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區的博客

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Happy Everyday!
個人資料
正文

虎年11月的黔東南(3)- 槍手部落和侗家寨子

(2011-04-02 06:52:17) 下一個



槍手部落 -芭沙苗寨

在黔東南的日子就是在大山裏打轉轉的日子,我已經記不清去往芭沙苗寨的路了。太多的彎道,太深的密林,偶爾路過由幾間竹樓組成的寨子已經是極平常的風景,不再感慨那些人的祖先當初為何又是怎樣來到這裏,一住就是幾百上千年。

然而,走進芭(bia1)沙苗寨仍然像是走進了一場夢境。

雖然縣城間的從榕公路於七十年代就已穿寨而過,這裏的人們卻固守著傳統沿襲著古老部落的生活習俗。他們的裝束帶有秦漢遺風,男子頭上挽著發髻苗語稱為“戶棍”,
衣衫用自家紡染的青布,無領右開襟銅扣短衣,直筒褲大褲管,左腰間佩刀,右掛小背簍旱煙袋,中間是心上人縫製的荷包,肩扛火藥槍,遠遠地走來仿佛古代武士般威風凜凜。

1



2



岜沙苗族是個尚武的民族,被譽為“中國最後的槍手部落”。這裏的男子槍不離肩,刀不離腰。芭沙人說,在蚩尤與黃帝交戰時岜沙是當時的先頭作戰部隊,被黃帝打敗後又曾作為開路軍,一路開山劈路來到此地定居靠打獵為生。
現在這個槍手部落早已經不打獵了,寨子周圍種滿了水稻。但芭沙男子仍習慣出門帶槍。他們愛槍,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寨子裏的男孩在七至十五歲間必舉行一次成人禮。行禮那天, 男孩得邀約幾個年紀相仿的夥伴上山打鳥,下田捉泥鰍,到山澗摸魚. 鳥打得越多,魚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將來會有出息。然後,小夥伴們聚集在他家裏,喝酒燒吃捉來的魚鳥,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師為他剃頭,梳成“戶棍”,最後背上父親為他打造的獵槍,標誌著他的人生進入了獨立的階段。

3


岜沙男子非常看重他們的“武士髻“,終生不變。每次剃發時都會舉行獨特而隆重的儀式。村子裏有威望的男性長者親自來主刀,工具竟然是鐮刀,剃掉頭部四周大部分的頭發,僅留下中部盤發為鬏髻。據說,這種裝束是從蚩尤老祖時代傳下來的,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能見到最古老的男性發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學家尋根來到黔東南,岜沙人曾引起了他們濃厚的興趣,因為日本的武士裝束和岜沙人的裝束幾乎沒有二樣,所以有人認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
4


zt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戀愛既自由奔放,又無所顧忌,他們以歌傳情,唱情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領。 春種秋收時節,岜沙有獨特的“鬧姑娘”。小夥和姑娘各人帶自己的竹編鈑囿,結伴相約,幫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裏勞動,晚上就聚集在幫忙的主人家裏,喝酒唱歌抱姑娘。一個小夥可以同時抱著幾個姑娘。姑娘也樂意讓小夥們抱,哪個姑娘被小夥子抱得多,就說明她非常有魅力。就會有許多小夥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沒有被小夥子抱過,是很丟人的事。如果某個姑娘被外鄉來的小夥子抱過,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眾的美女。所以,但凡有外鄉小夥子來到岜沙,姑娘們會用各種方式挑逗他,讓他把岜沙的姑娘抱個夠。有時候膽小的人被會大方的岜沙姑娘嚇得狼狽逃跑。
5



百折裙是芭沙婦女四季必穿的衣服。裙子是純手工的,展示一個芭沙女人的本領,長不過膝勞作時很方便,隻有在天冷時才打條綁腿,平時都是光著腿光著腳。 女人頭上蓄留的發髻象征著生長在山上的樹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著美麗的樹皮。
6



芭沙女人用自己種植的棉花織布,然後用藍靛染色,再要用鴨蛋清捶布,捶得越久就越發光發亮,會有金屬樣的光澤。這樣的布不僅顏色好看,而且防雨。
7



芭沙不大的寨子有三百多戶,兩千來人。這裏的一切與外麵的世界無關,人們依然按照自己久遠的方式生活著。
8



9



10



11



岜沙人認為,安然的生活得益於祖先挑選的這塊寶地,尤其是這片生於斯養於斯的森林的蔭庇, 他們對生命不是很看重,但是對樹木很崇拜很敬仰, 寨子口那棵古樹和太陽是他們的圖騰。芭沙的村規民約中現在依然還有這樣一條:不準車輛進入芭沙買柴,隻準村民挑柴到縣城賣。

在芭沙,每出生一個孩子,家裏人就會為孩子種下一棵屬於他的樹,當他去世時這棵樹便用來製作他的棺材。這裏見不到墳丘,每一個大樹都代表一個靈魂 。芭沙人說:“我們來源於自然,歸於自然;生不帶來一根絲,死不帶走一寸木。”





侗家寨子 - 肇興侗寨

侗族分為南侗北侗,風俗習慣有很多不同。位於黔東南黎平縣的肇興侗寨是南侗的代表, 也是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侗寨,素有“七百貫洞,千家肇洞’之稱 (肇興舊稱“肇洞”)。 它四麵環山建於山中盆地,一條小河穿寨而過,房屋建築密集,為多幹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頂覆小青瓦古樸實用。 寨子占地18萬平方米,全寨700多戶,居民 3000多人。
12


13


寨裏有五座氣勢雄偉獨特的鼓樓,在侗族地區是罕見的。 寨內人家分為五大房族,分居五個自然區,當地稱之為"團"。又細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 各房族為做標誌,各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

鼓樓是吉祥的象征,興旺的標誌,由全寨人集資修建,每個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樓。 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曾紮營侗鄉,為方便指揮在營寨中修築高亭,內置銅鼓以鼓聲傳令,遂流傳成為鼓樓。另有一種說法更加神奇,傳說鼓樓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遺跡。古代外星人來過侗鄉,曾修建火箭和飛碟發射架。鼓樓外形頗似發射火箭的支架,頂層閣樓的剖麵恰如飛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築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師讚頌鼓樓的歌詞中,就有“那天神仙下界送禮錢”的句子。

在過去,鼓樓確實都懸掛著牛皮長鼓一麵,平時村寨裏如有重大事項,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有的地方發生火災匪盜,也擊鼓呼救,這樣一寨傳一寨,信息很快傳到深山遠寨,人們聞聲而至。 鼓樓多建在寨子中央,與戲台歌坪相結合,是集會,議事,文化娛樂的場所。

鼓樓前後簷口采用人字鬥拱形式,漢末至唐代的建築多采用這種格局,侗寨留存至今,是侗族建築技藝的集中體現。它的外形像個多麵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從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條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杆,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 鼓樓是侗家的標誌,侗語稱為“堂卡”或“堂瓦”。


14。禮團鼓樓,侗語稱為“樓頓”,始建於17世紀,1982年重修。


15。農閑時,鼓樓旁烤吃山老鼠的寨民。


16。侗寨有鼓樓必有風雨橋,有風雨橋必有戲台,三個建築集結一處在侗寨中卻是少見。在肇興,能同時在一個鏡頭裏看到鼓樓,戲台和風雨橋的地方,隻有仁團鼓樓, 侗語稱為“樓告宰”,19世紀始造,1982年重修。



肇興不僅是鼓樓之鄉,而且是歌舞之鄉,寨上有侗歌隊、侗戲班。每逢節日或賓客臨門,鼓樓裏必有歌舞相迎。
來到侗鄉不可錯過大歌表演, 曆來就有“飯養身,歌養心”之說的侗族,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古老的多聲部侗族大歌,大歌就是老歌,那是天籟之聲,可以讓人忘掉外麵塵世的紛擾。 侗歌歌詞多用風句,頗為研究,有詩經的風采, 作為民間音樂,其特有的六聲部無伴奏合唱曾震驚世界,沉重憂鬱與熱情奔放的完美結合,蕩氣回腸美妙絕倫之處隻有親自聆聽方可感受。
17


鼓樓,風雨橋以及侗族大歌便是侗族的民族精華。

18。鼓樓裏鄉親們和遊客一起聽大歌



侗族擅長織染刺繡,用自家做成的侗布裁衣也是侗族千年習俗之一。盡管隨著現代風氣的流行,年輕侗族人不再自織自染,他們更喜歡進城去買時尚的成衣來穿,在肇興侗寨仍能看到許多戶人家晾曬自製的侗布。
19



手工織成的侗布,在用自種靛藍草葉加石灰泡成的染料裏先浸染三、四次,每次染後清洗曬幹,布料呈蘭色, 然後再用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塊等搗爛擠汁將布染成青色,又用靛藍繼續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帶紅。將布晾幹後疊在一起,塗抹蛋清並用木槌反複捶打半個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閃閃發亮,最後還要用牛皮熬膠漿染一遍,布質才硬挺不退色。根據手藝和捶打時間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表麵越亮的侗布就越貴。手工侗布料成衣穿用前, 還要放到用薯根塊作料的鍋裏蒸上數小時,這樣出來的侗衣更加柔軟鮮豔。

20。 阿婆剛剛開始浸染第二遍


21。街頭店鋪賣的機織機染侗布,隻見藍色,不見青色和紅色,更沒有侗布那講究的光澤了。




黔東南,如此不同的一個世界。很遺憾短短的十幾天隻看到些鳳毛麟角,如果將來得空一定過來住些日子,好好體會這山水人家唇齒相依的簡單和真摯。


- 此係列完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加州花坊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西城區,我一堆朋友在黎平建了語言中心,住了很多年了,所以我們也了解了一些但是你的介紹更細致。等有機會也去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