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學園

起步難,難於上青天!莫興歎,初學有樂園!
正文

江南講記(全本)[五]

(2006-07-26 20:29:56) 下一個

江南講記(全本)

作者:江南雨

發表時間:2005-05-27 09:53:44

十一、詩與技巧(二)

在這一章裏,我們主要研究誇張、假設、對比、雙關、反問這幾種技巧。

在 古典詩詞的創作中,誇張是很常見的藝術技巧之一。所謂誇張,其實就是誇大。詩人把生活中不會有或者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經過藝術加工、誇大後搬進作品裏,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善於使用誇張手法的,當然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李白。他在他的長詩《將進酒》裏通篇使用誇張的手法,使全詩高潮迭起,氣勢一貫到 底。一開頭他就說“黃河之水天上來”,接著又講頭發是“朝如青絲”,暮已成雪。喝酒的時候,是“會須一飲三百杯”,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惟有飲者留其名”。最後幹脆將“五花馬、千金裘”都去換了美酒,從而來銷去“萬古愁”。從頭至尾,誇張是其主要的手段,使得全詩氣勢高漲不衰。

在另外一首作品《望廬山瀑布》裏,作者也采取了誇張的手法。“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誇張之筆,把瀑布的神采表現的淋漓盡致。

同 樣,誇張也是一種修辭的手法。幾乎除了賦的手法以外,其它的寫作技巧都同時也是修辭手法,這一點我們需要認真的加以區別和認識。例如李白的長篇古風《夢遊天姆吟留別》開頭部分也采用了誇張的辦法,他說“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這就是一種修辭手法。因為後麵的浪漫聯想基本都是采用了賦體的辦法, 誇張不是這首作品的主要手段。

浪漫主義詩人喜歡用誇張的手法,現實主義詩人也一樣會用誇張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例如李紳的《憫農》其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在詩裏,春天種的一粒粟,到了秋天竟然可以收獲萬顆子。這樣的高產比60年代我們的浮誇風、放衛星還要嚴重。但這是詩歌,是藝術,我們就不覺得奇怪了。那四海沒有閑田的說法也不準確,至少是不可靠的,因為沒有人去統計過。但在詩裏,這些都是允許的。

有 時為了使詩歌產生出奇的效果,作者會采用假設的辦法。所謂假設,就是,就是假裝事物是這樣的或者不是那樣的,以此來推論出一種結果,讓推出來的結果替詩人說話。前麵我們在《讀詩與欣賞》一章裏已經舉杜牧的《赤壁》為例來說明過。有時,假設可以產生很好的趣味性,這在蘇軾的《聽琴詩》裏可以看到。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作者就采取了假設的手法。作者先裝糊塗,就好象自己真的不懂琴這種樂器及其發聲的原理,於是做了兩個假設,生趣昂然。

閨怨詩裏也有類似的假設技巧,例如李益的《江南曲》就是這樣的典範。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因為自己嫁的丈夫不能長期陪伴在身邊,詩中的女主人公生有怨言,於是做了個假設:早知道潮水是有信的,不如嫁給弄潮兒。其實這真的就是一個假設而已,即使她事先知道了個中的道理,也不會真的去嫁給弄潮兒。

對比也是常見的創作技巧之一。所謂對比,就是把兩個相類或相近的事物或現象並列地擺在一起,作者並不直接地加以褒貶,而是用強烈的對比所形成的反差效果來抒發感慨,使其意義自現。例如劉禹錫的《烏衣巷》就采用了這樣的手法。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 者在這裏隻寫了烏衣巷現在的情景,前兩句用“野草花”和“夕陽斜”來寫那裏現在的衰敗,而後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一景象,來直接寫出時世變遷的結果,來抒發時過境遷、人世變換的感慨。作者雖然沒有寫出當時烏衣巷的繁華,但是我們可以從曆史的資料裏獲知當時的繁華景象,兩相一對照,其感慨 自明。

同樣,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裏也用了對比的手法: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過去尋常見、幾度聞的李龜年大樂師,按現在的說法也是演藝屆的大腕了。而今經過了安史之亂,杜甫和他再次相逢時,已經是落花時節。前後對比的結果,使得反差極其強烈。

雙 關也是很容易產生藝術效果的寫作技巧。所謂雙關,就是利用事物的雙重性,表麵上說一種事物,實際上卻暗示著另外的一種事物,使其產生表達主題的客觀效果。雙關的使用往往和比喻分不開。例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後麵的六句句句是雙關,既說蟬,也說自己。詠物詩裏更是經常采用雙關的手法。在描摹對象的時候, 往往是敘述。而在揭示主題抒發議論的時候,更多地采用雙關。杜秋娘的《金縷衣》就是典型的雙關寫法: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詩的字麵意思是寫惜花,實際是在勸慰讀者惜人。

反問同樣是常用的寫作手法。反問的特點是表麵上是問,實際是把答案藏在了問話之中。李商隱的《瑤池》就是很好的反問寫法的例子。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

結 尾的反問看似是一種修辭,實際上前麵的三句都是在為這個問句做準備。而詩人的寫作目的就是通過這個問句表達出來。但它不是直說,而是通過問句來引發讀者的思考,讓讀者從思考中來體會。據傳說,周穆王在和王母道別時曾說:三年之後,我再來。而現在三年早到了,你怎麽還不來呢?你的駿馬可以日行八萬裏啊?在詩 裏,作者暗中諷刺那些求仙問道的皇帝,連周穆王這樣的仙人都不在了,你們求仙還有什麽用。那麽多生活貧困的百姓的生死你們都不管,卻去追求什麽虛無的長生不老之法,豈不可笑!作品從想象中的王母憑窗等待周穆王的事情開始寫起,以傳說為背景資料,以反問結束。由於篇幅的關係,我們就不對這首作品詳細分析了。

 

十二、詩與技巧(三)

這一章我們著重探討暗示和象征的手法。

所謂暗示,是詩人在作品裏表麵上在寫一件事情,實際卻在暗示給讀者另外一層含義。這種情況下,這個讀者往往是特定的某個人或某類人。因為這種寫法比較含蓄和朦朧,這個特定的讀者對象最容易理解。

據說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結婚以後,司馬相如便外出了,五年未歸,也沒有書信。後來司馬相如終於托人捎給卓文君一封信,這信裏隻有一行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有 人說這是一首暗示詩。這種說法有些牽強,因為這行字沒有詩的根本特征。但它確實暗示了某些東西。這一串數字初看很奇怪,似乎沒有意義。細看我們可以發現,基本的數字都有了,惟獨缺少了“億”字。也就是無億,諧音是“無意”。原來,司馬相如是在暗示卓文君自己已經無意再與她相好下去了,因為不好直言,所以說 的比較隱晦。卓文君很聰明,一眼就看穿了司馬相如的用意,於是回了一首包含這十三個數字在內的詩,挽救了即將破裂的婚姻。

在唐詩裏,有些作品就是運用暗示手法寫成的,構思很獨特,也就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我們來看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表麵上寫洞庭湖的景色以及自己看洞庭湖時產生的一些聯想和感悟,實際是在敘述自己的境遇。自己就是那個坐觀垂釣的人,希望張丞相能夠保舉自己一下,以求得一根“釣竿”。這是一首典型的拜謁詩。

無獨有偶,朱慶餘也寫了一首給張姓長官的詩叫《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作者表麵寫新娘的畫眉活動以及她的心理活動,實際是把自己比喻為那個初嫁的新娘,因為不諳世事,所以心裏忐忑,用詩的形式在問這位長官:自己的舉止行為合乎時宜嗎?這種寫法很有意思,一首普通的拜謁作品,被寫得如此含蓄而又趣致,深具藝術的魅力。

在 近現代作品裏,作品的創作手法被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散文、新詩,尤其是小說的創作領域裏,象征、映射、折射、剪輯、意識流等等寫作技巧日漸成熟。由於古典詩詞語言及篇幅的特點,這些手段不是很好使用。宋詞的產生,有意無意地攙雜進了一些現代的技巧。因此可以說,詞的創作技巧較之詩要豐富的多。比如我曾在 一篇文章中探討過薑白石的《琵琶仙》裏麵使用過畫麵剪接的手法。在詩中比較難於把握的雙關,在詞裏卻比較常見,尤其是詠物詞。不過這是後話,在這篇文章中不涉及這些問題。

我們還是來重點談一下象征。所謂象征,就是在詩詞作品中,以一個明顯的意象或者描寫的對象,來象征另外一個不明顯的意象或者對象。表麵看來這種技巧象比喻,但它不是比喻。因為比喻作為一種技巧的時候,是有明顯的比體和喻體出現的。而象征不是,被象征的對象可能根本不出現在作 品裏,而是通過讀者來感知。這種寫法還象是雙關,尤其在詠物的作品裏的時候,但它確實不是雙關。因為被雙關的一定是兩種事物。而被象征的可能是某種事物,也可能是某種精神或者品質。還是讓我們舉例來加以說明。

當代詩人(作者名字暫時忘記了,包括題目,日後補)寫了一首某年某月遊北海九龍壁的詩,就使用了象征的手法。我們來詳細地分析一下這首作品。

久蟄思高舉,長懷捧日心。也曾鱗爪露,終乏水雲深。天鼓撾南國,春旗蕩鄧林。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尋。

首 聯是典型的詠物詩的敘述寫法,說這些龍因為蟄伏久了,早有騰飛之意。參觀過九龍壁的人都應該記得,那壁上有一輪紅日,在九條龍盤踞的中心偏上。頷聯說,因為思高舉,所以曾經露過鱗爪,但是終因水雲太淺而無能為力。九龍壁是浮雕作品,鱗爪露的寫法還是典型的寫實,是詠物裏的描摹之法。頸聯裏用了個典,就是鄧 林二字,是傳說中誇父追日最後力竭身死的地方,這裏代表北方。天鼓指朝廷的聲音,它在南國敲響。尾聯說:因為天鼓已響,春旗已飄,在這樣的形勢下,龍渴望破壁而上九重。

這首詩是典型的象征手法。詩裏的龍,象征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中華民族。龍之騰飛,象征著我們偉大的祖國要振興,中華民族要崛起。這首詩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赤子之情。為什麽這樣說呢?我們來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作品的題目是某年某月,那個日子正好是鄧小平南巡並發表講話的 時候。南巡講話的精神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天鼓在南國敲響,這是進軍的號角。被這號角鼓舞,蟄伏已久的龍終於要騰飛了。龍之破壁,是要點睛的。傳說龍於壁上,無眼不飛。但不是隨便什麽人都有能力給它畫上眼睛。鄧小平有這個能力,他的南巡講話是點睛之作,龍終於可以騰飛了。

寫作的技巧可以有更多種,但不是每種技巧都是要單獨使用的。其實有時候往往是互相交織在一起,雖有主次之分,卻是互相配合的。《在獄詠蟬》裏既有雙關的成分,也有比喻的成 分。《詩經》裏的作品,往往是誇張、比喻、複遝等等交互使用。幾乎任何一首作品都少不了賦的寫法,比和興也可以隨時發揮作用。在上麵的這首詩裏,就是以象征為主,穿插了許多的創作技巧。

首聯是典型的賦筆,但裏麵包含了比喻。“日”過去代表的是皇帝,今天代表的是祖國。捧日心就是愛國心。鱗爪露、水雲深都是比,同時也是賦的寫法。天鼓是比,鄧林也是比。這裏巧妙地加入一個“鄧”字,是別有深意的,它起了暗示的作用,代指“鄧小平”三個字。在象 征的技巧的後麵,疊加使用了賦、比和暗示。這樣一首寫時世的作品,作者沒有象眾人那樣盲目地去吹捧,沒有絲毫肉麻的辭藻,卻寫的非常感人。如果沒有象征技巧的使用,恐怕很難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

順便說幾句,我主張將其他文學作品的創作技巧,借鑒到詩詞的創作實踐中來。古人做不到的,在今天我們未嚐也做不到。因為畢竟時代發展了,可借鑒的東西也多了。但借鑒終歸是借鑒,不是照搬,更不是生拉硬套。我們必須在先繼承的基礎上,才能考慮發展的問 題。詩韻的改革、章法的探索、技巧的創新等等問題都是如此,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就很難見到實效,就不能保證不出現不倫不類的怪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