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印五十年的對比----看看先輩們建國前30年都幹了些什麽 zt

(2006-08-22 16:25:46) 下一個
  1997年8月10日印度獨立五十周年之際,《洛杉磯時報》發表了該報駐北京記者羅恩·特姆佩斯特的一篇長文,對比了中印兩國五十年的曆史和道路。羅恩說,中印兩國差不多同時宣布獨立。1947年8月尼赫魯宣告:“機會之門為我們打開了”,我們要結束“貧窮與無知和疾病與機會不等。”兩年以後,毛澤東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們國家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五十年後,幾乎在每一個層麵,中國比印度做得更多。印度外交部長、前駐中國大使也說:“毫無疑問,從直接的對比當中,中國做得比印度更好。所有的主要指標都比印度更好。”   好在哪裏呢?羅恩說,例如,從1950年以來,中國使公民的平均壽命增加了20歲以上,中國男人的平均壽命為69歲,中國婦女為71歲。印度的平均壽命雖有增加,但平均隻有62歲。識字率方麵,差別更大。根據識字率、平均壽命和平均收入計算得出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新的各國人力發展指標,中國的得分是60,接近所有發展中國家的最高分,但印度隻有44分。   原因何在呢?羅恩說,許多專家現在相信,到目前為止,中國得以如此迅速向前推進的原因得力於1949年至1976年毛澤東時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普及義務教育、簡體字、保健與福利政策,以及有助於恢複中國的精神和自尊的其他改革。共產黨對迷信、秘密會社、三合會和宗派的鎮壓幫助中國打破了盤踞地方上的貧窮。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阿馬提亞·森是印度西孟加拉人,他認為:“中國對印度的相對優勢是其1979年以前奠基工作的產物,而不是其改革後重定方向的結果。”……   《洛杉磯時報》不是親華報紙,更不是親共報紙,絕不是親毛報紙,在美國國內反華輿論高漲時期發表了這麽一篇文章,可見天下還是有公道的。事實上,早在八十年代初,在人們熱衷於進行橫比的時候,就曾有一些正義的中國學者以印度為參照為新中國的成就辯護過。那時,一批批被“解放”了的領導幹部、所謂的知識精英出國參觀訪問,體驗了北美、歐洲、日本各地的高速公路、新幹線後自慚形穢,不考慮我國起步時一窮二白的家底,迎合著某些人否定過去的心裏,在報紙上發表了無數橫比文章,感歎資本主義的繁榮昌盛,痛惜中國的貧窮落後,詛咒文g耽誤了建設時光,懊悔當初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時也有一些人憤而反駁,縱與解放前比,橫與象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比,證明前三十年的偉業。遺憾的是,這股聲音在一片熱熱鬧鬧的大合唱中,在一切否定過去的大背景下,顯得是那麽孤弱。到八十年代中後期,詛咒文g升溫為詛咒新中國,由否定三十年進而到否定五千年中華文明,懊悔心理轉變為“全盤西化”,民族虛無主義、曆史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拜金主義、爬行主義連同崇美崇洋情結,拌隨著搖滾樂迷漫了中華大地每一個角落。   八九政治風波以後,一味單向與發達國家橫比的態度有所變化。社科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喻權域先生專門寫了一本題為《論三個時間差與兩代人談社會主義》的書,條分縷析地比較了中外各國的發展成就,令人信服地說明,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在世界上毫不遜色,而且是非常出色的。我手頭一時沒找到喻先生的書,但為了說明問題,有幾份統計資料煩請讀者耐下心來看一看:   1965-1985年間部分國家和地區GNP年均增長率對照表:①   國別 增長率(%) 國別 增長率(%) 國別 增長率(%)國別 增長率(%)   美國  1.34    中國 7.49②  印度 1.7       英國  1.6    蘇聯  5.89③  巴西 4.3   泰國   4.0   西德  2.7    匈牙利 7.42   阿根廷 0.2   加納   -2.2   日本  4.7    保加利亞 7.84  墨西哥 2.7   南朝鮮   6.6   新加坡 7.6    捷克  5.15   埃及 3.1   馬來西亞   4.4   香港  6.1     波蘭 8.67   肯尼亞 1.9   尼日利亞   2.2   以上選列了西方發達國家、亞洲 “小龍” “小虎”們、社會主義國家、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從這張表中不難看出,單純就物質財富的增長而言,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速度是四類國家中最高的。中國六、七十年代的發展速度在世界範圍內更是很高的,僅次於波蘭、保加利亞、新加坡,與“四小龍”相比中國的速度一點也不遜色,且比“小虎”們整整高出一頭,更是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   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輿論曾一度從羨慕發達國家到讚美“四小龍”。學術圈的一些活躍人物提到“四小龍”就眉飛色舞:你看香港、新加坡、台灣、南朝鮮,起點和中國差不多,但現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卻直追美國!三十多年來,深圳和香港一河之隔,但一個實行社會主義製度,一個實行資本主義製度,結果呢?一個長期是小漁村,一個卻摩天大樓一棟挨一棟,這是為什麽?提問者顯然覺得自己很高明,有許多人鸚鵡學舌,跟著起哄。其實,這樣的問題愚蠢至極。按照這種邏輯,我們倒可以反問,同在資本主義製度的光芒普照下,曼哈頓富人區和貧民區一街之隔,為什麽一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另一個卻破破爛爛、汙水橫流?   讓我們來看一下問題的實質:香港、新加坡是城市國家和地區,是財富的匯聚中心,或者用老式的語言,叫吸血中心。就象舊中國的上海一樣,外灘的精美歐式建築、大世界的奇巧熱鬧是與上海以外的城鎮的破敗、手工業的衰落、農村的雕敝相聯係的,它不過是外國資本吸噬中國膏脂的最重要的中轉站罷了。1949年以後,上海不再是全國財富的匯聚中心,相反,倒是成為全國建設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中心,因此,上海本身的發展才顯得緩慢起來。而香港則正是在接過了舊上海的角色後才得以繁華起來的。本來, 1949年前後,人民解放軍完全可以象風卷殘雲般地收複香港。中國共產黨可以廢除無數個不平等條約,為什麽獨獨要遵守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租讓香港條約呢?這就是新中國領導人的深謀遠慮:考慮到新中國必然要遇到西方的長期封鎖,保留香港作為打破西方貿易封鎖的通道(有史可查)。正是靠著這個新中國外貿獨家代理商的地位,香港收取了高額的代理費,發展了起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與西方各國的貿易額大幅增長,但其中相當部分仍然是經香港轉口的貿易。有數以億計的中國打工仔作苦力,香港怎能不肥得流油呢?   至於台灣的發展,更是離不開大陸,或者更準確地說離不開反攻大陸,充當美國全球冷戰戰略的“不沉的航空母艦”。說得難聽一點,就是給美國當冷戰的打手。膘肥體壯才能當好打手,因此美國給台灣(還有南朝鮮)幾乎無限額軍事和經濟援助,以便台灣當局穩定軍心民心,練好武功。更重要的是,美國向台灣單方麵開放市場,允許台灣產品大量出口美國,以增強台灣的自身造血機能。除此之外,不能不提到台灣從大陸掠走的大量黃金。據《蔣介石詳傳》披露,國民黨從大陸運台的黃金達875噸,以今天的世界市場黃金價格(一克黃金10美元)粗略計算,合87.5億美元。最近台灣作家李敖評論台獨時就坦率地揭了台灣發展的老底:“還有一點也是我一再講過的,就是在1949年的時候,蔣介石把全中國的黃金,有92萬兩的黃金,全部運到了台灣。然後其中的82萬兩,做了台灣新台幣發行的準備額、準備金。然後台灣才開始所謂經濟起飛,這麽多年來台灣就變成了暴發戶。可是這是用全中國的錢,建設了中國的一個省。這等於劫貧濟富。這是很對不起大陸的,用會計學的說法是耽誤了大陸發展的機會成本。我覺得這是很混蛋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認為,當時台灣搶走了中國大陸國庫的黃金,現在自己發了財,就想逃掉,哪有這麽簡單。”   可見,如果把“四小龍”的發展稱為“奇跡”,那麽中國就可以稱為“神跡”了。因為中國的起點是一窮二白,既無資金又無技術,還有封索、少外援(蘇聯人援了一陣子,又半途撤走,還把錢要回去了),也沒有外國財富可供吸噬,全憑勒緊褲腰帶苦幹,卻能在建國後短短30年的時間裏走完英國100年的路程,這不是 “神跡”又是什麽?   有人說五十年代日本與中國基礎相同,我們與日本同時起步。我不知這些人是看了由哪個人編著的在哪個年代出版的哪種資料,但懂點曆史的人都知道,二戰前日本就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不然一個小小的島國哪來的勢力侵吞半個亞洲、長戈直指蘇美?而二戰並沒有摧毀日本的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   建國前30年先輩們都幹了些什麽?------   在民間的反思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前三十年,人們不是閑了三十年,而是埋頭苦幹了三十年。也有統計數字為證:      一些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長率比較表④   指標值 年均增長率(%)   1949年 1952年 1978年 1995年 49-78年 52-78年 78-95年   工農業產值   (指數) 56.5 100 779 3303⑤ 9.47 8.21 8.8   鋼鐵(萬噸)15.8 135 3178 9153 20.1 12.9 6.4   煤炭(億噸)0.32 0.66 6.18 12.12 10.7 8.98 4.04   糧食(萬擔)2264 2378 6095 8902 3.47 3.69 2.25   棉花(萬擔)44.4 130.4 216.7 434.1 5.61 4.17   肉類(萬噸)338.5 856.3 3692 8.98   石油(萬噸)1244 10405 14764 26.3 23.4 2.07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前三十年大多數主要產品實物量的年均增長率居然高於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年!     這是真的嗎?其實這隻要問一問你身邊的退休工人們就可得到答案。五、六十年代,象鐵人王進喜這樣的勞動模範並不是鶴立雞群式的人物,而是很普遍。當時,人們的主人翁意識和工作積極性是今天的人難以想象的。   既然發展速度這麽快,為什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卻沒有多大提高,工資一直不動呢?不錯,從57年開始20年沒大漲工資,百姓生活改善的速度不是很大,這是事實。但是這不等於生產停滯,經濟不發展。這個道理就象一個白手起家的大家庭一樣,如果家長決定把掙來的錢都用來蓋房子、置家當,給後人打好基礎,飯桌上的油星自然就不會見長,所謂勒緊褲腰帶搞建設就是這個意思。事實上,20多年裏,中國辦了兩件大事,一是保家衛國,二是置辦家業。   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緊張,北部西部蘇聯在中蘇邊境囤兵百萬。南方則是美國侵越戰爭升級,東部台灣在美國的扶持下要反攻大陸,中國麵臨南北夾擊、全麵被圍的險峻形勢。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負責任的領導人都會把相當大的力量集中到國防建設上。正是由於中國不惜耽誤一些經濟建設進程,下決心搞三線建設、搞深挖洞廣積糧,把大量企業從沿海遷往內地,而且是以“分散、進山、進洞”的非經濟方式建設軍工企業,表明了中國敢於迎戰一切來犯之敵的決心,美國、蘇聯和蔣介石集團才不敢輕舉妄動,才保證了現代化建設的和平環境。   所謂置辦的家業,且不談1965以前的巨大建設成就,單說1965年之後所謂的經濟建設“停滯”期。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簡明教程》記載,農業上,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進一步大大提高,1975年拖拉機和手扶拖拉機的產量分別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建成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海河等一些大中小型河道得到大規模治理,農村道路網、農田水利網普遍形成,排灌動力機械增長4.9倍,化肥施用量增長3.1倍,用電量增長4.7倍,農業種子改良取得突破性進展,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良種小麥開始繁育推廣。   工業上,建設了一大pi技術先進的大型工業企業,如大qing油田、勝li油田、13套大型化肥生產線、tan鋼、酒鋼、貴州鋁廠、武鋼的一米七zha機工程等,汽車工業搞了湖北二汽、四川德yang第二重型機械廠等,煤炭工業建設了貴州六盤水、四川寶頂山等大型煤礦,電力工業建設了劉家峽水電站、丹江口水電站和一大批火電站,交通上建成了八條鐵路幹線和南京長江大橋、枝城長江大橋、寶成電氣化鐵路,修建了長距離的輸油管道,通信上建起了載波通信幹線和一批衛星地麵站。軍事、科技方麵,兩彈爆炸,多種衛星上天,運十研製,人工胰島素合成,核艇、導彈驅逐艦、護衛艦下水,轟6、殲7、殲8、強5升空,戰略導彈成功,國防科技力量明顯增強。10年時間總共建成了1100多個大中型項目。且不談工業、農業、國防、交通、能源、教育、科研等方麵浩大的基礎建設,僅工農業總產值就由1965年的2235億元增至1976年的4356億元,番了一番還多。在建國17年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經過這10年的努力,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已經基本建立起來。   我相信,任何一個熱愛家園的人,看到自己的家底打得越來越紮實,家裏的耐用品越來越多,應該會感到喜悅和自豪。一個隻知穿著華麗的服飾,整天領著孩子下館子逛商場,而不思給後人留下家產的家長,盡管一時會贏得孩子的歡心,但絕不是一個好家長。當然,如果這時候有鄰居挑-撥離-間,向這家的孩子們說,看你們幹了那麽多活,還是吃不上肉,沒有發展,說明你們家的製度不好,你們家長有問題,孩子們也是有可能上當的。特別是其中有些孩子心胸不夠寬廣,受過家長的責罵或體罰就把仇恨銘刻在心,看不到家裏巨大的進步,最容易帶頭或跟著埋怨、發牢騷,甚至咒罵祖-宗十八-代。   或許有人說,就算前三十年真的發展這麽快,但那時起點低,發展速度自然應該更快一些,就象學生的學習,從0分到60分容易,從80分到90分就難了。   其實不然。如果不存在社會製度方麵的原因,技術和經濟的增長應該是正反饋關係。我們都知道技術和知識是以幾何級數爆炸性增長的,也就是說越發展越快。經濟增長也一樣。資本主義剛剛起步時,經濟增長速度是很低的。從哥倫布登上新大陸到十八世紀末的工業革命,經曆了近三百年時間,這期間英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遠不到1%。從工業革命開始到1870年這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裏,英美德等國的年增長率也不過是2%左右,此後到一戰前夕,年均增長率上升到2-4%。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70年代初,號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發達國家作為整體的年增長率也就是4.4%。可見,所謂起點低發展速度就快的觀點完全不符合事實。按照這種推論,原始社會的發展速度就應該是最快的了。從邏輯上說,發展起點越低,資金積累越慢,因而速度越慢。隨著發展速度的提高,積累越容易,反過來會加速經濟發展。這是一個正反饋機製。舉個例子,建國初期搞鐵路建設時,既沒有大型起重機械,又缺少運輸卡車,數以百萬噸計的土方、石子,全部的枕木、鐵軌都得憑人拉肩扛,建成一條鐵路談何容易。特別是中國山地多,地形複雜,象成昆鐵路,1085公裏路段,有60%是橋梁和隧道,施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今天就省事多了,各種鐵路建築機械一應俱全,爆破、運輸、吊裝一條龍作業,建鐵路就搭積木。再可以想一想,建一棟房子,打地基很慢,起屋則是很快的。   綜上所述,前三十年,中國曾經有過輝煌。遺憾的是,許多人,光顧了咒罵自己光輝的過去了,光顧了奴性發作了,這一切幾乎完全被遺忘了,或者完全被抹去了意義!難道這是集體性記憶的喪失? 不,這是多年來知識界“精英們”那股“妖魔化中國”思潮的傑作!是中國先進行了“自我妖魔化”,然後才有了美國的“妖魔化中國”!又是誰縱容了這股“妖-魔化中國”思潮的延續???   旁觀者清。美國有一位叫龔忠武的華人學者,六十年代畢業於台灣大學,後獲得哈佛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他曾經對這一段曆史發過一通議論:“在毛澤東的晚年,中國北部有蘇聯陳兵百萬,南部有美國帝國主義在越南進攻,在這樣一個南北夾擊的情況下,毛澤東堅持反帝反修,最後把美國趕出越南,解除了美國的圍堵,為中華民族爭得了生存空間。這不都是毛澤東打出來的嗎!美國在曆史上從來沒有被人打敗過,朝鮮戰爭我們和他打了個平手,而越南戰爭美國是戰敗了。美國的經濟最近二十年來一蹶不振,其轉折點是越南戰爭。在這之前世界冷戰秩序是一個二元秩序,而毛澤東打出了三分天下,變成三元秩序,從而也確立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後才有了恢複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可以說,沒有毛澤東晚年的戰略,就不可能有中國現在改革開放的局麵。”   後二十年:勢能轉化為動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各種各樣的商品仿佛一夜之間從地底下冒出來,而且不斷地升級換代,城市變得鮮光了,農村變得活躍了,超級商廈美倫美奐,集貿市場人聲鼎沸,人們的思想解放了,過去看電影當過節,現在不出門就能任選頻道。即使在最偏遠的農村和山區,也擺上了黑白電視機,也多了幾件時新衣服,多了幾句時髦話。   這一切的確令每一個普通中國人感到歡欣和自豪,人們一度放聲謳歌改革開放,謳歌這片希望的熱土。   這一切來得太快了,人們陶醉在歡呼、欣喜之中,以致常常來不及想一想為什麽,很容易就接受了一個解釋: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這是多麽的淺浮。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才有果,試想,如果沒有前人建設的武鋼、鞍鋼、首鋼、杭鋼,如果沒有大大小小的水泥廠,僅僅一個允許私人建房的政策,怎麽能一夜之間呼喚出一幢幢樓房,鋪設起一條條公路呢?如果沒有前人建設的鐵路網、航空網,北方市場怎麽能一下子出現那麽多南方水果呢?如果沒有前人建設的棉紡廠、絲織廠、化纖廠,怎麽能一下子取消布票呢?前人載樹,後人乘涼。我們在乘涼的時候,固然應該感謝允許乘涼的政策,卻更不應該忘記載樹的人們。   以八十年代初的農村巨變為例。毫無疑問,包chan到戶、個體私營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有了較大增長。但是請不要忘記,僅僅有積極性是不夠的。事實上,除了包產到戶有一定因素外,八十年代的農業豐收最主要的有以下四個因素:第一是種子g命。七十年代初雜交水稻良種育成(應感謝受到毛澤東接見過的泥腿-子專家袁long平),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體完成推廣,使水稻單產約增加20%。與此同時,其他各種農作物如小麥、棉花、油料也都陸續發生了zhong子g命,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搞過農業科技的人都知道,一個良種,從配育到選育、fan育、推廣要十幾年的時間。第二是化肥g命。70年代,我國各地陸續建成一大批中小型化肥廠,1972年中美發表《上海公報》以後,西方允許部分民用產品對華出口,中國迅速引進了13套大型化肥生產裝置,這些裝置到1979年時絕大部分剛好建成投產,迅速增加了每畝化肥的施用量,這在長期以農家肥為主的田地裏起到了明顯的增產作用。第三是水利g命。水利是農業的命 脈。在建國前三十年裏,各級政府利用農閑每年大規模組織社員興修水利,整田改土,修造梯田,全國建成大小水庫七、八萬座、塘壩無數,人工河道、田間路、溝渠網形成,堤壩堅實,極大地增強了防洪抗旱能力,保證了農業穩產高產,這些基礎建設工程在現在是很難完成的,投資也是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第四是國家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這對於增強農村購買力,繁榮市場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積極性發揮到極限的現在,農村已暴露出許許多多尖銳的問題,不知你們是否看過現代的《農村調查》一文。   農業如此,工業、交通、能源、教育、科研、國防各個領域何嚐不是如此呢?試想,如果沒有三十年建設的積累,要鋼沒鋼,要煤沒煤,要油沒油,要資金沒資金,要技術沒技術,又如何使商品奇跡般地擺滿貨架、擺滿每個家庭呢?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固然得感謝巧婦,也應該感謝提供大米的人們。   物理學講能量守恒,動能勢能相互轉化。比如騎自行車上山,很費力,到達山頂時,人就會精疲力竭,但這時的勢能卻最大,然後撤把下山,不用費力,速度卻越來越快,這就是勢能轉化為動能。一旦下到山底,走上平路,則勢能就會被全部消耗,而動能又會被磨擦阻力損耗,這時再大撤把就會走不動。改革開放以來的活力,就是把前三十年積累的勢能轉化成了動能。例如,七十年代後期,中國一無外債二無內債,且有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財政實力雄厚(何談經濟麵臨崩潰?),是一個勢能很高的位置,用金融業的術語就是有良好的信譽,單吃這個信譽,廣借內外債,就可以維持一段舒舒服服的日子,但到了現在的內外債都達到數以萬億人民幣計的時候,再要借債就不容易了,這就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再如,當時中央集權程度較高,這也是一種高勢能態,因為分權容易集權難,從集權到分權,順水推舟,皆大歡喜。但當形勢需要重新集權時,就會困難重重。九四年分稅製改革,中央希望提高中央財政收入比重,卻很難實施,就是很好的例證。更如,土地從三級所有、集體經營,到個人經營,一分了之,這很容易,但為了實行農業標準化管理、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業集中發展、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再要重申土地集中經營,就很困難了。最值得注意的是,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受以前的熏陶,幹部的廉潔程度也是個高勢能態,從廉潔到腐敗容易,這叫從惡如崩,從腐敗到廉潔就難上加難,這叫從善如登,正是有這種高勢能態的廉潔幹部,在一段時間內可以讓別人致富,自己守著清貧,基本上可以維持勤勞致富的社會秩序,一旦幹部腐敗起來,和群眾搶守致富機會,甚至雁過撥毛,社會公平就會蕩然無存,改革的形象也就會遭到嚴重扭曲。也就是說,正是改革開放前的曆次整風、教育運動造就的一支相對清廉的幹部隊伍,支撐著改革開放初期的大業。   做人要講良心,我們不能吃著祖宗的,用著祖宗的,住著祖宗的,卻一天到晚咒罵自己的十八代祖宗。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心平氣和地回顧建國五十年的曆史,才能找回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尊嚴,也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經受新的磨難和挫折。曆史並不是就此到了盡頭,日子還要過下去。一個忘記、歪曲曆史的民族,一個得意便忘形的民族,是不會有前途的。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相沿不絕,正是表明了中華民族的博大、自信和成熟。幸好曆史是人民寫的,人們終究會認真地麵對曆史的!後人終究會公正地評判曆史的!!!   ①除注明外,本表數據引自《世界經濟手冊》,經濟日報出版社,1988年。   ②該數據是1965-1983年的年增長率,換算自柳隨年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簡史》,黑龍江出版社,1985年。   ③蘇、匈、保、捷、波五國的年增長率是從《世界經濟統計摘要》各國國民收入1960-1981年數據中計算得出,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④本表數據分別引自或換算自柳隨年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簡史》,黑龍江出版社,1985年。以及《中國統計摘要》,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年。   ⑤該數據比照1978到199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倍率折算,僅供近似使用。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