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文史

介紹雲南文史,講述自己的故事。
個人資料
正文

西舍路知青碑記

(2011-04-04 20:41:21) 下一個
西舍路知青碑記 艱危困頓,天之所以礪英才也,此一語道破千古英雄來路,於西舍路插隊知青亦然。 西舍路,明清稱江外,蓋其距縣城楚雄雖僅百餘裏,而山重水複,鳥道幽遠,更有永盛江之波濤阻隔,往還多艱,故稱。降至民國,改稱西舍路,永盛江亦改稱禮舍江。而禮舍江者,紅河上遊也。 西舍路全境居哀牢山上段,林莽橫雲,大有原始之態;彝漢耕牧,不乏太古之風。歲月悠悠,百載幾如一日。忽於公元一九六九年春,有楚雄一中老三屆知青二百八十餘人跨江而至,插隊安家,此乃西舍路曆史空前絕後之盛事,幹部村民,莫不訝其異也。然則既來之則安之,於是乎讓房舍、備農俱、送雞豬,劃菜地,使之三三兩兩,自成一家,自耕自食,謂之知青戶也。 知青也,農民也,因其緣而相會也,從此同甘共苦、相師相學而日漸水乳交融也。一年二十四節氣,或冒霧露,或頂烈日,或衝風雨,或履冰霜,七尺之軀,常與天地陰陽相接。砍柴背糞,點豆播蕎,鑿渠耕田,插秧割稻,舂米磨麵,榨油采葉,凡當地農活,無不為之。山居者打核桃於峻嶺,穀居者榨蔗糖於江濱。農閑則出民工,秋收則送公糧。築董家壩於山間,建水電站於渠下。青黃不接之際,麵有菜色;秋收滿場之時,鼓腹而歌。病臥在床,火塘度其溫暖;打跳村邊,明月獻其清輝。思鄉也則淚灑山椒,相聚也則歌舞停雲。至若清風明月之秋夜,落花流水之春日,舉酒賦詩者,亦往往有之。嗟乎,苦也如斯,樂也如斯。其苦者,人生之礪石也,其樂者,生命之所欲也。非經大苦而不知真樂,此人生之真諦也。賴此三年磨礪,我舍路知青駸駸乎接於英雄之道,此又始料所不及也。 知青之路既艱,回城之後亦難,然則西舍路知青永記三年之路,憤發圖強,建設家園,服務社會,各領風騷,貢獻不菲。其間有廖願軍者,先為駐外參讚,後入籍美利堅,為公務員,身處他鄉,舊情難割,遂捐資十萬元,倡建西舍路知青碑,以誌不忘。餘也當年插隊閘上凹子者,感其美意,毛遂自薦,輸誠獻愚,草纂此文,奉獻西舍路知青,與乎幹部村民,並為三年磨礪之紀念雲。 邊城秀才二〇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於鹿城東山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