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讀大學2

(2007-04-04 10:01:43) 下一個
格物,致知,
誠  意       正心。
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



常聽到的是後四項,皆推己及人之事。而前四項,則俱在一己之內,全與個人修身有關。 照朱熹的講法,這個次序不可亂,而功不可廢。前四項和後四項,統稱大學的八條目。

條目是細節,細節之上有規模,於是大學首句,開宗明義,是三綱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據說是孔子所言,由弟子曾子所記。曾子就是曾皙的兒子曾參。孔子曾說過他“魯”,也就是魯鈍。而他的爸爸,想來是個具藝術氣質雅士,孔子當年讓弟子各言其誌, 他說出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忻風,風乎舞(雨虧),詠而歸。” 氣象大大超脫出子路,冉有和公西華,得孔子的贊賞“吾與點也”。而這個魯鈍的曾參,卻是將孔門學問傳了下去的人。據宋朝二程說,曾子和孟子都是”剛毅”之人,孔子則說過“剛毅木訥,進仁”的話。

中國的文字大有深意,最近頗迷“說文解字”。道字看起來是一個大人頭在足上,行於路,所以道就是人行走的路,是隱喻也罷,不是也罷,中國字就是對實實在在人生的反映。道是可行的,必是給人行的,且不是一個人的私家之路,而是天下人都可以行的,所以是大道。

德,吾師說韓愈的講法最好,“足乎己,不待求於外者”。德用明,令人想到光。陽光。不明的時候,可能是窗簾,可能是屋子,也可能是眼睛的問題。所以明德要用“明”的,拉開窗簾,走到屋子外,摘掉墨鏡,說簡單也簡單。

朱熹的講法有他自己的一套體係。明德是人生來就有的“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物”的心。由於氣秉之拘,人欲之蔽,而幽昧不明,所以大學之道,首先要復人本初之明。最高的境界是止於至善。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也就是中,不是一時如此,而是止處與此,平常不易,或者就叫“庸”。看看如今這些字被誤用濫用的程度,便知道世道是如何。

親民,朱熹解作“新民”,是照了“程子”的說法,但出土的郭店老子竹簡裏,的確有親新互用的例子。“新民”,是承了自明明德之後而來。是八條目的後四條之事。“親民”不見得“新民”,想想自己的經驗,想想自己的老師就很清楚。


止於至善。首先要知道什麽是至善。由知止到得止,是這樣的過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然後能得。”

所以要先知止。(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藕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述古11223344的評論:
不如我再寫一篇來解釋下『大學』裏的這幾句吧。
述古11223344 回複 悄悄話 from 四十二章經:for 明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譬如澄水。致手攪之。心中濁興。故不見道。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
for 止and定
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述古11223344 回複 悄悄話 if so, then how to distinguish 定and 靜?
藕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述古11223344的評論:
靜針對心而言,如朱熹注「心不妄動」。譬如所謂「靜坐」,並非著重在身,而是求心無雜念而已。
安針對身而言,所謂「隨處而安」。又有「安身立命」的說法。
「安」,據『說文』,同「立爭」,從女在屋中,所以為安。

述古11223344 回複 悄悄話 靜而後能安,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 靜 and 安?
述古11223344 回複 悄悄話 if you read DA Xue and 42 chapter canon, together, some points of view would be more explicit, at least for me.

e.g. brightness, and stay/holding, another exampl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