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不需要什麽理由的
個人資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上海上空的雲 ( 11 )

(2011-02-21 15:16:11) 下一個

上海上空的雲    Die Wolken über Shanghai  11

上午的會上,托馬斯對方總隻說了那一句埋怨話,自己就跟韓寧與梁總一起去查他們的財務數據,吩咐我和海因裏希以及弗蘭克跟方總好好核對一下上次已經按生產流程的物流商討定好了的車間布置,要我督促方總把機器搬移的時間定下來,具體落實到每一台機器上,下次我們再來時,就要看到新的布局。

這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兒。

海因裏希雖然對刀片製造所應用各種機器都很熟悉,也知道新、老機器的個性、毛病,關鍵的參數是什麽,可對方總手裏的這些機器,機器的型號對他來說,已經是外星文似的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tropical”(熱帶的—德國人形容他們不了解的東西多半會用到這個詞),就是看到這些機器的工作樣子,能猜出其功能來,其具體的工作性能、產量和質量都還有待於進一步了解的,確要費一番心神才能拿出個最佳的方案來,以保證機器在搬遷過程中,讓生產受到的影響最小,同時還要盡可能地把這些機器趁搬遷,作一下必要的保養和維修,讓新的生產線,真正能按我們所計劃的那樣,實現最佳生產流程,把產品成本在生產這一環中減到最小,以追求最大的效益。

中方作為投資的項目裏,地產除外(因為隻是50年的使用權),廠房和機器可以說都已經有些年頭了,在海因裏希眼裏幾乎都是廢品,幾台重型的龍門銑、刨床,成批的小型“強力”銑床和磨床,扔了可惜,留著占地方,又幹不出像樣的活兒來;雖然海因裏希的強項不在熱處理和熱加工上,對熱加工、熱處理設備也是很了解的,老廠的熱加工、熱處理車間的設備讓他搖頭;隻有方總的機器裏的那台剛剛從日本進口的CNC鑽銑床好象還有點兒價值。當然這些情況在談合資時就都已了解得很清楚了的,隻是中方堅持要以賬本上的資產金額來算投資,托馬斯當然也不含糊,也一台一台、一項一項地校核了這些設備的年齡,按國際慣用的折舊率打下來,這些機器也就沒有不值幾個錢了。

隻有那台剛剛從日本進口的CNC鑽銑床還算是新一些的,這是前幾年方總為生產成品切紙刀注下的投資,價格不菲。

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方總是有遠見的,他早早就看出生產成品刀片才是最賺錢,在還沒與德國人談合資之前就訂購下了這台數控床子,而且也用它生產出了一些成品刀片,很受國內外切紙機生產廠家的歡迎,當然,方總的成品刀片出口國外的主要還是港台以及東南亞一帶的客戶,歐美市場還沒開拓。

其實就僅國內的市場,其銷售量就很可觀。如果切紙機生產廠家用了這款刀片,使用切紙機的終用戶也會自然而然地購買同樣商標、款式的刀片的。切紙機生產廠家在銷售他們的機器時往往是按用戶需要配上一些刀片,如果他用我們的刀片來裝備他們的機器的話,也就等於是給我們的刀片作了廣告和一定的銷售了。因而方總的眼睛不光盯著終用戶,也緊盯著國內有影響的一些大的切紙機生產廠。尤其是當我們提供的是成品刀片的話,機器安裝後,馬上就能使用,不用另外再去找磨刀機給刀片開刃、鋒刃了。

不過跟WMKG生產的成品刀片的數量相比,方總這裏畢竟還隻是小打小鬧,這台花費不少的數控機床還沒充分發揮出其功能效率。方總為此很著急,當然首先銷售要上去,可銷售上去了,生產上往往跟不上趟。這台數控鑽銑床還比較嬌氣,培訓過的幾個操作工人都說他們已近盡了全力了。現在他當然很希望海因裏希能有本事把這台機床好好利用起來。可他卻不知這台數控機床成了海因裏希頭疼的問題:日本人造的機器精度不錯,質量也好,就是產量上不去。海因裏希當然把這情況告訴了托馬斯,所以托馬斯想出了那個從美國辛辛納提運來一台多頭鑽的主意。

每次我們來上海,到了廠裏的第一件事都是在廠裏轉上一圈,看看生產和機器的情況。

我第一次跟著他們在廠裏轉(他們說是巡回)時就發現這台嬌氣的數控鑽銑床與一台強力龍門刨床安裝在同一車間裏,相距不過8米。而且這個車間的地基也不是那麽隔振的,龍門刨幹活時的震動難免會影響到數控鑽銑床的。隔壁的車間是一排排的小型“強力”銑床和磨床,這些都是初、粗加工用的機器。

海因裏希問過好幾次,問什麽要把用於精加工的數控鑽銑床放在粗加工車間裏,可他好像就沒得到過滿意的答複。據方總廠裏負責設備調配的熊大為先生說是因為隻有這個車間的地基適應這台床子的安裝要求。海因裏希不明白的是:既然花了大錢買了好機器,在精加工車間裏,澆築一塊能安裝這台機器的地基,應該不是很費錢的事兒。讓這台精加工用的數控鑽銑床放在粗加工車間裏,不僅不利於機器的生產精度,也不適應生產的物流。因而,他一開始就提出要盡快把這台機器從粗加工車間搬出來。

海因裏希也知道要搬遷這樣一台機器,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到的,而且現在要根據德方投資的機器和現有的廠房、機器,重新規劃整個生產線。

現有的廠房要放下海因裏希設計的生產線是很勉強的,就目前的設備情況來看,已經是滿滿的了,海因裏希幾乎沒有周轉的餘地。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德方投資的幾台磨床也會陸續到達,如果不增加廠房,就必須把別的機器淘汰掉,騰出場地來安裝新機器。可上次跟方總說過幾次,讓他把那些老掉了牙的機器該淘汰的就得淘汰,方總卻一直沒動靜。

昨天我們轉了一圈,與上次的情況相比,幾乎沒有看到什麽變化,也難怪海因裏希今天見到方總的第一句話就那麽不客氣。這會兒海因裏希把上次就畫好了的車間layout-布置圖攤開來,指著幾台幾乎沒怎麽開動的空閑機床問方總:“這幾台機器你打算什麽時候處理掉?現在廠房這樣擠,我們隻有先騰出空地來才好周轉。”

方總說:“我先帶你們去看一個地方吧。這是梁總的公司跟附近農民借的地皮和房子,我們已經有三個車間和一個倉庫建在那裏了。”

這個地方我們聽說過,這塊地跟合資企業地皮接壤,因為中間隔著一條小河,合資公司的人都把它叫做“河東”。相對而言,合資公司這邊應稱為“河西”了,可沒人這樣說。因為“河東”是借來的,還不知能借多久,按托馬斯的意思,不能在那裏投資太多,一旦農民要收回那塊地的話,我們的生產計劃豈不全泡湯了?再說隔著一條河,生產線就難以連貫,因而我們沒往這“河東”投放很多的精力。

我們換好了工作服,跟著方總下樓。下樓前,方總叮囑了小於一句:“一會兒讓熊大為來這裏一下。”

辦公樓的二樓是公司的食堂,上午十點鍾,食堂準時開動蒸機準備午飯,蒸機的轟鳴之響亮,給會議室裏增加了很大噪音。我們下樓時,正趕上蒸機開動。像是躲避蒸機的噪聲,我們四人快步下樓來,穿過老廠區的幾個車間,過了一個小橋,來到“河東”。

這裏的確顯得很寬闊、欣新,過橋後的路麵就是水泥混凝土的,三個廠房的前端是很寬敞的水泥混凝土的空場地,沿著河岸有一排象征性的圍牆,借著圍牆的牆,蓋有一長排自行車車棚。走進車間裏,廠房也比老區的廠房采光好,顯得很亮堂;車間的地基比老廠區的那個粗加工車間的地基要好得多,加上車間裏的機器並不多,廠房也顯得寬敞。顯然方總知道我們這次還沒來這裏看,這會兒特地帶我們來的。

方總說,他知道托馬斯心裏地這塊地的擔心,梁總正在跟農民交涉,將租借合同簽成與合資企業的合同一樣長,這樣這部分的地皮和廠房就能安心地利用了。他說他帶我們來這裏隻是想給我們的思路來一個突破,因為海因裏希計劃的生產線都隻是在老廠區。

海因裏希說他不是沒考慮過把這塊地盤利用起來,可隔著一條河,生產線的連接就被這條河限製了,材料的運輸顯然要花費得多一些。他也曾做過一個利用這邊的地盤的生產線計劃,結果被托馬斯否認了。

方總的想法是粗加工、熱處理都在老廠區,而最後的精加工及成品刀片的生產完全可以放到“河東”去的。除了這三棟新廠房之外,刀片的倉庫也在“河東”。因而刀片生產的最後幾道工序都在河東,用“物流”的思路來想,也是沒有什麽可非議的。

等我們從“河東”回來,熊大為已經坐在會議室裏等我們了。

熊大為個頭不高,圓臉卻有個尖下巴,他的普通話上海口音很濃,好在我還都能聽懂。

等我們都坐下了,看到他已經把工廠各個車間的平麵圖攤開在會議室的大桌子上,並按平麵圖的比例,用硬紙片,把每台機器做成了平麵小模型,還在機器模型的硬紙片上注明了機器的型號,以便於識別。

這一招很受海因裏希歡迎,弗蘭克也對這熊大為很感興趣,。。。這上午剩下的這些時間裏,我們就像幼兒園的小朋友玩遊戲似的,把機器模型的硬紙片一次一次地擺在平麵圖上,各自申述了理由後,又一次一次地推翻,再重新擺上;接著又有異議,就把一個個擺好了的機器模型的硬紙片一次一次地在平麵圖更換著位置,直到午飯的時間,都沒有誰能說服誰的。

 

上海上空的雲 12

 

上海上空的雲  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