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真性一自在

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
正文

大英博物館

(2004-10-22 18:49:30) 下一個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如果把前者理解為探索心靈的自由,後者則是尋求身體的自由。雖然絕對的自由在這個世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卻可以追尋自身的成長和提升,不為成敗束縛,不局限於世俗的眼光而去了解,而了解的過程是自由的,由此得到的一份經驗也會永遠屬於自己。我有一份長長的旅行單子,上麵都是令我夢縈繚繞,揮之不去的地方:有地理概念上的,休閑意義上的,也有文化概念上的。大英博物館,作為文化概念上的,就是其中之一。

   倫敦的消費還是挺高的,我隨便舉幾個例子給大家找點物價的感覺(那時的外匯比率是,1英鎊兌2.8新元):(1)我下榻的那家三星級旅館,一天要110英鎊;(2)乘坐公共汽車的話,無論遠近,上車就是1英鎊;(3)一張一天的通卡(在倫敦市區的指定範圍內地上,地下通行)也要近5英鎊;(4)一份地圖要7英鎊(有時間貨比三家的話,應該能買到比這個便宜的)。我沒有研究倫敦房地產的情況,但據服務台的人介紹,在我下榻的那家三星級旅館中,住著幾位同為倫敦人的常客,就是因為買不起房子。

   但是,所有我風卷過的博物館進門都是分文不取的,例如收藏了眾多從18世紀至今的繪畫和雕塑的Royal Academy of Arts (也簡稱RA);收藏世界上裝飾物的Victoria & Albert Museum;收藏見證西方科學,技術,醫藥和工業革命曆史發展的Science Museum;以收藏植物,昆蟲,礦物,動物標本為主的Natural History Museum,都是免費入場的。這也包括與法國的盧浮宮,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並稱世界三大博物館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話又說回來,別怪我沒告訴大家,大英博物館的入口處放置著捐款箱,供參觀者隨意認捐。

   大英博物館坐落於倫敦的大羅素街(Great Russell Street),始建於1753年,現在擁有近700萬件藏品。博物館的藏品分布在三層樓麵(其中一層是地下室),分十個分館95個展廳。國外的展品遠遠多於不列顛本國的,從中既可以體會到這個文化古都名不虛傳的內涵;也是靠工業革命發達,曾雄霸一時,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殖民主義老祖宗們在世界各國瘋狂掠奪鯨吞的“罪證”。我不吝時間地參觀了所有開放的展廳,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埃及館,希臘和羅馬館,當然,還有中國館。

   埃及館的館藏非常豐富,第19朝法老(埃及人對國王的稱呼)拉美西斯(Ramesses or Ramses)的巨大塑像上半身就安放在這裏(請參看我拍的相片)。此外,還有木乃伊的彩繪棺材,上麵繪有死者的生前臉譜及各種保護神像,不僅精美絕倫,也反映出古埃及先人對死亡的複雜的宗教信仰。這裏麵還有獅身人麵像和各種巨大的圖騰,其中包括被視為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的“羅塞塔碑”。

   希臘和羅馬館占了22個展廳,展品含括建築,雕塑,繪畫,尤以雕塑享譽世界。早在公元前750年羅馬就建城,公元前6到4世紀間勢力更是擴張成羅馬帝國。在這個多文化的帝國裏,宗教,詩歌,雕塑,繪畫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寫真肖像畫。縱觀古代雕刻藝術,古羅馬希臘堪稱當之無愧的鼻祖!

   大凡對書史和文物史有些了解的,都不會對大英博物館感到陌生。中國曆史上的幾次大的文獻和文物浩劫,尤其是,如果你對敦煌文獻有所耳聞的話,最終都能能歸結到這裏來。據統計,從1856到1932年間,俄,英,德,法,日,匈,美等國的所謂探險家以科學考查為名,僅侵入我國西北地區就多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其中,尤以20世紀初(1907年),匈牙利人馬克奧利爾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和法國人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伯希和竊取的6000餘種經書和一些畫卷,主要收藏在法國國立圖書館)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經洞的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中國現存僅1/3,學術界也有“敦煌者,我國學術之傷心史”之嗟歎)。斯坦因竊取的9000多個卷子和500多幅繪畫,包括公元868年的《金剛經》雕刻印刷本(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等等及其珍貴的文獻,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圖書館,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圖書館,還有一部分就收藏在大英博物館。曆史上幾經劫掠,加上國內軍閥,奸商和無知國民的盜墓販賣,使國外的中國文物日漸豐富。大英博物館中國館收藏的,約有近3萬件中國曆代的稀世珍品,其中絕大部分是無價之寶。

   步入中國館,映入眼簾的是中央牆上的巨幅敦煌壁畫,上麵畫的是三位雍容華貴的菩薩,充分體現了盛唐時“濃麗豐肥”的人物繪畫風格。壁畫前放著三尊雕塑:左為道人,中為遼代的羅漢,右為笑口常開的彌勒。在這裏,還可以看到許多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擄奪的玉器,青花瓷;漆器及竹編;金/銀的菩薩塑像;還有字畫無數,包括清朝一代名相劉墉(劉羅鍋)的草書真跡;至於景泰藍,唐三彩,鼻煙壺也數不勝數。其實,中國館對外陳列的隻是藏品的10%,另外的90%都被放在庫房中,沒有特殊的許可,是無法參觀得到的。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隻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參觀。

   當一頭紮進這個宛如展示世界文化與文明的迷宮,我感覺到的,竟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般地複雜:既有崇敬感歎,也有扼腕歎息;既想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念起“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真的是,豈是一個“亂”字才能堪稱。

   我遺憾地發現,人們對埃及館,希臘和羅馬館的興趣遠遠超過了中國館。在以“中國概念”為設計理念的中國館的遊客中,華人占了絕大多數,西方遊客並不多。也因為遊客相對比較少,加上英博的財務危機,從1992年以來,中國館的文物很少被更換過。這也有悖於英博的展覽政策,即展品必須經常更換,以確保展館吸引回頭客,並且讓庫存的文物也有機會與公眾見麵。

   據介紹,英博麵臨的財務危機原因有兩個:其一是遊客數量下降,直接影響了旅遊紀念品的銷售;其二是英政府減少預算。而沒錢的影響麵是很大的:第一,直接導致工作職位的消減,造成人手奇缺,而與中國文物有關的職位首當其衝;第二,沒錢更換中國文物;第三,沒錢用於相關的中國文物巡展以及文化交流。

   作為一個進門捐了錢的普通遊客(覺得發言是理直氣壯的),當我看到一些展品很明顯地缺乏應有的維護(比如,我發現玻璃密封櫃的密封條脫落)時,我毫不猶豫地向工作人員提出來,而他們不得不耐心地接受,然後跟我解釋了上麵一大堆的理由。在我看來,文獻文物既然流落於此,我不得不尊重曆史的選擇,既然英博堂而皇之地把文物展示出來,他們就有責任和義務給予這些稀世之寶以最貴重的禮遇,是沒有什麽價錢或理由可講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