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的夢

做夢的寶貝,祈求自己一直活在夢中。。。夢醒了,生活還是要繼續
正文

詩壇也刮複古風?-- 由梨花體所想到的

(2007-10-11 09:46:35) 下一個

我將趙麗華的《我終於在一棵樹下發現》,誤以為是胡適在新文化運動初期的白話短詩。它們在文體和格式上是如此的相似。趙麗華和胡適做詩的年份相差九十年,語言和時代背景不可同日而語。我不禁感歎,詩壇也刮複古風?

在網上搜尋了“梨花體”詩,得知梨花體教主 -- 趙麗華是一位專業作家和國家一級詩人。最初幾首梨花體短詩,是多年前趙接觸網絡時所做的嚐試,本意是想卸掉詩歌眾多的承載和教益,讓詩歌變成完全憑直覺的,有彈性的,隨意的東西。沒想到,一些網站將這些短詩拿出來做文章,將她封為“詩壇芙蓉”,在網壇上極盡所能地挖苦,嘲笑她。這些不成熟的嚐試作品,通過網絡這個平台,迅速地傳播。

由此看來,“梨花體”是網絡文化的產物。網絡本身來自於高科技,它獨特的大眾化和參與度理應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然而, 現今網絡虛擬的世界裏,充滿了是非不明、榮辱顛倒,顛覆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網絡惡搞 。梨花體是一種詩歌創作的嚐試,梨花體教主趙麗華卻為這個嚐試,成為了網絡惡搞的受害者,她寬容地認為, 如果把這個事件中對 她 個人尊嚴和聲譽的損害忽略不 計的話,對中國現代詩歌從小圈子寫作走向大眾視野可能算是一個契機。畢竟,因為梨花體詩的出現,陽春白雪的詩歌貼近了我們生活。

可見,梨花體詩的產生,根本不是因為詩壇刮了複古風,而是詩歌試驗文化與高科技網絡的結合,為它提供了活躍的平台。當然,梨花體詩的出現和最終對詩歌文化的改革及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和意義,還有待時間來評判。同時,讓網絡成為我們生活中正麵的工具,抵製網絡暴力和網絡惡搞也是我們當代網絡使用者的責任和義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