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農村的孩子不宜出生

(2011-03-15 08:19:42) 下一個

農村的孩子不宜出生,因為農村的孩子一旦出生,就不太可能存活。即使僥幸存活了,也很可能長不大。存活不了長不大,就是一個悲劇。

我說的嘛是實情。你說農村的孩子一旦生下來,總得吃奶吧?他們的媽媽都要到城裏邊去打工,他們就隻有吃奶粉對不對?他們吃得起進口奶粉嗎?吃不起進口奶粉,就得吃廉價的澱粉香精奶粉是不是?吃澱粉香精奶粉就成了大頭娃娃,或者吃三鹿奶粉,成結石寶寶。你看有多少大頭娃娃,結石寶寶是體現在我們農民身上的?因為我們的社會環境包括我們六十多年的文化,就決定了我們是這樣的一個農業國家。所以我們不要鼓勵農村的孩子出生。

要是這些娃娃命大,奶粉沒把他們的命給斷了,他們也得上學吧?幼兒園可以免了,留守的爺爺奶奶種承包田的時順便就可以照看。可小學中學是免不掉的呀,娃娃們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們的擋箭牌上是寫了的。而且擋箭牌上也沒有把農村娃娃單摘出去,明說隻是城市裏的娃娃才有。所以我們隻有不要鼓勵農村的孩子出生。因為農村的孩子一旦出生並存活了下來,我們還得給他們蓋學校。在農村蓋學校有多困難,多不容易,你知道嗎?蓋學校是要很大費用的,往往一個鄉蓋一個學校,幹部就脫貧了。而且,校舍的質量是很難保證的,連政府大樓的質量也不能保證在地震的時候不搖晃一下,我們怎麽能保證農村娃娃的學校呢?所以呢,在地震的過程裏,有很多鄉村學校的橫梁都給斷了,然後娃娃們就換了一種生存方法。因為我們的社會環境包括我們六十多年的文化,決定我們就是這樣一個農業國家。既然是一個這樣的農業國家,就要保護我們中國的這種文化。那些娃娃就在地底下成了傳承我們這種文化的載體。成了地底下的載體,就是一個悲劇。

要是他們僥幸沒有成為載體,他們還必須注意不要生瘡害病。因為農村的孩子一旦生瘡害病,他們比城裏的孩子優越多了。你們不知道,鄉村裏有合作醫療,田頭上那個八九十歲的老中醫比我們有本事多了!人家坐在田裏麵,看看天,就知道這孩子會不會拖得過明天,預後好不好。而且在農村裏買藥比城裏可便宜啦,你看看現在的假冒偽劣藥品,有多少都是體現在我們農民身上的?可以說,農村的孩子就是這些假冒偽劣藥品的主要載體。我們不能說這是一味的落後,大家應該從一種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農村。我們就要保護我們中國的這種文化,讓這種中國文化現在隻是在農民身上體現。以後嘛,以後所以我們不要鼓勵農村的孩子出生,假冒偽劣藥品就沒有市場了,就會慢慢絕跡。

要是他們僥幸得連病都沒生,他們還得要有一份超強的體格。農村的孩子一旦出生,就要吸比城裏更有害的空氣,因為高汙染的廠礦都從城裏搬到了鄉下;就要喝比城裏更汙濁的髒水,因為放毒排汙的低端鄉鎮企業就在村邊。農村的孩子一旦存活了,還必須就地消化嚴重汙染的田地裏產出的鎘米和毒菜,不然城裏銷售的超標食品就一定會高於百分之十。所以,他們不用來城裏,在農村也許就成長起來了,有強胃,有硬,有熏因為農村的孩子在這一方麵具有先天優勢,他們打工的媽媽從事城裏人不幹的有害工種,使他們在娘胎中就經受了高血鉛高血苯的免疫鍛煉,他們在高粉塵環境下工作的爸爸,把開胸驗肺的堅硬遺傳給了他們。要是他們都跑到城裏來,我們在沒有汙染的地區和遠在非洲建立的食品基地,就不能保證供應了。好了,他們自己這一代犧牲了就算了,將來還得有他們的第二代。要是他們的第二代都跑到城裏了,還犧牲誰呢?所以我們不要鼓勵農村的孩子出生。不小心讓出生且存活了的,隻有在農村生存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我們民族傳承的載體,把我們的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要是他們僥幸也強健的話,那麽多半就快到高考的年齡了。(不容易啊,同樣的條件下,我們有這個本事嗎?我們沒有。)關於是否應該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的問題,我們有委員代表已經有了精辟的闡述。農村的孩子就是讀了大學,他們的爹媽能給他們找到工作嗎?就算找到了工作,他們的老子有多餘的福利房,保障房,存量房嗎?委員代表講得直白,分析得透徹,我就不再這裏羅嗦啦。隻補充一點,很重要的一點:沒工作,沒房子,又受了點教育,那就是不穩定因素!咱黨中央一再強調,要把一切不穩定因素扼殺在萌芽狀態。至於萌芽狀態是從受精懷孕算起,還是從分娩算起,委員代表們還可以再深入議一議。總之就一條:農村的孩子不宜出生。農村的婦女不宜懷孕。農村的青年不宜結婚。因為農村的孩子一旦出生,長不大就是悲劇,長大了就是不穩定因素。

要是農村的孩子僥幸熬成了不穩定因素的話,那麽當然還是留在家鄉,在鄉下傳承延續的好。所以啊,不要匆匆忙忙把大山上的不穩定搬到平原,把牧區的搬到郊區,然後把郊區的搬進城。其實呢,我們的領導們政策還是把握得很好的,方向感強。發展經濟,圈地開發搞拆遷,都是把城裏的不穩定搬出到郊區,把郊區的不穩定搬到平原,把平原的搬到山區。這才是正確的大方向,才是天經地義的,符合我們中國這種文化的大方向。順著這個方向搬,事情就順暢了,就穩定了。農村的娃娃上大學,是唯一一個逆著這個大方向的漏洞,不穩定呀,要趕快給封嚴堵死。所以我們也不要鼓勵農村娃上大學。要鼓勵他們在鄉下成為傳承我們這種文化的載體。做這種載體,是非常光榮的。你看我的兒子孫子呢,他們就不光榮,天生就不是這種中國文化的載體。他們沒出息,隻好去和世界接軌,唉,沒辦法就讓他們去接好啦。

當然,鄉下的載體太多了,也有問題。比如搞開發拆遷,載體多了就非常麻煩。你們不知道,失地的載體有多難纏。也不知道從哪冒出來這麽多失地的載體?政府哪能都補償得過來?你們知道,國家也有困難,拆遷是要很大費用的,咱們花了多少錢安置拆遷戶?所以我們不要鼓勵農村的孩子出生。要是農村的孩子不出生,你看我們拆遷該多方便?該省多少錢啊!我們的維穩費和援外費就寬裕多了。所以,歸根到底,因為我們的社會環境包括我們六十多年的文化,決定我們就是這樣,農村的孩子不宜出生。我們就要保護我們中國的這種文化。

什麽?你問我為什麽水平這麽高,能講得這麽透?嗨,我不也就是想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嘛。我就一邊琢磨,一邊向水平高的代表委員學習唄。你看我們的代表委員發言有多棒!要說呢,還是我們的民主集中製好。他們西方選出來的能作這麽高水平的發言嗎?這麽發言的能選得上嗎?我先慢慢學著好好練著,沒準哪天領導就看上了,把我也指定成代表委員。你放心,我也絕不投反對票,不給領導添麻煩,隻為領導排憂解難。等著瞧吧,說不定下一屆,我就整它個最牛的提案。

3-11-2011

 

附錄:女委員語出驚人:農村孩子不宜入大學

中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7日在無黨派聯組分組討論中,語出驚人,奉勸農村的孩子不要去上大學,她解釋培養一個大學生成本不低,而且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而城市就業又困難,於是身處夾縫,勢必成為一個悲劇。

  
全國政協委員王平:不要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

  “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昨日,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聯組的分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語出驚人。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農村地區,認為城鎮化讓每個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

 “中國文化要在農民身上體現”

  她認為,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是個農業國家,“因為我們的地理環境包括我們五千年的文化,決定我們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既然是一個農業國家,就要保護我們中國的文化。”她認為中國的文化也要在農村廣大老百姓身上體現,隻有他們在農村生存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民族傳承的載體,“他們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

  她認為,城鎮化不要匆匆忙忙把大山上的老百姓搬到平原,把牧區的搬到郊區,然後把郊區的搬進城。“在搬遷的過程裏,我們是把每一種文化的發源地都給斷了,然後換一種生存方法強迫他生存。”她認為,快速的城鎮化,會導致“我們隻剩下北京上海了,所有地方都是這個樣”。

  她表示,中國文化的延伸,農民也是一種傳承,“我們不能說它是一味的落後,大家應該從一種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農村,你們不知道田頭上那個八九十歲的老頭比我們有文化多了!人家坐在田裏麵,看看天,就知道會不會下雨,收成好不好。我們有這個本事嗎?我們沒有,所以我們對文化的看待,不是說我們拿哪種文憑來論事。”

  
“不鼓勵農村娃上大學”

  在小組發言上,她更是語出驚人,“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在會後記者就此采訪她時,她表示,現在大學生找工作並不容易,農村的孩子上了大學也可能連工作都找不著。“而且你看看現在,咱們花了多少錢供一個大學生,上大學是要很大費用的,往往一個家有一個大學生就返貧了。”她還說,供完了大學生進城以後,就不回農村了。

  她還表示,一邊是就業難,一邊是自己不願回農村。“在城市裏呢,蝸居在北京或者蝸居在他讀書的地方,可是蝸居後,要到什麽時候才能買得起房?像這麽高的房價,什麽時候買得起?好了,這樣他自己這一代犧牲了,將來他還得有他的第二代,到那個時候,他可能才適應這個城市。”王平認為,農村的孩子如果讀的是中專或是高中的話,他就會回到農村。“他們不用來城裏,在農村也許就發展起來了,有技術,有目標,有幸福。”

  她解釋說,自己說這話的意思就是不要鼓勵包括城裏人在內,人人都一定要去讀大學;也不是要鼓勵農村人都進城才叫幸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