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大學2
文章來源: 藕然2007-04-04 10:01:43
格物,致知,
誠  意       正心。
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



常聽到的是後四項,皆推己及人之事。而前四項,則俱在一己之內,全與個人修身有關。 照朱熹的講法,這個次序不可亂,而功不可廢。前四項和後四項,統稱大學的八條目。

條目是細節,細節之上有規模,於是大學首句,開宗明義,是三綱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據說是孔子所言,由弟子曾子所記。曾子就是曾皙的兒子曾參。孔子曾說過他“魯”,也就是魯鈍。而他的爸爸,想來是個具藝術氣質雅士,孔子當年讓弟子各言其誌, 他說出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忻風,風乎舞(雨虧),詠而歸。” 氣象大大超脫出子路,冉有和公西華,得孔子的贊賞“吾與點也”。而這個魯鈍的曾參,卻是將孔門學問傳了下去的人。據宋朝二程說,曾子和孟子都是”剛毅”之人,孔子則說過“剛毅木訥,進仁”的話。

中國的文字大有深意,最近頗迷“說文解字”。道字看起來是一個大人頭在足上,行於路,所以道就是人行走的路,是隱喻也罷,不是也罷,中國字就是對實實在在人生的反映。道是可行的,必是給人行的,且不是一個人的私家之路,而是天下人都可以行的,所以是大道。

德,吾師說韓愈的講法最好,“足乎己,不待求於外者”。德用明,令人想到光。陽光。不明的時候,可能是窗簾,可能是屋子,也可能是眼睛的問題。所以明德要用“明”的,拉開窗簾,走到屋子外,摘掉墨鏡,說簡單也簡單。

朱熹的講法有他自己的一套體係。明德是人生來就有的“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物”的心。由於氣秉之拘,人欲之蔽,而幽昧不明,所以大學之道,首先要復人本初之明。最高的境界是止於至善。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也就是中,不是一時如此,而是止處與此,平常不易,或者就叫“庸”。看看如今這些字被誤用濫用的程度,便知道世道是如何。

親民,朱熹解作“新民”,是照了“程子”的說法,但出土的郭店老子竹簡裏,的確有親新互用的例子。“新民”,是承了自明明德之後而來。是八條目的後四條之事。“親民”不見得“新民”,想想自己的經驗,想想自己的老師就很清楚。


止於至善。首先要知道什麽是至善。由知止到得止,是這樣的過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然後能得。”

所以要先知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