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的夢

做夢的寶貝,祈求自己一直活在夢中。。。夢醒了,生活還是要繼續
正文

愛人· 愛己

(2007-10-11 10:24:33) 下一個

剛到美國時,看到金發碧眼的父母,帶著領養的亞洲小孩子時,會感歎“那孩子真幸運”,“老美好有愛心”。

兩年前的暑假,我教了一門特別為被領養的中國小孩和家長,而開設的中國文化興趣課以後,才真正近距離的接觸那些領養中國兒童的美國家庭。記得第一天上課,我走進教室,看見好幾個中國小女孩穿著顏色鮮豔的絲綢旗袍,打扮得很有中國味兒,和自己的美國媽媽們並排坐在教室裏。其中的一個媽媽更和她的女兒一起旗袍母女裝,隆重得好像是來參加節日聚會。我們還沒有開口交流,我已經感受到這些孩子和媽媽們想要學習和接觸中國文化的熱情和誠意。

以後,在與這些孩子和家長的互動中,我慚慚地對美國家庭領養中國小孩有了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改變了我過去對這一現象的狹隘的看法。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養兒是為了防老。養孩子是有恩於孩子,期待著孩子長大後,能盡孝,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仿佛養育孩子是一種投資,如果結果不如人願的話,整個過程也變成了一份苦差事。而現代美國家庭領養他人子女,是出於他們自己生活的需要,他們喜歡孩子,覺得撫養小孩子會讓自己生活得更充實,家庭更完整。 和自己的小孩一起學習和成長,可以使家長本身的人格更成熟。所以當那些媽媽們談起自己的養子時,會滿臉高興地說:我們能夠領養到這樣健康可愛的孩子,是我們的幸運“這孩子實在太可愛了,帶給我們很多快樂之類的話,這決不是客套,而是他們的真心感受。 我絲毫感受不到,那些媽媽們覺得自己領養了中國孤兒是在做善事,更不會將自己看成是孩子的“救世主”。

對照那些在中國,因為無法生育的夫婦,領養了小孩之後,盡量對小孩隱瞞他的身世背景,不鼓勵孩子與生身父母來往,甚至割斷他們之間的聯係。恨不得將領養與被領養的關係,列入國家最高機密。可是坐在我課堂裏的那些美國媽媽們,為了讓她們領養的中國小孩記住自己的中國根,盡一切所能,為她們提供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機會。這決不是僅僅隻有愛心就能做到的。

中西方家長對領養小孩的不同態度和教養方式,從莫種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對於“愛”的不同理解和演繹。記得多年前,我在《聖經》上念到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別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無止息。” 這段經文時,猛然醒悟“愛”的真正含義原來可以具體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是在雷鋒叔叔的“對待同誌象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敵人象秋風掃落葉般無情”的教育下長大的一代。那一刻,我才發現自己不懂愛己,更不懂愛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