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高山,越過海洋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
個人資料
正文

一場聖誕音樂會的新體驗

(2006-12-08 15:43:45) 下一個

為了給泰莉助威,我們中的許多人都買了票,決定一起於1130日晚去霍爾本的聖安德魯氏教堂(St Andrew’s Holborn Viaduct)聆聽金融城業餘合唱團的聖誕演唱會。

泰莉是我們華人藝聲合唱團的教練暨指揮。正是由於她的不懈努力和栽培,我們這個合唱團才得以生存和成長的機會。所以當我們得知她也將參加演出,我們都立即毫不猶豫地成了她的忠實聽眾和擁戴者。

聖安德魯氏教堂並不大,樓下的座位充其量最多隻能坐200人,而且前麵一塊很大的地方已被劃作舞台使用,因而更加突出了擁擠感。即使把樓上兩側座位也算進去,估計也隻能多容納100人。聽眾裏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偶爾也會見到一些年輕人和孩童摻雜其間,估計他們是演員們的親友團。天花板上的吊燈折射出柔和的光芒,照在舞台邊上的巨大的管風琴上,無形中,給聽眾席增添了一份神秘。座位邊的走廊上是一排長桌,白色的台布上擺滿了擦得錚亮的酒杯,和裝滿葡萄酒的酒瓶互相映輝,莊嚴而又華麗。白色的磁盤子裏,切成小塊的奶酪以及香脆的餅幹也早已各就各位。看上去完全是一場地地道道的英國風格的盛會,與平時在大劇場裏的正式演出相比,不僅毫不遜色,而且還有一種複古的味道。

音樂會於七點半準時開始。當小型的交響樂隊在前麵就座後,穿著深色套裝的合唱隊員也從邊門列隊走進舞台,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陣容,共有四排,我數了一數,竟有八十名合唱隊員之多,最大的隊員都超過七十歲了。泰莉就站在第一排的正中間位置。由於我們坐在樓上側座第一排,她很容易注意到我們,並用其他人不易覺察的手勢跟我們打了個招呼。

指揮是一位精神矍鑠,目光銳利的老人,瘦高的個子,黑色的領結配上同樣是黑色的晚禮服,他的出場引起了一陣騷動,因為這是他今生最後一場由他指揮的音樂會。

演奏曲目包括巴赫的聖母頌(Magnificat)以及海頓的奈爾遜彌撒(Nelson Mass)。這是兩首非常傳統的教堂曲目,我不是教徒,但始終抵擋不住這類樂曲所帶給我的美感,他們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可以使你的靈魂平靜。

當管風琴輕輕地伴著多聲部的合唱將聖母頌結束時,中間有半個小時的休息。這時許多聽眾開始有秩序地從桌子上端起酒杯,進入了另一個程序,那就是交談與放鬆。我們這時也趁機各自端了已經盛了紅酒的高腳杯,來到樓下,與一起來但坐在樓下的朋友會合,泰莉在舞台附近老遠見到我們,也急忙從人群的空隙中穿了過來。她告訴我們,唱的最好的女高音是個瑞士人,別看她長的瘦,可她的聲音不僅高亢,而且圓潤,是合唱團的頂梁柱。更令我驚奇的是,我竟完全錯估了指揮埃.赫姆費裏斯(Ian Humphris)的實際年齡。他今年竟有七十九歲了。

下半場的奈爾遜彌撒倒是真正地帶我們進入了一個非凡的境界。這完全與奈爾遜無關。盡管特拉法格廣場(Trafalgar Square)邊的奈爾遜紀念柱剛剛整修完畢。可是我覺得沒有必要要硬把奈爾遜的英雄事跡與音樂的煽動性扯在一起。

奈爾遜彌撒的最動人之處,是獨唱與合唱在鼓聲與三個小號的齊鳴下把聽眾的情緒帶動起來。也許聽眾和演員的情緒被推得過高,在彌撒進入最高潮時,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意外,合唱隊員中一位男低音昏厥了過去,看上去他也應該有七十歲了。頓時整個演出立即停止,隻見舞台上(就是前麵的一塊空地),隻有周圍的幾位演員,加上舞台的工作人員在病人身邊忙碌。其他人包括聽眾和演員沒有發出一點動靜,直至他被其他人用椅子抬了出去。

十分鍾以後當演出重新開始時,我又驚奇地發現在經過這一段小小的沉默,樂章已經轉成了慢板,同剛剛發生的故事配合的天衣無縫。

可想而知,演出結束時我們的情緒和感覺會是什麽樣的。合唱團的讚助人-國民西敏市銀行(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的代表借機表彰了演員們的努力和指揮四十年來對樂隊的貢獻。當七十九歲的指揮接過鮮花和香檳時,我們雖然與樂團所有的人(除了泰莉),全是萍水相逢,卻也被這種既熱烈又深情的氣氛感染了。仿佛我們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7 December 2006 written in Londo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laventer 回複 悄悄話 隨著你的文章,我也仿佛進入教堂,聆聽聖母頌,我也喜歡那種氣氛,別忘了下次去叫俺一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