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春觀花嚐登臨,高樓宴嘉賓;
觥籌交錯同舉樽,往事今如塵。
枯鬆千載曆劫盡,忽有新芽萌;
昔年時光如逝影,夢裏空追尋。
冉冉秋光拂征營,簷前晨霜侵;
長空北雁逐雲陣,飛鳴且南征。
鞘裏寶刀璧上影,中庭夜月明;
昔年時光如逝影,夢裏空追尋。
今宵璧月照荒城,寂寞夜已深。
碧天如洗淨無塵,冷月為誰明?
殘垣側畔丹桂影,芳馨移我情;
中夜何處有濤聲,晚風弄鬆針。
夜色今宵景依然,舊事長銘膺;
世事滄桑實難論,白雲蒼狗情。
隻今剩有荒城月,伴我孤身影;
此生長懷今宵夜,冷月映荒城。
(“荒城之月”是一首著名的日本歌曲,20世紀初由土井晩翠作詞,滝廉太郎作曲,名列「廿世紀日本票選百佳歌曲」第七名,是明治時代五年製中學音樂課本中的首歌,後為很多國,高中音樂課本采用。在世界名謠音樂領域中,似乎也絕對少不了這首曲子。這裏是京都交響樂團的簫箏協奏曲。
這首歌原本是紀念日本西南戰爭玉碎於鶴城的少年武士軍,是生還者多年後對戰亡故友的緬懷和戰場憑吊,不過後來一般用於紀念日俄戰爭的旅順口之役,尤其是慘烈的203高地爭奪戰。1900年借口鎮壓北京義和團之亂,俄國將50萬大軍開進東北。拳亂平息後,厚顏無恥的俄國人無視國際輿論和中國的抗議,拒絕撤軍,妄圖武力吞並全滿洲,並向朝鮮染指。早就咬牙切齒,練兵十年的日本借機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退出朝鮮和南滿,遭拒後當天即向俄國宣戰並襲擊了泊於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對日本人的先發製人式“挑釁”,俄國人感到驚訝和滑稽,出於當時盛行全球的“白種人至上”神話,俄軍高層普遍認為:我們隻需要讓我們的士兵一齊把軍帽擲向那群黃猴子,它們就會一哄而散。而日本方麵,考慮到俄日兩國海軍實力有3:1的懸殊差距,俄國遠東陸軍和日軍的比例是50萬對35萬,人數和裝備上俄國人均有優勢,為了趕在俄國歐洲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到達遠東,形成對日本海軍壓倒性優勢之前搶先消滅俄國的遠東艦隊,日本陸軍對該艦隊基地旅順口側背的203高地發起猛烈攻擊,但戰事持續數月,久攻不下且傷亡慘重,因為俄軍在鋼固混凝土即設工事的掩護下,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了日軍所沒有的機關槍(水冷式重機槍),手榴彈,和倒鉤鐵絲網等20世紀初的新式武器。最後日軍在付出六萬餘人傷亡之後(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將僅有的兩個兒子均陣亡於該役),拿下了203高地,俄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隨之覆滅於其巢穴旅順港。一個月後,在對馬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僅以損失三艘魚雷艇的輕微代價,全殲了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所謂太平洋第二和第三艦隊),使俄國從世界第三的海軍強國位置徹底跌落到無足輕重。陸戰方麵的遼陽會戰50萬俄軍大潰敗。經過硬碰硬的旅順口一役,具有蘇沃諾夫一向提倡的“刺刀衝鋒萬歲”精神,號稱世界上最頑強,最凶悍,最野蠻的俄國陸軍士氣瓦解,意誌崩潰,再也不敢在野戰中和日軍做麵對麵的較量,從以前的輕蔑變得畏日如虎,以至於東北平原上一群奔跑野豬揚起的塵土,也造成俄軍的驚慌和潰散,以為是日軍發起了衝鋒。後人有論,203和對馬是日本奪取東北亞軍事霸權的兩個決定性勝利,也是東亞民族覺醒的先聲。)
拋開俺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研究一下日本鬼子的精神,也許你是對的.再說了,此音律還不是咱老祖宗留傳過去的嗎,就當著聽咱自家的吧.詩很美,如果不看你的注釋.
很多年前,在國內的一個秋夜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也一直記得這歌詞,畢竟,簫聲和古箏最能打動中國人的內心吧。前幾天晚上看一個節目,工具和武器,講到旅順和203高地,那背景音樂就是“荒城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