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高山,越過海洋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
個人資料
正文

亞汶河畔的不朽靈魂 - 莎士比亞故地遊

(2008-03-16 09:47:28) 下一個
“莎士比亞不僅屬於他那個時代,而且屬於整部曆史” – Ben Jonson 1623 。(抄錄於莎士比亞故居入場券)。

莎士比亞離開我們已經將近四百年了,然而人們卻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在他的家鄉斯特拉夫(Stratford-upon-Avon)小鎮,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旅遊者前來參觀、瞻仰這位偉人的故居,膜拜他長眠的地方。這些旅遊者來自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因為莎士比亞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產。

亞汶河緩緩地流過這座似乎再也不會平靜的小城,莎士比亞就長眠在河畔的一座大教堂裏,每當教堂的鍾聲在空氣中漫延,莎士比亞的靈魂仿佛也彌漫在小鎮的上空。

我就是在鍾聲響起的時候,邁進大教堂的。這裏是莎士比亞靈魂長眠的地方,也是莎士比亞生前接受洗禮的地方。他從這裏開始了他的人生,並在這裏畫上了圓圓的句號。

莎士比亞安靜地躺在教堂深處的小禮拜堂內,當他1616年剛去世時,就被家人安葬在禮拜堂的講壇前。同他一起在此長眠的還有他的妻子及其他家庭成員。當我站在墓前低頭沉思的時候,我發現一支繞著粉紅色絲帶的大紅玫瑰也靜靜地橫躺在他的墓碑上。也許他早就預料到人世間追求繁華和名譽的弱點,於是他決定死後遠離塵囂。他讓他的家人在他的墓碑上雕刻了如下的文字:不妨礙我安息的人將有福,動我遺骸的人將受咒。

但是,人們沒有辦法不去打擾他。因為每天到這座大教堂來瞻仰他墓的人川流不息。在我看來,隻有禮拜堂裏那每天下午聖詩班的歌聲才能稍稍撫平莎士比亞那憤世疾俗的靈魂。

離開大教堂,我沿著亞汶河一帶散步,看著對岸獨自垂釣的老人和帶著孩子的媽媽,這是一個十分安詳的下午,斯特拉夫鎮已經習慣了遊人如織的喧嘩,所以普通人的生活並沒有因為莎士比亞而有所改變。

在鎮中心,許多房屋還一直保存著莎士比亞時代的風貌,小格子的窗子,黑色的木頭牆柱,深褐色的磚牆,簡單而誇張的門庭,煦煦攘攘的人群和古樸典雅的街道。最有意思的是,許多店鋪都與莎士比亞扯上了關係,例如莎士比亞酒吧、莎士比亞旅店,當然還有莎士比亞紀念品商店。鎮上專演莎士比亞劇目的劇場就有三家,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是莎士比亞大劇院,這三家戲院全歸皇家莎士比亞演出公司(RSC)管轄。三家戲院全集中在亞汶河畔,彼此相距不遠。其觀眾也多為來此地尋訪莎士比亞故地的旅遊者。在河畔的馬路上,我還看到一家叫做“體驗莎士比亞(Shakespearience)”的音樂廳,看其陣勢,像似專門演奏流行音樂的小劇場。

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占據了小鎮西北部亨萊街上一大塊土地,這是一條磚塊鋪就的短街,為了容納更多的參觀者,街道已經被人為地拓寬了。莎士比亞1564年出生在沿街的一幢最最普通的民居裏,從外部看,木頭的柱子顯得陳舊而又簡樸,帶有菱形小格子的窗子後麵掛著樹藤編織的窗簾。故居的正門平時是關著的,要進入故居必須通過隔壁一幢現代建築,建築內部被布置成了莎士比亞展覽中心。

展覽中心向我們展示了莎士比亞戲劇化的一生。莎士比亞的少年時期是在斯特拉夫鎮度過的,並接受了良好的初級教育。但是他的語言天賦,卻在他成年以後才顯露出來。他在戲劇上的成就也是在倫敦發揚光大的,那時他已經二十八歲。他曾經在倫敦泰晤士河兩岸的演出公司裏,既做股東又當編劇和演員。他將他的所有聰明才智統統表現在了他的劇本裏。他的一生短暫而輝煌。在他輝煌的十幾年裏,他完成了三十七部大戲,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詩,以及其它的一些長詩和小品。他作品裏的生活素材,不是源之於他的生活經曆,而是老人們在壁爐旁給孩子們講述的曆史、神話和民間故事。莎士比亞使用詞匯的傑出能力,常常讓他的劇本蓬蓽增輝。難怪,現代人要把莎士比亞奉為戲劇之父。

展覽中心的後院是一個中等規模的花園,花園的布置重現了莎士比亞時代的風格,不同的是,在花園的一角,多出了一尊印度詩聖泰戈爾的半身銅像。穿過花園,就進入到莎士比亞出生的屋子,屋子共有兩層,底層一間最大的房間,是莎士比亞父親的工作室,裏麵堆滿了羊毛、皮革等雜件。據說莎士比亞的父親當過鎮長,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莎士比亞是在樓上的一間房間裏出生的,那時候,英國的鄉村同中國的風俗一樣,新生兒也流行蠟燭包,莎士比亞是在出生九個星期以後,手腳才有了充分移動的自由權。

莎士比亞對戲劇的熱愛在他的家鄉就開始了,但是他知道,作為一個鄉下人,若長期窩居在小鎮裏,無論多大的才華都會很快地淹沒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於是,他抱著獻身戲劇的理想,離開了小鎮。在倫敦的十多年間,他並沒有丟棄充滿童年歡樂的家鄉,生他養他的父母,還有為他生了三個孩子的妻子。聽故居的講解員說,莎士比亞那時一直在小鎮和倫敦之間來來往往,每一次的旅程,都要花費他四天的時間。有人說,莎士比亞是為了逃避不幸的婚姻才離開小鎮的。那麽他為什麽要不斷地回到小鎮呢?是不是在莎士比亞的心底還有另外一位他所深愛著的女人呢?我們不得而知,我們也不需要知道。

莎士比亞三十歲時,他的名氣開始傳遍了倫敦、斯特拉夫以及周圍的城鎮。倫敦因為有了莎士比亞,才有了戲劇街。英格蘭因為有了莎士比亞,才成了世界商業戲劇的發祥地。當然,莎士比亞自己也變得富裕了,他將錢幾乎全投在了他的家鄉,他投資房地產,在當地很快就成了一名有錢的主兒。他的朋友也因此跟著沾起光來。

莎士比亞人生的最後六年是在故鄉斯特拉夫鎮度過的,他的遺囑繼承人,除了他的家屬以外,還包括了他的許多朋友。

莎士比亞在戲劇上的才華真正被世人所了解,還是在他死後。1769年,英國最著名的演員,莎士比亞戲劇的擁戴者,戴維.蓋裏克(David Garrick)在莎士比亞的家鄉斯特拉夫鎮組織、操辦了第一屆莎士比亞戲劇節,莎士比亞的所有故居,也從那時起對外正式開放。這次活動,讓莎士比亞向世界邁出了第一步。剛開始,到莎士比亞故居參觀的遊客每年大約隻有七百人,如今每年來莎士比亞故居朝拜的人數早已達到每年平均五十萬人。當著名的作家和詩人查爾斯.狄更斯、馬克.吐溫、托馬斯.哈代、瓦爾特.斯庫特等在莎士比亞故居裏用各種方式表達了他們的敬意時,他們的舉動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莎士比亞崇拜者。

離開莎士比亞的出生地,我轉眼就來到了亨萊街的盡頭,那裏矗立著一尊雜耍藝人的銅像,看上去十分滑稽,我猜想這一定也是莎士比亞劇中的人物。在銅像底座的四周,分別刻錄著莎士比亞四部劇本裏的語錄,其中一麵的語錄摘自《皆大喜歡》:“愚者總以為自己聰明,隻有智者才有自知之明”。更加滑稽的是,一位乞丐就端坐在銅像的正前方,雙手捧著一本硬皮的聖經,眼光看著蒼天高聲喊道:“上帝叫富人賣掉所有的財產,並把所有的錢財送給窮人,他才能得救”。周圍的人臉上帶著善意的微笑,卻都刻意與他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我站在遠處,望著這一切,暗暗地在想,這種場麵在莎士比亞戲劇中一定也曾出現過。

2008年02月28日於倫敦


亞汶河畔的教堂



小教堂的深處埋葬著莎士比亞的遺骸



莎士比亞陵墓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故居



莎士比亞故居外的街道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