的獎項。”Jean-Marc Decrop則一步一步地從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家蛻變成一位身兼收藏家、策展人、畫商的“多麵手”。1999年初Jean-Marc Decrop成為法國Loft畫廊的合夥人,並製定了3年計劃,預定每年推出三到四檔的中國藝術家展覽,為藝術家製作出版物,同時安排藝術家來法與當地的評論界、收藏圈進行更多的接觸與聯係。目前仍以香港為橋頭堡,不時往返於中國、香港、法國和世界各地的Jean-Marc Decrop將致力於加強中國藝術與西方收藏圈間的交流和溝通作為當務之急。
事實上,在“中國熱”不斷侵入西方藝術品收藏圈的同時,歐洲藝術品市場也紛紛打起了“中國牌”。在西方主要大都會如紐約、倫敦、巴黎,一些畫廊顯然不容錯過這一波行情,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並在代理名單上加上一、二位中國藝術家的名字,更有甚者則直接打出了“專營中國當代藝術”的旗號。前者有紐約Jack Tilton、Max Protetch、Holly Solomon、Jeffrey Deith畫廊,巴黎Galerie de France、Durand Dessert畫廊,布魯塞爾Roldoph Janssen畫廊,日內瓦Art&Public畫廊,瑞士琉森的Urs Meile畫廊等。後者以紐約Ethan Cohen、China Avant-Garde畫廊,倫敦Chinese Contemporary畫廊,巴黎Loft畫廊為代表。
2000年紐約Jack Tilton畫廊舉辦了青年油畫家劉煒的個展,之後又陸續邀請了一些中國藝術家作品出展,負責人Jack Tilton表示目前在紐約的華人藝術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中國當代油畫已經引起了觀眾的興趣和好奇心,收藏家的數量有所增加,但大部分的資深收藏家仍抱觀望的態度。Max Protetch畫廊以1999年、2000年連續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大型展覽而出名,甚至在紐約藝術圈中有“專營中國藝術的畫廊”之譽,近期則以邀請個展的方式推出方力鈞、張曉剛的作品,關於這種轉變Max Protetch視之為在推廣中國當代藝術策略上的變化:即當人們對於中國當代藝術一無所知的時候,畫廊“有必要憑借群展,展示重點藝術家和其它來自相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來讓觀眾對藝術家生活的文化曆史有進一步的認識,而當藝術家已經成名了,則重點應該強調藝術家作為藝術世界的一份子,而不再刻意強調他來自中國的身份。” 瑞士琉森的Urs Meile畫廊由於與Uli Sigg的特殊交情和合作關係,使得畫廊的一舉一動都引起了廣泛關注,目前畫廊與謝南星、邱世華、莊輝、王晉、楊少斌、周鐵海等建立了代理合作關係,1999年Urs Meile畫廊在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上推出五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受到好評,2000年則將50%的展期用於舉辦中國代理畫家的個展與聯展,Urs Meile 表示,歐洲對於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很不均衡,瑞士的收藏氛圍奇佳,而畫廊“在德國市場的開拓就明顯困難很多”,但他同時認為這隻是時間問題,“介紹中國藝術需要很多的說明、解釋工作,來獲得收藏家的信任。” 巴黎Galerie de France是法國老牌資深畫廊,畫廊長期代理四川油畫家張曉剛的作品,並且聘任來自中國的程昕東為畫廊亞洲部總經理。近期畫廊將中國當代藝術作為多元化經營的一部分納入到畫廊整體規劃中, “盡管中國前衛藝術已成風氣,‘中國’這個標簽也絕不是我們引薦藝術家的唯一考量,” 畫廊經營者馬丁如是說。由於畫廊主要針對法國的大收藏家,“這些收藏家本身已經有收藏的經驗,是真正的熱愛藝術的人們,”正由於他們真的喜歡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才購買,並非隻考慮投資,因此麵對出乎意料的熱絡局麵,Galerie de France對中國藝術的未來性抱持樂觀態度:“將來絕對會有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繼續被收藏,這是無庸置疑的。”
紐約Ethan Cohen畫廊、China Avant-Garde畫廊,倫敦Chinese Contemporary畫廊,巴黎Loft畫廊則在做著“中國夢”,這是對中國當代藝術100%投入、100%認同以及對中國藝術的未來市場極其樂觀的一群。
倫敦Chinese Contemporary畫廊是英國唯一專門介紹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畫廊,工作負責勤勉的經理人常常穿梭於中、英之間,甚至多達每月一次。在中國期間主要任務是參觀藝術家工作室,以便發現新人。倫敦Chinese Contemporary畫廊每年大約安排9-10個展覽檔期,2000年曾成功舉辦劉野、葉永青、嶽敏君等人的架上作品展覽。經理人Julia Coleman指出:“199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對中國藝術的宣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公眾對於中國藝術普遍產生興趣,這是對Chinese Contemporary有利的一麵;同時Chinese Contemporary剛剛遷址,不僅展出條件好了,又毗鄰兩家重要的當代畫廊,觀眾和收藏家的數量顯著提高。” Julia Coleman認為畫廊近期將主要致力於加強與英國媒體、藝評界的聯係,使倫敦地區的“中國熱”不至於過早降溫。
紐約Ethan Cohen Fine Arts 成立至今已經14年了,其主持人Ethan Cohen 從父輩開始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父親Jerome A. Cohen 是研究中國法律專家,母親柯珠恩則是中國美術史學者,其根據采訪記錄而撰寫的《1949到1986年的新中國繪畫》一書是西方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開端。“我是遵循父母的腳步,但是從我自己的觀點去發展”,Ethan Cohen 如是說。事實上,Ethan Cohen早在1984年就完成了自我道路的設計:即收藏代理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但是80年代的美國社會對於中國當代藝術一無所知,鮮有畫廊願意舉辦中國人的展覽,於是Ethan Cohen決定自己開設畫廊。1987年Ethan Cohen畫廊在紐約蘇荷區的Greene Street 閃亮登場,Ethan Cohen 又以“藝術新浪潮”來對畫廊所經營的中國當代藝術進行定位。1988年到1990年Ethan Cohen通過與美國哈佛大學的緊密關係陸續邀請中國大陸的藝術家到該校進行展覽和演講,開啟了美國大學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先河。由於婚姻的原因,Ethan Cohen一度結束自己在紐約的畫廊而隨其法籍夫人遷居巴黎。在法國期間Ethan Cohen以個人代理(private dealer)的方式推廣大陸畫家的作品,但由於高稅收和地域性的差異使其畫商生涯進入了低潮期。1995年Ethan Cohen回到了紐約並在蘇荷區南端的Walker Street 37號重操舊業。Ethan Cohen自言:“我是個工作狂,我享受工作,喜歡策劃展覽,” 同時 Ethan Cohen力圖在商業與學術之間尋找經營成功之路。借助1999年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中國五千年文明藝術展”、亞洲協會“中國新藝術展”的聲勢以及Ethan Cohen與中國藝術家間長久以來建立的私人情感,紐約Ethan Cohen Fine Arts近來取得了較往昔5至6倍的銷售業績增長率,客戶包括來自歐美以及亞洲地區的藏家。為了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紐約Ethan Cohen Fine Arts並未采取隨時對外開放的經營方式,觀者必須電話預約。“比起人來人往的公共開放畫廊,我更喜歡一對一的推薦方式”, Ethan Cohen認為隻有在這樣的經營氛圍中更能給予客戶高品質的對談時間,讓客戶全麵考量藝術作品。2000年9月Ethan Cohen Fine Arts 遷至Walker Street 55號的新址,這個地點處於紐約乃至全球最活躍的藝術中心,在方圓5條街之內就有70家畫廊,其中不乏世界級的著名畫廊。新址總麵積2500平方英尺,共有兩層,一樓為畫廊展示空間,地下為小型展示、辦公和儲藏區域。展覽安排相當密集,在陳丹青等老代理畫家的名單下又增加了劉曉東、喻紅、蔡錦、申玲、石衝、王玉平、周鐵海等新麵孔。Ethan Cohen十分努力地將畫廊打造成為一個好的“成交者”(a deal maker),一方麵拉近中國當代藝術和收藏家的距離,創造好的交易額,一方麵不單隻是銷售作品,而是試圖通過被推薦畫家在整個藝術脈絡中的地位凸現,給收藏家一個客觀的認知。進入新世紀,Ethan Cohen在Jay Street 又新購一個4500英尺的場地,這裏將成為其理想中前衛藝術的非商業性的實驗場,而Ethan Cohen Fine Arts Editions 是其新成立的出版機構,包括版畫、小型藝術品的再製、與限量印刷的藝術家作品,讓花不起大價錢的藝術愛好者可以以百元到千元美金的價格買到自己心儀的中國畫家的作品。更宏偉的設想是關於成立一個現代中國藝術圖書館的計劃,除了中英文的藝術圖書資料外,還將包括中國哲學和文學的書籍。Ethan Cohen充滿熱情的表示Ethan Cohen Fine Arts將肩負起“想了解中國藝術的人的重要來源”的責任。
巴黎第六區現代藝術畫廊林立,由Jean-Francois Roudillon於1985年創立的Loft畫廊也處其中。展場麵積共200平方米,早期的經營思路是現代與當代並舉,並以在第二市場中介西方大師名作的利潤來發掘和支持年輕法國新秀。現在Loft畫廊已經取得了“在巴黎的中國當代藝術畫廊”的稱號,促成這一革命性轉型的正是Jean-Marc Decrop。1999年Jean-Marc Decrop成為了Loft畫廊的新合夥人,在他的引導鼓吹下,畫廊重新定位為中國藝術家在巴黎的“中間站”的角色。按照畫廊3年的計劃,每年定期舉辦三到四檔中國當代藝術展。1999年9月轉型後的Loft畫廊參加在羅浮宮地下廣場舉辦的首屆巴黎博覽會(Art Faris),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打的70平方米的展位引起全場轟動,不僅有20件作品的銷售記錄,同時也發展了象巴黎資深拍賣官皮埃爾和意大利佛羅倫薩Gori美術館這樣的大客戶。2000年Loft畫廊成功參與了香榭裏榭雕塑大展,並連續推出郭偉、陳文波等個展。近期Loft畫廊更擴大了代理和合作畫家的範圍,在長長的名單中我們看到方力鈞、謝南星、周鐵海、陳文波、郭偉、邱誌傑、楊少斌、劉小東、周春芽等青年油畫家的名字,此外Loft畫廊也積極推薦代理藝術家給各大機構,替藝術家爭取獲得短期居留和工作室使用的機會。在Loft畫廊身上我們找不到對中國當代藝術存疑的空間,受到“中國熱”感染的Jean-Francois Roudillon承認自己完完全全地被中國當代藝術所征服,對於中國藝術在歐洲的市場前景,Jean-Francois Roudillon作出如下判斷:“中國藝術在我所知到的前衛藝術之中是唯一具有國際傾向的當代藝術,它的買家來自全世界各地,全世界的重要畫廊都在買中國藝術”;“我相信張曉剛、陳文波這些藝術家在三年之後的畫價將達到130萬美金!在這兩年,很多畫家的價格是以兩倍、三倍的高倍數跳漲。”“21世紀絕對是中國人的世紀,20年後中國藝術家的行情將比安迪沃霍的價格還要高!” Jean-Francois Roudillon的這些話語在別人看來猶如夢囈,但他卻一步一步地實現著他的“中國夢”。2001年對於Loft畫廊似乎是一個收獲的季節,“陳文波的畫我已經賣出20件,毫不誇張地說跟賣麵包一樣容易”,“比利時大收藏家Guy Ullens從Loft畫廊前後購進40件作品”。但是Jean-Francois Roudillon仍表示今年“希望能夠進一步開拓法國市場,將在法國的銷售比例提升到50%到80%”。同時他對中國大陸充滿期望,因為中國經濟能力的提升無疑將創造出未來的收藏人群,即便將來歐洲市場萎縮了,但由於中國市場的拓展,將使無數如趙無極案例——“由西向東的市場轉向”——不斷重演,而這才是Jean-Francois Roudillon 等人的“中國夢”之最好結局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