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文史

介紹雲南文史,講述自己的故事。
個人資料
正文

祭祀武侯:傳統文化的巧妙教化

(2009-01-21 16:59:54) 下一個

          春節將至,一些知道我常上文學城的親友問我:美國華僑過不過春節,我說不太清楚,好像過也不太熱鬧。的確,我們不太了解海外華僑的生活情況,但我們掛念著你們,希望你們不要放棄祖國的傳統文化。基於此,將近來所寫講述邊城傳統文化的小文章發出,與我的網友罷了、秋葉、沈漓、山菊花、盧娜、閣老、小黑……共樂,遙祝大家春節快樂,合家幸福,牛年平安。
       
邊城秀才

祭祀武侯:傳統文化的巧妙教化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又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而今算來,自蜀漢建興三年至今,已曆1782年,而楚雄舊誌所載武侯遺跡,以及追念他的詩文,觸目皆是,於是令人想到:這應當是楚雄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不能不立篇而述。

鹿城之西,從靈秀湖到三家塘,有一脈連綿青山,數峰突起,其中一峰,狀如蓮花,鄉人稱為臥龍崗,傳說孔明南征時屯兵於此。這臥龍崗,在明代隆慶《楚雄府誌》裏就被列入古跡,可見其傳聞時間之久遠。

你看古人怎樣描寫臥龍崗:橫岡突兀,環抱龍川,斜照入江,煙霞變幻。這景色,使人頓生思古幽情,故而鄉人稱龍崗夕照,列為郡城八景之一。你看明代楚雄人俞汝諧在《登城西臥龍崗吊忠武侯賦》的開頭怎樣描寫這山勢與景色:羌西峰之萃嵂兮,乃橫峙而為岡。夾二水之渺彌兮,亦合流而成江。允茲地之秀偉兮,頻振衣而倘徉。

大約因為臥龍崗在楚雄官紳和士人心目中太有意義,所以嘉靖六年(1527年)知府祝宏舒在城南毀五顯祠而建立第一個書院,就取名為龍崗書院,並塑孔明像於堂。舊誌說,選取在該書院讀書的學生,多發科甲、歲貢人多榮其地

遺憾的是,這個書院才建了31年,就毀於一場火災。然而火災之後三年,分巡洱海僉事彭謹在郡城八景之一的蓮池月夜之地又建一個書院,因覺龍崗是個吉祥名稱,遂易龍崗之名而稱為龍泉書院。而今,古龍泉書院尚存,並得到維修保護,這說明楚雄人對武侯的懷念,還是古今一脈,未曾中斷。

除臥龍崗之外,鹿城還有武侯祠,但最早建於什麽時代,連明朝隆慶二年(1568年)所編的《楚雄府誌》也弄不清楚,隻說:諸葛武侯祠舊在府治東。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遭火災,洱海分巡道任惟鈞改祀武侯於縣文廟射圃之後。隆慶元年(1567年)移建於南山上。中間有堂三間,塑武侯像於堂,左右有廂房六間,前大門三間,有圍牆,雜植花木,廟貌一新而規製益弘備矣。每年二月、八月中旬第一個丁日之第三日舉行祭祀。為此,按察使徐栻寫了《楚雄府新建諸葛武侯祠記》,既述建祠的過程,更詳論建祠的意義。明末,祠堂倒塌。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據知府馮甦建議,重建祠於西山支壟古山寺址,與臥龍崗相望。康熙十九年(1680年),楚雄大地震,祠被震倒。四年後,知府牛奐移建於雁山下金粟庵,改金粟庵為武侯祠。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梁文煊重修。此後,數任知府重修,直到鹹豐十年庚申(1860年)屠城被毀,此後就再也沒有恢複。

除武侯祠外,舊誌於“古跡勝境”中列一條,稱“斷脈”。斷脈在城外鳴鳳山後,“相傳諸葛亮南征,掘地斷山脈以鎮妖氛”,並建八座塔於西山之巔。這個傳說沿至明初洪武朝,楚雄衛指揮袁義據此而於斷脈之上“恢複”八座石塔,用以紀念武侯在此的遺跡。

此外更有甚者——舊誌載:平南寺,府西南一裏。孔明南征時建。都指揮袁義重修,後罹回祿(火災)。嘉靖間知府王遵據方輿圖說,厥龍為困,厥形為金,必得鍾鼓以震動之,而後風氣始宣。耆民承風,遂建焉。

王遵於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任楚雄知府。他下車後,省方問俗,見鳳山之右有岡阜突起,蜿蜒抱負於鹿城之西,稱讚:佳哉!鹿城父老告訴他:這是平南寺故址。昔年孔明南征時駐節此山,因這裏的人信奉佛教,就創建八座石塔於山巔,又建寺於山之支隴,稱平南寺,鄉人歲時祈祝,以驅逐水旱疫鬁,頻有征驗。王遵鑒於袁義重修的平南寺毀於火災,於是又重建,並洋洋灑灑寫了篇《建複平南寺記》。

《記》中備述楚雄父老建寺的願望,以及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最終的決定,而後記述建寺過程以及寺廟規模。按其說可知,寺由鄉民楊保安和遊方至此的僧人智獻募緣而初建大體,又由戒僧海澄悉力潤飭。檀越諸人捐常稔田若幹畝,海澄出己資置田數畝,以供僧膳。於是焉,琳宮聳翠,紺宇淩霄,寶樹團煙,喬章拂日,叢林森煥於西岡矣。寺僧朝夕具威儀,誦經咒,祝聖天子萬壽。鍾鼓之韻,遠徹郡齋,予每聆而嘉之。凡郡士喜複孔明之遺跡而登覽者,或向往寧靜,益勵致遠之誌。若漢僰之雲集,種善因者,殆難悉計。噫!是寺之複,信郡中勝事也,以祝國禧,而攄愛君之忠;以壯形勢,而增禦侮之武;以道民俗,而翊其從善去惡之情。具茲三物,雖不出於孔明,而孔明之徒所必建已;雖無關於治理,而達治機者必順其宜已。矧跡沿於古製,不信於今哉!複之誠是也。

此後,武陵人、進士柳東伯曾屢遊平南寺,並留下五言古風一首,其中描寫平南寺及周遭景色,以及他的感想,頗可玩味:

鈴簷風細細,塔影月悠悠;雉子穿雲去,鬆苗帶雨抽;鳥鳴山破寂,苔長徑增腬。紅爛桃花國,香飄杜若洲;侵蘿晴露淺,吹麵午風柔……跡認浮圖峙,岡傳彩鳳遊;忽忽鍾聲動,霏霏暝色流。半規含晚岫,殘牧唱平丘。壇憶曇花照,經看貝葉收;龍歸潭水淨,鶴寐野田幽。生智誰無畫?圓通果自由;相期千劫外,萬古卓徽猷。

以上所述有關諸葛亮在鹿城及近郊所有傳說、遺跡、寺廟等,時常觸發著楚雄官員和士人的心懷,讓他們思接千載,視通萬裏,或低吟淺唱,或宏論濤濤,寫下了許多詩文,其聲韻回環往複於明清兩朝,形成一種雲南邊地特有的武侯遺跡文化現象。

然而究此文化形成的原因,凡讀《三國誌》且知雲南史者勢必知之。原因在於諸葛亮定南中,攻心為上,不留兵而任用南中大姓為七郡之長。而此七郡,基本是七個民族區域,套用個現成詞語,可謂民族區域自治,南中得以較長時期的平靜。於是南人感思,開始立祠祀武侯。

《三迤隨筆·點蒼武侯祠遺址》記:武侯歿,孟氏念孔明仁厚,以檀香雕像供於佛光寨,以立秋日祀之,以求豐登。這條史料說明諸葛亮之被神化,始於孟獲,在迤西開孔明神話之先河。

至白國張樂進,建武侯祠於白崖,今定西嶺。

異牟尋於太和城西北建武侯祠,內供諸葛武侯木像,為武侯真容,得自佛光寨。旁一側殿內供武侯夫人黃婆婆像。

(閣羅)鳳以秋分日為祭祀武侯日。武侯素食粗淡,崇道,敬奉老莊。祀日,以新米飯、瓜果十景獻之。

至大理國昭明皇帝段素英立位於宋初,宋太祖以玉斧劃界,至此與宋和,常往來,無後憂。又建武侯祠,祀於昆明、點蒼八卦台,於龍尾關、馬澗道立孔明營。

由這些記載,我們不難看到明代以前流傳楚雄的孔明傳說、遺跡、寺廟的真實性。而明代洪武期間,江南漢族大量進入雲南,致使漢族在雲南成為多數民族。為了穩定雲南的民族關係,正德中期,朝廷敕令雲南各地興建武侯祠,繼續借助諸葛亮而治理地方。這種做法,由按察徐拭在其《諸葛忠武侯祠記》中一語道破:

我明正德中,禮曹以侯有功本朝,雲南為最,亦以天兵南下,蠻甸歸懷,今成衣冠禮樂之區,皆侯造端開始之勳耳。法施於民,以勞定國,報功秩祀者,禮也,遂奉敕建祠。

這種做法,的確是一種因地製宜的巧妙的教化手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流沙隨風 回複 悄悄話 給秀才拜個年!
如星如沙 回複 悄悄話 秀才真是名不虛傳。楚雄應屬於大理故國,本人雖熟悉昆明,但楚雄地理位置我沒搞清楚,隻是從你的筆下可見楚雄蒼山洱海,人傑地靈啊。

本人上班之地華人較少,但星期一我自動給自己放假一天,與天下華人普天同慶。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感謝秀才兄送我們的新年大禮。悠悠千載孔明情,邊城的文人們不忘祖國文化傳統,難能可貴,值得我們學習。

在美國,許多城市都有華人協會,過春節時,這些華人協會會在自己的城市裏舉辦春節晚會與晚宴,許多海外華人也會在這一天收看國內的春晚節目。我們這裏過年的氣氛雖然比不上國內,但我們像你們一樣,也會紀念與慶祝這個祖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下星期二中午,我公司的華人們將在唐人街聚餐慶祝春節。

想起了金聖歎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其中第五則是:“春夜與諸豪士快飲,至半醉,住本難住,進則難進。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紙炮可十餘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磺之香,自鼻入腦,通身怡然,不亦快哉!”二十多年沒回家過年,這次也不可能與秀才及邊城的朋友們一起享受如此“不亦快哉”。希望不久的將來,我能回家過年,屆時一定要好好享受金聖歎的第二十四則“不亦快哉”:“久客得歸,望見郭門,兩岸童婦,皆作故鄉之聲,不亦快哉。”與第五則“不亦快哉”,以彌補多年的缺憾。

誠祝秀才兄全家與邊城的朋友們春節快樂!

(總算貼成功了。請秀才把下麵的刪掉。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