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嶽飛被殺元凶巨惡罪魁禍首就是宋高宗,像嶽飛這樣的人物,絕對不是一般的誣陷可以陷害的了的,如果查無實據,不可能成案,而事實上嶽飛的案件的確查無實據,如果沒有高宗的默許,嶽飛是不可能被殺頭的。也就是說,高宗是支持殺嶽飛的。以當時的政治形勢,嶽飛在軍事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很有可能擊敗金軍並成功接回被擄的北宋皇帝,而這是高宗所無法接受的。
高宗前期重用嶽飛是為了保護南宋的偏安,但嶽飛走得太遠,這就不符合高宗的意圖了,因此極有可能是高宗暗示秦檜對嶽飛采取的行動,這一點世人並不清楚,但秦檜清楚,所以當遭到韓世忠質問的時候,秦檜的回答很簡單:“莫須有”,這三個字完全可以直接從字麵理解為:“不須有”,也就是說不需要理由。為什麽不需要理由,因為秦檜明白這是皇帝的願望,一切都是走過場而已,秦檜這樣回答韓世忠其實是狹天子之威,同時又非常含蓄,不露馬腳。等於是告誡韓世忠不要多管閑事。要知道高宗的意圖是最高機密,任何泄露的人都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
因此,秦檜也隻能暗示,作為朝中兩位位高權重的大臣,他們的對話中隱隱約約透漏一些背景也是也是完全符合當時的語言環境的。當然,這樣的暗示也隻能在非常隱秘的場合講,是絕對不能見光的,所以韓世忠餘怒未消卻也無可奈何,他問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韓世忠說不能服天下可沒說自己不服,翻譯為現代語言應該類似於:“不須有?你可以這樣對我說,可你怎樣對天下人交代啊?”也隻有這樣解讀才能完全符合上下文的關係。當然秦檜根本就不需要顧及天下人的想法,因為他有強大的後盾。
當時秦檜給嶽飛定罪莫須有之後,由於秦檜狹天子之威,有皇帝背後撐腰,舉朝莫敢異議,成功堵住了眾人的嘴。而這次溫給薄定的罪呢?徒增千秋笑柄,別說販夫走卒都不相信,連三歲小孩都說服不了,直接作廢,成為誣陷栽贓忠臣孝子的鐵證。
由於苦無證據,奸相不好親自登台宣讀,搞不好秦檜二代的尾巴就原原本本露了出來,因此千拉萬扯由別人承擔身敗名裂的風險來宣讀忠臣孝子的罪狀,內容荒誕不經,罪證愚昧可笑,茲錄於下共群友賞之:
“王立軍私自進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滯留事件,性質嚴重,影響惡劣。中央十分重視對王 立 軍事件的調查。這次重慶市委主要領導的調整,是鑒於王立軍事件造成的嚴重政治影響,中央從當前的形勢和大局出發,經過慎重研究決定的。”
原來罪狀就是用人失察錯用王立軍而已,這能算是罪狀嗎?人事任免本來就是行政行為,既不違反黨紀也不違反國法,頂多也就是個玩忽職守、用人不察,用的著動輒就免職出重手毒手把別人往死裏整嗎?
這個秦檜犯了以往那個秦檜都沒犯的低級錯誤,因為他把皇帝、整個國家、整個黨都連帶給罵了。錯用了一個人上司領導就要被嚴辦?這不就是封建時代尤其是秦朝時期的誅連製嗎?用的那個人有罪,連帶他的上司同僚下級都要連坐同罪?莫非溫是在說現今黨的政權是用秦法殘暴虐民的暴秦封建政權實行連坐誅連同罪製?當今皇上是對天下實行嚴刑峻法苛政重稅的秦始皇?當今皇上是善於玩弄權術,一昧用陰謀家所慣用的“法術勢”來打壓臣下,君臣之間無信任可言的暴君嬴政?現政權已使天下之人苦暴秦久已?現任奸相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
奸相罵了當今聖上是暴君行誅連也就算了?溫幹嘛把太上皇一塊罵了?陳良宇、陳希同、成克傑都是太上皇用的人,太上皇何止用人失察、用人不當,太上皇用了貪官千萬個遍及神州各地。薄用了一個人失察就是免職?那麽太上皇用人失察用了貪官千萬個遍及神州豈不是要像劉瑾那樣千刀萬剮淩遲於市曹,百姓爭食其肉?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於是派李信及蒙武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托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果代李信擊荊,大破荊軍。奇怪?秦始皇用人失察派李信伐楚導致秦軍損兵折將出現重大傷亡,好像比薄重用王的結果要惡劣得多,為何秦國不把秦始皇廢了另立新主?為何秦國宗室元老不廢了秦始皇?或者把這個用人失察的罪人五花大綁效法法國大革命的模式像路易十六一樣送上秦國的斷頭台?
朱元璋四子朱棣於1399年起兵造反,率所屬北軍首先在真定戰役中擊敗耿炳文的30萬大軍,但老將耿炳文很快穩住了陣腳,用頑強的防守將戰役拖入了相持戰。而這時,明朝建文皇帝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派李景隆替換耿炳文,主持討伐燕王的戰事。消息傳來,朱棣竟然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場向身邊將領們做了以論證李景隆是草包為主題的長篇報告,事實也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首戰先拿朱棣的老窩北平開練,以五十萬大軍強攻隻有幾萬守軍的北平,居然猛攻一個月毫無收獲,反而被城裏守軍反撲打退了幾十裏。其實此戰明軍曾有數次機會破城,明軍先鋒翟能幾度攻破北平城牆,可李景隆卻妒忌翟能將得大功,慌忙鳴金收兵,以至戰機稍縱即逝,終使明軍困頓於北平堅城下。李景隆的無能表現給了朱棣集合主力部隊反撲的時間,朱棣集結主力部隊向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發動猛攻,本來明軍打的不錯,多次打退朱棣的騎兵衝鋒,可初上戰陣的李景隆竟被戰場上的血腥情景嚇破了膽,連夜拔馬狂逃,害得五十萬大軍全做了北軍的刀下鬼。可笑的是,敗報傳來,建文皇帝居然赦免了李景隆的罪過,反而又給了他六十萬大軍,與朱棣的十萬精騎在白溝河展開會戰,結果李景隆又一次在關鍵時刻上演逃跑大戲,導致六十萬大軍再次落得全軍覆沒的結局,朱棣乘勝追擊,相繼占領山東多個重鎮,若非明朝將領盛庸等人浴血奮戰,阻擊住朱棣南下,恐怕"靖難之役"在當時就提前結束了。兩場大戰,報銷明朝一百一十萬精兵,李景隆的草包之名傳遍大江南北。可笑的是,事情到了這一步,建文帝依舊對李景隆"赦而不究"。李景隆一個人就報廢了建文帝一百一十萬精兵,建文帝豈非用人失察?為何建文帝、李景隆都沒被追究?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奸相已經是不可一世了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了,今上皇帝有必要出麵牽回自己家的狗了,管管自己臭名昭著的溫九千歲,否則江山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