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區的博客

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Happy Everyday!
個人資料
正文

屋頂的傳說

(2007-03-15 10:56:37) 下一個


曾經有個德國朋友很興奮地給我看她在北京拍攝的照片,拿起一張故宮屋頂的照片,指著屋簷上那些琉璃瓦件,她問:你能告訴我這些動物都是什麽意思嗎?有什麽故事? 我一下子沒能答出來,又怕丟麵子,連忙搪塞說: 無非是些裝飾品,還有驅邪的意思。

看到女友失望的樣子,我自己也感到羞愧。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北京人,故宮,頤和園,天壇,這些地方不知去了多少次,可是對這些代表中華悠久曆史和我國建築風格的宮殿還真的說不上了解。

昨天看到打字難提出為什麽台北故宮博物院是綠瓦,忽然想起,上次回北京去天壇時,竟好像頭一次注意到,怎麽天壇的瓦是綠的,紫的,而不是黃的呢?

看來,真要補課了。 可不能因為生活在國外,就把祖先博大精深的文化給遺忘掉。

帶著這些問題,我開始網上搜索,了解到很多這些巍峨壯麗宮殿建築後麵所體現的中國傳統。編輯了以下知識性文摘,並配上我回京時的照片,今天和大家一起上堂中國曆史課。


故宮


1.

此照片摘自中國圖書館資料庫


2.



3.




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他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在尺寸上較前代加大,一隻鴟吻的重量可以達到七千三百斤,值銀一百八十餘兩。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動物,重脊的排頭是一個騎著鳳凰的小人,其後是一排小獸,最後麵有一個較大的獸頭,便是“垂獸”。仙人與垂獸之間的小獸統稱“走獸”。走獸的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數量的多少是依宮殿的大小、建築的等級而定的。走獸最多可達九隻,隨著建築等級的降低而遞減。小獸的減少是從最後一隻依次往前減的。故宮太和殿上的走獸數量最多,而且是中國古建築中唯一有十個走獸的特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等都是九個(減去行什),坤寧宮為七個,東西六宮為五個,一些門廡和琉璃門頂上僅用一至三個。

 騎著鳳凰的小像叫仙人,又稱真人或冥王。據說這位仙人是齊閔王的化身,民間有“日曬閔王,走投無路”的說法,說東周列國時的齊閔王,被燕將樂毅所敗,倉皇出逃四處碰壁,走投無路,危急之中一隻鳳凰飛到眼前,齊閔王騎上鳳凰渡過大河,逢凶化吉。在屋簷的頂端安置這個“仙人騎鳳”大概還有絕處逢生,逢凶化吉的含義。

太和殿的走獸,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音suan ni)、狎魚、獬豸(音xie zhi)、鬥牛、行什。

龍,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簷上。

鳳,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它是一種仁鳥,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現預兆天下太平,人們生活幸福美滿。

獅子,在佛教中為護法王,是勇猛威嚴的象征。《傳燈錄》記載:“……-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天馬、海馬,前者追風逐日,淩空照地,後者入海入淵,逢凶化吉,在我國古代神話中都是忠勇之獸。

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狻猊,形狀象獅子,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它頭披長長的鬃毛,因此又名“披頭”,凶猛殘暴,吃虎,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

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誌》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虯螭,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鼇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行什。造型象隻猴子,但背有雙翼,手持金剛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狀很象傳說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頂,是為了防雷。

選擇這些神話動物作飾件,首先是為了突出殿宇的威嚴。其次還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的寓意。將它們置於屋脊之上,以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走獸”的體態原本差別很大,而在隊列中,卻統一采用蹲坐姿態,形成大同小異的造型,隻有仙人在排頭的位置有特別的姿態。遠處觀賞高高簷角上的這排小神像,往往必以明亮的天空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簷角處,所以在人們印象中,它們更多時候是一幅優美的剪影圖畫。

走獸也有實用功能。因為屋簷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個鐵釘加以固定,為掩飾鐵釘不美觀的痕跡並保護其免受雨淋,匠師們便在釘帽上加飾了這些琉璃小獸。屋脊上的這些大吻與走獸都是基於功能需要加以美化而形成的,體現著理性與浪漫的交織。


故宮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麵積木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9000餘間。很多人都聽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的傳說,這是因為按《易經〉中講九是陽極之數,發九為尊,故宮是皇帝的住處自然要作到頭了。故宮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有四門,南麵是正門午門,北為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別致的被稱作“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宮殿內墁地的磚被稱作“金磚”,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從取土到成泥要6道工序,到成磚則需17道工序,最後還要把磚放到桐油裏浸泡處理。這種磚鋪在地上越磨越亮,由於製作複雜,價格昂貴,在當時一磚合一石米。年以有“金磚”之稱。

皇家建築多用什麽顏色?皇家建築通常是黃色的琉璃瓦,紅色的磚牆。為什麽喜歡用黃色和紅色呢?這與我們中國人對顏色的看法有關。

黃色在我國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尊貴的顏色,因其在“五行”學說裏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屬土,土為黃色)。唐代,黃色被規定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人不能采用。到了宋代,封建帝王開始采用黃色琉璃瓦釘,以後便按此規定沿襲下來。

其實皇帝很多東西都是黃色的,龍袍啦、勝旨啦,就連室內的許多裝飾也是黃色的。如果民間隨便穿黃色的衣服,真有謀反篡位的嫌疑了。

紅色在我國被視為一種美滿喜慶的色彩,意味著莊嚴、富貴。遠在公元前11世紀周代,宮殿建築就普遍采用紅色,並流傳後代。因為封建帝王的宮殿是最高統治者的活動場所,必須處處顯示“至高無上”、“尊貴富有”,因此,絕大多數古代宮殿都是紅牆黃瓦。

自奴隸時代起,中國統治者那種君臨一切的自我意識就是非常強的。早在3000年前的《詩經》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描述。封建統治者尤其如此。他們自稱為“天子”。這種無上至尊的威權需要一種象征,這象征需要一種載體,最好的載體莫過於建築了,包括他們的宮殿和陵寢。正如漢初奉命建造未央宮時的肖何所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


古代帝王為了突出自己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無上至尊,竭力要求在建築美學上加以表達,因而對全城作了非常講究的規劃和設計,整體性很強,藝術性很高,規模也很大。她的美學特點是:以規整、恢弘為基調,以南北中軸線上的皇家建築為主體,以大片民居的低矮襯托它的崇高;灰暗襯托它的輝煌。我們有了世界上最宏偉的宮殿,而老百姓的房屋則是一片低矮和灰暗。這種巨大的反差,鮮明地襯托出偉大與渺小的對立。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以後,製定了一整套的房屋等第,要求臣民遵守,以捍衛皇權與古代聖賢的神聖不可侵犯性。例如官員蓋造房屋,不許用重簷鬥拱、繪畫藻井;庶民所居房屋,不能超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鬥拱及彩色裝飾;房屋的棟梁或者回廊、牆壁上,不許雕刻古代帝王、後妃、聖賢人物故事,以及用日、月、龍、鳳、麒麟等紋飾。雖然明中葉以後,奢侈的社會風尚使朝廷禁令名存實亡,民間房屋相競呈金碧輝煌之勢。然而毫無疑問,明代官式建築發展出的新的裝飾藝術風格及所代表的時代審美傾向依然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極為輝煌的一筆。

長期生活在農業社會的中國人,向來就醉心於田園的風味和情調,在建築環境的營造中講究“風水”。除去其中的某些迷信部分,這風水與今天的環境意識是能夠攜手的。我國古代經典性的風水著作當推晉代郭璞所寫的《葬書》,它對於陰宅和陽宅都是適用的,其中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12個字:群山環抱、負陰抱陽、背山麵水。我國明代末年計成所著的《園治》也強調取景的重要性:“得景隨行”、“巧於因借,精在體宜”,講的是因景製宜。可見中國的傳統建築很強調建築與環境的關係,追求建築的詩意美。

氣宇軒昂的三大殿。大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中國建築主體是木結構,受材料限製,本身不可能很高,聰明的古代人民采用高大的石台基將大殿托起以增強氣勢。大家還注意到如此大的廣場前沒有一棵樹,其原因也是為烘托三大殿的高大,故意製造一開闊的空間;另一個原因就是五行相克的體現,金木水土火五行學說中,土居中,樹為木,而木克土,如果種樹恐怕不利於中央統治。古人在建造故宮時可謂用心良苦。

殿前三層漢白玉台階上有銅鼎18個。露台上分列兩旁的銅龜銅鶴寓意龜鶴延年。東麵的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西麵的嘉量是中國古代的標準量器,放在這裏象征皇帝公正平允。殿前左右各有一對鎦金銅缸,是清乾隆年間鑄造成的,每缸重約2噸,也稱門海,放在這裏用於防火,取意缸置於土上,土生金,缸中貯水,金生水,而以水克火。

中國古人信奉陰陽五行說,這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故宮中前朝在南後廷在北,按五行說南方從火,含生長之意,屬陽性,是適合從政的地方;北方從水,數陰含收藏之意,是適合寢居之地。五行學說認為土為黃色居中代表國家,所以故宮屋頂多為黃色;火能生土,火為紅色,所以宮殿柱子都用紅色,以示興旺發達之意。


天壇

4.



天壇中的圜丘壇俗稱祭天台,這是名副其實的天壇。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台,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 圜丘壇在建築形式上,有著許多神奇有趣的說法。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設計的一座傑出建築,各項建築材料的數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遊人所讚歎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麵各有台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杆。欄杆的數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同時,各層鋪設的扇麵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18塊,到第九環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 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九五"之尊的含義。

為什麽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神話傳說,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裏,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奇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偶數)視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

天壇是用來祭天的,隻能用陽數進行建築。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這種設計規製,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才能,實在令人歎服。

氣勢巍峨的正殿,紅牆綠瓦,甚為壯觀。用這種綠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隻能"對天稱臣"的意思。

5.


祈年殿和祈穀壇,這裏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穀的聖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三重簷逐層向上收束,作傘狀,豎立於高5.6米,占地5900平方米的三層白石雕欄環抱的圓壇之上,祈年殿俗稱無梁殿,整座建築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眾多的枋、木兌、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

該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長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簷圓殿,並自上而下依次覆蓋青、黃、綠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

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為今名,同時一律改為覆蓋深藍色琉璃瓦,以象征藍天。

6.



光緒十五年(1889),該殿毀於雷火,次年又按原樣重建。

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是按天象設立的。裏層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龍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徑1.2米,兩人也難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根朱紅金柱,象征一年12個月。外層的12根簷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層12根金柱和外層12根簷柱相加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個節氣。金柱、簷柱和龍井柱相加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寶頂藻井周圍的8根童柱,共計36根,象征36天罡。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征著天帝的"一統天下"。

7.


   
假九龍壁的故事

一位叫馬旭初的古建專家,已經81歲了,是馬家第十四代傳人,說起六百年前自己的祖先,掩飾不住的景仰。明朝永樂年間,河北深州工匠馬天祿創辦了興隆木廠,把建築隊伍拉進了紫禁城。明朝主持故宮修建的有名有姓的一共四位:蒯祥、阮安、梁九和馬天祿。前三人都在完工後加官進爵,獨有馬天祿沒當官,繼續辦著他的官木廠,修著皇家的殿堂、園林、宗廟、陵寢。

馬老有段馬家代代相傳的九龍壁的故事。馬老的太老祖,當年修建故宮的九龍壁時,在自家的琉璃製品廠裏燒好了彩色繪畫的琉璃瓦,連號碼都編好了,就等著第二天官家驗收了。誰知當天晚上,因匠人幹活不小心,將一塊琉璃瓦摔個粉碎。太老祖知道大禍臨頭了,這九條“真龍”明天交不了工,可是滿門抄斬的欺君之罪啊!

情急之中,太老祖想出了個躲避災禍的辦法,連夜用金絲楠木仿造了一塊“琉璃瓦”,匯成顏色一樣的加了上去。第二天,官家驗收時,並沒有發現這九條“真龍”,其中有一條已經做了“假”,馬家因此躲過此劫。然而,隨著光陰的逝去,這塊金絲楠木做成的“琉璃瓦”漸漸褪去了顏色,和整個九龍壁上的材料質地有了明顯的區別。幸虧清政府的壽命沒有金絲楠木的壽命長,否則,馬家是難逃劫數的。

這塊金絲楠木做的“琉璃瓦”就安在九龍壁上從左到右的第三條龍身的下腹部。這個馬家太老祖用命換來的故事,在馬家代代相傳,它被用來教育馬家後代,幹活一定要細心,不能有半點馬虎,匠人就要憑手藝吃飯。



頤和園

8.



9.



園林建築對規格的要求就不象皇宮那麽嚴格,頤和園裏最高級的屋頂是排雲殿,既是琉璃屋頂,又是全園走獸數量最多的大殿,但也隻有七隻走獸,分別是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

德和園大戲樓屋脊上雖有七隻小獸,但卻無仙人引路。

頤和園內其它建築上的走獸三五不等,很多建築並無走獸,園內布瓦屋頂上走獸的順序與琉璃瓦屋頂有所不同,第一個是獅子,又叫抱頭獅,以下為龍、鳳、海馬、天馬等;還有些建築走獸順序排列混亂,可見清晚期重修頤和園時皇宮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有所欠缺,規矩也不象前朝那麽森嚴,亦或內務府有偷工減料之嫌。

10.



11.



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